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的入門書」順應人性
#順應人性 #心理學
順應人性作者史提夫‧畢度夫為來自澳洲的家庭諮詢師、親子關係作家。
他認為我們的心智是由身體、情緒、大腦和靈性四者組合而成。
他藉由我們的心智就像是一座豪宅,需要透過對於身體感覺的覺察、情緒的理解與接納、透過前兩層樓的結合,我們的大腦對於過去經歷的事件有更深層的連結,並且增強我們的思考能力,獲得更寬廣的視野。
最後,史提夫認為「靈性」是我們內在最需要被理解與連結的部分,他在書中進一步說明:
我們現在已經探索了這棟豪宅的三個樓層,很多人可能會說,沒了吧,身體、情緒和思想,就是人類全部的配備了。當然不是這樣。現在請改為向外思考,思考那些圍繞在你身邊的人事物,甚至是範圍更寬廣的事物,例如浩瀚宇宙。然後想想不停流逝的時間,過去與未來,以及生生不息的生命鏈──那些出現在你之前的先祖,與在你之後誕生的後代。
從這觀點來看,不難理解你是宇宙中微小的一個塵埃;然而,不論是否理解這點,許多人常會犯下兩個嚴重的錯誤:第一、覺得自己無關緊要;第二、認為自己獨自活在一個沒有溫情的世界裡,並因此變得抑鬱沮喪。
我要鄭重告訴你:你並不是個分離的個體,也不是個無關緊要的存在。你是萬有的一部分,就像葉子是樹的一部分,或雨滴是海洋的一部分一樣。沒有葉子,就沒有樹;沒有雨滴,就沒有海洋。這個觀點對我們非常重要,如果想要在生活中實際些、理性些,就必須想到這一點。我們是偉大存有的一部分,也朝著更大的成就邁進,如果能明白這一點,我們的生命就會更加茁壯且益發重要。
人生是場舞會,一場等著我們加入的盛會,然而它也是個需要我們貢獻的計畫:一個豐盛人類的大工程。本書將提供多元的方法,不僅讓你能從智力上掌握這點,而且還可以讓你真正感受到融入自然世界的豐盛感,融入人類兄弟姐妹情誼的親密感,讓你不再覺得孤單。也就是體會到許多偉大的宗教都在傳達的核心概念:你是被鍾愛著的。
豪宅的四樓,是我們與萬有連結的所在,我們靈性的家。你與周圍神聖合一的萬事萬物連結著,這與有沒有宗教信仰無關,而是一種更直接的經驗和感覺。在世界上找到歸屬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渴望,甚至願意窮盡一生去追尋。靈性位處最高樓層是有原因的,因為靈性是讓我們身心系統能正常運作的必要存在。
這個最頂層與其他樓層不同,它是個空中花園,向天空敞開著。我們都知道,靈性很難用言語表達,因為言語旨在傳達細瑣且分散的事物,像是湯匙、貓狗等,而不是規模宏大的神妙之事。但是,你還記得小時候那種純然喜悅的感受嗎?我記得自己還是個小男孩時,在沙灘上迎風奔跑,海鷗在天空盤旋,海浪拍打出朵朵浪花,雲朵聳立在海洋上的經驗,我感到全然地自由自在,而且某種程度上「成了萬有的一部分」。(引自 p43-44)
#蛻變遊戲
如果有玩過蛻變遊戲的朋友,想必會覺得這樣的樓層分法很熟悉,在蛻變遊戲中我們也是會從身體層次畢業之後,走向情緒、心智(認知)、靈性。
其實在接觸心理學這些年來,于玥也深刻體會到一個人要真正改變或是成長,並不是接收「知識」就夠了,而是要先回頭好好認識自己,畢竟身體的反應是最真實也是最忠實的,而情緒反應往往指向我們的生命歷程帶來了什麼樣的刺激。
如此一來,當對於自身有更深一層的理解,便能夠放進大腦的領悟才是自己的,未來也可以減少重蹈覆轍的機率。
而在靈性方面是我們最終渴望跟這世界與眾生有更深的連結,甚至是透過這樣的連結我們尋求到自我的人生意義。
這本書最讓于玥感到欣賞的部分,除了用極為淺顯易懂的方式,讓人們可以進入覺察自我的途徑與方法,並也同理到在近幾年因為社會快速變遷,主流社會價值觀對「男性角色」更多要求與期待,那種無形的壓迫感。
正因同是男性,作者更心有戚戚焉,但我想在在性別角色相對封閉的亞洲文化成長的男性,看到那個章節應該是更有共鳴。
