以下是我影片內容的簡單總結:
1. 歡呼聲不是真音
2. 歡呼聲連接到講話的聲音不代表音色連貫
3. 歡呼聲連接到講話的聲音不代表音域拓寬
4. 林俊傑的高音不是歡呼聲
5. Adele聲帶受傷不是因為唱假音
6. Adele的混聲比某老師和她的學生都要好
7. 發聲技巧好不一定代表聲帶不會受傷
-
以下是嘎老師回復的簡單總結:
1. 混聲區不是一種音色
2. 真假音是一種音色描述
3. 我有很多學生從歡呼聲慢慢練到了扎實的高音
4. 小賴跟我學了三個月高音唱得很好
5. Adele受傷沒人能百分百確定原因
6. 我對混聲的定義不一樣
7. 我對事不對人
8. 我們非常在乎教學品質
9. 我要辦講座
=======分割線=======
還沒有看過嘎老師完整回復的朋友,建議先到影片的留言區去看一下,再回來看我的回復哦。好的,以下是我的詳細回復:
1. Email我有收到,也有回復,我有詢問對方需要「當面交流」的內容會是什麼,為的是避免特別約了個時間出來碰面之後,結果聊的全都是雞湯,不過讀完回復之後,嗯... 我的想法是正確的。
-
2. “不希望造成在公開平台好像是在吵架、對立的感覺”,我完全可以理解,不過好奇問一下,如果這一大篇的回復,您直接email給我的話,會不會更「私下」一點呢?不過沒關係,公開的我也可以接受,畢竟這次是為了粉絲,怎麼能讓粉絲失望呢?懂的。
只是我個人有個小小的建議啦,就是... 這段話啊,你們選在我的影片下面表態,會不會... 稍微... 有那麼一點... 表錯情呢?因為... 這裡好像沒幾個喜歡妳的粉絲?我覺得啦,還不如直接轉發我的影片,然後再把這段話打在上面,這樣,您的粉絲又可以看到,而且還能達到教學效果,一舉兩得。你們覺得呢?
-
3. “我認爲歌唱教學的觀念或方法到今天都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這句話本身不就是一個「明確的觀念」嗎?所以當您言之鑿鑿地說:「唱歌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唱歌要跟講話一樣」的時候,您不是在說一個明確的觀念?還有當您一臉誠懇地說:「正確的唱法應該是這樣」,然後示範給別人聽的時候,難道不是在給出一個「明確的方法」?
您在影片或上課的時候,在針對某一個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法」的時候,難道不是基於您對於這個問題,是有一個「事實層面」的,「明確的」理解,您「才」有信心那樣子告訴學生嗎?那不然您是基於什麼在教學的呢?
而且現在也沒有人要討論,「教•學•觀•念」,這個如此“宏~大~”的題目,到底要「應該」怎樣「明確」的定義吧?我認為我影片的訊息蠻簡單的,就是... you facts are WRONG。Period。
就算市面上每個人說的不一樣,教的也不一樣,so...? 在這堆「不一樣」的說法和教法裡面,你不可否認,有的好,有的差,有的吹牛頂呱呱,吧?所以你不能簡單說句“沒有明確的答案”,就想要試圖把「事實」與「非事實」之間的界限模糊掉啊。拒絕承認這件事情,是故意把房間裡面的大象視而不見而已。市場上的百家爭鳴,不應該是一個人可以隨意胡編濫造的藉口吧?大家覺得呢?
-
4. “所以關於海文老師影片裡的想法我們完全尊重” Well,no...! 我如果說得不對,你們又怎麼能尊重呢?不對的事情怎麼能被尊重呢?大家應該要尊重的是事實,我如果說的不符合事實,大家是不應該尊重的,同樣的標準放在您的身上也是如此。
-
5. “在我的頻道裡所說的「混聲區」 並不是一般坊間所認知的是一種「音色」,我所說的混聲區是一個「音高的範圍」” 簡單翻譯一下就是,林俊傑的歌之所以難唱,是因為他的key定得比較高。Well... thank you very much, 這個信息量有點大,大到我突然間都不知道要回什麼了。
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哦,就是... 有人在問,為什麼在游泳池裡面游泳還蠻順的,可是到海裡的時候就完全沒有辦法呢?請問這要怎麼解決?回答:「因為海裡面浪比較大。」驚不驚喜?意不意外?有沒有頓時覺得原來如此的感覺?
