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科家眷的告白:我只是個平凡的「竹科媽媽」】
在新竹,有很多媽媽本來都擁有自己的工作,表現也不遜於男性。但因為另一半的產業工時偏長、時常需要加班,所以為了孩子只好毅然決然地辭掉工作。
這樣的選擇,是「家庭分工」,我們只是在權衡家庭與經濟狀況後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無關對錯。在外負責賺錢的人當然很辛苦很偉大,但在家努力帶小孩、忙碌於家務的家庭主婦,難道只是閒閒沒事做的「貴婦」嗎?
👉看更多:https://cplink.co/DWf6ZJ5Q
同時也有2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
「隱藏的偏見」的推薦目錄:
- 關於隱藏的偏見 在 親子天下‧寶寶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隱藏的偏見 在 天下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隱藏的偏見 在 Cheers:快樂工作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隱藏的偏見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隱藏的偏見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隱藏的偏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隱藏的偏見 在 [心得] 《隱性偏見》一本終結偏見的起始指南-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隱藏的偏見 在 天下雜誌- 【星巴克裡的「種族歧視」爭議?】#隱藏的偏見本月 ... 的評價
隱藏的偏見 在 天下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竹科家眷的告白:我只是個平凡的「竹科媽媽」】
在新竹,有很多媽媽本來都擁有自己的工作,表現也不遜於男性。但因為另一半的產業工時偏長、時常需要加班,所以為了孩子只好毅然決然地辭掉工作。
這樣的選擇,是「家庭分工」,我們只是在權衡家庭與經濟狀況後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無關對錯。在外負責賺錢的人當然很辛苦很偉大,但在家努力帶小孩、忙碌於家務的家庭主婦,難道只是閒閒沒事做的「貴婦」嗎?
隱藏的偏見 在 Cheers:快樂工作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竹科家眷的告白:我只是個平凡的「竹科媽媽」】
在新竹,有很多媽媽本來都擁有自己的工作,表現也不遜於男性。但因為另一半的產業工時偏長、時常需要加班,所以為了孩子只好毅然決然地辭掉工作。
這樣的選擇,是「家庭分工」,我們只是在權衡家庭與經濟狀況後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無關對錯。在外負責賺錢的人當然很辛苦很偉大,但在家努力帶小孩、忙碌於家務的家庭主婦,難道只是閒閒沒事做的「貴婦」嗎?
看更多:
隱藏的偏見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隱藏的偏見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生長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導演廖克發,而後來台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學習電影製作。第一部紀錄片是尋找曾為馬共、身影曖昧模糊的祖父的《不即不離》,原為劇情片《菠蘿蜜》做電影背景,是以對馬共議題進行田調。但隨著他浸淫日深,素材累積的份量足夠,也就自成一部紀錄片。
馬共至今於馬來西亞仍是禁忌話題,廖克發採訪的對象大多不在馬來西亞,散居於泰國、中國與香港,過著不斷轉換身份的生活,隱藏著身世與革命的故事。 單純想要理解祖父為何加入馬共的廖克發,在《不即不離》完成的過程裡,持續發現當年左派運動是年輕人為了生命的迫切所需,對抗日本以及英國的殖民,想要更有尊嚴與自由,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很自然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選擇。
