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集 PODCAST 上架!!
這次跟大家聊聊前幾天下台南南科考古館取材的經驗,順便製作了簡報影片,把許多拍到的照片整理在簡報中,一併附上整理的PODCAST內文。
-----------------------------------
台灣還有史前歷史?
相信很多人會抱持著疑問,那麼久遠的年代,台灣這塊土地就已經有人類的足跡,而且隨著年代的演進,還產生了不同的文化,以往對史前資料都停留在,那種電影原始人的概念,不過我想不同的地域跟環境,就會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才對,如果不好好了解一下這段歷程,一定無法畫出符合故事中的氛圍。
剛好手上有個台灣史前的漫畫題材要畫,漫畫家對於故事畫面的呈現,一定是要置身投入,才會有對應的畫面產生,如此才有可能畫出心目中的具像畫面。
所以為了瞭解這段歷史,我決定走訪台南的南科考古館,因為這邊保存了許多有關台灣史前的資料,還有許多出土文物的展示,親身感受體驗,才是最直接的取材方式。
因為住台北,所以這次選擇搭高鐵下台南,一路上發生了不少小插曲,出門前手錶時間慢了10分鐘,差點沒趕上高鐵。在高鐵上,遇到認識的朋友,竟然就坐在我後面。
出門前才發現,因疫情影響,考古館需要提前上網預約登記入場,結果當天已經額滿,想說到現場再說,沒想到再刷一次頁面,就出現有人讓出名額,當然手刀下定預約。
下高鐵發現假日的接駁車沒班次,趕緊改搭火車等等的狀況,一切的巧合,讓整個行程好刺激,不過都有驚無險地度過,LUCKY!
來到南科考古館,當你踏入館區那瞬間,很難想像現在考古館的位置,在5-6千年前還是一片大海,對!沒錯!就是大海!這裡是高山經過雨水沖刷,順著河流把泥沙往外擴張,在與海水互相拉扯下,逐漸形成了這塊土地平原,才有現在我站的這個位置,有高山有大海有平原,山海原正是我這次漫畫案的核心,感觸特別深。
想像我站立的位置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經過不斷的演進後,才形成現在腳下的這塊土地,館中有一區特別展示了這塊土地的演化,大家可以仔細看看,大自然的變化真神奇,應證了土地是會成長的,現在就讓我來帶大家看看,館內有些甚麼特色。
整棟考古館用了類似方塊的造型堆積,聽說是仿造考古挖掘時,一層層挖掘方塊坑洞的感覺,館內有些走廊的窗戶,也是朝這樣的構想設計,牆壁裝飾切割成,不同層級的挖掘圖案展示,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設計巧思,其實看到考古館的外型時,有點意外,因為跟我正在進行的漫畫設定,概念本質上蠻類似的,歷史是由方塊組成,由方塊堆積,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尤其這一次的主題就是史前歷史,那更是要好好的感受一番。
進入會場後,先到櫃台買門票,然後跟著指示牌的指引方向導覽,有好幾個館可以慢慢看,不過要注意中午的休館時間就是。
上去的手扶梯旁,有許多挖掘的古物介紹看版,剛好是對照外面的牆壁圖案。首先進入第一個展館,也是我這次主要取材的地方,入場的空間用了好幾個投影機做環繞投射,這個館主要講述館區的由來,以及各種年代文物的展示,一進去就會看到,台灣史前到現代的各種文化演進,在這塊土地上,竟然就像一個三明治,一層一層的包覆著不同文化,每一層堆積著當代的文物紀錄,土地真的是最好的歷史保管箱。
旁邊有一個平台,展示著我剛剛講的,這塊土地由大海變成土地的過程與原因,上下皆有投影動畫演示,講解的相當清楚,接著就是各個年代挖掘出來的文物展示,展示的不外乎是,陶器、貝類、鐵器、玉器,骨骼等等...這些較不會因時間腐化的東西,不同的文化,就會有不同的器具呈現,像陶器就有很大的區分,不論是材質、外型甚至外表的壓紋,都有每個文化的特色,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區隔,每個文化與文化的銜接點發生了甚麼事?這都是編故事時很可以發揮的地方。
另一區館方還做了一個各文化的環境模型,可以從居住跟地形變化上,了解每個文化的生活環境,做的很細緻,剛好有一些建築參考,當然是從各種角度拍了許多照片,資料不嫌多!
