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款中國App違法蒐集個資 訊飛等3款輸入法多家應用市場已無法下載
根據中國新聞網6月11日消息,截至當日14時,記者測試发現,多個應用商店已經無法下載訊飛輸入法、搜狗輸入法、QQ輸入法。蘋果App Store、華為應用市場已經無法搜索到上述3款輸入法APP。
而日前根據中國國家網信辦發布公告,直指33款App存在非法獲取、超範圍收集、過度索權等侵害個人信息的現象。被通報的APP主要涉及輸入法類、地圖導航類、即時通信類,包含搜狗、訊飛、百度輸入法,高德、百度、騰訊地圖等常用APP。因其違反必要原則收集和服務無關個人信息,責令限期改善。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認定方法》等法律和有關規定,國家網信辦對輸入法、地圖導航等常見類型公眾大量使用的部分App的個人信息收集使用情況進行了檢測。
其中15款輸入法類App存在違反必要原則、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未經用戶同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等,幾乎乎含括所有中國製知名輸入法軟件;17款地圖導航類App,除了上述開後門違法蒐集各資情況,還存在未按法律規定提供刪除或更正個人信息功能、未公開收集使用規則等問題;連信等即時通信類App則存在誘導用戶授權其讀取手機通訊錄信息並向通訊錄聯系人发送營銷短信的問題。
這33款App名單幾乎包含中國所有主要的輸入法和地圖,令中國網友一陣錯愕。包含百度、騰訊等網路巨擘推出的服務,且在其領域皆是中國用戶的日常主流,包括搜狗輸入法、百度輸入法、QQ輸入法、高德地圖、百度地圖、騰訊地圖等輸入法、地圖、通訊軟件等主流app。幾乎是擡得出名號的全是賊。中國軟件開後門違法偷盜個資、侵害人權,早已是舉世公認的惡行。只是這回連中國網信辦都親自出面認證,形同是賊頭高喊來捉賊,令人較感訝異。
實際上,過往中國政府或網路公司侵害用戶隱私的事件頻傳,如《金融時報》便透露有業者試圖繞過 iOS 14.5 的隱私規範,讓蘋果出面警告將下架不合規範的 App。2019 年,中國深網視界科技公司亦爆出大規模的資安外洩,一次流出 3.64 億人的身份證、國籍、對話、手機定位、臉部資料、住址、生日等重大個資。
PTT 創辦人杜奕瑾亦建議,因中國 App(含蘋果的中國版 iMessage)會自動收集用戶的個資,並與中國政府及其警政資料整合,建議用戶不要使用其服務與設備。
隱私短信中國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疫情下寂寞芳心遇網上「愛情騙子」詐財 - Chermaine Lee
香港女子伊馮娜(Yvonne)走出銀行,不禁愉快微笑。想到能幫助她的英國男友,她是由衷的高興。
然而她還沒有和這個男朋友見過面。但經過一個月的密集電郵通信和幾通浪漫的電話之後,這位自稱是南美一個石油鑽探公司運營經理的男友答應會飛來香港見她。不過在飛來香港之前,他說需要錢來購買必要的鑽機零件。她很爽快地轉賬4萬港元(5160美元)給了這位男友。
但是,沒過多久,「男友」又要求再次匯款。55歲的伊馮娜是位酒店業者,她要求匿名以保護自己隱私。到這時她才意識到自己網絡約會的男友根本就是騙子。「他告訴我,他的女兒出了意外,需要籌錢做手術。這個手法太假了,我終於恍然大悟!」
伊馮娜並不是香港唯一的網絡浪漫騙局受害人。根據香港警方的數據,2020年1月至9月,香港有681人的儲蓄被這樣的網絡陷阱騙走。此數比去年全年的數字多了50%以上。
網上騙子通常會在社交媒體上假冒是軍人、生意人或專業人士,特意營造一種異國的浪漫情調。他們會仔細研究行騙對象的個人信息,然後利用這些信息與受害者用英語短信交談。香港警方發言人說,在頻繁短信交往後,「騙子和受害人會發展出親密的關係,成為網絡情侶。」然後,騙子會要求受害人轉錢到他們的海外銀行賬戶,以幫助他們的商業計劃,或解決財務困難,甚至是為了寄送情人禮物而需要繳清關費。「通常情況是,受害人和騙子從來沒有見過面。」
新冠肺炎的大流行增加了這種受騙風險。因疫情影響,遠程工作越來越普遍,許多人感到寂寞孤獨,渴望與人交往。2020年11月的一項研究顯示,香港人「精神健康狀況堪憂」,超過65%的受訪者稱,他們出現了臨牀程度的抑鬱、焦慮和壓力症狀。
據香港的約會和戀愛顧問瓦倫蒂娜•圖多斯(Valentina Tudose)說,這些變化為網上騙子帶來了意外的好處。「新冠肺炎對騙子是一個大好機會。他們可以向對方說,他們在隔離中或在另一個城市,所以無法與對方見面。(受害者)不能如同以往那樣容易揭穿他們。」
