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 談談木吉他伴奏 }}_09
也許因為『吉他』畢竟是西方人的樂器,因此在談到木吉他的伴奏與編曲手法時,例舉西方有名的傑作來學習,似乎是個理所當然的道理;但其實,在民國七〇~八〇年代,當時正在轉型、萌芽的『新』華語流行音樂(相較於這個時期前的民歌年代而言),也有好些個作品,非常值得拿來當做分析、學習的標的,而且,相較於西方的音樂處理手法,也一點兒都不遜色。
說起民國七〇~八〇年代的臺灣音樂樣貌,我覺得真的比起現在,更要來得有實驗性與多元性,就以當時強調音樂原創性的『滾石』,以及以偶像包裝見長的『飛碟』這兩個品牌,在消費性娛樂產業還不是特別發達的那個時空背景,為了爭奪音樂市場的領導地位,而相互競爭所發展出來的差異化商品,在多年之後重新拿來分析研究,其實,蘊藏在每一個作品中的音樂企圖與市場定位,都比後期因為『數字管理』優先的國際唱片公司的市場策略所發展的同質化商品,要來得有趣、更具有人性許多。
特別是早期的滾石唱片,在汲取了西方音樂的養分之後,轉化強調音樂創作人的音樂實力所推出的音樂作品,對於當時還在高中階段的我,完全是充滿震撼力的衝擊;如果說得矯情一些:當年聆聽的西方搖滾音樂,的確豐富了我的音樂想像力,但如果沒有早年滾石那些傑出的音樂人,實實在在地用華語示範了『我們也可以做到這樣』的那種音樂典範,說實話,我是不是真的有勇氣想要投身音樂、去落實、完成那些音樂的想像力,恐怕還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因為這樣的緣故,我非常希望能在接下來的文字中,列舉出那些深刻影響了、鼓勵了我的傑出華語作品,來表達我對於那個年代的英雄們誠摯的敬意與感謝。
[一. 木吉他伴奏應該要練起來的曲目~華語篇]
曲目1-9 羅大佑-鄉愁四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zBon_tBuOg
這個作品讓我想要表述的是:
1. 且先不論整個音樂的內容,光是欣賞余光中先生的這首詩作,參考這位文學家的時代背景(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D%99%E5%85%89%E4%B8%AD ),那種鄉愁的意象,是如何溫柔而又深刻地被刻畫出來;也因此,在早期的民歌時期,另外一位重要的民歌旗手楊弦先生就以這首詩作譜寫過另外一個也非常幽靜深遠的旋律版本,在那個『唱自己的歌』而風起雲湧的民歌創作爆發的年代,留下過另外一個發人深省的跫音。
聽聽看胡德夫先生所演唱的楊弦先生旋律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xvobgiioss
是的!在二十一世紀的臺灣現在,來回朔當年的時空背景,我們的確會感受到一種『黨國色彩』的政治斧鑿,是如何作用在音樂或是其他的藝術領域。但我也很想藉由這個作品,來認真看待那些我們真真切切、一路行來的意識形態的轉換:我們的確就是從那個充滿爭議的政治階段,過渡到了現在這個時代,比較起採用斥責、敵對的方式來回首當年,我寧願用『更認真耕耘現在,以避免未來回首的遺憾』,來為我們的臺灣做出一點務實的貢獻。
也因此,我不得不提出我的觀察:近年來的臺灣詞曲音樂創作,在文字的品味與要求上,似乎不復當年的文采;在先前我所例舉的西洋音樂作品,幾乎每一首的文字都有值得細細品味的文學意涵。這並不是說用語直白或使用淺顯易懂的文字風格就一定不好,但更多的創作例證顯示出,現今的創作力有一種『急於表現』的特徵,許多在我看來,還應該只是『練筆』的文字『習作』,就已經被作者認為是一個『創作』,而迫不及待地希望聽眾、市場,要給予肯定的認同。
我只是想說:『懷才不遇』這個悲劇,千萬不要亂套用在自己身上啊!
