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話奧妙之處不限於能用多少個粗口字,事實上即使全部×晒你也能自行腦補合適的粗口,邊×個天才以為×××晒佢就可以封印得住?它也不限於考典,默得出很多古字僻詞不等於用語更加自由,有時人們為了用得上那些僻詞反使自己淪為邯鄲學步的主角,忘記本當如何走路了。我們推崇廣東話,還差點甚麼,差點甚麼?或許是文學角度。
作家界有一個怪象,很多都不用自己本來的語言書寫,卡夫卡是捷克人,卻在德語才找得到他的韻律;昆德拉對馬提尼克作家夏模梭讚不絕口,說「他用法文的自由在法國沒有一個作家敢嘗試」。看看那些鬼佬講中文的影片,他們經常都能在語言中發現一些本地人從未想過的東西,我常驚嘆他們不過是學了一至兩年,但其語言的豐度和變化已比與多本地人優勝。或許再跨前一步,他們就會變成的香港作家。文學的門檻並沒有大家想像般那麼高,但需要知道,是甚麼東西將自己拒諸門外。
沒有第二語言的衝擊,人就無法經驗這種異化、意義的位移。了解肺臟的博大精深能使我更擅於呼吸嗎?給魚一對肺,牠就能躍到地面去了。語言嘅自由就係講緊呢種突破,令讀者不知不覺間由水來到陸地,由陸地來到太空,終究是希望來到一些我未曾到過的地方,由存在介入不存在。而作家是如何做到的?他們將形容詞變為名詞,把動詞變為形用詞,把形容詞變為副詞,把動詞變為名詞——將語言從原有的規範中解放出來。
寫小說最能體會到白話如何綁手綁腳,為了使口語變得各地通讀,話語需要重構。這項工作不只是將「我哋」轉成「我們」,單是一個「點啫?」,就足以把人難住——這算是怎樣?甚麼了?怎麼了?如何?——每一種捕捉都流失相對的意思,但中文老師縱容這種習作。點解佢哋唔可以將廣東話與外來語並列同等高度?大概是因為他們認為這屬文學的降格,是次一等的水準,不夠書面,不夠正式,會令合格變成不合格。可是,我們從來沒有被教過如何混搭使它昇華,因為這是禁術,當局不允許。
有些語法呼喚我解禁,例如「緊」這個字。方塊字的局限使到詞態必需加上副詞,而非以分詞形式表達。而白話的缺陷就是它的時間分詞須置於動詞的前面(我剛剛看到、我正在跑步),而廣東話則多數後置(我睇緊,我跑緊步),唯在完成式時通用(我見到了,我跑過)。不要少看這小小的「現在分詞」,它使到廣東話的文法更近拉丁語系。
續文: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4500223
作者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2萬的網紅KZ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唔好意思...我一路以黎都係瞞住大家... 其實我...其實我真係一個特工黎!!! 今次收到呢份黑色箱..個心都沉左一下. 睇黎我都係時候飛去幫d兄弟手~ 實在係生死未卜.... 同你地開個箱分享埋呢次先啦!! 哈哈哈哈哈)))))))) _(┐ ◟;゚д゚)ノ跪求幫忙補上字幕_(┐ ◟;゚д゚)...
重構意思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南方的社會,學:為99%人民寫的社會學讀本
/陳嘉行(焦糖哥哥)
這套書分為上下兩冊,是多位作者各自從不同領域撰寫文章,共同彙編成書。非社會學相關領域的讀者,或許會好奇書名「南方」是什麼意思?是地球南方,還是台灣南方?在本書的導讀中,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趙恩潔教授提出完整易懂的論述,我個人的讀後感想則是,「南方」不只是地理上的南方,還是精神、文化、物質上的南方。
我們習慣以西方世界(歐美國家)的價值觀評斷自己、社會與國家,以為符合那樣的標準才代表「文明」與「進步」。這樣的線性史觀與意識形態,忽略了西方世界加諸在所謂「落後」的國家各種迫害與剝削,譬如「奴隸制度」的討論幾乎只出現在學術領域中,對一般人而言根本事不關己,即便有意識到這件事,也認為那是遙遠的過去。讀者可以試著回答什麼是「奴隸」與「奴隸制度」,大家好奇這些因為圈養奴隸發財的人,他們的事業及後代後來怎麼了嗎?如果妳(你)發現思緒瞬間空白斷裂,那這套書的企圖就是試著幫大家找回記憶。
