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8/15 FM96.7 環宇廣播電台 客庄花路米
📌下午16:00pm『節目預告』#玩樂鹿野客家庄#
🔻學生特派員:#陳淑玲# 同學 /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所#
🔻每年到了夏天,台灣最熱鬧的 #天空節慶# ,就是位於 #台東# 所舉行的「#熱氣球嘉年華# 」了!此外,因為疫情無法出國旅遊的關係,台東的好山、好水、好人文,也成了最夯的國旅第一名佼佼者。
然而一提起台東,一般人最先聯想的便是原住民的家鄉,卻不知道台東也是客家人的家鄉!特別是「#鹿野#」還是知名的 #客家庄#,來這裡旅遊,說客語也可以通喔!
因此,今天在「#客庄撩透透#」單元,我們的學生領路人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所的「陳淑玲」同學,要帶我們玩樂鹿野客家庄外,還要帶我們去窺探「#鐵路開到哪#、#客家人就搬到哪#」的 #瑞和車站# 的故事,還有品嚐台東第一名的 #久昂臭豆腐# ,和純手工炸客家蘿蔔糕,以及不可思議的 #台灣最美監獄#,喝一杯「#受刑人咖啡#」外,還可以一起做公益喔!非常有趣的意外客庄之旅。
[#節目播放歌曲]🎼
1 )彩色寧靜海/謝宇威
2)客人的腳跡/i color 樂團
3)唱我們的歌/吉那罐子
📢📢📢【#客家包打聽#】
邀請到廣播主持人李佳,為我們介紹「關於台東客家庄」的移民史
根據史文獻記載,台灣東部最早有客家人的歷史紀錄,開始於清咸豐3年,由台灣西部移入,在現今的玉里,建立了「客人城」。而晚清時期的「開山撫番」政策,開始有了客家移民移入台東。日治時期,台灣西部的客家原鄉因為耕地不足、生活困頓及天災人禍等,陸陸續續有不少的客家人看見台灣東部地廣人稀和移民村勞力不足的誘因,再加上糖工場、農場、樟腦開採提供更多工作機會等,還有竹苗地區的客家人善於開墾旱田的經驗,有能力克服花東縱谷河床上石頭多過泥土的問題。因此,吸引許多來自新竹的客家人大量移入花蓮和台東。根據客委會的統計,目前在臺東縣客家人口數約占全縣人口的21%,其中縱谷三鄉鎮池上、關山和鹿野的客家人口比例最高,均佔四成以上,台東市則佔二成喔!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陳其邁,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政府應共同面對核心問題 落實原住民族轉型正義 中午我於內政委員會,針對原住民的權益進行討論,馬總統近日將總統府各廳堂名字改為他個人的偶像崇拜,例如「銘傳廳」。 但是,像是沈葆楨、劉銘傳,對台灣的功過如何先不做評論,可是對原住民有著很深的傷害,劉銘傳在台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開山撫番政策,用慘無人道的...
開山撫番政策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找不到關門古道蹤跡的我們,有點悵然的離開關門水池,一頭栽進細雨迷濛的濃霧之中,在長箭竹草原間尋找隱約的路跡。走著走著,雨勢漸歇,跟到布條後,才有比較明顯的路徑可跟。
一會兒後路就彎進了森林,然後就遇到階梯遺址了,是清朝的石階啊!!!行程至此,終於有走在遺跡上的感覺了,我的心裡滿是雀躍之情,甚至有些激動:終於看到了,是傳說中的關門古道!
在這趟行程前,關門古道對我來說,是個連照片、資料都找不太到的神秘遺址。和其他林業時代、日本時代的遺跡相比,簡直可以說是「被山林回收」的程度,也無怪乎照片不是找不到,就是覺得看不出所以然了。
遙想光緒12年,劉銘傳巡撫任內,為了延續沈葆楨開山撫番政策,花了半年時間闢建了集集水尾道路,今日的關門古道。它從集集經過民和(拔社埔)後,往北翻越稜線到巴庫拉斯社、卡社,再翻過拉夫郎山,從三分所附近下到加年端社,繼續蜿蜒在帖鹿桑山的南側山腹,漸次下降到丹大社,抵達布農族丹社群的聚落核心。接著,再從丹大社一帶爬上關門山長長的西稜,告別哈巴昂社後,蜿蜒上中央山脈主稜,並在我們剛才抵達的關門水池往南轉,沿稜線起伏一公里後,在巖山腳下轉折向東,以旋轉石階之字下行抵達馬太鞍溪底的Tongqolan,小歇後攀上倫太文山,最後沿著山稜一路下降抵達拔子庄,今日的富源。
這是清代最後一條橫越中央山脈的路,也是丹社群布農族人們在昭和年間離開家園,搬家到馬侯宛社,今日馬遠部落附近時所走的遷移路徑。
它是一條承載著百年故事與記憶的道路,猶如一部濃縮的台灣歷史,在這荒遠的南三主脊上隱隱發光。
從遇到階梯開始,我們便走在真正的關門古道上,又好走又大條,幾段完整的階梯以外(好像是4個),還有夾道鐵杉行道樹、疑似浮築橋的駁崁以及開挖山壁的痕跡。
行走期間,遙想百年前清兵駐紮在這空氣稀薄又寒冷的中央山脈上時,不知是作何心情?而丹社族人們攜家帶眷途經此地,手上拎著鍋碗瓢盆、背上背著一兩歲的小小孩,回首遠眺故鄉美麗的丹大溪谷時,心中又是何等不捨與無奈呢?
#南三屋脊大散步・關門古道百年石階
開山撫番政策 在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轉到哪裡了?】
2016 年 8 月,蔡英文政府在總統府發表《蔡英文總統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宣示政府對「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的態度。
至於什麼是原住民族,為什麼需要轉型正義?為什麼我們需要討論呢?
自從 17 世紀荷蘭人開始統治台灣以後,歷代的統治者對於島嶼原來的主人,藉助統治上的優勢,不斷壓縮原住民族的生存空間。
荷蘭及鄭成功政權對於西部地區族群,不是屠殺就是經濟上的剝削;清朝統治時期,雖然採取「隔離」措施,但也步步進逼,甚至到了 19 世紀末期的「開山撫番」政策,若不服從漢化措施,即以武力征服、鎮壓。
進入日治時期,總督府藉由「理蕃政策」,將同化及鎮壓的手段,深入各部落之中;末期更以「皇民化政策」灌輸各族群大日本臣民思想。戰後,中華民國政府的統治之下同樣換湯不換藥,將「山地同胞」視為「炎黃子孫」,推廣「山胞」的「國族認同」,加速同化政策。
一切對於土地、文化或經濟的壓迫,到了 1980 年代末期才出現制度性的轉機。
所以,轉型正義究竟到哪裡了?
開山撫番政策 在 陳其邁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政府應共同面對核心問題 落實原住民族轉型正義
中午我於內政委員會,針對原住民的權益進行討論,馬總統近日將總統府各廳堂名字改為他個人的偶像崇拜,例如「銘傳廳」。
但是,像是沈葆楨、劉銘傳,對台灣的功過如何先不做評論,可是對原住民有著很深的傷害,劉銘傳在台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開山撫番政策,用慘無人道的方式來武力征伐原住民,胡適的父親就曾對劉銘傳的「開山撫番」嚴厲的批評。
我主張,政府必須要誠實的面對歷史的問題。而在總統府設銘傳廳,對原住民的朋友是二度傷害!且像是原住民族土地問題延宕多年,轉型正義一直未落實,因此涉及到這些部分,我建議轉型正義的委員會,要把原住民代表拉進來,處理原住民所關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