2. 在吉他的編曲彈奏方面,現在在網路的資料上多數顯示,這首『鄉愁四韻』的編曲者是羅大佑先生本人;但在我模糊的記憶裡,回想當年曾經認真研究的專輯內頁文字,這應該是一位日本吉他手的編曲、錄製作品。請聽聽看這種『寫意』的編曲概念,完全不在商業音樂的制式規範內;他用了很長的篇幅來醞釀音樂的情緒,讓一把吉他在低音綿長的聲響支撐下,在高音聲部用雙弦的和聲式旋律,來營造一種『只有你能意會』的音樂情境,而五聲音階的旋律組合,也將這種東方式的文學體裁和文字主題,襯托得相得益彰。
而在間奏的樂段,應該就很可以意識到這位編曲家是企圖用吉他來呈現中國的古箏或古琴的琴韻,不論是樂句的建構,或是彈奏的張力上,都有著東方樂器印象中該有的氛圍。在後來的這二、三十年,我聽過一些類似的音樂企圖,以吉他模擬東方樂器的語句或神韻;但我必須說,有太多的類似作品只呈現了一種『摹仿外型』的匠氣,對於音樂內在應該要有的靈動,始終差了一大截,也因此讓這種音樂曲風不太能感動消費者---或許,廣義地來說,這也是一種『把習作當成創作』的狀態吧?
然而,在這首『鄉愁四韻』中,編曲、演奏者很適切地將東方文化的底藴,用西方的樂器表達了出來;對於這首曲子,我認為要把每個音都抓出來其實並不困難,但如果要重現那種情境,恐怕是要花相當的苦功。
而事實上,我並不特別建議一定要苦心孤詣地練起這個作品。有些作品,我們懂得如何去欣賞,其實,對於音樂能力的鍛鍊與提升,還是有很大的助益。也許,就像是張三豐在危急之際傳授『太極拳』的真意給張無忌那樣,張無忌越把招式忘掉,張三豐越覺得張無忌深具悟性。
『意』與『形』的各自作用,在音樂的修為上,也有著相近的意涵。
3. 我在這首曲子第一次聽到運用自然泛音的排列組合所寫出來的樂句,也第一次意識到『手指摩擦琴弦』的聲響,居然也可以是音樂場景的一部份;這影響了我後來在編寫鄭秀文的『至理名言』,以及王菲的『旋木』,都很刻意地摹仿這個『聲響』,做為編曲場景裡一個重要的元素。
以上。
羅大佑先生的前三張專輯:『之乎者也』、『未來的主人翁』以及『家』,對我而言,是華語音樂歷史上難以超越的天險!除了選用名家詩人或臺灣鄉土名謠的少數作品之外,羅大佑先生本人的筆鋒,其實也有自成一格的力度與態度,同時,他的旋律能力,恐怕也是華語音樂群雄中少有的佼佼者!在本文的最後,我想選取羅大佑先生在1982年為電影『野雀高飛』所寫的主題曲『野百合也有春天』來呈現他旋律寫作的傑出;我很榮幸曾經能有機會為臺灣另外一個溫暖的聲音『阿桑』編寫過一個木吉他的版本: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5FeDLJaREU
遺憾的是,阿桑已經離我們而去;而重新聆聽這首羅大佑先生的作品時,不知為何,心中浮現的是另外一個文句:『哲人日以遠,典型在夙昔』…
也許是因為阿桑,
也許是因為羅大佑。
祝各位音樂之路以意馭形。
阿桑 吉他 譜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是在2016年10月27日的寶島低音歌王郭金發告別式上,所播放的追思影片,澎恰恰擔任引言人,細數郭金發在歌壇的輝煌身影,包括成為首位在國家音樂廳演唱的台語歌手、受邀到日本參加綜藝節目,此外,澎恰恰在影片裡生動地描述郭金發獻身歌壇五十餘載的歷程,及其鮮為人知、令人動容的小故事,讓觀者緬懷不已。