由於這本書用較為平易近人的寫法,想要提供給一般普羅大眾了解自我內心如何運作的朋友,非常推薦給想了解心理學或想更認識自己、照顧自己,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朋友們。
#遠流出版
—————————-
購買此書:https://pse.is/3nf2ws
鄭豐喜後代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四樓豪宅 #一種理解心智的模式
🏠身體-情緒-思考-靈性-🏠
我們的心智很複雜,因此需要簡單好用的工具來管理。我為了將神經科學的發現和心理治療的方法融合為一,成為人人在任何情況下皆可使用的系統,努力了好幾年。我希望它是連小孩子都聽得懂的系統,即便是遇到很糟的一天、突發的緊急事件或危機,你也能使用它並俐落地向孩子進行解說,最後,我的大腦浮現了「四層樓豪宅」的比喻。
正坐著讀本書的你,一起來試試吧。注意自己是怎麼坐著的,你坐得舒服,還是不舒服呢?持續關注自己全身的狀態,你的腹部有什麼感覺?背部有什麼感覺?你的臉上有什麼表情?你有在呼吸嗎?
一樓是決定你是誰的根基,是那個能動作且有感官的哺乳動物身體。身體需要食物、需要睡眠、需要移動、跳舞以及玩耍。這些看似很天經地義的事,現代人卻常常忽視,並同時思忖著為什麼萬事不如意。請記得,一樓就是你的身體,它總是在那裡,而且值得探訪。
接下來,我們往上走一層,就是那個會從身體冒出來,且擁有自己樓層的情緒層。我們有一顆充滿感情的「心」,情緒會從身體中冒出來,但它不同於單純的感官反應。例如,在施行節食或健康齋戒時,你感到飢餓但欣喜,而且一切進行順利。同樣處於飢餓的情況,可能這次你生氣了,因為你把午餐放在沙灘上,暫離一會兒後,竟然被海鷗偷吃了。又或是,登山時你不小心迷路了,因為身上食物不夠吃而感到害怕。這些都是相同的感官感覺,但是發生的事件全然不同。
情緒比單純的感覺要更為鮮明與強烈,因為它們背後是有涵義的,代表有什麼重要的東西需要你弄清楚。恐懼、憤怒、悲傷和歡樂,這些情緒通常就是在告訴你當下某件事深層的真相為何,也會以其他方式讓你獲得力量,好度過眼前的難關。情緒是一種智力,在與他人的相處上尤為重要。
現在,我們再往上一層來到頭部,這是三樓,位在身體與情緒之上,你有個能思考的頭腦(雖然不總是很靈光)。頭腦裡有前額葉皮質,是你的執行腦以及分析腦,大多數人想到自己時,想到的只會是自己的想法。我思故我在──這可是大錯特錯啊!我們確實迫切地需要好好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為你提供強大的工具,以琢磨並增強你的思考能力。
「思考」是我們理解生活的方式,也是我們與周圍其他人交流的方式,把事情轉換成文字然後向外發送。用傾聽和轉變態度來回應他人的想法,有助於我們建立良好的關係,並更新或挑戰自己舊有的觀點,獲得更寬廣的視野。言語是通往他人的橋梁;這是個活生生、閃亮亮的樓層。然而,請注意一點:言語不是你的全部,它只是一種工具,而真正的你是遠比「思想」還要更多的。就像大型組織一樣,執行長很重要沒錯,但前提是該組織的每個人都得完全參與並共同努力,才能運作順暢。一旦大腦學會尊重所有其他部分後,事情就可以真正開始運作了。
我們現在已經探索了這棟豪宅的三個樓層,很多人可能會說,沒了吧,身體、情緒和思想,就是人類全部的配備了。當然不是這樣。現在請改為向外思考,思考那些圍繞在你身邊的人事物,甚至是範圍更寬廣的事物,例如浩瀚宇宙。然後想想不停流逝的時間,過去與未來,以及生生不息的生命鏈──那些出現在你之前的先祖,與在你之後誕生的後代。
從這觀點來看,不難理解你是宇宙中微小的一個塵埃;然而,不論是否理解這點,許多人常會犯下兩個嚴重的錯誤:第一、覺得自己無關緊要;第二、認為自己獨自活在一個沒有溫情的世界裡,並因此變得抑鬱沮喪。
