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為了 #桃園文創博覽會 所拍下的千張照片之二,最喜歡的照片。
在貼出這張照片前還沒發現,直到找到了它們,才發現時間段間的工作繁忙到了極致的程度。收到方序中先生的邀約,為桃園文創博覽會中他展策的「一種共生」進行了一點點小工作,說實話,非常辛苦。
辛苦在於我們不了解桃園,整整一個月只要有時間就泡在桃園,而獲得一張張的照片、一只只的文字。
說實話我們沒數到底去了幾個點,也沒有靜心看看照片到底多大檔案,但對話的每一個人、遇見的每個事、碰上的每個物,都將在這短短的時間裡與一大堆名人一起出現,就感到欣慰。
對能不能跟名人合作根本不在意的我們,感動的是真實地承襲了策展人「由小見大」的心念,將隱身桃園的小小事物擴張,給有心的人看見。
展覽素來沒什麼人看文字啊,但,還是有一些朋友們傳來了方先生特別安放之外名字的展板,開心。
寫下的展覽介紹,分享給各位,這是在客運上,含著眼淚連自己都感動而寫完的。
「僅獻給那些微不足道卻曖曖發光的不需要被認識卻被許多人認識後遺忘的蛛絲馬跡們。」
—
「花開之時,就是吸引人蒞臨之時。」——方序中
關於採集這件事情,並不簡單:每天天未亮出門,走到陌生的城市,與城市的角落,甚至邊緣;坐公車、坐區間車、坐高鐵、坐計程車、騎共享單車、騎共享機車,來到達希望抵達之處。計程車司機找不到地點、共享機車超出了服務範圍而必須走下山路並且接受罰款、到達了卻大門深鎖⋯⋯許多的未知,在採集中都會出現。小小的人、事、物在大大的城市裡面,就是要用堅持來挖掘。
許多次的採集後,坐在桃園的溪流旁,靜靜地看著小溪的流動。身邊會有一些市民走過,一些聲響讓人回頭、一些味道傳進鼻子中;肚子餓的時候,會走到採集點旁的小店、知名的餐廳、沒人知曉但美味至極的餐廳,讓風味傳進味蕾、記在心頭。
而,多個城市的採集裡,桃園更是微妙的經歷。
桃園,陳舊卻又嶄新,多樣的種族共存,無數個閃閃發光的雙眼,一個一個的笑容、淚水、啜泣、憤怒,都在這一個月中,收進了我們的腦海之中。計程車大哥大姐對我們說的城市夢想、住在台灣十年的外籍配偶對我們說自己在台灣的遠景,木工師傅搖頭嘆氣覺得自己被遺忘的歷史,第二代、第三代對我們挺起胸膛說出「交給我們這一代復興〇〇吧」的堅強⋯⋯在這個採集過程中我們沒有一次收到「抱歉我們不想被訪問」的城市。桃園,成為了一個圓滿的採集成果。
我們知道,「一種共生」採集的內容實屬「小眾」,但,就像方序中先生所說的:「人們太容易遺忘那些『總是存在我們身邊的美好』了」承襲這這樣的心念,承襲的「共生」城市的夢想,承襲著「由小見大」的核心,我們行走了一個月的城市,在這個地方,呈現給您。
花若開,蝴蝶自來;桃園這個城市若開,那,人們呢?
採集人 之外 大大
—
/// 走桃花 RUNNING TAOYUAN|2020桃園文創博覽會///
展區前庭、小間、天井、後院等中介空間,為老舊眷村特有的民居建築空間場景,採用桃園在地農作錏管與紡織布料進行動線引導與燈光的設定,創造新皮層跨接室內外空間,達成遊園式穿梭的獨特身體經驗。
▬▬▬▬▬▬▬▬▬▬▬▬▬▬▬▬
「 一個跨域、共感、行動的地方文博會,一場文化桃花的盛開展演 」
Read more|
https://www.runningtaoyuan.com
#2020桃園文創博覽會
#走桃花RUNNINGTAOYUAN
—
▧ 展覽日期|2020/10/31 (六) - 2020/11/8 (日)
▧ 展覽時間|9:00-18:00 每日開放
▧ 展覽地點|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桃園市中壢區龍吉二街155號)
特別感謝
格式 InFormat Design Curating
究方社(臉書標註不到這件事情令人厭世)
錏板是什麼 在 科技農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優質農文推薦】
青年返鄉從農,不是美夢,而是令人心碎的噩夢開端。
這幾年在政府的鼓勵下,讓許多青年從事農業,
但以破產收尾的案例居多。
台灣的政策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有什麼解決的方案呢?
[摘錄]:
日本的年輕人要如何進入農業呢?