您說“不是一般『坊間』所認知的是一種「音色」” 看來要想法跟您一致的,才能算得上是「名門正派」,想法跟您不一致的,就都是「一般坊間」。好吧,那我接受我就是一般坊間。不過我們還是來看看您影片裡面的原話是怎麼說的吧。
您說:「通常大部分的人會把聲音分成真音和假音,是因為這兩種『音色』非常明顯的不一樣。唱高音的時候和唱低音的時候『音色』一樣扎實的是真音,而和唱低音的時候『音色』有明顯不同,聲音比較虛、氣音比較多的是假音,如果唱歌的時候有聽到這兩種『音色』切換,坊間會說這叫做『真假音轉換』」1:37
接著您在2:19的時候說:「當你混聲區混得好的時候,事實上你從高音到低音,或是從低音到高音的時候,不會聽到中間有聲音的轉換,而會是連貫的同一個『音色』,因此,也不會聽到有所謂的“真假音轉換”才對。所以其實真假音轉換(也就是坊間說的兩種『音色』的切換),是在你混聲區(某一個音高範圍)還沒有練好的時候才會出現的現象,當你混聲區(某一個音高範圍)練得好的時候,你從胸聲區經過混聲區一直到頭聲區,聽起來都會是同樣的一個『音色』。也就是聽起來都是『真音』。」
這不是很明顯就是在講音色嗎?還是我的理解有什麼問題?
即便你影片不是在講音色,and then? 跟我影片說的有什麼關係?歡呼聲不是真音啊。林俊傑的高音也不是歡呼聲啊。歡呼聲能連接到講話的聲音,不代表你的音域就真的拓寬了啊,也不代表你就能因此唱出像林俊傑那樣扎實而有力度的高音啊。嗯?你的這個說明到底釐清了什麼?我是有看沒有懂誒。
再來,當你說一個人的「混聲區」混得好的時候,不就已經預設了一種「音色的結果」了嗎?你不就已經預設了一個人的「聲音」必須要在「混聲區」這個「音高範圍」裡面,符合特定的規範,才會有「音色」的連貫性可言不是嗎?你現在又怎麼能偷換概念說,當你在說「混聲區」的時候,你其實沒有在特定形容任何一種音色呢?
你在示範「頭聲區」的時候,不也有明確說明,必須是「這個聲音」,而不能是「那個聲音」嗎?所以你說的那三個「聲區」,事實上在你心中就是有一個標準模樣的啊,如果沒有你提出來幹嘛呢?既然每個「聲區」都有著它各自標準的模樣的話,那就代表當你提起任何一個聲區的時候,you’re also implying a tonal quality。這個邏輯沒有問題吧?
那你現在又想要改變說法說,當你在說「混聲區」的時候,你完全沒有在隱射任何一種技巧,也沒有在預設任何一種聲音的結果,純粹就是為了方便形容E4~G4而提出來的?Seriously? 這不但沒有回應到我在影片裡面所反對的任何一個點,你還在這些原本就很複雜的概念上面,多加了一項需要另外特別解釋的東西,你是覺得你的學生還不夠懵逼嗎?
-
6. “在我的頻道裡我說的「真假音」並不是一般坊間所認知的這部分,其實在我關於真假音的下集影片就有說明,我所說的真音和假音代表的不是低音和高音,他是一種音色的描述”
一、坊間的認知什麼時候又變成真假音是低音和高音了?您在第一集不是才剛說完,坊間對於真假音的理解,是兩種『音色』的切換嗎?這自我打臉的速度會不會來得有點太快啊?二、您在第二集裡面對於假音音色的描述跟示範,跟坊間的認知有任何差別嗎?我想唯一的認知差別就是,您認為您的歡呼聲不是假音,我們認為您的歡呼聲也是假音。But even though... what’s your point?
