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把「在乎」,給值得你在乎的人
-
生活不總是令你喜歡。
有許多人的評價和武斷,更可能引發你的憤怒、焦慮、痛苦或沮喪。
他們就像是人生旅途上的干擾或風雨,延遲你的前進,甚至讓你一時間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何去何從?
其實,你一直有自己喜歡的事,也知道自己的興趣和熱忱,在人生的競賽場上,你總是勇敢和努力的認真面對。
但是,有時候,你在乎錯對象,誤把自己的價值和重要,放在不適合的人身上,然後反覆地遭遇這不對的人,對你的指指點點,其實是他的懦弱,卻掩飾成對你的批評和指教。
你問,那你該在乎的人是誰?誰是那適合的對象?
那麼要記得,這一個你要在乎的人,要是一位了解你的不完美和接納你有自己的脆弱,同時維持對你的尊重和接納的人,這才是一位你需要真正在乎和重視的對象。
你需要學習辨識和取捨,若無法割捨那不對的干擾和阻礙,就無法獲得足夠的能量,往你內心正在奮鬥及真心夢想前進的地方。
專心地鼓舞自己,試著召喚自己的勇氣去探險,而不是被拉在舒適圈裡動彈不得,失去一切的感受和思考能力,只是成為會呼吸的物體。
只要讓生命擁有「正確」的支持者和鼓舞者,我們都可以心想事成,成為你喜愛且尊敬的自己。
花能量在乎錯了人,將使你耗竭殆盡,得不償失。
對人類生活來說,渴求愛與情感仍是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得到歸屬與尊重,仍是不能抹去的渴望。我們活著不只單靠食物,我們想要追求重要感、價值感,也期盼擁有幸福和親密感。
然而,當這些基本的生命價值需求和對情感的渴望,遇上了階層及不對等的關係時,就成了操控者握在手中的籌碼,盡情行使情感操控和情緒威脅。
所以,不要用卑微和低姿態來獲取感情。對控制者來說,只要確認了你的低自尊、低自我價值感,以及自我認同的不穩定和自我發展受損,那幾乎可說,你將成為是操控者的手中玩物,隨時都有被操縱和擺布的危險。
你要留心自己為什麼會不斷地把自我的價值和愛的需求,交在對你最任意而為、最不在乎的人手中?任由他們用殘忍的態度、傷人的話語控制你?而你卻聽不到殘酷和冷漠,甚至還自我批判和反省是否自己還做得不夠好,以至於得不到對方的滿意和肯定?
越是強調自我反省,對自己充滿批評和否定的人,在錯誤的關係裡,越是需要殘酷者的認同和肯定。而越是想依賴對方給予愛與接納,那幾乎是把自己置於懸崖邊緣,隨時有墜落的危險。
把自己重視和在乎,付出在殘酷和冷漠的人身上,期望對方的轉變及願意回饋認同,這是一種病態的執著。
起源來自受損的自我價值,低自我尊重感的自卑反應,覺得自己的生命位階低下而弱勢,只能靠著強大和優勢的別人來予以救贖和包容,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不是出錯的生命,有被「合格」的人認同和讚許。
如果你已自覺,無論過去或現在,你都是如此對待自己,也如此誇大他人的優勢和權勢,任由對方以強迫及無情的方式支配你、指使你,那麼,請你給予自己最深的憐憫和心疼。
若不是你對自己無情和冷漠,你是不會把自己推向無情和冷漠身邊的。
若不是你太習慣以殘酷及批判的對待自己,你是無法合理化那些殘酷和批判的對待。
☂️人生有風雲,所以你需要自我保護的力量
☂️把在乎,付出在值得你在乎的人事物上
☂️不把自己的自尊建立在別人的態度上
-
《立下界限》卸除生命中不必要的內疚感,找回平靜,成為溫柔且堅定的自己
蘇絢慧2021最暖心力作 · 40篇心理界限箴言
博客來
https://reurl.cc/NXdL5p
誠品線上
https://reurl.cc/7yQLZb
MOMO
https://reurl.cc/kVYgNn
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博客來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付出不是交易,既然付出,就要知道不能問回饋。如果無法說服自己放手,就徹底認領自己對這件事、這個人的在乎吧!
