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心理學|我對你那麼好,你為什麼要這樣對我?
先講結論:對人家好是你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人並沒有義務要做出同等回應。
這樣講好像很冷血?
那是因為一般人會自然而然的將這樣的事情套用在自已與另一半身上,假如今天的狀況是這樣的,有一個喜歡你但是你對人家完全無感甚至有點反感的對象,一天到晚對你噓寒問暖,冷了提醒你要加外套,熱了叮嚀你要多喝水,時時刻刻都對你釋放出『我好喜歡你』這樣的訊息。
你會因為對方對你實在太好了,於是決定去喜歡他,並且也要對他很好,照三餐提醒對放記得吃飯飯、不要餓肚肚這樣嗎?可能有些人會說那不一樣,對方跟自己什麼都不是,本來就沒有必要去理會對方。實際上是,不論對方是誰、身份為何,都沒有義務要因為他人對自己很好,所以自己也要對他人很好。
你要如何對待他人跟他人要如何對待你,都是自己的選擇,旁人無法干涉。假如你今天對他人好,是希望他人也同樣對你,就某種層面上來解釋,這是在試圖控制他人的行為,然而這個世界上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任何一個人是能夠被他人給控制的。
因此,當對方並不如你所希望的那樣去對待你時,就會開始覺得不滿、覺得委屈、覺得他人辜負了你。但事實上,並沒有任何一個人去脅迫你必須對一個人好,是你自己選擇要這麼做的不是嗎?俗話說:『歡喜做、甘願受。』真的是一句大智慧,當你在做一件事情時,如果是為了得到某種回報,基本上都已經註定要失望了。
這是要大家以後都不要對別人好,等別人來對自己好就好了嗎?
話倒也不是這樣說,試著去想想你今天對他人好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討對方的歡心,還是單純只是希望能夠幫助到他?
舉個例子,一對情侶在熱戀期中,女方下廚給男方吃,男方則是在女方下廚完畢後清洗碗盤,但彼此的心態都是為了討對方歡心。當熱戀期過去,雙方都不覺得有必要再做這些事情,男方不再幫忙洗碗,女方也開始覺得下廚很煩男友很懶,這時候就會出現口角了。
『我煮飯給你吃,然後我還要幫你洗碗?』
『又沒人叫妳一定要煮飯,不想煮可以不要煮啊。』
『我煮飯給你吃,讓你幫忙洗個碗很難嗎?』
『我就很累啊,妳不想洗就不要煮我們去吃外面嘛!』
男方覺得女友盧洨,女方覺得男友自私,雙方都認為自己的付出應該得到回報,感情就是在這樣的小事中一點一點被磨光的,因為沒有一方認為自己應該無條件付出。
這樣的價值觀與我們的文化、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影響,即是所謂『賞罰教育』,從小我們就學會了一條社會的潛規則『表現好就會有獎勵』,因此我們逐漸習慣認為自己的付出都應該要有所回報,我們的目的已經不再是『我只是想要好好表現』,而是『為了得到回報,所以我要好好表現。』
人是非常敏感的生物,但你感受到對方對你的好其實是有附加條件的,你會很自然產生排斥感,即便你沒有意識到自己排斥,也會反映在你的行為上面。例如下意識地想要疏遠這個人,沒辦法疏遠的情況下則是會變成無視這個人對你示好的行為。
用在他人身上也是一樣的,因為他人感受到了你的示好是有條件的(我對你好所以你也要對我好喔!),所以會出現排斥的行為。一個健康的心態應該是單純想為對方付出,至於對方領不領情或是要如何對待自己,並不在付出的考量當中。
因此,你仍然還是能夠去對他人好,但對方要如何回應,跟你無關。
我跟 楊梅香吉士平常的相處就是如此,我並非是為了要他下廚給我吃所以我才去幫他洗碗做家事,而是因為我知道他工作很累很辛苦,我並不擅長下廚因此這點我幫不上什麼忙,但我能夠在我能力範圍內幫他做其他事情,讓他有更多時間休息、減輕他的負擔。
香吉士也不是因為我幫他做了這些所以認為應該回報我什麼,就是單純想下麵給我吃,因為他下麵很好吃,而我很喜歡吃。
以上,希望本篇對大家有點幫助。
#怕太沈重所以稍微開點黃腔惹
#但寫一寫又覺得自己好低級囧
#沒有要業配東泉辣椒醬的意思
#個體心理學 #阿德勒心理學 #目的論 #賞罰教育
===贊助花花寫文章之業配分隔線===
發現你的優勢|零廚藝也能輕鬆駕馭的廚具
#鍋寶不沾鍋超級優惠組�
平底鍋+炒鍋+木鏟+不鏽鋼保鮮盒�
原價:2099�
花價:999�🈹
❗️結帳輸入折扣碼即享優惠:【NFSB4】�
👇鍋寶不沾鍋這邊買