我要鄭重告訴你:你並不是個分離的個體,也不是個無關緊要的存在。你是萬有的一部分,就像葉子是樹的一部分,或雨滴是海洋的一部分一樣。沒有葉子,就沒有樹;沒有雨滴,就沒有海洋。這個觀點對我們非常重要,如果想要在生活中實際些、理性些,就必須想到這一點。我們是偉大存有的一部分,也朝著更大的成就邁進,如果能明白這一點,我們的生命就會更加茁壯且益發重要。
人生是場舞會,一場等著我們加入的盛會,然而它也是個需要我們貢獻的計畫:一個豐盛人類的大工程。本書將提供多元的方法,不僅讓你能從智力上掌握這點,而且還可以讓你真正感受到融入自然世界的豐盛感,融入人類兄弟姐妹情誼的親密感,讓你不再覺得孤單。也就是體會到許多偉大的宗教都在傳達的核心概念:你是被鍾愛著的。
豪宅的四樓,是我們與萬有連結的所在,我們靈性的家。你與周圍神聖合一的萬事萬物連結著,這與有沒有宗教信仰無關,而是一種更直接的經驗和感覺。在世界上找到歸屬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渴望,甚至願意窮盡一生去追尋。靈性位處最高樓層是有原因的,因為靈性是讓我們身心系統能正常運作的必要存在。
這個最頂層與其他樓層不同,它是個空中花園,向天空敞開著。我們都知道,靈性很難用言語表達,因為言語旨在傳達細瑣且分散的事物,像是湯匙、貓狗等,而不是規模宏大的神妙之事。但是,你還記得小時候那種純然喜悅的感受嗎?我記得自己還是個小男孩時,在沙灘上迎風奔跑,海鷗在天空盤旋,海浪拍打出朵朵浪花,雲朵聳立在海洋上的經驗,我感到全然地自由自在,而且某種程度上「成了萬有的一部分」。
當你向外凝視時,會逐漸了解到自己甚至完全不需要這棟豪宅,你能無懼地活著,並做著非凡的事。實現這想法會需要透過一整本書的協助,然而我們已邁出了第一步。旅程就此展開。
--
本文節錄自《#順應人性》,作者史提夫‧畢度夫為來自澳洲的家庭諮詢師、親子關係作家。讀讀本書 👉 https://reurl.cc/7rOkjl
鄭豐喜後代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首位台灣出身的奧林匹克選手】
今天七月三十日,東奧開始進行田徑賽事,台灣的田徑選手也正陸續應戰。
台灣的田徑選手,你可能記得過去的楊傳廣、紀政。
或這次參賽的楊俊瀚、鄭兆村、黃士峰、陳奎儒、謝喜恩、陳傑。
#台中海線出身的奧運選手
事實上,參與奧運田徑的首位台灣出身的前輩選手,是張星賢先生,就出身於現在的台中海線,這位前輩還指導過楊傳廣和紀政。
張星賢先生,出生於日治時期的臺灣臺中廳塗葛堀支廳。
塗葛堀原址為大肚溪出海口附近,大約在水裡港(龍井麗水里)的南方,因豪雨成災導致村落流失,加上大肚溪河道改變,塗葛堀這地名已隨歲月消失。若以現代行政區的地理眼光來看,可以說張選手是台中海線出身。
#藏不住的運動天份
張星賢先生在小時候,遇過特別著重體育和美術的日籍恩師,種下他對運動熱情的種子,而他也展現了運動方面的天份,曾被日籍教練邀請進入足球隊,而後又加入田徑隊練習。
張星賢考上台中州立台中商業學校後(即現在的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參加建功神社祭典的田徑大會,當時的比賽就在現今的台北新公園競技場舉行。張星賢先生在三級跳遠跳出13公尺15,贏下了金牌。但在這面金牌之前,其實他因經驗不足夠,不曉得怎麼調節體力,早上跑完一千五百公尺就吐了出來,可是意志堅強的他,仍在下午堅持參與三級跳遠還拿到了獎牌。
隔年日本田徑名將南部忠平到台灣巡迴指導,分享奧運比賽的經驗。那時南部忠平身穿日本奧運代表選手服和早稻田大學的服裝,嶄新又精神,讓張星賢留下深刻的印象,發願成為一流選手,開始織起了奧運之夢。
#積極爭取奧運出賽