這些靠奴隸制累積的財富、土地、資源與技術,不會忽然就消失不見,總會全部或部分轉移到別的地方去。社會學與人類學家就是在現代的表象上循著足跡,發現在繁榮進步背後的斑斑血淚史。這些壓榨、剝削原住民、黑人、亞洲人、下層階級的過去,成就了資本家、企業家、銀行及政府。當國家主導政策、法令又繼續為中上階級的人服務,這又持續加深了社會不公及各種不正義。譬如,為了拼經濟將重污染的工廠建在一個「偏僻」的鄉鎮,當地居民被迫犧牲自己的健康,只為了 成就其他人的經濟發展,這樣公平嗎?全球化的時代,資產家為了尋求更低廉的各種成本,透過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將重污染的產業或需 要大量廉價可剝削的工作轉移到「落後」國家。這種看似雙方都得利的選擇,其實忽略了所謂「落後」國家沒有相等的議價能力,而其人民更只能選擇這些沒得選的「選擇」。
我們太習慣西方的進步敘事,連「已開發」、「開發中」、「未開發」的標準都是依照歐美意識所認定——他們說了算。這樣的框架下,會讓多數人忽略人、族群、社會的異質性,全部整合進一種主流價值的「進步」敘事中。而如此方式就排擠掉了少數族群、信仰、文化,同時合理化不公平、不正義,以滿足資本主義為了積累剩餘價值的一切手段。在此意義下,大海被犧牲了,土地被犧牲了,空氣被犧牲了,女性被犧牲了,性別少數被犧牲了,原住民被犧牲了,偏鄉地區被犧牲了,中下階級被犧牲了。
但揭露藏在進步表象中的事實,提醒我們以為的理所當然,是因為未曾回頭檢視。現在及未來,我們在做出任何選擇及評論前,都得理性思考過,這樣的決定會不會造成弱者的犧牲。因為,弱者不是別人,可能就是(妳)你跟我、我們身邊的人,或是生活在地球上某一貼著「落後」或「未文明進步」標籤的地方。
我們對待台灣原住民及文化,習慣以「漢人」立場出發,但我用「漢人」兩字同樣粗暴地將所有人、族群限制在一種想像中,很大程度上也充滿了刻板印象。但如果我用「台灣人」取代「漢人」時,又將原住民排除在「台灣人」之外,即便我們政治正確地從山胞、山地人改稱「原住民」,也有意識與無意識地設定原住民就是一種模樣,忽略了不同族、部落的多樣性。這些討論並非咬文嚼字或文科生沒事找事做,而是得將很多人究竟是誰講清楚,讓以往從單一國族的框架裡解放出各個群體,找回、保留且高調不同的文化,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才會更謹慎地立法與分配資源。
我從小跟著大人拜拜,但我從沒意識到民間信仰有一套邏輯存在。我以為的「迷信」剛開始並非負面的意思,而是隨著國家方便統治的需要,有策略地改造、約束民間信仰。我閱讀「民間信仰的邊界與翻轉:由欲望的制度化形式到母女相認的當代展演/丁仁傑」,覺得民間信仰的演變非常有趣,即便看起來很迷信的宗教,也有它的科學精神在。如內文中引用謝貴文分類神明種類的研究,包括「突顯個性性格而不任官職的神,如華蓋三真君;呈現家庭關係或自我情緒,而非政治關係的神明,如挪吒或目蓮;正邪兼具的神明,如八家將;反常或反叛的神明,如濟公或孫悟空;質疑儒家道德的神,如妓女、醉漢、賭徒、罪犯所祭拜的神等等。」(P.93)
在台灣民間信仰中,也出現了以女性為中心的「會靈山」活動,這是在父權與儒家社會中較難看到的情況。這樣的信仰活動或許有人還是認為迷信,但以女性權力建構出的信仰,讀起來實在十分進步。
台灣在二0一九年立法院三讀通過「748施行法」成為亞洲第一個婚姻平權的國家,大多數支持者欣喜若狂,我當時也在立法院外跟著大家歡呼。但讀「重構親密領域:複數的性、關係與家庭組成/陳美華」分析大法官在二0一七年第七四八號解釋文的語意邏輯顯示,為了達到平權的解釋文卻是內建了異性戀與同性戀還是有所區別,而不是將不同的性傾向都視為「正常」。
我在高鐵上讀這篇論文時被嚇到睡意、倦意全失,原本我以為的進步,還是預設了「異性戀常規性的運作——意即強化異性戀作為正常、自然、不證自明的主體地位,並編派同性戀為異常、不自然,成因存謎的可疑客體。」(P.198)這篇論文並非要否定政府所做的努力,而是提醒我們平權、性權上的路還十分漫長,且有很大的空 間需要繼續努力,「婚姻平權」只是起點並非終點。