-
7. “關於無法從歡呼的聲音練出林俊傑的聲音:事實上我的學生非常多人都是從歡呼的聲音一步一步練到扎實的高音(類似林俊傑的高音)”
歐嗚~!!! We would LOVE to see them!!! 大家應該會很想知道,這個非常多人是有多多人。大家也應該會非常的想要看一下,這些人能夠給我們這些來自坊間的人來示範一下,他們是怎麼樣用歡呼聲來唱出林俊傑的那種扎實的高音來的。我第一個敲碗,趕快!!
再來,你說這句話本身就是在偷換概念。我影片說的是你就算可以做到像我示範的那種聲區連接,(從歡呼聲連接到低音),你依然沒有辦法唱出林俊傑那種扎實而且有力度的高音來的,因為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發聲方式」。現在你把概念偷換成是,有人曾經從A一步一步慢慢練到B過。咦?這不是廢話嗎?按照你的這個說法,A可以是任何一種發聲方式不是嗎?A可以是用力喊到破音啊。然後一步一步從破音開始,慢慢練著練著高音就上去了,難道我可以說,你只要可以做到把聲音喊破,你就可以唱出扎實而且有力道的高音來嗎?這不是扯淡扯大了嗎老師?這不叫釐清概念吧?
況且,學生真正想要知道的是,歡呼聲跟扎實的高音之間的direct correlation到底是什麼,到底是什麼cause扎實高音這個effect的,而你的回答是你曾經有學生從音色A練到音色B過。(我都要中指推眉心了) 而且在你貼出來的那兩支影片裡面,你明明就是試圖想要讓人家以為,林俊傑那種扎實的高音的cause,是從歡呼聲連接到講話的聲音來的。This is exactly what I am refuting。拜託大家去看看小賴第一堂課的影片,看看他是在努力地想要把聲音唱得很像歡呼聲呢,還是他在努力的想要把聲音唱得不要像歡呼聲。
-
8. “而且如果很認真練的話,這個過程可以很快速,例如以下這個影片就是只花了3個月改造的聲音” 翻譯一下就是,「你們那些覺得我教的沒有用的,看看人家光花三個月就能夠練成這樣了,與其來質疑我,還不如質疑你們自己有沒有好好練。」我相信大家都是明事理的人,你們就自己品吧。
最後,小賴,唱得真棒!我是真心認為的。而且只學了三個月,居然就能夠唱得比自己的老師要好那麼多,這是非常難得的人才。我想假如再多跟一些不同的老師精進一下教學方法的話,完全可以考慮自立門戶。我是誠心建議的,小賴你如果有看到的話,可以認真考慮一下,這一行需要天分,而你很有天分,而且我覺得你唱起來更像一位老師。
-
9. “事實上關於Adele的聲帶受損的原因,沒有人可以百分之百確定是因為什麼,只能「推斷」可能的原因,因為沒有人在他唱歌的時候一直照他聲帶的內視鏡”
你那也算不上是一種「推斷」啊,因為推斷是綜合考慮多方面疊加的事實,而做出的符合邏輯的推測,你那完全沒有。而且在我影片裡面所提出的資訊,一點都不難找,稍微google一下就有了。
在您的影片裡面,當你提到影響聲帶健康之後立馬所提出的證明案例,就是Adele唱假音,接著就說人家聲帶受傷的事情了。老師,這不叫「推斷」,這叫特別為了證明自己 got a point,而刻意把人家的遭遇強加進去的。而且您影片製作的時間,又剛好是在Adele取消tour的那段時間,也是網路上一大堆“老師”正在熱烈討論她的技巧如何不好的那段時間。嗯... 我相信這應該只是個巧合而已啦,你應該真的沒有想過要蹭這個話題的熱度的意思,對吧?
