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台灣桌球混雙組合・林昀儒&鄭怡靜獲得奧運銅牌
也恭喜剛剛熱騰騰出爐的日本桌球混雙組合・水谷隼&伊藤美誠獲得金牌,也是日本桌球史上第一面奧運金牌
看桌球混雙比賽就會想起這部永山瑛太跟新垣結衣雙主演的桌球電影《乒乓少女大逆襲》,#本次混雙金牌得主水谷跟伊藤也都有客串演出,大家可以趁機重溫一下
〔註:電影中有水谷隼、石川佳純、木造勇人、伊藤美誠、吉村真晴、浜本由惟六位桌球選手客串演出〕
( 新聞連結:https://eiga.com/news/20170817/2/ )
比賽過程真的是緊張刺激,高潮迭起,不到最後一刻都不能放鬆,也不能輕易放棄啊~很容易讓人看到胃痛的比賽
台灣跟日本繼續加油!
期待更多捷報傳來
【《乒乓少女大逆襲》劇情簡介】from friDay影音
日劇《王牌大律師》原班人馬新作!
為痛宰前男友,「國民老婆」新垣結衣 x 瑛太 x 廣末涼子攜手前進全球混雙大賽!
日本票房冠軍!熱血!感人!
日本票房冠軍!熱血!感人!激動指數破表的年度戀愛喜劇!!
《月薪嬌妻》新垣結衣、《交響情人夢》《離婚萬歲》瑛太等人演出。
《王牌大律師》導演石川淳一與編劇古澤良太聯手出擊。
富田多滿子(新垣結衣 飾),28歲,單身,OL,在一般企業上班,被公司桌球社的帥氣王牌江島(瀨戶康史 飾)告白而開始...
https://video.friday.tw/m/movie/detail/25651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50的網紅左撇子的電影博物館 備用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最強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每一集都能反轉你的價值觀。」 第三集,我們來看吳慷仁飾演的王赦,作為專門為死刑犯辯護的律師,是不是能顛覆我們原有的價值觀。 ------ 更多 劇情提要、重點場景解析,請到文章: https://link.leftymovie.com/H4598 --...
金牌律師劇情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996年,美國體操選手凱莉.史楚格(Kerri Strug)在亞特蘭大奧運的團體體操的跳馬項目之中,犯下了致命的失誤,她的腳踝已經明顯有傷,行走已有困難,但她仍然決定冒險嘗試最後一跳。
.
史楚格強忍傷勢上台完成動作,雙腳完美落地,為美國奪下金牌。看在世人眼中,這是運動精神的極致展現,也被譽為是奧運史上令人難忘的奇蹟一幕。但看在前體操冠軍珍妮佛.塞伊(Jennifer Sey)眼裡,這卻不是一場值得慶祝的勝利,在《體操A級醜聞 Athlete A》(2020)裡受訪的她直言:「別假裝她有選擇。」
.
2016年九月,向來形象正面的體操界陷入危機,《印第安納波利斯星報》在報導中指控美國體操國家隊的隊醫賴瑞.納薩爾(Larry Nassar)涉嫌性侵運動員。此人已經效力美國體操協會將近20年,公眾形象良好,當時仍有許多人認為他遭到冤枉,公然去起底、羞辱說出真相的女性運動員。當時納薩爾正在角逐一所學校的董事會職位,在事發後竟還能獲得兩千多張選票支持。
.
不過在他與律師公開扯謊否認指控之後,許多原本噤聲的受害者終於忍無可忍,勇敢站出來控訴自己也曾遭遇到他的性侵。從個位數,一路延燒到三位數,最後有超過五百位選手出面控訴,其中包括九名奧運選手,而最早一次犯行可以追溯到1992年。
.
然而,如果只聚焦在這個道德敗壞的人物與他的惡行身上,最終只能得到一個表面的結論。在紀錄片《體操A級醜聞》之中,兩位導演邦妮.科恩(Bonni Cohen)和強.申克(Jon Shenk)想追溯的問題是,究竟一個如何腐敗的機制可以容許一個性侵犯在業界存活二十餘年,進而探究的關鍵即是當代美國體操文化是如何建構,而選手也是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之中⋯⋯他們真的存在選擇權嗎?
.