文末,要帶大家回到台灣地理上的南部——高雄,也是下冊中最後一篇文章「環境正義‧南方觀點/邱花妹」。不是居住在高雄的人,可能很難切身感受國家發展「重北輕南」到了什麼程度。高雄自一九六0年代以來逐漸發展為石化、鋼鐵、電力等重工業的故鄉,這些發展不是只帶來所謂「進步」觀點的就業機會,不同形式、層面的污染物充斥在高雄的天空、土地、雨水、飲用水及海域。這樣的「文明發展」是透過高雄人集體犧牲來成就,我本來想摘錄論文中提到污染與抗爭的流水帳,但實在太多、太複雜,每個污染事件都有自己的故事,純粹只用條列方式是無法呈現事件的傷害及迫害,我也對於自己完全不知道高雄人經歷過這麼多的傷痛而感到羞愧。
在不幸中誕生的希望是居民集體爭取權益,與工廠、政府鬥爭,且有「地球公民基金會」的協助扶持,公民社會的力量因此得以對抗資方與政府聯合宰制,人民終於不再噤聲與委曲求全。社會學家總是樂觀期待自己的研究能替弱勢發聲,弭平不公平、對抗不正義的現象,小至個人,大至社會、國家甚至地球。我個人也受到社會學知識啟蒙,才會投身於社會學領域學習。我有幸在學校裡遇到志同道合的同學與老師,讓我在讀這些殘酷現實的研究報告時,不會迷惘、迷失太久。我會推薦《南方的社會,學》也是希望讀者們可以感受到即便這個世界總是不完美,但總有一群人透過文字、行動、話語、論述帶來希望。
作者簡介|
陳嘉行 (焦糖哥哥)。越廚餐廳的負責人。興趣:閱讀、賺錢、養貓狗與刷存在感。
🌈謝謝春秋書店與浮光書店,讓我使用在《春秋創刊號》的年度選書推薦文。
重構意思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分鐘閱讀:
進入21世紀的失控時代
中國圖書網頁先知書店,不久前出了一篇文:《所有的失控,都重回控制:過去20年,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文章說:2020年,大量黑天鵝事件,集中爆發,其中尤其以新冠疫情最詭異。有學者開始討論,是否應以2020為界,將人類的紀元重新定義為新冠前(Before Corona),和新冠後(After Corona)。
2020年,是21世紀前20年的最後一年。過去20年,物質充裕而精神空虛、經濟繁榮而貧富懸殊、技術進步而社會重構,大國崛起而文明隕落,種種交織在一起的因素,讓這20年的歷史像被按了快速鍵,在疫情的衝擊下炸裂開來。
20年前,開始了一個新世紀。那時,已經有網絡文化觀察者 、美國作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預言,21世紀會迎來一個失控的時代。他說:「所有的火焰都將熄滅,所有變異都趨於平淡,所有結構都將自行消亡,所有的秩序都將歸於混沌,所有的控制最終都將失控。」
但他沒有看到的是:有失控必然有控制,過去的20年,一邊失控,一邊控制。甚至可以說:所有的失控,都重回控制。
這20年的許多世界性失控,主要包括:全球化經濟無國界與政治有國界的矛盾失控;金融業的無國界導致2008年因次貸危機而造成的金融海嘯的失控;2003年的非典特別是2020年的新冠瘟疫讓大半個世界徹底失控;美國大選讓世人對美國民主秩序大跌眼鏡,敲響西方文明的喪鐘。
文章藉三本書的內容,對21世紀這頭20年的種種失控及出路,作出分析。
經濟全球化和政治逆全球化
中國先知書店網的文章藉三本書對21世紀開頭這20年作概括,一本是我早前介紹的索爾的《知識分子與社會》,一本是美國政治理論家羅素‧柯克(Russell Kirk)在1953年出版的《保守主義的精神》,另一本是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人博寫的《1840年以來的中國》。王人博這本我沒有看。柯克這本是政治學的經典,分上下兩冊,去年江西出了這本著作第7版的譯本。這麼厚的理論經典仍然受歡迎,因為寫得生動。
這篇題為《所有的失控,都重回控制》的文章,講過去20年,從2001年開始,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加入WTO。不久,歐元正式成為歐盟的合法貨幣,至此,經濟的全球化,駛入了快車道。
當時的著名記者湯瑪斯‧弗里曼(Thomas Loren Friedman)滿懷憧憬的預言道:「世界被抹平了」。過了20年,人們發現,世界並不是平的,地球依然是圓的,上面住著兩百多個國家,所有國家都有國界線,許多國家並不願看到世界「被抹平」。 「試圖抹平一切」與「頑強地抵抗被抹平」發生衝突,衝突的根源,是經濟無國界,但政治有國界。政治是民族國家本位。政治的國界排斥經濟的無國界。2016年英國公投脫歐,拉開了民族國家本位的政治大幕。同年美國特朗普上台,提出美國優先,曾經是全球化主導者的美國要求退出WTO。在政治的阻擊下,一股強大的「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經濟的邏輯與政治的邏輯,正式分道揚鑣。