而且你說:“沒有人可以百分之百確定是因為什麼,因為沒有人在他唱歌的時候一直照他聲帶的內視鏡” 我來給大家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這種說法到底有多麼的不專業。
一位廟祝李大媽,她很常到處跟別人說,女生月經來的時候去不要去拜拜,因為她的鄰居張大媽上個月中風住院了,就是因為張大媽去年二月,月經來的時候去拜拜了,結果就變這樣。直到張大媽的老公出來說,張大媽原本就有三高,而且很常熬夜打麻將,而且還有抽煙喝酒吃宵夜的習慣。然後有人把這些拿去問李大媽,李大媽就說:「我也只是推測而已啦!畢竟也沒有人可以百分之百的確定,她到底是什麼原因中風的啊!所以她還是有可能是因為拜拜啊!」驚不驚喜?意不意外?有沒有頓時覺得原來如此的感覺?
世界上沒有多少事情是要等到百分之百的確定之後,再來下判斷的。你每天出門之前,有百分之百的確定你不會被車撞死才出門的嗎?而且Adele的遭遇,你根本不需要百分之百的確定,你只要動動手指,稍微google一下,你基本上就可以99%的確定,你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
10. “關於Adele混聲沒練好:首先這邊海文老師的「混聲」跟我的定義不太一樣(上面影片趕快複習一下)同一個音高本來就會有輕柔或扎實的唱法,完全取決於個人的選擇,所以我影片裡說的只是Adele習慣「選擇」唱假音”
你影片的原話是這麼說的:「在2011年她已經因為聲帶長息肉動過一次手術了,在上個月也就是2017年7月,她又因為聲帶受損不得不取消她的演唱會,(關鍵字)『因為』她太習慣遇到高音的時候唱假音了」老師,這跟您在這邊的說法是完全是兩回事餒?而且您說的“太習慣遇到高音的時候唱假音”,很明顯是在呼應你前面提出的第一個點,“一遇到混聲區就都唱假音,混聲區會建立不起來”。跟您現在說的,“同一個音高本來就會有輕柔或扎實的唱法,完全取決於個人的選擇” 根本是兩個版本誒。
再者,你不是說「混聲區」只是一個特定的「音高的範圍」而已嗎?如果當你說「混聲區」的時候,你只不過是在說「(女)A4~C5」而已,你完全沒有預設某種唱法或音色的話,又何來「建立」混聲區一說呢?
-
11. “關於說Adele應該怎麼唱:我的影片跟大家分享的觀點從來都不是為了要攻擊或抹黑任何一位歌手,只是出自跟大家分享怎麼比較好練,怎麼唱對你的演出或聲帶比較好,我是針對「事」而不是針對「人」”
那我們再來看看你影片的原話是怎麼說的吧:「或是剛剛《Hello》原唱的唱法變成講話就是 (示範) ......嗯......是不是有股想賞我耳光的衝動呢?也就是說,如果你在講這些歌詞的時候不會有音色的轉換,那唱歌的時候這樣唱不是『很奇怪』嗎?所以你『應該』唱(示範)」
你先說人家那樣很奇怪,然後再示範一個您認為「應該」的版本,然後現在又跳出來跟大家說,你那樣做是針對「事」而不是針對「人」?大家自己細品吧,看你們自己覺得,那樣是諷刺意味比較重,還是誠心分享的意味比較重。
-
12. “我認為大家都在各自為歌唱教學做努力,無論是不是「最對」的教學方式或觀念,學生能從中有所收穫才是最重要!” 翻譯一下就是,你有你教,我有我教,幹嘛糾正人家的錯誤?有些資訊不正確?不重要~ 示範不好聽?不重要~ 反正現在有人覺得我好,反正現在有人喜歡我,反正現在有人覺得跟我學獲益良多。好吧,也行,這點我反駁不了。
-
13. “如果後續我們又要繼續回應,這樣一來一往也會讓大家變成在關注我跟海文老師的互動,我還是希望大家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歌唱學習上。” 翻譯一下就是,大家不要再繼續關注這件事了,因為已經有很多人來問了,你們再繼續這樣關注下去,我的練習生都要來質疑我了。
-
14. 關於最後貼講座的事情啊,我是真的很好奇,這到底是老師您的idea呢?還是您的公關Joey的idea呢?還是你們全體員工在校完稿之後,上下一致的idea?To be honest? It’s a REALLY bad move。我完全可以理解你們想要扳回一城的感覺,但不要忽略了,這個視頻不但有很多同行的人有在關注,還有很多音樂圈的人也在關注,還有那些還在遲疑到底要相信你還是想我的其他民眾,也在關注你到底會怎麼回復。然而你們的這個舉動,徹底地消滅了那些人心中對您還存留的一絲尊重跟期望,也更徹底地加深了那些原本就沒有很喜歡你的人對你的分歧,更加地確定了他們心中對於你的想法是對的。It’s a lose-lose decision。