�http://bit.ly/2l2DGuo
******************
#316醫療級不鏽鋼保鮮盒超級優惠組
(500ml+ 800ml+1100ml+2000ml)
加贈隔熱手套、不鏽鋼伸縮夾
原價:1949
花價:999🈹
❗️結帳輸入折扣碼即享優惠:【BGR6】
👇不鏽鋼保鮮盒這邊買
http://bit.ly/2l2E3VO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祖寧,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It's Okay to not be Okay/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故事講述一對兄弟,哥哥是自閉症患者卻極有繪畫天賦,弟弟則是個溫柔的護工,他們遇見了童話作家高文英,意外展開療癒彼此的故事。 本集以片頭動畫作為解析內容 🎈高文英不是反社會人格!?關鍵祕密是它(上集)https://youtu.b...
「阿德勒心理學目的論」的推薦目錄:
- 關於阿德勒心理學目的論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阿德勒心理學目的論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阿德勒心理學目的論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阿德勒心理學目的論 在 祖寧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阿德勒心理學目的論 在 Re: [心得] 被討厭的勇氣1&2 -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阿德勒心理學目的論 在 目的論解釋、阿德勒心理學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阿德勒心理學目的論 在 目的論解釋、阿德勒心理學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阿德勒心理學目的論 在 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 決定論因為我 ... - Facebook 的評價
阿德勒心理學目的論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個體心理學|我對你那麼好,你為什麼要這樣對我?
先講結論:對人家好是你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人並沒有義務要做出同等回應。
這樣講好像很冷血?
那是因為一般人會自然而然的將這樣的事情套用在自已與另一半身上,假如今天的狀況是這樣的,有一個喜歡你但是你對人家完全無感甚至有點反感的對象,一天到晚對你噓寒問暖,冷了提醒你要加外套,熱了叮嚀你要多喝水,時時刻刻都對你釋放出『我好喜歡你』這樣的訊息。
你會因為對方對你實在太好了,於是決定去喜歡他,並且也要對他很好,照三餐提醒對放記得吃飯飯、不要餓肚肚這樣嗎?可能有些人會說那不一樣,對方跟自己什麼都不是,本來就沒有必要去理會對方。實際上是,不論對方是誰、身份為何,都沒有義務要因為他人對自己很好,所以自己也要對他人很好。
你要如何對待他人跟他人要如何對待你,都是自己的選擇,旁人無法干涉。假如你今天對他人好,是希望他人也同樣對你,就某種層面上來解釋,這是在試圖控制他人的行為,然而這個世界上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任何一個人是能夠被他人給控制的。
因此,當對方並不如你所希望的那樣去對待你時,就會開始覺得不滿、覺得委屈、覺得他人辜負了你。但事實上,並沒有任何一個人去脅迫你必須對一個人好,是你自己選擇要這麼做的不是嗎?俗話說:『歡喜做、甘願受。』真的是一句大智慧,當你在做一件事情時,如果是為了得到某種回報,基本上都已經註定要失望了。
這是要大家以後都不要對別人好,等別人來對自己好就好了嗎?
話倒也不是這樣說,試著去想想你今天對他人好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討對方的歡心,還是單純只是希望能夠幫助到他?