體操顯然不是那種平常會被作為休閒的運動種類,它追求的就是「完美」,唯有保有靈活的身形以創造出準確的動作,才能完成極致的展現,並獲得評審青睞。這種將人體逼到極限、追求完美的運動,過去向來都是極權國家最為擅長,一方面他們通常不需要考量到訓練的人道性,所以前蘇聯或東歐共產集團擅長體操項目、北韓擅於舉重等,並非偶然。
.
1976年的蒙特婁奧運,來自羅馬尼亞的14歲小將納迪婭.柯曼妮奇(Nadia Comăneci)達到了奧運史上首次的滿分紀錄。她的教練卡羅伊夫婦(Bela and Martha Karolyi)隨後叛逃到美國,沒有懸念地被美國體操界延攬。不過他們創造金牌的不二法門,當然與愛的教育無涉,而是以極度嚴厲的體罰來逼迫運動員達到他們的標準。
.
在這種指導方針底下,美國體操的表現突飛猛進,成績能與共產國家並駕齊驅。又由於女子體操運動員形象優雅、體態健康,使得各家廠商爭相邀請代言。美國體操運動也從此被定型,樹立了一個指標性的健康形象。
.
既然已經鞏固成了一個價值上億元商業利益的「商標」,到最後就不可能再繼續維持本質。當運動員對賴瑞.納薩爾的惡行提出控訴時,體操協會為免顏面掃地,反而選擇予以掩蓋。然而這無疑是所有解決方案之中,最不理性的一個選項。自認完美到不能忍受沾染絲毫塵埃的美國體操協會,在卡羅伊夫婦等體操大老操盤之下,最後甚至以奧運資格作為籌碼恐嚇受害者。
.
《體操A級醜聞》從報社、受害者角度審視事發經過,有些《驚爆焦點 Spotlight》(2015)的既視感,未來絕對存在發展成劇情片的潛力。但更重要的是,作品深入探討了美國體操運動的發展脈絡,以尋得沉痾所在,過程相當可觀。
.
此外,誠如珍妮佛.塞伊所言,這能帶出的另一個議論是,奧運作為一個全世界最重要的運動盛會,官腔說法是「展現人類的力與美」,其實卻從未告訴你這些企及冠軍高度的選手,背後所面臨的訓練與指示是否符合他們自己的意願。事實上,走向金牌的荊棘之路,不僅僅只是天分與勤練,經常連尊嚴也要拱手讓出,這也是賴瑞.納薩爾得以乘虛而入的主因。
.
但觀眾往往看不見這背後的陰暗面。
#體操A級醜聞 #AthleteA #奧運 #體操
金牌律師劇情 在 左撇子的電影博物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部電影論時事】《重案對決》:為了保護家人,你會做到什麼程度?
2009年的《#重案對決》我很推薦看,爽度與討論度都很夠,有肌肉又有腦袋。由《300壯士》的傑拉德巴特勒 與影帝傑米福克斯主演。片中有一句很關鍵的台詞:
🎬 不是「你知道什麼」,是「你能在法庭上證明什麼」
It’s not what you know. It’s what you can prove in court.
他知道兇手就在那裡,但是司法制度無法實現他的正義。
為了被殺的妻女,他計劃了一個精妙天才的佈局、同時報復度又超高,是一部聰明、爽度高,大快人心的電影。
說真的,為了保護家人,我也屬於「#惡即斬」的新撰組理念。
但是,當劇情真的在現實中上演,真的做得到嗎?
接著就來分析囉。
-----------
在上一篇用一部台劇來論殺警案,討論在《#與惡》之後,我們這個社會真的改變了什麼?
➡️ https://link.leftymovie.com/RPMMG
大家都有很多回饋與討論
整理 #三個最值得討論的意見:
(建議先看完前一篇的法律討論
👉 https://link.leftymovie.com/RPMMG)
-----
🌟刑法第19條包含3項,#怎麼不提後面二三項?
「法普」時間,現行的刑法19條,已經在2005年修訂通過了。
19條第2項:
「行為時因前項之原因,致其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顯著減低者,得減輕其刑。」
簡單來說就是,第一項是「不罰」,第二項是「減刑」,到底該給哪個?