接納自己的執著,別再責怪自己太傻,承認這就是我要的。沒有人拿刀逼我煮飯、打掃、照顧老人、伺候小孩,逼人的是自己信仰的價值。做人應該如何,做子女、做母親應該如何,在奮力追求的價值與避之唯恐不及的淪落之間,我們都有自己的信仰,只是不夠堅定。
少做了良心不安,多做了不甘吃虧。怎樣算多,如何算少,訂不出自己的絕對值,只能和他人的付出對照比較,結果永遠都在不安心與不甘心之間擺盪。
摘錄自《#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議題,我自己在討論媽媽的書,也談到這個部分。因為不少媽媽,邊做邊抱怨,不但家人不會因此領情,連媽媽自己都有些討厭這樣的狀態。
尤其已經快過年了,這個狀況會更明顯。希望用這篇文章帶著大家一起思考,這牽涉到「做自己」的議題,明天早上的文章再跟朋友們繼續探討。
祝願您,能認清自己做不來還有不想做的事,願意為自己調整改變!
... ... ... ... ... ... ... ... ... ... ... ... ... ... ...
要做就不要唸
【文/ 鄧惠文】
抱怨底下,通常存在著不想承認的東西。
例如,責任。
那些「為什麼都是我在做」的事,如果自己真的沒有責任,做起來算是布施,收手也不會有人責怪,真有人責怪,誰都知道是對方得了便宜還賣乖。就像被野狗追著要吃手上的肉包,逃掉就好,不至於揪心。
麻煩的是,那些會邊做邊抱怨的事,到底自己還是有一份責任。如果其他一同擔當的人努力些,自己的一份不會如此沉重。看到其他人那麼輕鬆,獨撐的人免不了懷疑自己太傻。與別人共有的責任,最容易生出矛盾。古有明訓,三個和尚沒水喝。因此,子女多的父母,若不懂得按捺孩子之間的比較心態,老來可能比只有一個孩子的更無依靠。
除了責任,還有欲求。
抱怨者總說自己被迫如何如何,卻看不到自己藏在抱怨背後的欲求。最初本著一股熱忱,把責任擔了起來,卻沒想到事情那麼麻煩,而且一旦扛上就難以脫身。自我保護的警鈴開始大響,一邊做一邊發慌:身體會不會累壞……我是不是犧牲太多……然而,有自憐的念頭,不代表有袖手不管的勇氣,於是心裡就生出了一種交換的期待─我做了這麼多,其他人應該補償我的損耗,給我對等的回饋!
這時,內心的欲望就順勢湧動,有人要肯定,有人要感恩,有人要愛,有人要錢,有人只想要別人的愧疚。萬一得不到,便理直氣壯的怨恨。
從來沒有人承諾得不到的愛可以用勞苦換得。愈缺乏愛的人,愈容易一廂情願的啟動這種交易,然後落得虧損破產。任勞容易,任怨難。借錢給人很容易,討債時沒人不恨債主,情義和金錢的付出都是一樣的道理,還是避免成為家人朋友的債主為宜。
付出不是交易,既然付出,就要知道不能問回饋。所以千萬不要輕易做自己不能甘願的事情。
如果無法說服自己放手,就徹底認領自己對這件事、這個人的在乎吧!接納自己的執著,別再責怪自己太傻,承認這就是我要的。沒有人拿刀逼我煮飯、打掃、照顧老人、伺候小孩,逼人的是自己信仰的價值。做人應該如何,做子女、做母親應該如何,在奮力追求的價值與避之唯恐不及的淪落之間,我們都有自己的信仰,只是不夠堅定。少做了良心不安,多做了不甘吃虧。怎樣算多,如何算少,訂不出自己的絕對值,只能和他人的付出對照比較,結果永遠都在不安心與不甘心之間擺盪。
都幾歲了,可不可以做自己,不要再比了?