舉個例子,一對情侶在熱戀期中,女方下廚給男方吃,男方則是在女方下廚完畢後清洗碗盤,但彼此的心態都是為了討對方歡心。當熱戀期過去,雙方都不覺得有必要再做這些事情,男方不再幫忙洗碗,女方也開始覺得下廚很煩男友很懶,這時候就會出現口角了。
『我煮飯給你吃,然後我還要幫你洗碗?』
『又沒人叫妳一定要煮飯,不想煮可以不要煮啊。』
『我煮飯給你吃,讓你幫忙洗個碗很難嗎?』
『我就很累啊,妳不想洗就不要煮我們去吃外面嘛!』
男方覺得女友盧洨,女方覺得男友自私,雙方都認為自己的付出應該得到回報,感情就是在這樣的小事中一點一點被磨光的,因為沒有一方認為自己應該無條件付出。
這樣的價值觀與我們的文化、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影響,即是所謂『賞罰教育』,從小我們就學會了一條社會的潛規則『表現好就會有獎勵』,因此我們逐漸習慣認為自己的付出都應該要有所回報,我們的目的已經不再是『我只是想要好好表現』,而是『為了得到回報,所以我要好好表現。』
人是非常敏感的生物,但你感受到對方對你的好其實是有附加條件的,你會很自然產生排斥感,即便你沒有意識到自己排斥,也會反映在你的行為上面。例如下意識地想要疏遠這個人,沒辦法疏遠的情況下則是會變成無視這個人對你示好的行為。
用在他人身上也是一樣的,因為他人感受到了你的示好是有條件的(我對你好所以你也要對我好喔!),所以會出現排斥的行為。一個健康的心態應該是單純想為對方付出,至於對方領不領情或是要如何對待自己,並不在付出的考量當中。
因此,你仍然還是能夠去對他人好,但對方要如何回應,跟你無關。
我跟 楊梅香吉士平常的相處就是如此,我並非是為了要他下廚給我吃所以我才去幫他洗碗做家事,而是因為我知道他工作很累很辛苦,我並不擅長下廚因此這點我幫不上什麼忙,但我能夠在我能力範圍內幫他做其他事情,讓他有更多時間休息、減輕他的負擔。
香吉士也不是因為我幫他做了這些所以認為應該回報我什麼,就是單純想下麵給我吃,因為他下麵很好吃,而我很喜歡吃。
以上,希望本篇對大家有點幫助。
#怕太沈重所以稍微開點黃腔惹
#但寫一寫又覺得自己好低級囧
#沒有要業配東泉辣椒醬的意思
#個體心理學 #阿德勒心理學 #目的論 #賞罰教育
===贊助花花寫文章之業配分隔線===
發現你的優勢|零廚藝也能輕鬆駕馭的廚具
#鍋寶不沾鍋超級優惠組�
平底鍋+炒鍋+木鏟+不鏽鋼保鮮盒�
原價:2099�
花價:999�🈹
❗️結帳輸入折扣碼即享優惠:【NFSB4】�
👇鍋寶不沾鍋這邊買
�http://bit.ly/2l2DGuo
******************
#316醫療級不鏽鋼保鮮盒超級優惠組
(500ml+ 800ml+1100ml+2000ml)
加贈隔熱手套、不鏽鋼伸縮夾
原價:1949
花價:999🈹
❗️結帳輸入折扣碼即享優惠:【BGR6】
👇不鏽鋼保鮮盒這邊買
http://bit.ly/2l2E3VO
阿德勒心理學目的論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個體心理學|你不是受到誘惑而失控,是為了失控才認為自己受到誘惑。(談目的論)
昨晚的文章很多朋友有看沒有懂,明知道自己會失控,不是更應該遠離誘惑嗎?為什麼還要故意讓自己陷入誘惑裡呢?