順著走道來到第二個展區,這一區展示模擬史前人類,那時的生活與精神模型,都是1:1的模型展示,體會史前人類那時的生活環境,有一些物件細節可以參考,例如衣物的穿著,使用器具的纏繞方式,都會以當時的環境假想還原,對於未來畫成漫畫還蠻有幫助的。
來到第三的展館,這裡展示的是跟考古作業比較相關的素材,他把地層切割展示,還有模擬挖掘的現場,各種挖掘出來的骨骼比對,有點像我們素描在學的藝用解剖學,還有分析台灣各地的地質比較,感覺學術性質比較重的一區。
接著下去是兒童親子區,不過去的時候沒開放,應該是定時會有一些影片活動的展示。
這次去剛好遇到,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裡面展示一些人骨墓葬的文物,看考古學家如何透過骨頭講故事,陳列很多相關骨骼的模型資料,角落有撥放一段史前人類的生存小影片,也有影片劇照、道具還有分鏡的展示,當天下午有這段影片的拍攝講座,其實也是特地為了講座下去聽,看影片如何用現有的文物資料,轉換成電影的概念,或許可以當成我轉成漫畫的一些參考,聽後有些收穫跟想法,還發現台上講座的主角演員,竟是我FB的朋友王國仁老師,真是巧啊~
這趟體驗,除了讓我更加了解台灣史前文化的演變外,也有了更深的故事想法,很多資料不能光靠搜尋或書本上去取得,實際走訪感受實際靈氣,真的會更加有想法,這也是我提供未來需要取材的人一個建議,很多是真的必須要親自看到,體驗到,才有辦法真實的紀錄下來。
在遠古那個沒紙沒筆沒電腦的年代,人類要如何保留自己的歷史,甚至保留自己曾經存在的紀錄,這次的體驗讓我了解,不管任何年代,人跟土地的存在是不會改變的。
誠如我故事中準備的一句台詞:
就用我們的身體跟土地,來告訴後代,這裡曾經發生的事吧!
對了,本來那天預計留宿台南一晚,隔天順便到附近的一些展館參觀,後來聽說一般美術館跟藝術館,周一幾乎公休,沒錯!無處可逛 !所以只好乖乖地打道回府,一切都是天意~
----------------------------------
#漫漫話畫
#南科考古館
#PODCAST
#youtube
同時也有2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Marc TV,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李子璇#陳靖可#我的神使大人#古裝穿越#陈靖可 古裝穿越劇《我的神使大人》由李子璇 陳靖可領銜主演。 講述了現代學渣少女黎萌萌(李子璇 飾)因一次機緣巧合穿越到了陌生的古代:祁國,因其在祁國祭天大典從天而降出現在皇宮,于是被認爲是上天派來的使者。 不僅被封爲祁國的神使,還被腹黑皇帝祁炎(陳靖...
