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太正常!他憂鬱症啦!他是瘋了!
他就是不夠堅強!走不出來!
我們是不是常第一反應就貼標籤?
而無自知自己對精神疾病缺乏理解,
產生了相當偏差的認知!
[#對常見精神疾病應有的正確認知--作家林奕含和她的新書]
醫師花了些心力讀完新作。除了感動於她深刻純粹的文學才情,更是深深惋惜她的逝去。
純就專業科學立場,醫師希望補充糾正一些大眾對「精神病」常有的錯誤觀念:
事實上,現代關於「憂鬱症」及「躁鬱症」的神經生理醫學研究顯示,此類疾病的精準歸類,應是更接近「腦神經生病」,而非許多人誤以為的單純「心理生病」。
有充分的科學證據證明,「憂鬱症」及「躁鬱症」的病因,最主要是腦神經生理功能損傷造成。造成此類損傷的最大原因之一,是「基因遺傳」。
上述「腦神經功能損傷」造成的症狀之一,乃「壓力情緒適應異常」。
病人經常會選擇性地強化回顧某段不愉快的人生經驗或生活壓力(職場壓力、課業壓力、失戀、霸凌...等)。部份病人會主觀產生「妄想」,包括「被迫害妄想(delusion of persecution)」、「自大妄想(delusion of grandeur)」、「情愛妄想(delusion of erotomania)」...等。最嚴重者會導致自殺行為。
社會常人,包括病人本身,也容易基於直觀,將「憂鬱」或「躁鬱」的病因歸責於病人自述(或妄想產生)之負面人生經驗。
但是事實上,從「腦神經功能損傷」的根本病因客觀分析,這些「壓力情緒適應異常」的相關主訴和表現,通常只是憂鬱症或躁鬱症的「症狀和結果」;它或可為讓「已有腦神經功能損傷者」更容易發作的「誘發因子(precipitating factor)」,但絕少是單純「根本病因」。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沒有「腦神經功能損傷」正常人,就算面臨同樣的生活壓力和不愉快經驗,絕大多數都能妥善調適(adaptation),不會因此產生「憂鬱症」或「躁鬱症」。
通俗所言「被某人某事逼瘋」,實在是以訛傳訛根據不足之事!
因此,如果身邊有憂鬱症或躁鬱症的親友,要積極督促他們接受精神專科醫師的醫囑藥物控制,定時追蹤就診。若僅僅提供心理安慰開導,是不會有根本作用的。
如果真的要幫助這些病友,就絕不能將他們的病與自傷症狀,草率地歸因於病人回溯的「某件事或者某個人」造成。更不應隨著他們主觀抱怨的生活壓力或不愉快經驗起舞獵巫。
而一個昧著上述科學原理,總是利用他人不幸疾病所產生的異常行為,作為自己政治利益宣傳籌碼(例:鄭南榕、林冠華)與攻擊政敵武器(例:女作家)的政黨組織(僅管黨內不乏包括精神專科醫師的醫學專家),實在是社會的黑心至尊大毒瘤。
#醫師推薦關於這件事這本書的較具水準評論文:
#作者本人心路自述
https://www.facebook.com/Readmoo/videos/1026841487446388/
#自稱陳星學生的經驗陳述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94171922.A.18A.html
#小說內容與現實事件比對分析
http://wanderercchen.blogspot.tw/2017/05/blog-post.html?m=1
#大陸網友深度評論
http://disp.cc/m/163-a1uD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