在香港,女性特別容易被網上愛情騙子所騙。香港警方的數據顯示,2020年近90%的已知受害者是15歲至85歲的女性,總共損失約1.608億港元。
圖多斯說,儘管香港的性別平等程度相對較高,但中約會騙局的女性特別高是源於香港女性所面臨的隱性社會壓力。
她說,「這與此地的傳統價值有關。香港父母會要求女兒要好好讀書,不要在中學或大學約會談戀愛,所以香港女孩在24或25歲的時候,即使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也幾乎沒有戀愛經驗。」然而此後不久,女孩家人對她們的期望就轉變為要盡快結婚成家。這使得許多年輕女性容易在情感上受騙,而些騙子很擅於操縱她們的情感。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性別與性愛的助理教授陳力深(Chan lik -sam)也認為,香港女性「面對的是愛情追求和性別角色的矛盾需求」。他說,「女性被認為應該經濟獨立,不要靠男人,以免被貼上『港女』的標籤。」所謂「港女」是對拜金、自戀和傲慢的香港女性的貶義詞。「但太過強勢也會讓人皺眉。」
而且,在人口密度很大的香港,要避免傳統的家庭逼婚壓力並不容易,尤其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因為房租太高而被迫和父母住在一起。政府數據顯示,2019年,超過90%的15歲至24歲的香港年輕人,超過一半的25歲至34歲的香港人是與家人同住。
一方面是年輕女性受到壓力要趕快談婚論嫁,而許多未婚的年齡較大女性則擔心的是她們能夠生兒育女做母親的日子已不多,這使得年齡較大的女性也容易上當受騙。儘管在30歲以上的人口中,香港的男女比例是3比2,男多於女,但也於事無補。
陳力深說,對女性的這種額外壓力來自中國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如果女性在快30歲或30歲出頭還沒結婚,就會被貼上「剩女」的標籤。這意味著這些未婚女性不再被視為人生成功女性或潛在的談婚論嫁對象。女性被鼓勵經濟要獨立,要有自己的事業,但是期待她應該和誰約會及什麼時候結婚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規範的影響。他補充說,「為了滿足這種期望,年長女性更渴望發展感情,因此也更容易受到感情騙局的傷害。」
姬蒂(Kitty)是一名47歲的媒體工作者,她在交友軟件上遭遇了四起網絡戀愛詐騙。一個和她交談了一個月的男人聲稱在土耳其遇到了麻煩,需要2萬英鎊。她看得出這是一個騙局,因此中斷了聯繫,但她承認感覺自己很易上當。
由於事業原因姬蒂要求匿名。她說,「我的事業發展得很好,但是我的愛情生活很空虛。有時我覺得自己若有所失,感到老了,人很脆弱。如果女性覺得自己是在尋找缺失的另一半時,她們在情感上會變得非常脆弱,如果有人對她們表示愛意,她們就會變得很盲目。有些人是害怕孤獨。」
孤獨寂寞是2020年的一個普遍問題。許多人繼續在家工作,也少了旅行和社交,新冠疫情大流行帶來的許多變化看起來可能還會持續下去。這會讓更多愛情騙子上網騙錢,比如那些引伊馮娜上鉤的騙徒們。
伊馮娜首次被騙後,在網上約會時又遇到了幾個向她要錢的人,因而對網上約會失去了信心。她說她不會再相信網上提供的任何個人身份資料,並且從此不再上網約會。
她建議那些想在網上約會找尋意中人的女性,只有和這個男人親自見面後才可相信他的話。姬蒂則建議香港女性的愛情觀念要做徹底改變,「不要太快就愛得神魂顛倒失去自我。我追求愛情經歷很多磨難之後,已學會了如何更多地愛護自己。這比尋找一個人來成全自己還要好。我曾使用網上約會來尋找我的『另一半』,但沒有這樣的另一半。其實我們本身已經是完整的。」
原文:BBC中文網
#社會 #愛情
隱私短信中國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韓國成功管控疫情經驗,近來成為西方媒體及專家關注的重點之一,其中非常重要一個關鍵是運用了「大數據科技手段」,尤其是在流行病學的接觸及擴散追蹤調查上,手機網路及信用卡系統的各種數據貢獻最大。韓國經歷了2003年的SARS,2015年的MERS之後,將追蹤感染途徑做為最重要的防疫策略,為此積極尋求AI公司的科技技術合作,國會也通過修法,授權政府可以在傳染病爆發,國民健康受到威脅時,以非常手段取得個人訊息,而不受隱私保護等相關法令的限制。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韓國政府立刻採取了強力追蹤手,透過手機定位及個人信用卡等數據,追蹤感染者的移動路徑,去過的地點,甚至是在電影院裡坐的座位號碼,全都透過大數據資料,鉅細靡貴的查出來,也輔助CCTV進一步找出可能與感染者有過近距離往來對象,然後進行全面篩檢。那些區域曾經發現確診者,還會以文字簡訊傳給全國民眾,做為預警。】