你說,我知道啊!所以我才氣他們把事情推給我,害我不能做自己。
不,你不知道。
抱怨別人害了你,這樣就能開始做自己嗎?
你想做的自己是什麼?
做自己,必須不斷在各種兩難之間選擇要與不要、該與不該。既是自己的選擇,該為此負責的也只有自己。
但我們往往不是如此。道德也要,私利也要。便宜想占,美名愛享。悠哉該我,功勞也要屬我。遇到無法選擇的局面,就跟著感覺走,任意做了傾向其中一端的事,當另一端的需求反撲時,就抱怨別人,說自己被迫無法做自己,其實是無法兼得想要的東西。有這種心態時,總覺滿腹委屈,無人了解。而別人一眼就能看出這種矛盾,對於無法在矛盾之間選擇的人,無論如何勸說,都是白費工夫,所以別人很快就會閉嘴走開。分析別人的問題很簡單,誰都會說「人生不可能兩者都要」,但看自己就不這麼容易了。
自己決定要做的才做。凡事既是自己願意,就無需抱怨。
這樣的精神不是很清爽嗎?為什麼我們不能過這樣的人生?
也許是因為決定太難。關於願意或不願意,答案總是附帶太多條件。此刻覺得不願意,也不代表不會改變。又忙又累時,就想丟掉一些負擔,可是之後又想,這樣對嗎?丟棄這些,是為了騰出時間心力,做更有意義的事?還是因為這件事總是做不好,想要避開它帶來的挫折感?例如,各式各樣關於責任的抱怨中,家庭照護,特別是父母公婆的照護,引起的抱怨最為難解。身為子女媳婦的,未必是想取回心力挪作他用,而是因為無法處理近身接觸衰老、疾病、死亡時,被擾動的深層恐懼。如果不認識自己的恐懼,就無法釐清自己究竟是不願意照護,還是害怕照護。
我經常遇到辛苦照護長輩而形容憔悴的女性,振振有詞的說著「現代女性不需要照護公婆」,事實上卻不容許自己少做一分。勸她們跟家人重議分工,她們頻頻點頭,可從不嘗試。談深了,才懂得她們最需要的還是無愧於心。不忍輕易割捨牽絆,她們盡力尋找技術和方法,希望把困難變得簡單,讓家人皆大歡喜。
有位過來人說:「我只想把能力變好,那麼,做不來的事就會變少。」我問:「妳不介意能者多勞嗎?」她說:「有能力,頂多是辛苦,不想做時可以收起來。沒有能力,想做時做不來,那是痛苦。」
這種執著,不也是人情的可貴?
清爽的選擇也好,牽絆的執著也好。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抱怨都會減少吧!
如果歷經一番掙扎,真的做不來和不想做的事,人生後半場不願攜帶的包袱,就毅然割捨。這是需要勇氣的!開始改變承攬責任的習慣,周圍的人當然會反彈。「從今以後,我不再做這些」,這樣的態度宣告可能引起家庭風暴,家人不諒解,混亂的局面激發罪惡感。外界的指責將一次又一次考驗我們的決定,修正、重複、再修正,直到確信自己。
原本以為會失去的,不見得會失去,例如家人仍然親愛如昔。原本以為會毀滅的,不見得會發生,例如某位手足可能在舊的擔當者退席後大幅發揮潛力。但最好還是做足心理準備,知道自己改變之後,可能衍生遺憾或憎恨。立下一個觀察標準,如果糟到一定程度還沒有出現轉機,自己也無法心安,那時再回頭獻身也無妨。
總比持續抱怨而不做任何嘗試好。
.