附上文章連結: https://pse.is/LPGRN
上一篇講的是關於飲食、關於減肥期間容易受到各種誘惑而失控亂吃,用目的論的角度下去解釋這個行為的話,可以有很多的方式來舉例,今天用個大家心知肚明但通常不好意思討論的狀況來說明好了。
問:看了部A片後性致高漲,此時你會怎麼做?
a.用右手打手槍
b.用左手打手槍
c.用雙手打手槍
d.幹死鄰居姊姊
那個、不用真的跟我講答案,我不想知道你習慣用哪一隻手打手槍,謝謝🙇♀️
最後一個選項屬於犯罪行為,並且一般人自己也會受到道德上的譴責,所以自然而然不會有幹死鄰居姊姊這樣的念頭,也不會去這麼做。所以生理需求上來時,要嘛就是自己尻一發,要嘛就是透過一個合法的管道與他人合意性交。 (交友軟體:搜尋在你附近的人)
而亂吃這種行為並不構成犯罪,也不會背負什麼社會責任,但因為你有了 #希望維持身材或是 #想要減肥 這樣的念頭,因此亂吃是不被允許的。為了得到一個可以合理亂吃的理由,你必須找出各種誘惑。
這誘惑可能是路上飄來剛出爐的麵包香、與你擦肩而過的國中生手上抓著的雞排、貼在店門口上的套餐優惠方案等等,就算把自己關在衣櫃裡,只要最終目的是要吃到東西,仍舊還是可以找到失控的理由。
「肚子餓到受不了了!」
「太久沒吃澱粉好想吃啊!」
「主管講那什麼幹話煩死了好想喝兩杯!」
「衣櫃好黑寶寶害怕需要吃點東西壓壓驚!」
你不是因為這些理由而失控,而是為了失控找出這些理由。
你可能沒辦法控制生理變化,例如飢餓感、嗅覺、視覺、聽覺、唾液的分泌等等,這些感受會因為你想吃東西而被強化,平常不餓的時候都不會聞到什麼麵包香,餓的時候連隔壁同事吃剩的三明治看起來都好美味。
我在備賽期間嚴格控制飲食, 楊梅香吉士 沒有減重需求卻也陪我控制,他說:『讓妳看著我吃東西太殘忍了。』對於男友的貼心舉動我非常感動,不過我都還是會跟他說:『你想吃就吃,我不會因為你吃東西就忍不住也跟著吃,也不會因為吃不到就覺得很難受或是不爽你。』
吃與不吃,或者說做與不做,都只是一個念頭,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我明白自己那強烈想進食的慾望上來時,是為了達成去吃東西的目的而產生的念頭,當這樣的念頭浮現上來的時候,我會去思考此時吃與不吃對我來說利弊關係為何?
好比說,兩個月以前的我會選擇不吃,因為我要準備健力比賽,我的比賽有體重限制而我當時還是超重的狀態,我明白自己若吃了可能比賽失格的機率又會上升一點,因此我會選擇不吃。
而現在我會吃,我想吃就吃,九月初才剛動完手術現在也沒辦法做什麼高強度訓練,而且今年已經沒有任何比賽了,既然我沒有非常重大的理由不吃而我也想吃,那為什麼要委屈自己忍耐?
我又不會因為吃了一頓很母湯的料理就馬上爆肥十公斤。母湯一時爽,一直母湯一直爽
……但會胖
胖這個變化是很有意思的,你要先理解變胖對你而言是否為攸關存亡的重大事件,如果你並不在意自己身材如何,也不是靠身材吃飯,那何必在乎他人的多嘴?想吃就吃啊,為何要有罪惡感?
對我而言,雖然並不是很在乎自己變胖的問題,但現實層面的考量是我的工作還是需要有一定吸引力的外型,因此我只把它當成是我工作的一環。如果有一天我換工作不再當部落客/健身教練,而是專心當個家庭主婦,那麼也許我的身材也會開始變成我母親那樣圓潤也不一定。
…但我覺得不會胖到哪去,太多我喜歡的服裝都有身材限制🤔
回到目的論,每個人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真正的目的,同時每一個個體都是理性與非感性並存,沒有什麼感性凌駕於理性,而是自己選擇要不要理性。
做與不做,都只是一個念頭一個選擇而已。
想吃的慾望來的時候就盡情去想,你又不會因為在腦海裡幻想自己吃了一大堆東西就憑空吸收了那些卡路里,既然想像無罪,何必假裝自己是聖人?