{內文}
大數據時代 科技data在這場新冠肺炎抗疫戰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新聞旁白)
在線應用程序和社交網絡,在與病毒的抗爭中至為重要,為了促使民眾參與防疫,韓國衛生當局向每個人的手機發送短信,提醒人們避免群聚活動,維持2公尺安全距離,並定期清潔房屋 打開窗戶通風,韓國衛生當局會傳送警示訊息,對全民通報新冠病毒確診發生位置,人們因此獲得詳細的感染者移動追數據,而像Ryan Johnson這樣的Web開發人員,則將這些信息收集並彙總到了網站上
(疫情通報APP開發者)
政府發送的資訊是文字訊息,民眾即使看到了地名,也無法真正知道它的確切位置,因此我嘗試將訊息匯整顯示在地圖上,人們就可以有效地看到確切所在,並且檢視自己是否去過那個地方
(新聞旁白)
「追蹤接觸者」是目前韓國最熱門的關鍵詞之一,它跟新冠狀病毒感染者的歷史 時間軸,和確診患者曾探訪過的地點,諸如確診患者去過的餐廳和酒店等信息,他們如何到達,利用了哪些地鐵線路或乘坐的巴士,甚至他們在電影院裡坐過的座位,
全部資訊都被一一揭露
韓國的防疫策略,一個月壓平每日新增病例曲線的經驗給出了答案,借助手機科技和網路大數據資料庫,將新冠病毒確診感染者於病毒潛伏期間的移動路徑,從去過的場所 搭過的巴士地鐵,甚至是電影院裡的座位號碼,事無大小全部找出來,衛生當局以此做為基礎拉開防疫網,找出感染源頭,也搜尋全部的可能接觸者,同時這些資訊會以即時簡訊方式,傳送到每一位民眾的手機裡,而疫情通報APP,再將這些文字訊息整合成地圖,就可以讓民眾隨時方便檢視,自己是否處在這些危險區域範圍內,全力追蹤感染者和接觸者,完全公開其移動路徑資訊的示警做法,是2015年MERS疫情中,學習來的寶貴一課 韓國政府和總部位於加拿大AI公司BlueDot進行合作,利用資訊科技手段,來追蹤及監控感染的擴散,韓國國會則通過修法,讓政府能夠獲得授權,當傳染病爆發國民健康受到威脅的時候,可以採取非常手段
取得個人信息資料,最終目的是讓病毒的擴散無所遁形。
(佛羅里達大學巴特利特學院倫敦分校副教授/jajuan son)
追蹤監控科技是對抗病毒的重要手段之一,即使政府擁有強大的篩檢病毒能力,但你不知道該篩檢誰,那麼篩檢能力再強也會受限,而在找出篩檢目標群上,科技追蹤監控手段是很大的助力
(防疫專家/Derrick Williams)
幾乎所有人在生活各項活動中,都會留下一些數位數據痕跡,手機如果開啟GPS或藍牙功能,網絡就可提供有關個人行如人在哪,或正與誰接近的隱私信息,或何時何地使用了銀行卡或信用卡,然後CCTV監控的地方,則可以透過面部識別技術,精確地鎖定某人何時在何地,韓國能夠成功遏制病毒傳播,而未採取封城等嚴厲手段,能夠精確追蹤感染者的移動路徑,關鍵就在綜合運用了這些科技手段
手機科技也被用來做為管控隔離者的手段,居家隔離者及入境韓國旅客,都被要求下載一款APP,每日二次上傳體溫等自我健康管理數據,而防疫人員則是藉由這款APP,定位相關人員位置進行監控,如果擅自離開隔離定點,防疫單位會收到APP的自動回報,如果沒有定時上傳自我管理數據,也會馬上接到電話關切,數位科技的運用,正是早期疫情獲得有效管控,疫情升高後也沒實施封城的重要關鍵。
(駐首爾記者/Jonathan Miller)
(全面科技追蹤)做法在亞洲比較能夠被接受,放棄部份個人隱私以換取更大的保護,避免受到殺手型的(covid-19)病毒侵害,這種做法獲得了大多數人的支持,政府透過數位科技 從信用卡和行動電話收集個人數據,獲取感染者詳細的接觸 移動路徑,甚至將這些個人訊息提供給全民做為預警,在民眾接近危險區域時發出警示
(Dr.Hoon Sang Lee/延世大學公衛教授)
我想這可以說是一種折衷取得平衡的做法,韓國在應對新冠疫情的做法上,既不是像英國的溫和做法,也不是中國的強勢手段,韓國做法是在犧牲個人部份隱私,與謀求公眾利益之間取得平衡
儘管西方防疫專家肯定韓國所採用的數位科技追蹤手段,確實有效控制了病毒擴散,但手機定位 信用卡記錄都涉及了個人隱私問題,但對追求自由和注重隱私保護的西方,想要完全複製這麼一種侵入性的追蹤防疫手段,可能並不容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yxdRslZq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