1944年3月1日在台北大稻埕誕生的郭金發,在15歲(1959年)時,被自家皮鞋加工廠的師傅偷偷報名歌唱比賽,從此憑藉好歌喉拿了不少冠軍,他透露自己在那段參加歌唱比賽的日子裡,拿過的最大獎是「幸福牌腳踏車」,他說「那台腳踏車媲美現在的雙B轎車」。
1959年,郭金發隨洪德成(洪一峰的哥哥)學習吉他,雖只上了兩個禮拜的課,但他在學會音階和把位後,勤加練習,為往後的採譜與作曲奠下基礎。
1960年,16歲的郭金發已經令評審團覺得再讓他贏也沒意思,便不讓他參加比賽,當時的評審團主審葉俊麟老師更介紹他給三重正義北路「鈴鈴唱片」的老闆洪傳興。
1961年,17歲的郭金發正式出道,在鈴鈴唱片發行的合輯中演唱《夜都市半暝三更》、《東京午前三時》等4首歌,隨即以渾厚的低音走紅歌壇。
1963年,郭金發和鈴鈴唱片旗下的林春福、陳木、賴謙祺,組成了台灣第一個男聲四部合唱團「四奇士合唱團」,首創以四聲合音唱流行歌(郭金發負責唱低音部份),大受歡迎。不過,「四奇士合唱團」在「鈴鈴唱片」發了數張專輯之後便在1964年因成員各自之因素(當時當歌手的收入並不好)而告解散。
1964年,20歲的郭金發與交往3年的女友何櫻子結婚後,四奇士合唱團解散,郭金發隨即與「電塔唱片」簽約,可說是成家立業。同年,「金星唱片」和電塔唱片商借他灌錄了改編自日文歌曲,葉俊麟填台語詞的《溫泉鄉的吉他》,發行後廣為傳唱,成為北投溫泉區的代表歌曲。在歌而優則演的年代,這一年,郭金發和易原、周遊、陳楓合演了歐雲龍導演的台語電影《有話無地講》,隨後郭金發就入伍了,他在海軍服役時因歌唱專長被調到康樂隊,每三個月有一個星期的假期可回台北探望妻小。
在海軍服完一年的兵役後,1965年,他被調到藝工隊,從這時起,郭金發利用休假時間到電塔唱片錄歌並發行了數張專輯,這段期間他唱紅了《愛你入骨》、《𨑨迌人的目屎》、《最後的一封信》、《生命的太陽》等歌曲。
1966年10月,郭金發在退伍後第三天,便加入了「亞洲電影公司」籌拍的台語電影《慈母孤兒淚》之拍攝,電影上映後,當兵時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郭金發在隨片登台時造成了極大的轟動,他的知名度和行情也跟著水漲船高。
1967年1月,在電塔唱片發行的《郭金發:寶島懷念的旋律 No.2》專輯裡,首次演唱了他建議唱片公司收錄的《賣肉粽》(https://youtu.be/mzNa-7SfPys)。
不過,這首描寫市井小民討生活心聲的《賣肉粽》的第一句「自悲自嘆歹命人」讓當時的新聞局無法認同,因為「歹命人」跟政府追求的繁榮富裕境界有所出入,郭金發得知可能會被禁唱,在錄唱片時便把「自悲自嘆歹命人」改唱為「想起細漢真活動」,同時也把原本哀怨的旋律重編成輕快的節奏,才讓此歌逃過被再度禁唱的命運。
只不過,順利出版的《賣肉粽》仍然不行被隨意地在公開場合演唱,郭金發回憶道:「在後台有來一張公文,我印象中它是呼籲,若要演唱這首歌,就要介紹它的背景,必須說它是過去式,因為那時候台灣的經濟不好、環境差,所以才有這首歌曲,而眼前經濟已經好轉,台灣已經拚出經濟奇蹟⋯」才能夠公開演唱這首歌。由於當年的《戒嚴法》以及《出版法》給了警備總部查禁的權力,只要一句「不合時宜」就可以讓任何歌曲從此不見天日,於是郭金發為了讓歌曲能夠順利公開演唱,只好乖乖地照著公文的指示做。