不說了,我要去幹死隔壁鄰居姊姊了掰
#個體心理學 #阿德勒心理學 #目的論 #理性思考 #理性減脂 #幹死鄰居姊姊
阿德勒心理學目的論 在 祖寧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It's Okay to not be Okay/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故事講述一對兄弟,哥哥是自閉症患者卻極有繪畫天賦,弟弟則是個溫柔的護工,他們遇見了童話作家高文英,意外展開療癒彼此的故事。
本集以片頭動畫作為解析內容
🎈高文英不是反社會人格!?關鍵祕密是它(上集)https://youtu.be/FHVZkeohdnE
🎈鋼太為何是「偽善者」雨水的特別意涵!(下集)
https://youtu.be/J90HLZYPLwQ
🎈高文英的19套魔女服裝-3大心理
https://youtu.be/OnnLKEB96pQ
🎈高文英魔女攻略法 鋼太的安全插銷拔掉了!
https://youtu.be/EDGnQ7Zfq-A
🎈春日之犬-心裡創傷根本不存在?
https://youtu.be/AWrHBT5-XYc
🎈彩蛋鋼太竟是鐘樓怪人 片頭22點講解驚人意義
https://youtu.be/OVc422KxRJs
#雖然是精神病但是沒關係 #金秀賢 #徐睿知
🔖各節看點
00:00 雖然是精神病但是沒關係EP9、EP10
00:36 暗藏獅子王揭示手足相殘秘密
01:51 國王的驢耳朵是鋼太的項圈
03:04 阿德勒心理學-目的論
04:24 尚泰為什麼說謊、文英為何掉淚
06:02 尚泰的萬花筒意涵
06:50 是誰遞小說給尚泰
08:21 下集預告文英媽究竟是不是朴玉蘭
📺本集為劇光燈系列
專講戲劇的單元,如果你和我一樣喜歡戲劇
那就不要猶豫按下訂閱了!開啟小鈴鐺不錯過任何戲劇新片吧!
✦記得訂閱我的頻道✦
✦祖寧 IG搜尋 / ning_twins0125
https://www.instagram.com/ning_twins0125
✦合作邀約請來信:zuning@capsuleinc.cc
阿德勒心理學目的論 在 目的論解釋、阿德勒心理學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在阿德勒虛構目的論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suction也提到有幾本書已經在版上po過詳細心得了,每一篇心得孩子的年齡都不太一樣,可以看出小孩跟家長成長的 ... ... <看更多>
阿德勒心理學目的論 在 目的論解釋、阿德勒心理學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在阿德勒虛構目的論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suction也提到有幾本書已經在版上po過詳細心得了,每一篇心得孩子的年齡都不太一樣,可以看出小孩跟家長成長的 ... ... <看更多>
阿德勒心理學目的論 在 Re: [心得] 被討厭的勇氣1&2 -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lindanew (水球好好玩的感覺)》之銘言:
: 例如:稍微研究一下,就可以發現自卑感及卓越,這兩點其實在原學說中,似乎是密不可
: 分的,但在書中似乎被拆開解釋。另外,書中阿德勒的目的論解釋:「人並非受制於過去
: 的原因而行動,而是朝向自己決定好的目的而行動」。其實,這點似乎也與第二集中,家
: 庭排序與性格的解釋有落差。簡單來說,我這外行人看起來會感覺如下:啊你不是說不要
: 被過去設限,那怎麼又提到老大老么會影響性格?