新冠疫情爆發,引發關於自由與秩序,以及應對公共事件的兩種不同治理模式的反思。
自由與秩序
過去20年,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實際上正在重塑世界——從商業到政治,從生活到職業。一個人能獲得什麼商品,接觸什麼媒體,如何與世界連結,如何理解這個世界,幾乎全都依賴新技術,依賴於演算法與大數據。
然而,技術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接管了整個世界——在數碼化時代,誰控制著大數據,誰就控制了世界——數據成了新的「獨裁者」。技術走向「失控」的結果,就是「大數據」的獨裁。
由這裡,先知書店的文章,引入了柯克在《保守主義的精神》一書中的一段話:「一個國家裡,如果一個人或一小群人能夠不加控制地主宰其他同胞的意志,那麼不論這個國家被稱為君主制還是民主制,它在實質上就是獨裁。」
因為疫情,世界出現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敘事邏輯:一種是國家權力最大化,集體主義式的:秩序高於自由,公共利益大於個人自由,與之對應的是能夠集中一切力量,調配所有資源的舉國體制。另一種是個人權利最大化即個人主義式的,自由高於秩序,反對抽象的、空洞的公共利益,與之對應的,是站在舉國體制對立面的自發秩序與自治模式。
因為疫情和大數據的控制,美國大選也出現紛亂和讓人意想不到的結果。自由是否會導致失控?秩序是否會導致專權控制?
《保守主義的精神》一書中寫道:「一個公正的政府在權威的訴求和自由的訴求之間,始終維持著一種健康的張力。」
這是美國傳統保守主義的精髓,美國歷代多位政治人物將這本書中的原則當座右銘。
保守主義一般原則
《保守主義的精神》一書的作者羅素.柯克(Russell Kirk),生於1918年,1994逝世。二戰期間,曾在美軍服役。1953年寫下這本書而聞名美國,其思想影響了尼克遜、列根等美國總統的施政方向。
保守主義是西方現代三大思潮之一,英美的立國思想。本書以保守主義所主張的原則為經,以它反對的各式各樣的激進思潮及其變種為緯,通過政治、思想和文化領域的一系列歷史人物,描繪出保守主義在過去一百多年間的演變歷程。
但是,柯克拒絕為保守主義作精確定義,因為「保守主義不是一種政治制度,當然也不是一種意識形態,它是一種看待公民社會秩序的方式。」過分精準的界定,不但會掣肘保守主義本身,更有可能使保守主義走向某種狹隘,最終「變異」。
柯克只總結了6個保守主義的一般原則作為參照:
1.相信有某種超驗性的道德秩序或自然法的主體,統治人類的社會和良知,此為六原則之首。所謂超驗,就是那些超越經驗和理性的、神明事物。
2.尊重人的多樣性、差異性以及人性的不完美,拒絕激進主義、狹隘的平均主義或同一性;
3.相信文明的社會需要法治和中產階級,堅持人人在神明和法律面前是平等的,接受經濟結果的不平等,反對「無階級差別」的社會;
4. 認為「無私產,不自由」:堅持私有財產制度,以及對公權力的警惕與限制;
5.尊重經歷歲月磨礪的原則、傳統與規範,承認人類智慧有限,拒絕所謂的抽象設計和臆想的烏托邦藍圖;
6.強調社會的連續性,主張審慎與自然、自發的改良,反對激進狂熱的「大破大立」的變革。
美國的衰落與救贖
2020年讓世界大跌眼鏡,疫情令個人權利最大化的美國社會失控,混亂而懷疑被操控的美國大選,更像是美國衰落的喪鐘。
美國為何衰落?難有標準答案。不過,67年前《保守主義的精神》一書給出的答案卻獨特而又簡潔:「美國衰敗的背後,始終貫穿著一條清晰的主線,那就是美國的立國根基——保守主義精神正變得愈發脆弱,作為繁榮根基的活水源頭正在枯竭。」
回顧美國歷史,不難發現,保守主義精神興,則美國走向繁榮,保守主義精神亡,則美國走向衰落。
最初的美國,是由一群清教徒建立的,他們獨特的精神結構——「清教徒保守主義精神」奠定了美國秩序最穩固的根基。
二戰納粹德國的罪行被揭露,很多人質疑:當自稱上帝子民的猶太人慘遭屠戮時,上帝竟不施以援手,這樣的上帝,還值得信仰嗎?