1. 農業就業面談
全國各都道府縣都有設置「新規就農相談中心」,提供有意從事農務的年輕人業者情報,並進行一對一的務農就業面談。
2. 座談參加
參加新規就農座談系列活動,提供從農青年就業輔導、務農體驗介紹媒合、農業法人的公司說明與相關支援情報等。
3. 農業體驗
確認青年對農業的適合性和避免從農後不適很快離職,讓有考慮務農的青年先實施短期的就業體驗。
脫離現實的青農培育。
行政院長毛治國9月3日拍板,決定未來六年內將投入33億元,扶植1.8萬名45歲以下「新世代農業工作者」(即青年農民),運用新科技種田、養魚,再搭配電子商務行銷,六年至少要催生550位年薪破百萬「富農」。
看到這個內容乍看之下似乎看到政府有決心扶持青農,但實際來看就覺得這是一個莫名其妙的政策,6年33億,1年也只有5億5000萬,6年1.8萬名,1年就要3000名,5億5000萬除以3000名,平均一個人拿到18.33萬的補助,拿到這些補助這些人就有一部分的比例可以變成百萬富農,這些的推估實在是太過奇妙了?
回到現實面,高雄區農業改良場透過「吉時從農、青春逐夢」專案,花了一年的時間輔導一對一指導13位青年農民,讓部分農民轉虧為盈。
農政單位的輔導專業是不需要質疑的,但很可惜的並沒有那麼多的人力與資源讓他們進行農民的輔導,七個農改場加上幾個農業相關試驗所能有一年3000名的輔導人力嗎?
還是叫來農民學院課上一上,相關的梯次修完就是農業專業嗎?
台灣青農政策最早推動的高雄市政府的型農計畫,一年也只有輔導100位農民的能量,而高雄型農投入的資源一個人也遠超過20萬的資源,那行政院究竟是看了什麼樣的數據,覺得台灣的農政單位有這種輔導能量,可以一年輔導3000人,持續輔導六年呢?
這幾年來,許多地方政府都想以「青農」數量當量化指標。希望可以透過青農的加入解決農村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缺乏的問題,就可以看到媒體、文宣、廣告將「農業」包裝過度,脫離了真實的農業。
返鄉的青年對於"專業的農業人員"若只憑媒體包裝出來的想像和對產業無知的熱情,歸鄉種植,未經一定程度的專業訓練就上陣從事農產業,這樣並不是解決農業現在的困境,而是製造農村未來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有一個來自外縣市的青農,到雲林租地蓋溫室,不到兩年的時間溫室就被蘇迪勒颱風吹垮,背著上百萬的貸款,只能把鋼骨、錏管當成廢五金賣掉,他還有可能從事農業嗎?還是背著貸款度過未來痛苦的幾年,他只是這場蘇迪勒颱風中受到重傷的其中一位。
他抱著希望進入農業,帶著負債與絕望離開農業。
雲林這幾年有很多返鄉的青農,撐不過更換第二次溫室膠膜,就離農了,這些殘酷的現象,並未能真實的反應在農政單位的數據上,而我們這些在跑產地的農業從事人員,卻感受到最深層的無奈與殘酷。
根據印度的統計數據顯示,農民自殺率比平均自殺率高出47%,約半小時就有一位印度農民自殺,農民的自殺主要的原因是農業破產。
農政單位還需要這樣繼續打高空的看農業4.0嗎?還是該思考未來該怎麼準備協助這些因為美好的假象進來的青農,已經無法再申請貸款卻面臨經營困境的青農,該協助他們安全離場或是東山再起?還是漠視現況,讓未來因為破產導致的農村自殺潮發生?
年輕的農業從事者絕對不是有教無類!
日本對「新規就農」者,並不是透過廣告的包裝吸引年輕人從農,而是透過嚴格的甄選和訓練及實習,並設立考試作為篩選。
日本的年輕人要如何進入農業呢?
1. 農業就業面談
全國各都道府縣都有設置「新規就農相談中心」,提供有意從事農務的年輕人業者情報,並進行一對一的務農就業面談。
2. 座談參加
參加新規就農座談系列活動,提供從農青年就業輔導、務農體驗介紹媒合、農業法人的公司說明與相關支援情報等。
3. 農業體驗
確認青年對農業的適合性和避免從農後不適很快離職,讓有考慮務農的青年先實施短期的就業體驗。
經過了以上確認從農想法後,非農業本科的青年,才能進入專業的農業養成學校,進行1~2年的農業專業課程,並需要通過考試考取野菜、畜產、果物、設施生產、菇類等五個專業項目的農業執照,當你通過了正規的訓練取得了資格跟執照,政府會協助你取得農地、協助農場的轉移、資金的貸款。
當年我隨著父親在種田的時候,父親讓我體會,每一個農戶就是一個微型的創業者,憑藉的是自己累積多年來累積的資本,每一季從地租開始,就是資金的投入,耕地、基肥、菜苗、種苗、肥料、農藥等種植的過程都是資金的不斷投入,只有到收成之後開始有回收,有投入不一定會有對等的回收,只剩幾天就收成但瞬間多數的收成都被老天收走了,是每個農民都會面臨的殘酷體驗。
農業是一件殘酷且不穩定的創業,但卻被包裝的這麼美好,吸引無知的青年用痛苦來體驗人生。
畫了一個虛偽的想像吸引年輕人從農,是害人,不是在創造產業。
錏板是什麼 在 Lin bay 好 油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脫離現實的青農培育。
行政院長毛治國9月3日拍板,決定未來六年內將投入33億元,扶植1.8萬名45歲以下「新世代農業工作者」(即青年農民),運用新科技種田、養魚,再搭配電子商務行銷,六年至少要催生550位年薪破百萬「富農」。
看到這個內容乍看之下似乎看到政府有決心扶持青農,但實際來看就覺得這是一個莫名其妙的政策,6年33億,1年也只有5億5000萬,6年1.8萬名,1年就要3000名,5億5000萬除以3000名,平均一個人拿到18.33萬的補助,拿到這些補助這些人就有一部分的比例可以變成百萬富農,這些的推估實在是太過奇妙了?