判決書第63頁(https://link.leftymovie.com/L3ZPJ)有提到,法官也斟酌這個好幾天,同時專業人員們也花了很多時間做驗證。
在確定他真的是「思覺失調症」後,採取了第一項。
判決書裡面也有詳細交代,為什麼會認定有思覺失調症,其實看完真的會懂。
大家常見的疑問,裡面都有回答到...
而且真的是各方面都有去查,反覆思索很多道後,回答詳盡的報告書。
跟上一篇文章一樣,如果相信專業的話,其實第二項是解決的。(當然,也可以不相信專業啦,那就是另外的討論,也可以。不過本篇先不提,我們先解決更大的問題)
-------
🌟問題比較大的是 #第三項:
第三項是這麼說的:「前二項規定,於因故意或過失自行招致者,不適用之。」
簡單翻譯就是:「故意的不算」
舉個例子🌰:
就跟你知道自己喝酒後開車會撞死人,就不能說自己「酒醉」(失去能力)來減刑。
因為你就等同故意殺人。
不只不算,還要加重罰!
這一點我也覺得非常合理,明知道自己有病,不就醫、不吃藥,就是仗著有法律保護的殺人執照嘛!
上一篇文章沒機會說的,其實就是想討論:
這「#保護傘」是該怎樣修?
是不是所有的精神疾病患者都免死金牌,有沒有什麼狀況是不算的?
這是我上一篇的認知。
感謝大家提供回饋,我才知道這一點的難處在哪裡。
--------
有個法律名詞叫做「#原因自由行為」,就會牽扯到一個討論:
「你要怎麼證明?」
你要怎麼證明:
「喝醉 等於 故意殺人」,每個喝醉的人,在喝酒前都蓄意犯案要殺人嗎?
那你要怎麼證明,每個不去看病的,都是故意殺人?
也就是文章一開頭提到的:
It’s what you can prove in court.
看到這邊,一定很多人會說,他搭火車前就買兇器要捅人了,明顯蓄意犯案。
判決書中在這塊,也有諸多的攻防。
不過,先釐清一下。
目前法理的討論是,「兩年前他的停藥」等於「這次火車的路程中就先捅了警察」。
如果可以證明,那第三項就能拿來使用。
何況,兩年前停藥他的說法是,他覺得自己已經好了,繼續看病會影響他去工作。
結果論來說,現行的法律跟證據下,這還不夠證明。
不過這就是為什麼需要一審、二審,檢察官才能針對不夠的地方繼續補充。
(即使有些證明真的天方夜譚,必須 #自由心證)
--------
查了一下,台灣刑法對於「自醉行為」(酒後鬧事)的法也都還不夠完善,不過我們還是趁前幾年的風頭,不斷地加重酒駕的刑責,試圖更完善 #整個配套政策。
那是不是該輪到精神疾病患者的相關法案了呢?
起碼,我們能不能夠讓執法能力更好執法。
起碼,我們有辦法透過法律,讓患者 #不敢不定期吃藥,必須固定就醫。
🌟新的問題會在哪裡? #怎麼保護你的家人?
問題會在配套,就是大家最度爛的「沒有配套」。
但是配套問題又多又大,已經很多文章在討論了,那我們也就先擺著。
因為,接下來討論的問題更大。
回到最開始的《重案對決》:
為了保護家人,我們會做到什麼程度?
我們都想保護我們的家人,問題是,你的家人是哪一種人?
是被害者,還是可能的加害者?
大家想想看,撇開新聞,你真實遇到「#兇手是精神疾病患者」的機率,跟你「#家人朋友就是那個精神疾病患者」的機率,哪個高?
應該很多人的家族裡、朋友圈,都有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病的未爆彈...
或許發病的程度不一樣,或許發病的時間不一定。
不過,都有個 #共同點:
✳️ 他們隔了一陣子,都覺得自己沒病。
✳️ 一直看病領藥很花時間,會影響生活跟工作
✳️ 他們還是會發病...
我相信歷經過的,都懂這難處。
因為所有人都希望他好起來,不然會管他們,所以他們久了就會堅稱自己好了。
一直看病確實會讓他們不好找工作,反而更脫離社會。
家人也不可能不工作,專職照顧他們。
所以都可能是未爆彈,可能都還會發病。
這不就是《與惡》第一集的重點,「#加害者家屬的困境」嗎?