陳思古人 在 Jessi.de傑西德國代購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德國百年草藥老店 Kräuterhaus Sanct Bernhard 🇩🇪
有機沙棘油膠囊 100顆
Omega-7 Sanddornöl-Kapseln 100 Kapseln Art.-Nr.: 198
建議每日劑量:2-3粒
===========
===========
🥇【台灣權威醫生推薦的最佳保健食品】🥇沙棘油膠囊
🇩🇪️德國Sanct Bernhard Omega 7 沙棘油膠囊,冷壓萃取最精華的沙棘果油的,是沙棘樹的所生的沙棘果的果肉所壓濾出來的.含最高Omega 7含量, 是來自歐洲有機栽種沙棘果,
🌈市面上的沙棘油品質分歧,德國Sanct Bernhard 的有機沙棘油膠囊, 是來自歐洲高原區的有機種植的高品質, 100%純天然有機的沙棘油, 含最豐富的沙棘油。
沙棘油因其對胃腸道的舒緩作用而受到高度重視。
💝沙棘油來自經過認證的有機農業。
每粒膠囊含有500毫克來自經過認證的有機農業的純沙棘油。
💝超級食物 - 沙棘
亦稱為沙棘籽(SeaBuckthorn),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大約經歷了兩億多年的歲月,比銀杏、木沙欏還古老。
沙棘素以其頑強的生命力著稱,可見在炎熱、寒冷、乾旱、脊薄、風沙等各種惡劣的生存環境中茁壯成長的沙棘,其環境適應力之強令學術所嘆服。
據說古希臘人發現一些虛弱的馬匹在食用沙棘為“閃亮的馬”成吉思汗及其兒子忽必烈也常服用沙棘,以達到強壯及長壽的目的。
💝沙棘的醫藥價值非常高,且適應範圍廣泛據史籍記載,沙棘是傳統的藏藥,蒙藥和中藥.古人稱沙棘果聖果,沙棘是一種含有多種維生素,多種微量元素,
多種安基酸和其他生物質的藥用植物,在保健上具有極高的開發利用價值。
💝沙棘果種植於歐洲高原地區,產量稀少,非常珍貴,以冷壓初榨出最精萃的Omega 7 沙棘油是台灣權威醫生推薦的最佳保健食品 !
養顏美肌, 抗氧化及美白, 促進皮膚健康。
滋潤髮質, 增強體力, 補肺順氣。
增進腸胃功能, 補肝益腎, 預防癌症。
👉👉體重管理
Omega 7脂肪酸會通知人體停止囤積多餘的脂肪,臨床研究顯示,食用者不只體脂肪下降, 且能長久維持。
這種神奇的物質同時也幫助人體維持胰島素敏感性,維持身體均衡,避免發生新陳代謝症候群。胰島素敏感性對身體轉換葡萄糖為能量,而不將其轉化為脂肪囤積十分重要。
研究顯示Omega 7和身體調節新陳代謝的荷爾蒙作用十分相似。
👉👉心血管健康
Omega 7脂肪酸─尤其是棕櫚油酸─能幫助您的心血管系統減少低密度膽固醇流經動脈,並幫助改善血液循環,同時改善動脈管壁韌性、減少管壁損傷。
Omega 7脂肪酸(棕櫚油酸)能幫助人體改善血脂平衡,降低低密度膽固醇濃度同時提高高密度膽固醇濃度,大部份心血管療程的主要目標也都是為了改善血脂平衡。
Omega 7脂肪酸(棕櫚油酸)還能幫助舒緩動脈壁,減少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的增加,C-反應蛋白是發炎和動脈壁黏稠度的指標。
如同Omega 7幫助舒緩皮膚一樣,Omega 7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和脂質流動性,避免阻塞於血管內造成其他問題。
👉👉腸胃道健康
Omega 7脂肪酸能幫助舒緩人體內部敏感的黏膜表面,包含胃、消化道、上呼吸道和生殖系統,提供體內器官養分,並改善壓力症狀,如幫助過多胃酸分泌和慢性發炎等。
除了舒緩發炎、過敏的黏膜外,如同幫助皮膚細胞的修復一樣,Omega 7還能幫助人體修復這些脆弱的腸道表面。
陳思古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章推薦】吳國光教授:文化中國的終結——在普林斯頓中國學社「余英時先生追思會」上的發言
不少朋友在圈內分享這篇文章,來自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政治學教授吳國光在余英時教授追思會的分享。吳教授同樣曾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這分享對海外華人花果飄零的心情,非常寫實。
//余先生走了,我聽到這個消息,感覺一種無底無涯的大悲哀。
為什麼有這樣的大悲哀呢? 有一些個人的因素。我也是在普林斯頓讀書。事實上,在博士專案入學的同時,我也接到 了余先生的邀請,加入中國學社,當時我選擇了去讀學位,因此我並不是中國學社的成員 ,參加的主要是學社的聯誼活動。我在政治系讀書,余先生是在歷史系和東亞系,作為學生,學業又非常繁忙,鮮有機會親炙余先生學術上的教導。在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創辦之後 ,有機會和余先生做比較多的接觸。以後也一直得到他的關心和幫助。去年余先生還抱病為我一位朋友的書寫序言,對我們在八十年代在中國進行政治改革和今天去啟動這段回憶的努力,給予很高的評價……。
但這些都不是我大悲哀的主要原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大悲哀呢?