這邊原PO可能有點誤會,個體心理學提到過去性格,是想表達一個人思考的「因」。
例如老大會因為老二出生而感到失寵,進而做出吸引父母的行為,例如偷竊、吵鬧等。
自卑是「因」,偷竊吵鬧是「果」。
我們如果單純改變「果」,那就是叫小孩不要偷竊打架鬧事而已。
但這並不能改變「因」,小孩會去尋找其他方式來證明自己。
支持廢除死刑的人其中一個論點也是如此,我們看到的犯罪只是「果」。
但如果整個社會的「因」沒有解決,問題還是會發生。
所以與其把重點放在「果」,不如好好想想如何改善「因」。
創造出一個比較少犯罪的社會。
所以阿德勒的目的論強調的是從「因」下去做改變,從源頭改變自己目的。
這樣就能夠將原本「家庭的因」改掉,進而結成「良好的果」。
阿德勒是讓一個小孩變好,而不是懲罰小孩,然後讓錯的人繼續重蹈覆轍。
阿德勒講述的是一種未來導向的思考方式。
不受限於過去的經驗,是以一種樂觀勇氣去面對的心理學。
所以他很討厭「宿命論」,因為宿命論者會將失敗原因歸咎於「本來就是這樣」
這些人的口頭禪是:「我知道,但是...」
這個「但是」就是逃避,也就是受限於過去的認知。
所以不管在《被討厭的勇氣》,還是阿德勒自己的著作都會強調一點
過去不等於未來,事情就只是事情本身,你怎麼「認知」才是重點。
我認為「認知」這兩個字,就是阿德勒的精華所在。
阿德勒又稱為勇氣心理學,也就是讓人提起勇氣去面對人生,而非逃避。
但講勇氣很難定義,我自己的結論是「勇氣=認知」。
有勇氣去挑戰的人,就是在「認知」上與別人不同。
選擇逃避的失敗者都是敗在「認知」上頭。
因為認知受限,導致沒有行動的意願,因為認知受限,所以被過去不好的經驗所纏身。
同樣一件事情,有人會覺得再接再厲。有人卻會一蹶不振。
這其中的差異,就是認知。
如果能夠從「認知=勇氣」這點,重新體會阿德勒,相信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你認為可以,就是可以。
改變認知,就可以不再讓自己受限。
阿德勒要說的其實就這麼簡單,也可以說是比較深入探討的哲學雞湯啦。
順手推薦兩本,看完應該就差不多了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https://goo.gl/PJxUxC
《自卑與超越》https://goo.gl/M6JCpP
: 除此之外,我剛好最近有稍微翻了印度靈性導師克里希那穆提的「人生不可不想的事」,
: 他也是用問與答的方式,書中並也提到柏拉圖為蘇格拉底紀錄亦是採取對話的方式。我想
: ,會不會用這種方式了解阿德勒雖然有效率,卻仍然會陷入「用單一角度看世界」的迷思
: 中?
: 不過,還是有很多值得學習之處,如果要總括這兩本書,我想用這句話代表:愛是自立,
: 是成為大人,也正因為如此愛是艱難的。
: 延伸來說,我們不要被過去失敗經驗捆綁,不用被別人的稱讚及批評限制,一個自我中心
: 的人,不是太重視自己,而是不相信及不愛自己。
: 另外,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你必須分清楚自己及他人的課題,學習明白信任及信用的
: 差別,學習與這世界連結,為他人貢獻付出,並明白愛是我們存在的意義,試著去愛,並
: 明白看似平淡現下的每一刻都是考驗,都是幸福的確據。
針對「課題」這件事情,我認為有一派哲學更適合談課題。
而且講述的更加清楚明白,那就是「斯多葛學派」。
許多人應該看過這段話:「寧靜禱文」
---
親愛的上帝,請賜給我雅量從容的接受不可改變的事
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應該改變的事
並賜給我智慧去分辨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
---
這就是斯多葛學派的精華重點。
想清楚人生什麼事情是「可以控制的」,什麼事情是「不能控制的」。
人為什麼會煩惱?因為就是想控制自己無法控制的東西。
例如死亡、失戀、疾病、天災、意外事故,這些不是人為可以控制的
但人遇到變故時候往往會想,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會這樣?我不接受!
這個「我不接受!」就是痛苦煩惱的來源。
家人死亡,一定很難過痛苦,不想接受。
但不想接受又能怎樣?你能夠改變這件事情嗎?能夠讓人死而復生嗎?