當我收到Joey的email的時候,我還跟我的朋友稱讚他說:「嗯!這個公關有點意思。」因為要是公開回應吧?有點小題大做,甚至還有可能會越描越黑。但要是不去回應吧?又有一大堆人在問。似乎最得體的處理方式,就是來找我私下解決。而我當時就有跟我朋友說:「你看,我如果去見面吧,哪怕觀念最後還是不合,一張合照加一行字,冰釋前嫌,那我第二支影片是不是力道就要縮小了?我如果不去見面吧,那他們就有可能拿email的事情出來回應說,他們其實很想跟我私下討教,只是我不願意而已。」你看,我猜對了吧?我只是沒有猜到這篇回復,會發表在我的第二支影片出來之前而已。
好了,我的回復結束。
最後不得不說,Joey真是個人才,看來老師請你請對了。聽說前陣子有一批員工集體離職,但你沒有,看來,要嘛感情很好,要嘛待遇很好,希望嘎老師可以好好珍惜你。
-
#從前有個人我是吳海文
#歌唱教學
#歌唱迷思
#嘎老師回應
#回應嘎老師
「集體離職定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集體離職定義 在 吳海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集體離職定義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集體離職定義 在 852郵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集體離職定義 在 集體離職定義、員工同時離職、惡意離職定義在PTT/mobile01 ... 的評價
- 關於集體離職定義 在 集體離職定義、員工同時離職、惡意離職定義在PTT/mobile01 ... 的評價
- 關於集體離職定義 在 [閒聊] 身邊有沒有罷工or集體辭職的例子- salary | PTT職涯區 的評價
- 關於集體離職定義 在 三分鐘熱度女王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集體離職定義 在 員工無預警離職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集體離職定義 在 員工無預警離職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 的評價
集體離職定義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認真聽】#我厭世所以我存在 | 自我療癒的一集 | 李長潔 😖
.
你覺得每天都打不起精神工作嗎?是不是在社群媒體上看到積極正向、邁向成功的貼文就想要摔手機?是不是才剛放假就在想週一已經要來了!很好,那你存在。最近,偽小編因為開學太過厭世,每天哀哀叫,叫到好友特地傳訊給我說:「你也厭世太久了吧~有完沒完?」讓我開始認真思考,「厭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情緒?為何我的生活會感到如此的無力與匱乏?甚至感受到憂鬱。如果說,厭世與憂鬱無可迴避地作為當代普遍的集體感情與情緒,我們應該如何去理解這個貫穿個人與社會的問題,並且承認厭世視為一種存在的姿態。
.
📌 #今天的內容有:
.
▶ 天啊我超級厭世der
▶ 當代厭世文化的誕生
▶ 厭世與憂鬱的思想
▶ 憂鬱的政治
▶ 精神痛苦跟馬克思主義有甚麼關係
▶ 厭世作為一種存在方式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f0t2lh12x608360yw9xojg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66wAF4BvDon7VWFyeUKfKI
.
📲 #FB 完整版: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576226469231639&id=208541192666847
----------
//// 完整論述 ////
.
▓ #所謂厭世的文化
.
「厭世文化」是1990年至2000年後一代人所流行的次文化,其核心是顛覆過往推崇的正向思考與積極價值,並以戲謔嘲諷的方式在網絡空間發放負能量,調侃現實生活的缺憾。各種以「厭世」為主軸的內容、梗圖、金句充斥在生活之中,像是「每天睡醒張開眼睛,就是想著我要離職」、「人生三階段:出生、不知道活著幹嘛、生命結束」、「我就爛」、「大家一起爛」。其他像是《厭世動物園》、《厭世哲學家》等。
.