我的感覺是:余先生去世標誌著文化中國的終結。 中國本土這一百年來不斷在經歷文化的禍亂,到今天,我大膽一點講:中國文化在中國本土已經滅亡。毛的革命,借助他對西方思想的一知半解,特別是借助俄國的東西,來毀滅中國的知識和知識人。從1949年到1976年,特別是1966年到1976年這十年,是他禍亂中國文化的高峰。他用假神(就是他自己)來毀滅中國人的人性,他用暴力來毀滅中國的知識和知識人。
之後就是從鄧小平的1989年一直到現在的再次毀滅。這次和毛用假神來毀滅人性的不同在於,它是調動人的動物性、獸性(其實我用「動物性」「獸性」這個詞時在心裡是不忍的,動物可能都比中國現在的基本人性要高尚些。我就沿用這個習慣說法,大家應該明白其中的意思) 或者叫劣根性,或者借用孔子的說法,就是最原始的食色之性,就是褲腰帶以上的胃和褲腰帶以下的那個玄機啊,用這個東西來腐化中國的人文文化。在經歷了這兩輪大劫之後,今天的中國還有多少可以稱之為文明和文化的東西呢?文字已經敗壞到什麼地步!文學還有什麼愉悅和提高人的靈魂、訴諸人的精神的產品?還有教育的敗壞,這些都不必去講了。不僅是毛時代的鎮壓,還有鄧時代的腐化,現在是鎮壓加腐化 。這就是文化在中國本土的百年禍亂與滅亡。
余先生在1949年後很快就離開了中國,為什麼他仍然具有對中國文化的這樣的象徵意義呢?
我認為,中國文化自古以來不僅存在於政治中心,也不僅存在於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和本土的中國。當年陳寅恪先生輓王觀堂(王國維)先生詩裡講:「生逢堯舜成何世,去作夷齊各自天。」堯舜一般被稱為盛世,當然在這裡是諷刺,什麼盛世啊,什麼世道啊!我要講的是第二句:「去作夷齊各自天」。伯夷和叔齊在那個古老的時代,是離開權力中心去保存氣節保存道德保存文化傳統的例子。也就是說「流亡」是中國文化本來就有的保存文化精義的一種方式,不是今天才有的。余先生是1949年毛革命流亡的那批中國知識人。
1989年 ,由於我們這一批勉強稱得上知識人的人的流亡,余先生又在照顧、引導、教育我們這一代知識人中發揮了最大的作用。他本人就是兩代流亡者的象徵。余先生在海外保存和弘揚了中國的文化。他弘揚的東西是什麼呢?我們知道中國傳統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余先生立言是不用講了,作為一個學術的大家,他的著作擺在那裡。那麼立功呢,我個人的看法,他在海外建造了一個中國人精神世界的中心。包括他對中國學社 、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的投入,都是這個大的建造工程中的具體作為 ,他對包括我們這些人的幫助和教誨,都是這個大的建造工程中的小故事。
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並不是說離開了中國,就沒有中國文化了。這就是大家經常引的余先生的那句話「我在哪裡,哪裡就是中國」。中國的存在是以文化傳承為特點的,不是以皇權傳承為特點的 。皇帝可以是蒙古 人,可以是滿族人,也可以是史達林的信徒,但是文化中國在,中國就還在;文化是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流動的。
這是余先生立功的這一層,就是在海外、在流亡當中為文化中國建造一個精神中心。
