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防疫週記(1)
上週十三號星期五,英國首相在電視上公開地說到:
「在場的各位,都是垃圾!」
歐不,他是說:
「在場的各位,要做好心理準備,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都有機會會失去身邊的摯愛與親人。」
佛系防疫政策一公布,各方譁然,台灣的媒體更是每日爭相報導,似乎英國選擇了一條直通地獄的愚蠢道路;而敝人工作的地方,以醫學研究著稱的倫敦帝國理工(Imperial College London),也連續出了多份研究報告,針對防疫政策及疫情發展做出了諸多的預估。
然後,短短的一周,英國的防疫政策大反轉。
目前雖然不到封城的階段,但學校已經停止上課,街上的店面多已關閉,防疫期間無法正常營業的單位,政府也將撥款補助每人每個月上限2500英鎊的薪資。
雖然這補助大概是進不了我的口袋,但總算看見平時繳的稅,發揮了效用。
在政策髮夾彎的同時,各家媒體也連續發了許多社論,當中也有數篇文章提到了位於遠東的台灣(e.g. https://bit.ly/2Uq0FNv)。
先不就數據或科學分析,至少就現況來看,台灣「超前部屬」的防疫工作,卻有成效。反觀英國(以及其他歐洲各國),目前正處在水深火熱當中,人口老化嚴重且醫療系統極度超載的義大利,更是有著恨天高的確診死亡率。
雖然歐洲看似錯失了防控疫情的絕佳時機,但設身處地的想,大多數的歐洲民眾在這次疫情爆發前,「恐怖病毒」這個名詞很遙遠,好似只會發生在化外之地,實在難以聯想與自己的日常生活產生關聯。
因此政府在民怨與疫病傳播風險中選取了成本較小的選擇。
只可惜,或許是錯估了風險,也可能是單純的運氣不佳,最終疫情還是在歐洲爆發了,而且是在民眾毫無防備的狀況之下。
但這次的疫情爆發,也不能說是全然無用,甚至可以說是一次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中的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稍有資工背景的朋友對RL應該不陌生,是許多AI與ML的基礎。簡單來說,你可以想像,電腦在行動之時,除了會依照經驗中的最佳做法外,偶爾還會參雜一些嘗試性的行為。而無論這些行為的收益是否為正,都有機會幫助系統在未來做更好的決策。
相較於過去的日子,這幾年可說十分的不平凡。
遇到了到非典型的選舉候選人與題目(e.g. 脫歐公投),民眾採用了Exploration的嘗試策略;遇到了非典型的病毒疫情,政府依循以往經驗,採用了Exploitation策略。
前者的行動,讓民眾認識到了民粹與假新聞存在,除了增進了大家判斷訊息真偽的能力,也讓年輕人重新對政治上心
後者的防疫失敗,雖然招致不可逆的社會成本,卻也則強化了政府與民眾在面對公衛事件時的危機應變能力,未來遇上類似的疫情,也能已更加嚴肅的態度嚴正以對。
週末夜晚,突然心血來潮打下了長長的一篇,希望這些經驗都能化為知識,刻化在社會的基因中,讓人們往良善的道路上,再往前邁進一步。
#酒哥碎碎念
#雞蛋的數量決定了你的身分地位
#衛生紙的捲數決定了你的好野程度
#防疫期間我還是有維持每日消毒的早晚課
#France #Rhone #ChateauneufDuPape
#VINOType #Tolerant
Search
防疫期間我還是有維持每日消毒的早晚課 在 教育部- 校園防疫措施升級 疫情嚴峻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會考縱使做足措施,不能排除有隱性跨校群聚疑慮, 若有任何隱性個案再回校群聚, 上課、午餐、脫口罩,教室空間很難保持社交距離,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