從關鍵字搜尋來看,「厭世」開始大量出現於2016-2018年,一開始為真的「厭世」(想死),後來在「厭世動物園」、「厭世哲學家」出現後,「厭世」與社會處境與流行文化關聯在一起,相關詞彙如「風格」、「表情」、「臉」,主題例如「年輕人低薪厭世」、「厭世少年」、「厭世臉」樂團等。憂鬱當然是一直都有的詞彙,並且與「症狀」、「藥物」、「醫生」、「患者」,主要被表達為一種疾病,常見主題如「情緒容易失調,出現憂鬱的反應臨床上」。因此,我們大概可以稍做定義,憂鬱是一種情緒(emotion),而厭世是一種處世狀態(situation)。
.
未來學研究所的鄧建邦教授,在《台灣年輕世代對未來2030年的意象》的調查中發現,如果以戰後世代與現在年輕世代在工作態度與實踐上相互對比,有完全不一樣的條件。新型態社會對勞動者要求更多的「彈性」(flexible) ,其可能是在時間、空間、能力與報酬上不確定性與反脆弱性之間的拉扯。我們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一方面鼓勵個人積極邁向解放、彈性移動,但另一方面卻更加重了多重結構性的經濟與地位的競爭。於是,厭世、憂鬱成為一種無能為力下的逃避手段。
.
既然努力失效,那就不要太努力,總之你認真就輸了。如果說憂鬱是一種情緒的內容,那厭世應該就是它的表現形式。厭世的表現形式,反映了歸因於個人、受制於制度結構、沒有出路的未來,也是一種對「正向思考」、「成功價值」的嘲諷與反擊。而厭世的表現,或是憂鬱的充盈,有著複雜的社會與文化脈絡。
.
▓ #厭世的思想脈絡
.
從《瘋狂簡史》(Porter, 2002)的討論來看,可以見到人類精神痛苦的歷史可以分成三大階段:希臘時代的體液論、中古世紀的靈魂論、啟蒙時期以降的主體論。也就是說,康德(Immanuel Kant)在啟蒙時代建立「理性主體」之後,人之所以為人,是以「理性」作為標準,而這個標準測量的背後則是「工作倫理」的運作,也就是說,如果你無法好好負責地把手上的工作完成,你可能就是一個「失常」的「人類」。
.
更遑論19世紀精神醫學的機制建構與技術介入後,精神正常與失常的人類,成為現代人主體無時無刻審視自己本體安全的一種存在手段(Foucault, 1961)。「厭世」態度或許成為對峙個體失常與社會失序的一種策略。
.
這裡不得不提到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對前述理性的人類社會之衝擊與質疑,現代社會的陰影產生了悲觀主義思想,尤其像是存在主義。法國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結合了海德格對於人獨特存在模式的看法,以及馬克思對於階級的批判,思考了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
在作品《嘔吐》(La Nausée)中,主角感受到每日的無聊無奈(ennuyer),便陣陣作嘔,這個噁心的感覺,使他察覺自身的存在。所以今天的我們,每天都焦慮到胃痛,是因為我們存在(?)而存在的本身,就是地獄,在(新)自由主義的情境中,就是永無止盡的與他人共處與競爭。
.
其他的厭世作品,像是波特萊爾(Ch. Baudelaire)《巴黎的憂鬱》(Le Spleen de Paris)對現代性乍現的感受紀錄,或是,莎岡(Françoise Sagan)《日安憂鬱》(Bonjour tristesse)。都在在指出現代性出現後,人在情感與情緒上的複雜情愫,以及表現在憂鬱上的政治性。
.
▓ #厭世代的憂鬱政治
.
為何要將憂鬱政治化?因為這個憂鬱、厭世的個人情緒主題,反映個人主義的趨勢,在現代社會的晚近發展中,深深地被鑲嵌在個人抉擇、身體健康、社會制度、醫療知識、工作倫理之間。令我們感到痛苦的地方,正是我們要突然發現要面對自己之處。
.