立德,我想余先生為1949年迄今中國的讀書人樹立了道德的標杆和典範。我們知道傳統 上 中國的道德行為規範,中國的文化規則是由「士」來傳承的,「士」因此也是中國普通人的道德典範和道德標杆。余先生更是「士」的道德典範。 這個「德」,特別是在中國文化百年來不斷被毀滅,乃至走向滅亡的過程中,尤其顯得不尋常。也許本來中國傳統當中每一個值得頌揚的中國讀書人都是余先生這種風格,都是余先生這種高風亮節,但是,中國文化在余先生這一代人已經走入末世,到了我們這一代人,我認為就已經滅亡了。余先生是在這樣一個時代樹立了這樣一個道德標杆 ,他是中國知識人的典範。所以,在余先生他走了的時候 ,對中國文化終結了的象徵意義是很強的。
我還想講第三層想法,就是:余先生在流亡過程中,在遠離故土的情況下,還能夠弘揚中國文化,還能夠建造一個中國人的精神中心,還能夠為中國人做出典範,那是因為有西方自由民主的這樣一塊土地。如果沒有西方的自由民主,余先生做不到這個。中國文化的復興,從19世紀末以來,大家也是追求把西方自由民主的因素帶入中國,能夠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積極的好的因素發揮起來,建造一個道統和正統能夠相互積極互動的氛圍,這樣一個新世界。那是我們憧憬的中國,我們憧憬的世界。 但是今天,文化中國滅亡的同時,是物質中國的崛起;道德中國滅亡的同時,是暴力中國的全球肆虐。中國在毀滅文化中得到的東西,就是它的這樣一個巨無霸一樣的物質和暴力的力量,這樣一個力量現在已經不僅用鎮壓和腐化在本土毀滅中國的文化,它也在全世界範圍內迫使西方的自由民主不斷地退卻,不斷在妥協,不斷被腐化,今天的流亡者再找自由民主的一塊淨土已經很難了。
我常常感歎猶太民族在流亡當中,上千年沒有故土,但他們保存了他們的文化精神,產生了無數非常了不起的知識人,我們中國人,特別是我們這些在「流亡中」的中國人,能不能也像猶太人一樣做起這樣一件事情來呢?我想余先生本來是在做這樣一件事情,但是現在西方也越來越不容許我們有這樣的空間了。這就是我要講的「余先生的離去象徵著文化中國的滅亡」, 我們在海外也沒有辦法再把中國文化繼承和發展下去。
講到這裡,我還是想引之前引過的陳寅恪先生輓王國維先生的兩句詩:「齊州禍亂何時歇,今日吾儕皆苟活」。是啊,我們已經沒有可能再繼承余先生的文化事業了,文化的中國已經滅亡,物質的中國有可能淩駕於全世界之上,把他那套帶給世界帶給全球, 我是沒有王國維先生那種毅力去投湖自盡,但我的心是完全死了。現在余先生又走了,除了悲哀我沒有其他東西和各位分享。
謝謝各位!//
⏺余英時與中共:何時能包容,何時要絕交?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4539485
▶️序言書室創辦人李達寧:如果牟宗三、唐君毅復生,如何回應「新香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kNWfgDQvjA
陳思古人 在 Marc TV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李子璇#陳靖可#我的神使大人#古裝穿越#陈靖可
古裝穿越劇《我的神使大人》由李子璇 陳靖可領銜主演。
講述了現代學渣少女黎萌萌(李子璇 飾)因一次機緣巧合穿越到了陌生的古代:祁國,因其在祁國祭天大典從天而降出現在皇宮,于是被認爲是上天派來的使者。
不僅被封爲祁國的神使,還被腹黑皇帝祁炎(陳靖可 飾)尊爲老師,這讓一向因考試挂科而不受關注的黎萌萌受寵若驚。
黎萌萌雖然學業不精,但是其不同于古人的新奇思路總是讓祁炎連連稱奇,祁炎雖有些傲嬌,但卻有著一顆勇于接納新事物的包容之心,不論黎萌萌提出什麽讓朝堂老臣瞠目結舌的新點子,祁炎都暗中給予庇護。
然而要想在這個陌生國度的皇宮裏求生存,黎萌萌要面對的不僅僅是皇帝祁炎,還有萬事算盡的和親王祁肅(魏天浩 飾)、不喜被世俗禮節約束的崔貴妃(譚曉凡 飾)以及神秘的西域使者李淘(何德瑞 飾)。
那麽這些身份各異的人又會與這個突如其來的神使大人黎萌萌有著怎樣的糾葛呢?