廖克發認為,對政治事務的冷漠冷感,其來有自,並非所謂個人的選擇或立場,而是有一個久遠的脈絡發展──當推進、創造理想社會的人們沒有受到重視,其犧牲完全被扔擲於國家與歷史的敘事以外,未曾轉換為正義時,後來的人也就在長期的審查與壓抑中,被訓練、教導成無法信仰正義,難以想像更好也更平等的可能。 從回溯自身家庭到發掘整代馬共人淹沒歷史的《不即不離》,也就開啟了廖克發的第二部紀錄片《還有一些樹》,由馬來西亞1969年後見於郵件的戳章,進行對種族議題的深刻探討。
馬來西亞社會大致可分為馬來人、華人、印度人與原住民等。馬來西亞在脫離英國殖民獨立建國時,簽署了馬來人享有經濟與教育等的優惠特權,華人與印度人則是能享有公民權的協定。 而華人與馬來人種族衝突的513事件,肇因於反對黨在1969年全國選舉頭一回超越執政黨政府得票率,大肆慶祝遊行,引發馬來人的反感,也上街示威,最後演變成戒嚴,與及大規模屠殺事件。該戳章所註明的禁止散播謠言,即是不允許討論、質疑該事件,乃至馬來人在馬來西亞的特權。《還有一些樹》透過訪談與歷史資料,耙梳了513事件的始末,同時也凝視種族政策最底層受害者原住民的困境。
廖克發發覺,在華人被馬來人以及政府軍警慘烈殺害時,也知曉華人內部的自相殘殺,甚至及於華人對更少數,尤其是原住民族的剝削與壓迫。他乃對自己提問,會不會他也同樣是一名種族主義者?主要是他警省到,自身總是從華人是種族主義受害者的角度去思維,而罔顧其他被華人既得利益下的邊緣民族。而如此疑惑更拉高視野地思維著樹(自然環境)與人類的關係,特別是為了經濟開發,對原住民棲息地、森林的砍伐,透過樹的靜默與見證與原民祖先的洞穴探勘,也就隱隱有人類對自然的態度不也是種族主義作為的體會。 廖克發從幼年熱愛看牛仔電影說起,其時他對正義的想像,就是那些槍殺印第安人的西部牛仔皆是英雄。直至成人看了《與狼共舞》方才瞭解,印第安人是被壓迫的對象。
換言之,影像所造成的偏見遠大過於關於正義的探索。 廖克發強調,任何太方便、簡化的敘事跟立場,都是危險的。拍紀錄片必須有疑惑,明白沒有一種面向可以是全面性、全客觀的紀錄。活在複雜的世界,必須有多重、多部的聲音。單一故事永遠不夠,需要有很多故事與作品,討論同一個事情。說故事的權力掌握在誰身上這件事情,得保持懷疑。紀錄片工作者不能牢牢握住這種權力不放,要能時時刻刻反省自身的意圖與認知。這也是為何廖克發會謹慎對待受訪者,要重複確認他們是不是願意將受訪內容公諸於世。
小檔案
廖克發,197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怡保,實佻遠(Sitiawan)。就讀於國立新加坡大學商業學系,卻熱衷於文學創作以及出國遊學,曾獲大專文學獎。畢業後任教於新加坡小學四年後,來台學習電影製作,2011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兩部作品曾獲得台灣金穗獎最佳學生影片,曾獲最佳導演,並在2015年釜山國際影展獲得超廣角亞洲最佳短片。編劇作品長片劇本《菠蘿蜜漫長的飄香等待》,根據祖父二戰時參戰的生命故事改編,獲優等劇本獎;被選為2015法國南特影展,台北劇本工作坊。成立蜂鳥影像有限公司,製作劇情與紀錄影片。參與2013年的侯孝賢導演執導的金馬學院。曾任臺灣國家地理頻道攝影師。
拍攝的電影多與東南亞華人有關,其中紀錄片《不即不離》因涉及有關馬來亞共產黨的敏感歷史,在馬來西亞被全面禁演。2019年以劇情片《菠蘿蜜》入圍第56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同年紀錄片《還有一些樹》也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後製:馬立群 作品提供:廖克發 場地提供:倆人攝影棚
隱藏的偏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牛奶工」介紹
訪問編輯:鄭莛
內容簡介:
大眾無法忍受我的沉默,所以他們必須捏造謠言,
將我烙上污穢、放蕩、令人困擾的女孩的印記。
「他們充滿創造力的想像,聽在我耳裡無疑是最大的毀謗」
我從沒想過,看似無傷大雅的「邊走邊看書」,
竟成了影響他人感官的嚴重威脅。
從遊民到2018年英國布克獎(Man Book Price)得主、北愛爾蘭首位獲獎作家──安娜‧伯恩斯最具實驗性的代表巨作!