後來《賣肉粽》在郭金發的詮釋下廣為人知、傳唱大街小巷,成了他的代表作,亦令他獲得了「肉粽歌王」的封號。
1969年,中國電視公司成立,郭金發被邀請主持「每日一星」節目,電視的傳播效力令他的知名度更加提升,是當時推行國語運動時間,少數受到電視台肯定的台語歌手之一。
在郭金發唱紅了《賣肉粽》之後,電影導演辛奇結合時事和這首歌的意境,在1969年拍了一部台語電影《燒肉粽》,電影由陽明、金玫、金塗、戴佩珊主演,同名主題曲《燒肉粽》由劉福助和當時只有11歲的陳淑樺演唱,後來這部電影大賣。於是,在1970年1月由「皇冠唱片」發行的郭金發專輯《最後的談判》裡,再度收錄了《賣肉粽》這首歌,但卻將歌名改成與電影同名的《燒肉粽》,從此以後,郭金發幾乎和「燒肉粽」畫上了等號。
1970年,郭金發開始嘗試詞曲創作,陸續發表了《飲者之歌》、《勸回頭》、《為什麼》、《命運的鎖鏈》(張宗榮作詞)等台語歌曲。
1971年,郭金發入股金都樂府,後來獨資經營時債台高築,甚至連員工薪水都發不出來。從下面這篇1972年10月17日《聯合報》第8版的報導可見一斑:
「做了一年多的歌廳老闆,賠了一些錢,郭金發想透了,也想開了,他決定還是自己唱。告別螢光幕一年以來,他躲在高雄當金都樂府的老闆,據說由於賠錢,他連心情都顯得沉重了,所以他又整裝回到了中視。」
1973年10月8日,郭金發的首次投資「金都樂府」竟因煤氣外溢引發大火而走入歷史,造成之損失高達新台幣一千六百餘萬元。(沒想到,43年後的同月同日,郭金發在舞台上演唱燒肉粽時,因心肌梗塞猝逝,這個巧合令人不勝唏噓!)
1974年,郭金發在新加坡「海燕歌劇院」演唱半年,以償還債務。
郭金發在離開「電塔唱片」後,曾在「皇冠」、「歌林」、「黎明」、「新黎明」等唱片公司發行專輯,二十年間所出的唱片加起來約有一百多張。
1987年,郭金發在「太笙唱片」發行兩張【台灣人歌謠系列】。
1998年,郭金發自費發行《百首金曲》。
2000年1月,郭金發跨足廣播界,就職高雄「快樂電台」。2002至2010年,他在「青春線上」主持「拼健康」節目。
2011年,郭金發在台北舉辦「百年台語經典歌謠──郭金發演唱會」。
2012年,郭金發在台北、高雄舉辦「伊的歌聲.咱的故事──郭金發演唱會」。
2013年,郭金發在台中舉辦「美聲金發──郭金發演唱會」,並發表新創作:《保護地球》、《賣菜阿桑陳樹菊》等作品。
除了《燒肉粽》,郭金發唱紅的歌曲還有《為什麼》、《行船的人》、《可愛的馬》、《溫柔鄉的吉他》等,而他也是第一位用12吋黑膠唱片推出台語專輯的歌手。
「這件事情都沒有人知道!」郭金發表示,1960年代的台語唱片都使用在8吋或10吋的黑膠唱片製作,他跟當時簽約的電塔唱片老闆說,「國語歌曲都用大張12吋,為什麼閩南語沒法做呢?」原來,12吋唱片雖然可以容納比較多首歌,但是成本也比較高,比較不好賣。
「我就想到一個藉口」郭金發故意跟老闆說,有別家唱片公司要找他去錄12吋的唱片,於是老闆一急,第一張12吋的台語黑膠唱片就這樣誕生了!