這種憂鬱的政治,可以分成四大類型:一般心理學解釋、強的社會建構論、佛洛伊德馬克思主義、弱的社會建構論。我們傾向最後一種憂鬱中個人與社會關係的理解。即個人心理有深層無意識結構,隱含著個人生命史的偶然因素,但同時也包含了有意識的生物、社會、心理、身體納入到現代性反思中。
.
甯應斌和何春蕤(2012)在《民困愁城:憂鬱症、情緒管理、現代性的黑暗面》中提出賴希(Wilhelm Reich)的「民困愁城」觀點(people in trouble)。這個說法不只是說people客觀上處於一個有trouble的具體困境中,同時還描述了people的心理情緒,也就是為這些trouble而憂愁困擾的情緒。民困愁城因此不只是佛洛伊德的「愁」,還有馬克思的「困 」,它同時關注了社會現實條件以及心理情緒狀態。people in trouble不但有著弗洛伊德馬克思理論的豐富蘊涵,並且洞悉了一個時代的症候,似乎更為普遍與貼切地描述了人類現況。
.
我們的情感與情緒的痛苦狀態,跟著資本主義社會環境在勞動著,兩者產生互動的關係。例如我很討厭一句話「在壓力中成長」、「離開你的舒適圈」等等,看重表現效能、生產性與積極性,人們生活在忙碌、焦躁、過動的氛圍下,「焦躁」、「過動」的情緒某程度上,被視為可增加生產力與效能。
.
但情緒上揚後則無可避免地反跌到谷底,這個「抑鬱」的「不能動」就會被視為產能的缺乏、不負責任等。然而,此兩種各走極端的情緒,在當代卻成為普遍現象。
.
▓ #馬克思主義與精神痛苦
.
而個人的身心(個體),就成為自我與結構交鋒之處,各種「自我表達」、「自我品牌」、「正向思考」等等的觀點,都顯示出,我們要求一個人需要展現出完整、良好的個體化,其是世俗的、現實的、自由的、解放的,但同時卻也是一種被囚禁、被要求,充滿正負情感交雜。既然人是因為資源的獲得而能存活著,那最直接的關聯,就是勞動(labor)的實施,它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移動途徑、追求解放的形式與生命評價方式。
.
於是你可以看到,無論許多感到憂鬱的人,其憂鬱程度被衡量的方式,常常會首先關連到「還可不可以工作」,工作倫理成為承受精神痛苦的理由。因為,人們害怕失業,擔心工作能力被削弱,恐懼社會地位下降,害怕失去自由與自主的權力。
.
▓ #精神分裂的我們 在社群媒體裡幸福與厭世
.
啟蒙時代以來的社會情感就是憂鬱,我們在個體解放又囚禁的愛恨交織中生長成現在的模樣,我們一路認得自由主義、批判主義、社會主義,面臨巨大現代資本主義體制與權力關係,自己要痛苦地做出決定。而進一步到當代社會的後現代情境中,他衍伸出來一種矛盾弔詭的、認真又不認真的生命態度。其試圖讓「意義」懸空擱置,流動飄盪(葉啟政,2005)。「精神健康」的要求變成一種嘲諷,「精神分裂」的表現則成為一種遊戲。
.
上述的個體特徵在人我關係加倍密集的數位時代變得更加劇烈,我們渴望招喚公共,卻又想保持個體自由。在某個作用下,正向積極的形象治理,就成為一種表現出個體化的重要顯現。諷刺的是,英國公共衛生皇家協會於2017年根據1500位青年(18–24歲)的調查數據發現,社群媒體的使用,對心理健康有負面作用。
.
某社群媒體在兩年前推出了限時動態功能。限時動態的出現,雖然降低了發文壓力,但也因為發布變得輕鬆且具時效性,用戶們分享生活的頻率會更頻繁、更瑣碎,刷新內容的次數也更多。難怪大家都想要用限時動態,適當的貼文與刪文手段,這似乎有助於人們躲避在線上和線下不必要的關注,一方面可以建立自我形象,另方面又能夠開闢一條逃脫壓力的路線(周妏蔆,2019)。
.
▓ #那就我厭世所以我存在
.