「以獨特的敍事方式挑戰傳統文學思維和模式,令人意外又彷彿身歷其境。」──布克獎評委
「這是一個以辛辣、諷刺語言,串起的有關殘酷人性、性侵和抵抗的故事。」──布克獎評委
少女無情地揭露了一個,長期視暴力、沉默、虛偽不公且殘酷為常態的社會真相──
「我和牛奶工的謠言,為什麼該由我來驅逐?由我來駁斥顯然是由造謠的人說出且對他們的謠言被否認會很不高興的人?」
在1970年代一個充滿暴力且戰亂的無名城市中,一位十八歲的少女遭已婚權威人物「牛奶工」的覬覦與騷擾,牛奶工利用權威與地位逼迫威脅少女。少女獨自吞下恐懼、不安與內心煎熬。然而,在這個城鎮中,流言蜚語發酵竄出,少女從一個受害者成了破壞家庭的第三者,也成了他人眼中不正常且令人困擾的女孩。
安娜‧伯恩斯以急促、意識流的寫作方式,透過主人翁少女或自信、或不知所措、或迷惘的口吻,描述一個極度壓抑的社會,導致多數的沉默大眾,以及特意的「無作為」社會氛圍。同時本書也點綴著黑色幽默,時而強烈譴責強暴文化以及女人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如何被偏見看待,滿含難以隱藏的憤怒與危險。
作者簡介:安娜‧伯恩斯 Anna Burns
1962年出生於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寫作逾20年,伯恩斯是第一位獲得布克獎(Booker Prize)的北爾蘭小說家。她至今出版過三本小說,第一本為2001年出版的《沒骨氣》(No Bones),該小說於2001年獲得溫妮芙德‧霍特比紀念獎(Winifred Holtby Memorial Prize)。她的第二本小說《小建設》(Little Constructions)出版於2007年,而第三本小說《牛奶工》(Milkman)於2018年出版,並成為了該年英國布克獎、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fiction)之得獎作品。
出版社粉絲頁: 臺灣商務印書館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隱藏的偏見 在 天下雜誌- 【星巴克裡的「種族歧視」爭議?】#隱藏的偏見本月 ... 的推薦與評價
We are a group of people who play cafe world & love it!!! We help each other with dishes needed or parts needed, and sometimes, the catering job to get that ... ... <看更多>
隱藏的偏見 在 [心得] 《隱性偏見》一本終結偏見的起始指南-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隱性偏見》讀後心得:一本終結偏見的起始指南
為什麼我們無法平等看待每個人?全面破解慣性思維的認知陷阱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end-of-bias/
為什麼美國警察面對黑人男性時,會馬上感覺到「危險、致命」?為什麼人們更信賴男性
醫師的問診,卻更信任女性護理師的照護?為什麼老師普遍認為肥胖的學生比較笨,較活
潑外向的學生更調皮?為什麼女性政治家或學者必須加倍努力,才能獲得與男性相同的信
賴?
這本書在說什麼?
《隱性偏見》的作者是美國知名記者潔西卡.諾黛兒(Jessica Nordell),經常在《紐
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等知名刊物發表文章。她在 2017 年曾發表一篇文章〈這樣的
我們能終結偏見嗎?〉,分享當時正在進行的「終結偏見實驗」,引起了熱烈的迴響。後
來她將這個概念繼續衍生成這本書的完整內容。
作者經過十多年的調查,發現偏見形成的原因,是因為人類自然而然就會把個人經歷和社
會環境做出連結,形成一種慣性思維,最後演變成有意或無意之間表現出來的偏見。書中
解釋了偏見的普遍性,說明我們該如何察覺它,並透過有意識的思考、有巧思的流程設計
,去克服和扭轉根深柢固的偏見。
我覺得這本書的撰寫方式引人入勝,介紹了很多實際的案例和科學研究,融合了神經科學
、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觀點,是一本引導我們認識偏見、看見偏見甚至扭轉偏見的完整
指南。以下分享一些我從書中獲得觀念上的啟發。
偏見到底都藏在哪裡?