不行。
如果無法改變的事情,就是接受。
接受的大前提是,你把「可以控制」跟「不能控制」區分開來。
失戀了,對方不愛你提分手,你很難過。
這邊「不能控制」的事情是什麼?---對方愛不愛你,這件事情誰都無法控制。
電影王牌天神可以做到任何事,就是無法改變人心
所以想要改變人心絕對是徒勞的。
但我們「可以控制」的事情是什麼?
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思考過去兩人相處有什麼問題,想想自己哪裡可以做得更好。
這就是「可以控制」的。
這些你都做到了,對方還是不回頭,那就是「接受」了。
瞧,這不就是「課題分離」?
你自己的課題就是可以控制的事,別人的課題就是無法控制的。
不要將無法控制(別人的課題),攬在自己身上。
再拿「成功」來講
平時有在閱讀、進修的人,肯定會變得更加專業→這是可以控制的
但沒人保證你專業以後,一定能夠賺大錢→這是不可控制的
所以許多人從一開始目標就錯誤了
把目標放在無法控制的事情上,還想求個圓滿。
賺不賺錢→你不能控制
自己變得更專業→你可以控制
區分兩者的差強,就不會陷入錯誤的期待了。
這就是課題的分離。
一個學生努力讀書必然會變得更加進步(可以控制)
努力讀書,不代表可以考試一百分或進入台大(不可控制)
所以把重點放在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上(努力讀書)就好。
整天煩惱我能不能考一百分,能不能上好大學,這些都是多慮的。
也是許多人的煩惱來源。如果理解斯多葛的心法,整個人生便會輕鬆許多。
我認為斯多葛的學說,還比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更為強大。
比起阿德勒的課題分離,斯多葛的「可以改變」與「不可改變」更適合現代人
簡單來說就是更好懂,更適用在生活上的營養雞湯。
順手推薦一本神書,必看,送給所有你愛的人。
《回到自己的內心,每天讀點斯多噶》:https://goo.gl/YtZFVV
放下不在自己控制範圍內的事物,先安頓好自己的心,才能把人生過好
想徹底改變「認知」,可以從閱讀這本書開始做起。
光閱讀絕對不夠,要從生活中去實踐斯多葛的心法,相信會比阿德勒更有幫助。
身為一個斯多葛學派的信徒,真摯推薦這本書。
謝謝大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2.153.13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28527442.A.FAF.html
這邊還是有點誤會,阿德勒談家庭是談一個人思考的原因,也就是自卑情節。
自卑有分成好的跟壞的,好的自卑感能讓人向上努力,正向思考。
壞的自卑感則會演變成優越情節,自以為是的逃避,變成負面思考。
阿德勒談「未來」的時候,會強調不要因為過去的經驗而退縮。
過去發生的事情,其實都是可以透過自己重新定義的。
這邊類似剩下半杯水,跟還有半杯水的兩種思考方式。
我自己的看法是阿德勒並不認為過去跟未來無關,兩者是有密切關係的。
不過重點在於你怎麼「認知」過去發生的事情,也就是上面半杯水的思考差異。
拿過去經驗來做為逃避的藉口,這就是阿德勒所不願看到的。
所以才會說事情就是事情本身,並沒有好壞,每個人如何「認知」才是重點。
車禍截肢的人,可能不斷告訴自己,因為車禍我受傷了,整個人沒用了。
然後人生陷入泥沼之中,遇到什麼事情都拿車禍做為藉口
「要是沒車禍,我就不會!@#$@!」
「要是沒車禍,我就可以#@%#@%」
阿德勒應該會說:
「截肢只是截肢,並不會影響到我整個人的價值,我還是可以做到其他事情。」
甚至因為截肢,而擁有易於常人的觀察力、耐心,進而更願意去改善社會。
這種只看未來性的樂觀看法,正是被稱為勇氣心理學的原因。
只看未來,過去就過去了。
你的認知要正面,這才是重點。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