回到現實面,高雄區農業改良場透過「吉時從農、青春逐夢」專案,花了一年的時間輔導一對一指導13位青年農民,讓部分農民轉虧為盈。
農政單位的輔導專業是不需要質疑的,但很可惜的並沒有那麼多的人力與資源讓他們進行農民的輔導,七個農改場加上幾個農業相關試驗所能有一年3000名的輔導人力嗎?
還是叫來農民學院課上一上,相關的梯次修完就是農業專業嗎?
台灣青農政策最早推動的高雄市政府的型農計畫,一年也只有輔導100位農民的能量,而高雄型農投入的資源一個人也遠超過20萬的資源,那行政院究竟是看了什麼樣的數據,覺得台灣的農政單位有這種輔導能量,可以一年輔導3000人,持續輔導六年呢?
這幾年來,許多地方政府都想以「青農」數量當量化指標。希望可以透過青農的加入解決農村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缺乏的問題,就可以看到媒體、文宣、廣告將「農業」包裝過度,脫離了真實的農業。
返鄉的青年對於"專業的農業人員"若只憑媒體包裝出來的想像和對產業無知的熱情,歸鄉種植,未經一定程度的專業訓練就上陣從事農產業,這樣並不是解決農業現在的困境,而是製造農村未來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有一個來自外縣市的青農,到雲林租地蓋溫室,不到兩年的時間溫室就被蘇迪勒颱風吹垮,背著上百萬的貸款,只能把鋼骨、錏管當成廢五金賣掉,他還有可能從事農業嗎?還是背著貸款度過未來痛苦的幾年,他只是這場蘇迪勒颱風中受到重傷的其中一位。
他抱著希望進入農業,帶著負債與絕望離開農業。
雲林這幾年有很多返鄉的青農,撐不過更換第二次溫室膠膜,就離農了,這些殘酷的現象,並未能真實的反應在農政單位的數據上,而我們這些在跑產地的農業從事人員,卻感受到最深層的無奈與殘酷。
根據印度的統計數據顯示,農民自殺率比平均自殺率高出47%,約半小時就有一位印度農民自殺,農民的自殺主要的原因是農業破產。
農政單位還需要這樣繼續打高空的看農業4.0嗎?還是該思考未來該怎麼準備協助這些因為美好的假象進來的青農,已經無法再申請貸款卻面臨經營困境的青農,該協助他們安全離場或是東山再起?還是漠視現況,讓未來因為破產導致的農村自殺潮發生?
年輕的農業從事者絕對不是有教無類!
日本對「新規就農」者,並不是透過廣告的包裝吸引年輕人從農,而是透過嚴格的甄選和訓練及實習,並設立考試作為篩選。
日本的年輕人要如何進入農業呢?
1. 農業就業面談
全國各都道府縣都有設置「新規就農相談中心」,提供有意從事農務的年輕人業者情報,並進行一對一的務農就業面談。
2. 座談參加
參加新規就農座談系列活動,提供從農青年就業輔導、務農體驗介紹媒合、農業法人的公司說明與相關支援情報等。
3. 農業體驗
確認青年對農業的適合性和避免從農後不適很快離職,讓有考慮務農的青年先實施短期的就業體驗。
經過了以上確認從農想法後,非農業本科的青年,才能進入專業的農業養成學校,進行1~2年的農業專業課程,並需要通過考試考取野菜、畜產、果物、設施生產、菇類等五個專業項目的農業執照,當你通過了正規的訓練取得了資格跟執照,政府會協助你取得農地、協助農場的轉移、資金的貸款。
當年我隨著父親在種田的時候,父親讓我體會,每一個農戶就是一個微型的創業者,憑藉的是自己累積多年來累積的資本,每一季從地租開始,就是資金的投入,耕地、基肥、菜苗、種苗、肥料、農藥等種植的過程都是資金的不斷投入,只有到收成之後開始有回收,有投入不一定會有對等的回收,只剩幾天就收成但瞬間多數的收成都被老天收走了,是每個農民都會面臨的殘酷體驗。
農業是一件殘酷且不穩定的創業,但卻被包裝的這麼美好,吸引無知的青年用痛苦來體驗人生。
畫了一個虛偽的想像吸引年輕人從農,是害人,不是在創造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