哲學家說:如果上帝不給予任何好處,如生存、財富、地位,就不信仰上帝了,那他信仰的,不是上帝,而是好處。如果他因為有好處才信仰,那麼他實際上是被外在物質所決定的。如果他無條件地相信上帝,那就意味著他不再被任何物質條件所約束,那麼,他的精神、靈魂是自由的。
這種不受物質約束的、信仰支撐的自由靈魂,就是超驗。這是保守主義的基礎,即在自律下渴求更多的個人自由。自律的意思是,出於對上帝的敬畏,人在追求自由時,要警惕人性之惡,必須有所節制。
先知書店的文章認為,在人類的技術進步似乎摧毀了一切價值的時代,這一保守主義精神,雖節節敗退,在今天反而更彰顯它的價值。
https://app7.rthk.hk/elearning/1minreading/?pid=1&p=1#4575
重構意思 在 KZe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唔好意思...我一路以黎都係瞞住大家...
其實我...其實我真係一個特工黎!!!
今次收到呢份黑色箱..個心都沉左一下.
睇黎我都係時候飛去幫d兄弟手~
實在係生死未卜....
同你地開個箱分享埋呢次先啦!!
哈哈哈哈哈))))))))
_(┐ ◟;゚д゚)ノ跪求幫忙補上字幕_(┐ ◟;゚д゚)ノ
https://goo.gl/5GifLP
訂閱 ヽ(●´∀`●)ノ
▶ KZee : https://goo.gl/ZiV2cQ
▶ falllab : https://goo.gl/YAApHn
▶ Twitch 直播 : https://www.twitch.tv/kzee228
▶ KZee Live Review: https://goo.gl/gGZnRa
--------------------------------- 推介影片 (」・ω・)」 ------------------------------
練左我成個鐘呀~!!!!【Trials Rising】Kz.01
https://youtu.be/ilLSwhjIIow
入坑!!? 現場學玩遊戲王Card Game! (Vlog) - C3AFA 直播精華
https://youtu.be/AA7cqbuqZAY
又係一個陷阱?!【記憶重構】Kz.End (Kz Phone) - 第三章 困獸(下)
https://youtu.be/DFuviKkCgGw
◆◆◆◆◆◆◆◆ 想知道我每天在幹麼??ヽ(✿゚▽゚)ノ ◆◆◆◆◆◆◆◆
▶FB (Kzee) : https://www.facebook.com/KZeeeeeeeeKZ
▶IG (Kzee):http://instagram.com/happykzee
▶IG (Mabo):http://instagram.com/happymabo
◆◆◆◆◆◆◆◆◆◆◆◆◆◆ 工商聯絡 ◆◆◆◆◆◆◆◆◆◆◆◆◆◆◆
▶E-MAIL : happykzee@gmail.com
ლ(◉◞౪◟◉ )ლ
重構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我並不孤單:少年鍋餅的勇氣之旅」小說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李明足
內容簡介
一組神祕密碼,一場創傷的風暴,
揭開一趟冒險的火車旅程……
當法院查封了家,「餅乾」跟著母親住進陌生城市的地下室,在新學校認識了玩家「鍋子」。當他以為自己已經遺忘生命的傷痛時,一場生火競賽,讓餅乾像被魔鬼附身似變得歇斯底里,主任手上寫有四個字密碼的紙條,到底代表著什麼意思?為什麼鍋子和餅乾要因此展開一場冒險火車之旅?
夜越來越深,跌進山谷的兩個人,手機斷訊,傷口流血,用力嘶喊求救,上面的人聽得見嗎?看著又大又圓的月亮,早已被家庭創傷衍生的情緒層層纏擾的倆人,該如何走出生命的幽谷。
「不是我不給機會,是你一定要給自己機會,才有機會。」
「請相信,活下來,就會有好事情發生,人生是值得期待的」
作者簡介:李明足
文學博士、佛光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常務理事、蘭陽繪本營顧問與講師、聯合報文藝營繪本組導師暨講師。長期致力於兒童文學研究、創作與推廣。
曾獲高師大新詩首獎、全國生態文學獎(童話組)、蘭陽文學獎。
近期創作與研究──論文:《經典重構下改寫兒童繪本之研究》、繪本故事創作:《看見》。其他單篇論文、評論或創作散見於兒童文學學會《火金姑》、漢聲《吾愛吾家》及相關雜誌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