郭金發除唱歌外,還曾在高雄市九如路開了一家「郭金發燒肉粽」餐廳,並設計機器量產冷凍肉粽,行銷到全國的超市,甚至外銷日本,他曾自豪表示「外銷到日本去,我是第一人。」
2016年10月8日傍晚,郭金發受邀出席由鳳山區公所主辦,在高雄市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舉行的重陽節老歌音樂會,就在他高歌代表作《燒肉粽》拉長音時,突然身體不適(心肌梗塞)昏倒在舞台上,立刻沒了呼吸和心跳,雖在現場立即經人施予心肺復甦術急救並送醫,可惜在搶救一個多小時後仍回天乏術,在當天晚間7時19分宣告不治,享壽72歲。
【關於 燒肉粽】
郭金發唱紅了《燒肉粽》,而這首傳唱半世紀的經典歌曲,也讓他被封為「肉粽歌王」,其實此歌的作者張邱東松(1903-1959)早在1949年就已創作出這首歌,最初的歌名是《賣肉粽》,但一發表便因為太過悲情而遭到禁唱,十多年後,郭金發在1967年的《寶島懷念的旋律 No.2》專輯裡重新詮釋此歌,紅遍大街小巷,後來他在1970年,因應1969年的賣座台語電影《燒肉粽》,將歌名改成《燒肉粽》再次收錄於當年推出的新專輯《最後的談判》裡頭,從此《燒肉粽》成為郭金發的代名詞,每當他走在街上被認出,就算人們叫不出他的名字,也會指著他說:「你是燒肉粽喔!」,後來這首歌還紅到日本去,1989年他接受 NHK 電視台的邀請,前往日本演唱《燒肉粽》。
《燒肉粽》的詞曲作者張邱東松生於1903年,張邱並不是複姓,他本姓張,因為兒時曾過繼給邱家而改姓邱,後因當醫生的生父不忍他在收養家庭未能受到栽培,遂將他接回家,將姓名疊上本姓而成為張邱東松。
張父非常重視教育,期許張邱東松未來能繼承救人志業,所以送他到台南的長榮中學就讀。未料在就學期間,張邱東松與音樂結上深厚的緣分,最後甚至放棄醫生這條路。愛上音樂讓他日後生計困難,為了生活,張邱東松開過西裝店、教人唱歌,也曾四處播放電影維生,有一段日子,他還在電影院裡擔任辯士(劇情解說員)。
1945年二戰結束後,台灣的政治與經濟都不穩定,物價飆漲,早上拿到的錢常常到了傍晚就不值錢了,那時候,張邱東松雖在學校擔任教職,生活已較為穩定,卻常感於平凡百姓的生活不易,便開始創作描述人民生活的寫實歌曲,他第一首發表的歌曲《收酒矸》,道盡了小百姓的清苦,獲得很大的迴響,卻因為太過負面、悲情,而被政府禁唱。
張邱東松夫人回憶道,1949年冬天的某個夜裡,任教台北市立女子初級中學(今台北市立金華國民中學)的張邱東松在批閱完學生的作業後,他們夫妻倆正在聊天的時候,忽然聽到外頭有蒼涼的聲音喊著「賣~肉粽」。當時她心想,饑腸轆轆的人聽到這親切的呼喊,必然心動,但又有誰去憐憫這些半夜討生活者的辛苦呢?於是她便建議老公張邱東松,為這小販寫一首歌。在當時,四萬元台幣只能換一元新台幣,《賣肉粽》深刻地描述了人們面對現實的無奈心情。
「自悲自嘆歹命人,父母本來真痛疼,乎我讀書幾落冬,出業頭路無半項,暫時來賣燒肉粽,燒肉粽~燒肉粽~賣燒肉粽!」歌詞同時道出張邱東松的心情,父親從收養人手裡接回他,他卻沒接受父親用心的栽培從醫,反而因為愛上音樂使得爾後的事業一路不順遂,所以這首歌可說是揉合了政經變動的時事,與個人生涯的心聲。
可惜的是,《賣肉粽》和《收酒矸》一樣因為太過悲情與寫實,而遭到禁唱。
1959年,深具音樂才華的張邱東松與世長辭,得年僅57歲,他所創作的《收酒矸》和《賣肉粽》成為時代的見證,傳達了小市民的心聲,將會由後世繼續傳唱下去。
阿桑 吉他 譜 在 Nick老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吉他譜】阿桑 -《一直很安静》
http://www.gtp.tw/gtp_view.php?id=1802yG223203qx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