他持續參與了許多田徑比賽,成績相當突出,不論在日本還是台灣,都是名列前茅的優秀,甚至成為參與明治神宮體育大會的唯一台灣人,但仍因殖民地身份而被歧視影響了代表入選的機會,他也曾因此憤憤不平,許下了「我要打敗在台灣的日本人,代表日本參加國際賽!」的願望。
畢業之後幾經思考,他進入日本早稻田大學商學部就學,並加入早稻田的田徑隊。因在跳遠項目較難出頭,張星賢開始專攻中長距離,並以400公尺中欄及1600公尺接力兩項目入選日本奧運代表團,在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於7月31日下午2時30分,張星賢在400公尺中欄預賽第一組出賽,跑出57秒,分組名列第四,雖然未能晉級複賽,張星賢仍舊成了第一位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台灣人。這屆奧運之後的1935年,他進入滿鐵工作,並持續爭取1936年的柏林奧運代表機會,很微妙的是,因為他在滿鐵工作之故,雖然出身台灣可是卻代表滿州出賽。而後他成功爭取柏林奧運出賽機會,擔任1600公尺接力第二棒,預賽成績第四名未能晉級。
張星賢先生回憶兩屆奧運比賽,仍舊忘不了在現場所受到的撼動,運動場邊的加油聲、音樂與賽場氣氛,讓他一輩子醉心田徑比賽,這成了他一生當中最閃耀的珍寶回憶。他當時幫粉絲簽名,必在自己名字後面加註台灣。
#同時期的台灣女子選手
在張星賢活躍的同時間,另一名台灣女子運動員,也備受矚目,是彰化的林月雲女士。以爆發力著稱的她,囊括日本八十公尺跨欄、跳遠、三級跳遠女子組的金牌。也被視為參與1936的柏林奧運和1940的東京奧運的熱門選手,可惜1936年時,林選手感染肺炎成績不理想,而1940的東奧因為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停辦,林選手最終與奧林匹克擦身而過。
#流轉人生與不熄的奧運夢
再回到張星賢選手的故事,畢業後考進滿鐵的張選手,一路升任北京車站副站長並持續參與當時華北地區的田徑比賽,甚至辦理「北京選手權大會」(即北京田徑錦標賽),並做了許多的運動推廣,也四處代表滿鐵出賽。而後日本戰敗,張星賢先生先至日本,再回台灣。在38歲這一年,又入選第七屆全國運動會台灣省代表隊,且擔任總隊長,隨副總領隊謝東閔,代表台灣省到上海市參加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雖然已38歲又主職管理,仍獲得跳遠銅牌,在三級跳遠則拿到第四名的優異成績。
從代表日本、再到代表滿洲、最後代表台灣,在大時代的命運之下,張星賢四處流轉。
但他念念不忘的,還是奧運之夢。
照理說,以張星賢出身名校早稻田、還曾參與兩屆奧運的學經歷,理當受到重用,但因為國民政府和日本當時的氣氛,曾為日本效力的台灣人,多數無法被國民政府信任,因此張星賢一直無法進入真正的核心。
一輩子渴望奧運夢的張星賢先生,再沒能代表國家參與奧運,連擔任奧運教練職都無法如願。雖然如此,他還是以他豐厚的歷練,指導過陳英郎、楊傳廣、紀政等田徑名將。
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出版的「我的體育生活:張星賢回憶錄+張星賢日記及書信」,這套張星賢的人生記錄裡,不論日記還是書信,都寫滿他對運動的熱情,這份夢想的力量,支撐他直到人生的最後一刻。
今天奧運田徑項目開賽,不曉得已脫離紅塵的張星賢先生,是否也在場邊觀賽?
再說到張星賢先生的私人家庭生活,張選手育有四子,也繼承對運動的天份。長子張光男擅長網球,二兒子張輝雄醉心棒球,三兒子張昭洋為橄欖球好手(附註:張星賢就讀早稻田時,曾任日本橄欖球代表隊隊長的柯子彰爲同寢室友,柯子彰曾教張星賢橄欖球技巧),四兒子張昭平則與父親一樣馳騁田徑場。
一代傳一代,對運動的火光仍持續燃燒,早已超越命運的無奈和肉身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