偏見很容易隱藏在難以察覺的地方,有時候連當事人也難以發覺。
書中提到一位已經去世的科學家的故事,他的遭遇足以說明這個現象。他的名字叫做本.
巴雷斯(Ben Barres),他是一位由女性轉男性的變性人。
他的成長過程是一位女性的身分,學業表現優異,後來成為了史丹佛大學神經生物學家。
在他四十多歲的那年,因為治療癌症的關係,決定避免家族癌症病史,決定切除乳房,並
且實現一個他長久以來的心願,變性成男生。因為他一直以來都覺得身為女性令他十分不
自在。變性之後,他很擔心學界的同事會怎麼看待他,也擔心自己的學術成就會不會遭受
打擊。結果事情的發展跟他想的完全相反。
變性成男性之後的他發現,那些不曉得他是變性人的同事,開始更仔細地聆聽他的意見,
不再質疑他的權威。身為中年白人男子,在開會時不再有人打斷他。在證據不夠充分的時
候,別人一次又一次地相信他。在一場研討會上,他無意間聽到一個不知道他是變性人的
科學家說:「本今天做的專題研討很棒,再說,他的研究成果要比他姊姊強得多。」
諷刺的是,他擁有同樣的學歷、同樣的技能、同樣的成就、同樣的職位。除了一個變數「
性別」之外,其餘的變數都維持不變。但是在變性之前,別人透過對女性的刻板印象來看
待他,認為女性的科學能力比較差。這種刻板印象影響了同事對他的工作與言行的看法。
他們認為他比較缺少權威、才華和價值,於是以打斷他、質疑他、否定他的專業能力作為
回應。
以前的他以為性別歧視離自己很遙遠,直到變性之後遭受的巨大衝擊,才讓他感受到了這
種根深柢固的偏見。人們的偏見,到底是從什麼時候形成、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為什麼偏見是自然養成的?
為什麼人類會自然而然養成偏見?作者提出一個關鍵的觀察,那就是「分類」的自然傾向
。
書中提到,小孩子一來到這個世上的時後,原本並不帶有任何偏見。可是小孩子會把他們
所見到的任何東西分門別類。對於小孩子來說,學會分類是一件好事。因為只有當我們把
屬於同一類別的事物歸類,來原始的感官資訊轉換成有意義的資訊,我們人類才能夠感知
這個世界,並且做為一個物種存活下來。就像是對我們的祖先而言,如果一頭獅子出現在
草原上,他必須知道要逃跑,他要能夠正確辨認認出那是一頭獅子而不是他的親人。
分類幾乎是一種人性的本能。
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學習和吸收每一種社會類別的界線,以及每一種類別的成員應
該如何。隨著小孩子長大成人,各式各樣複雜的新訊息不斷輸入。這些資訊包含了更廣大
的世界,朋友和鄰居,報紙和廣播,電視新聞和社群媒體。童年時期所建立的類別填滿了
愈來愈多的文化碎片。
當我們生長的「環境」和「文化」當中,本身就帶有很多偏見的色彩在裡面,再加上人類
自然而然做出的分類反應,就會將偏見和刻板印象不留痕跡地烙印在我們的腦中。
帶有偏見代表我們是壞人嗎?
我覺得如果說一個人「帶有偏見」,似乎有很強烈的負面含意。有時候站在道德的制高點
上,我們都不希望自己是一個帶有偏見的人。但事實上,人人都有偏見,只是我們平常不
一定會察覺到而已。作者在書中說了一句話,讓我感到豁然開朗,而且會更願意敞開心胸
去面對自己的偏見,他說:「帶有偏見的聯想並不表示你是個壞人,而表示你生活在一種
文化中。」
我們抱持的「信念」就好像我們刻意訂閱的一份電子報,是我們有意而為之。而偏見產生
的「聯想」則像是一家以某種方式取得我們的 Email 地址的公司所發送的垃圾郵件。我
們並沒有選擇要收到這些垃圾郵件,也不想要收到,但它們還是塞滿了收件匣,而我們無
法把自己從對方的收件者名單中移除。我們也可以這麼想,偏見就很像我們「並未同意」
甚至「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所獲得的文化知識。
這種偏見導致的聯想幾乎無所不在。像是書中提到「女性」和「支持」之間的聯想,如今
也深入我們的數位世界當中。像是蘋果的 Siri,亞馬遜推出的 Alexa,還有微軟推出的
Cortana,我們逐漸依賴用來播放音樂或發送訊息的 AI 聲音助理被「預設」為女性的聲
音。
每一次由一個女性的 AI 聲音來處理我們生活中的瑣碎事務,就更加強了女性和支持角色
之間的聯想。我們並不是帶著惡意要這麼做,而是我們生活的文化當中一直給予我們的暗
示。
我們該如何避免偏見?