社群媒體裡的情感與情緒流體,快速湍急,變化莫測。在數位社群媒體中,時時刻刻「忽悲忽喜」。數位環境所提供給人們的「理想的自我」,像是一種揮別傳統社會的自由解放,但在自我籌畫、情緒管理、與面對惡的世界的失敗可能下,卻更加導致一種厭世與憂鬱的狀態。
.
在這樣的正負情愫交融下,我想,「厭世」搞不好是一種最安全的存在方式。想到葉啟政老師在《愛情的正常性混亂》的導言提到,進出個體與集體之間的愛恨交織,無入而不自得,那是一種處世的修養(范綱華,2014)。一方面放下自我,感人身受,一方面貞定地與世間的悲喜保持距離。
.
厭世無敵。
|
#參考文獻
.
1. Foucault, M. (1961). History of madness. Routledge.
2. Porter, R. (2002). Madness: A brief history.
4. 何春蕤、甯應斌著(2012)《民困愁城》。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5. 周妏蔆(2019)。我寫故我在—年輕女性社群媒體之憂鬱貼文實踐。
6. 范綱華(2014)。本土理論再想像 : 葉啟政思想的共感與對話。群學。
7. 游家權(2019)。不只是貧窮:淺談厭世的幾種成因。ROUTER文化研究。
8. 葉啟政(2005)。現代人的天命 : 科技、消費與文化的搓揉摩盪。群學。
集體離職定義 在 852郵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要求今日內與醫管局會面
全文:https://www.post852.com/?p=296717
醫管局員工陣線發起的罷工行動進入第4日,大批會員今早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外的街站排隊簽到,副主席羅卓堯見記者時表示,罷工繼續與否的主導權在醫管局手上,希望局方今日內與工會展開談判。
羅卓堯指,現時關口未封,醫管局亦未有回應任何訴求,若貿然要求醫護復工,等於「推佢哋去死」,認為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與其勸醫護復工,不如勸醫管局盡快與工會進行談判。他稱,保護醫護的工作安全是工會的責任,若無法進行談判達成協議,未來醫護對局方失去希望,繼續罷工或集體離職,局方要承擔一切責任,但後果是全香港人一同面對。
羅卓堯表示,究竟是要罷工繼續下去,抑或在談判桌上滿足醫護的切身需求,主導權在醫管局手上,要局方、專家及學者作出抉擇;若談判不成功,工會不排除會延長罷工。他希望局方可作出明智抉擇,今日內與工會展開談判,若能做到讓醫護復工時可安全工作,他本人願意成為「dirty team」的一分子,進入隔離病房工作。
被問到現時是否出現社區爆發亦不會暫緩罷工,主席余慧明重申,作為工會不可能向社區爆發作出定義,會再審視,考慮專家的建議再作重整。羅卓堯指,除封關外,其實訴求對醫護貼身的問題同樣重要,相信袁國勇都會認同無論是保護裝備或隔離病房若不足,只會增加在醫院爆發的風險,防疫角度上亦是災難。
#852郵報 #武漢肺炎 #醫管局員工陣線 #羅卓堯 #余慧明 #封關 #罷工 #袁國勇 #社區爆發
集體離職定義 在 集體離職定義、員工同時離職、惡意離職定義在PTT/mobile01 ... 的推薦與評價
2022年1月26日 — 在集體離職定義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Su22也提到原文標題:紫光傳放棄兩大記憶體建廠計畫,阪本幸雄離職(請勿刪減原文標題) 原文 ... ... <看更多>
集體離職定義 在 [閒聊] 身邊有沒有罷工or集體辭職的例子- salary | PTT職涯區 的推薦與評價
Gossip有串罷工的討論串,後來想到還蠻有意思的當時跟一些新進同事在某民營銀行開始當社會新鮮人一人一款命,有一人被分到蠻硬的分行工作量大業績量也很大大概做了1個多 ... ... <看更多>
集體離職定義 在 集體離職定義、員工同時離職、惡意離職定義在PTT/mobile01 ... 的推薦與評價
2022年1月26日 — 在集體離職定義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Su22也提到原文標題:紫光傳放棄兩大記憶體建廠計畫,阪本幸雄離職(請勿刪減原文標題) 原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