再次強調,文章一直都沒有要幫誰脫罪,沒有要幫法官脫罪,沒有要幫醫師脫罪,沒有要幫立法委員脫罪,也沒有要幫被告脫罪。
我只是在說現況,#問題就在這邊。
--------
我想保護家人「不變成被害者」,同時也想「預防他們變成加害者」。
--------
不解決問題,問題就會來解決你。
特殊個案當然「特殊解」,但是一再發生的狀況,就得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叫做面對問題。
這兩篇文章,都是想大家一起面對問題。
最近有個聰明的小朋友跟我說:
「掉到河裡不會淹死」
「沈沒在裡面才會」
(“You drown not by falling into a river, but by staying submerged in it.”)
我們掉到這問題很久很多次了,不做點什麼才會「沈沒」。
而最不需要做的,就是「沈默」。
我不是法律出身,懂得不多,感謝大家回饋分享。
說真的,這篇也只是拾人牙慧,整理歸納的文章而已。
但是,我在做我想做的事情,去了解我想解決的問題。
關心,了解,行動。
只是為了 #更好。
不用你上街抗議,從最簡單的來就好。
去找同樣關心事情的家人朋友討論。
去找你認識的醫師律師朋友討論討論。
去找你的立委、民意代表討論討論。
就算你是「出一張嘴」、「鍵盤討論」我覺得都好。
只有沈默,才會沈沒。
金牌律師劇情 在 左撇子的電影博物館 備用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最強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每一集都能反轉你的價值觀。」
第三集,我們來看吳慷仁飾演的王赦,作為專門為死刑犯辯護的律師,是不是能顛覆我們原有的價值觀。
------
更多 劇情提要、重點場景解析,請到文章:
https://link.leftymovie.com/H4598
------
在真實生活中,可能大部分的人都會以為,每次都用「精神疾病」這個免死金牌,或是找程序上漏洞的手段,這種專門幫人脫罪的律師,要馬就是為名,又馬就是為利。
這多多少少也跟我們看比較多的影集電影作品,這種幫壞人打官司的,往往都穿著華麗西裝,口袋賺飽飽的。
例如,小勞勃道尼的《大法官》,堺雅人的《王牌大律師》都是代表。
事實上,吳慷仁在影集中有說明,他的律師是法扶律師,真的賺不多。
一個審頂多兩、三萬,那一年是能有幾個案子?
這還不包括還會被憤怒的民眾潑糞(第一集開場)的清潔費...
做了這麼多年幫神經病打官司的窮律師,他跟老婆說:
「被這個社會討厭的人,他也應該受到司法程序正義的保障。
並不是每個思覺失調的人,都有暴力傾向。」
其實在裡面他的台詞,都很理性正確,也都確實點出了我們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或是「選擇不願去看」的地方。
說真的,不管是殺人魔還是神經病,一定都有什麼地方出了問題,才搞成這樣,那你為什麼要窮盡一生去幫他們?
(這真的是貨真價值的「窮」盡一生。)
這邊來推薦最被稱讚的「一鏡到底」:
吳慷仁為了找出真理真相,鍥而不捨找到了,因為兒子殺人結果家庭遭到霸凌,隱姓埋名的媽媽。
他想告訴媽媽他一直在說的,找出真相,才能避免憾事再發生。
這段一鏡到底真的是演技大爆發,謝瓊煖飾演的媽媽,每一句台詞都讓我們好心碎。
「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媽媽真的很自責,她也真的不知道做錯了什麼。此時吳慷仁趕快過去幫他推沈重的推車。
「我來,讓我幫你,讓我來幫你。」
他要幫的,不只是推車,也想幫他們走出困境。
這世界,總是需要有人願意獻身,去做那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在拍完這部戲後,吳慷仁在接受採訪時說,他本來的立場也是「那個那個」,但是他現在完全改觀,他的態度沒這麼確定了。
那你們呢?
之前的文章說,第一集我們學到了:「加害者也有家人」,第二集我們知道:現實生活其實沒有「正確與錯誤」的選擇,有的幾乎都是「正確的選擇 與 簡單的選擇」。
或許,他只是選擇了正確,而又特別艱苦的那條路吧。
更多 劇情提要、重點場景解析,請到文章:
https://link.leftymovie.com/H4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