陳思古人 在 超級美食家的王瑞瑤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YOYOSHOW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台南老饕俊安哥送來一盒 #首府米糕棧 的台南三角米糕,我欣喜若狂。
以前跟俊安哥聊天,他總是欲言又止,想與我分享在地人的隱藏美味,又規定我不准寫出來,因為這這些小吃是台南日常,不希望被太多觀光客打擾。
我喜歡台南三角米糕,初識之時覺得古人好棒棒,造型絕美攜帶方便,而上次屎溝墘客廳民宿蔡廳長送我 #下大道米糕,我突然知道台南米糕為什麼合我胃口,不在會黏唇的肉臊香,而是有嚼勁的陳米香,
吃了首府米糕更加確定,我好愛鬆鬆又黏黏,硬硬又軟軟,香香又樸樸的三角米糕。
首府米糕棧的第四代老闆謝明昌告訴我,米糕三部曲:第一口要挑肉臊吃,看有沒有入口即化,第二口則吃魚鬆,無腥味又不違和,第三口才吃粒粒分明的長糯米飯。
你知道品嘗台南三角米糕的方法了嗎?
感謝疫情期間,宅配人員的辛勞,以及這些小吃店的用心,讓我收到一個紅通通的米糕大禮盒,一解對台南小吃的思念之情。
當然最感謝的還是俊安哥,不過當我收到上面印有百子圖的六角米糕禮盒,一時之間還以為林家有喜了!而在此時收到這樣喜氣洋洋的禮盒,任誰都開心!
#吃美食也要長知識
#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fb
#youtube超級美食家的王瑞瑤
#中廣流行網超級美食家
#每天中午11點和晚上6點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
#一周9集內容全新不重播
陳思古人 在 Daniel Wo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謝幕 Fashion Show
我們從 5/24 開始一段【不見面 • 在一起】的瘋狂企劃, Daniel Wong 邀請了 30 組的藝人和 KOL 們一起,一起辦一場前無古人的目標打破金氏世界紀錄的線上時裝秀,連續 30 天,每天一套服裝一個主題在令人心情沉重的疫情直播之後,每日三點線上相聚陪伴大家~謝謝大家 充滿愛與溫暖
感謝
工作生活家
黃子佼
陳艾琳
展榮.展瑞
Andrew Chen
李佳薇
張景嵐
孫盛希
方志友
朱芷瑩
李易
黃薇渟
邱子芯
陳艾熙
JUDY CHOU
周予天
高宇蓁
廖柏雅
六月
關穎
魏如昀
大文郭文頤
董仔
木星
李佳歡
梁以辰
吳思賢(小樂)
亂團阿翔
豆花妹 蔡黃汝
鍾明軒
告五人
有你/妳們 支持與協助 成就了 這場美好的科技化時代服裝秀。愛妳/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