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分成三個層面來探討偏見,分別是由大到小的:環境和文化、
組織規則和法條、個人行為。作者得出一個結論,這三個層面彼此是環環相扣、相互影響
,不是誰先改、誰後改的問題,而是必須同時在各個層面進行努力。
以個人行為來說,像是書中提到以「正念」改善執法方式的警察,就是透過先覺察自身的
偏見,再選擇做出更客觀的判斷和行為。我覺得這本書可以給我們的最大幫助,就是讓我
們擁有「自覺」,知道自己是有可能懷有偏見的。而這種自覺能讓我們能退一步思考:「
我是要相信自己的第一個直覺反應,還是要停下來尋找進一步的證據?」
畢竟,察覺出「差異」是人類自然而然會做的事,像是看出年齡、性別和膚色,這就是視
覺。人類對這些類別會有聯想,這就是文化。而用這些聯想來評斷一個人,這是思考的習
慣。看見這些差異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我們選擇用什麼方式做出反應。
以組織規則來說,書中舉醫療為例。根據統計,女性病患得到的醫療介入措施比較少,比
較容易受到醫療延誤,也比較不常被轉診給專科醫師。背後的原因是一個刻板印象:女性
對於疼痛和痛苦的表達被視為「過度反應」和「不值得信賴」。長期以來人們對於女性的
刻板印象是過於情緒化、容易焦慮。研究也顯示,當成年人看著一個小孩表達出疼痛,如
果這個孩子被描述成女孩子,成年人會認為疼痛的程度比較不強烈。醫療延誤的現象,也
以不同的偏見形式,發生在其他的群體當中,例如黑人、肥胖病人、變性人等。要改善這
種問題,除了醫師本身必須知道這種偏見之外,在醫療程序的設計上面,也必須同時做出
改善。
作者建議:「把偏見視為一種選擇,可以幫助人們擺脫自動思考模式,改為有意識的深思
熟慮。」偏見是必然存在的,但我們自己仍有選擇的餘地。
後記:為了更有人性的自己
我們很容易把某些族群都歸類成「同一類人」,加上媒體和文化的催化,讓我們帶著以偏
概全的鏡片去看待別人。這邊的陷阱就是,我們愈是把別人簡單化和同質化,就愈容易產
生偏見,因為我們不把對方當成一個「複雜的人」。而這種過度簡化的分類法,常常會導
致更多的偏見。
《隱性偏見》這本書透過一個很宏觀的角度,帶我們認識偏見在人類生活和文化當中的樣
貌。我驚訝的是,我們身邊竟然有這麼多難以察覺的偏見,而且當我仔細檢視自己的想法
時,也必須承認自己心中也存在著很多偏見。但為了克服偏見,我們必須先「看見」偏見
,這本書就是一個起點。
然而,就像這本書給帶給我的衝擊,偏見是一把雙面刃,對很多人而言是有害的,但同時
也讓很多人獲得了不對等的利益和好處。但我認為,某些人獲得好處的方式「不應該」損
害另外一群人的基本權益。如同作者所說:「我們的人性取決於我們將人性賦予他人的能
力。」克服偏見是為了別人,也是為了自己。一個更有人性的自己。
--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我的說書頻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4.97.17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69970439.A.B4E.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