以上文字摘錄自
《#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
➤博客來獨家扉頁:https://bit.ly/3c9jUVS
➤誠品獨家書衣:https://bit.ly/3in05vk
➤MOMO:https://bit.ly/39XGXR6
➤天下文化:https://bit.ly/3c59iHK
➤readmoo:https://bit.ly/2YeUZrW
➤Kobo:https://bit.ly/39j7EAj
✔《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新書見面會
★現場79折優惠銷售《我想看你變老的樣子》,歡迎到場購書。
➤3∕14(日)14:30 台北.誠品信義店 6樓視聽室
➤3∕20(六)14:30 台中.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 110演講廳
➤4∕17(六)14:30 高雄.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 際會廳
報名去 https://bit.ly/3qOGTtv
天下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bookzone.fans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博客來 在 陳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童年裡的創傷會發作在愛情裡]
情變後,她踏上漫長的療傷之路,一開始的憤怒、悲傷、毀天滅地的破碎感,都讓她驚懼不已,她總是回想自己是如何一路一路陷落,那段看似美好的關係,是在何時破裂的。她感覺自己完全失控了,無論私底下怎麼想,只要到那個人,就又會回到原來的模式裡,她總是扮演照顧者,她為他打點一切,即使她那麼傷心了,看到他的時候也只想到他的需要。
「不知道為什麼,在他面前,我就沒有了自己?」她說。
我問她認為怎樣才算有自己?
她說,內心知道自己想要的,敢於去爭取,對於不要的,能夠拒絕。考慮任何事,不要忘了自己的能力與需要。
她說得很好,但自己卻做不到。
「因為你一直很不安吧,覺得自己的價值就是為別人付出,而每當你付出的時候,才會感到安心。」我問她。
好像真的是這樣。她點點頭。
身為長女的她,從小就是個照顧者,失能的雙親,無法照顧小孩,她只能強迫自己長大,在最應該被愛、被照顧的時候,她都在照顧別人,她記憶裡的青春期,都在打工、賺獎學金,送父母去醫院,很多時刻,她都是超過極限地透支自己,在校園與醫院跟打工的地方奔波,吃睡都隨便,「只想活下去。」
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只能靠自己。
她一直以為因此她非常堅強,也不輕易相信別人。
沒想到,一旦戀愛,她卻從內心深處把自己託付給了對方。那種深深的依賴與託付,是前所未有的。
因為依賴與託付,所以她盡全力去對那個人好,因他就是她,他好她也才會好,正如從小照顧家人,她對所愛的人能做的也就是照顧、付出、凡事替對方著想。
「這樣不對嗎?為什麼最後他卻覺得被束縛,感到不自由?」她問我。
因為從來不曾真正接納別人,一旦接納了就毫無保留,不曾託付過,一旦託付,也就是全身心的託付,這樣的心態,無疑是把自己整個人的重量壓到了別人身上,自己或許覺得這是真愛,是信任,是愛對方的表現,你也盡力在這過程裡,努力對他好,但出發點錯誤,結果就不會正確。任何人,無論多麼深愛,多麼需要,內心曾經歷什麼樣的傷痛,都不能把愛情用來取代親情,不能把戀人視為父母的化身。
我們時常這樣做而不自知,我們時常在愛情裡索取童年時得不到的,比如無止盡的關懷、永遠不變的保護、不會切斷的聯繫。
這些都是血緣上的親情才能給予的,是我們在襁褓期、幼兒期、童年時代,父母應該給予我們的,那種無私的照顧,全然的安全感,型塑了我們的性格基礎,也造就了我們的感情模式。
但愛情是平等的,是兩個成年人的自願關係,與親情不同,我們誤以為愛情也是只要努力付出,只要認定,就會得到回報,就會被好好珍惜,但我們只需想想,這世上尚且有無法盡責的父母,更何況只是戀人,當人墜入情網,往往起因是一時衝動,是一種浪漫的心緒,既無血緣上那種無法切斷的連結,也沒有友誼那種長久累積的基礎,愛情,憑藉的是一股突然間的吸引、相知、或者某種說不出是什麼的氣息,只是個觸媒,將兩個人毫無關係的人聯繫起來,接下來各憑造化。
真正的愛情,是在親密關係裡一步一步、一點一點建立的。
所以,當你不自覺複製了童年感情的模式,扮演照顧者,或者期待對方成為照顧者,當你期待童年時沒有滿足的(或童年時代習慣被給予的)都能在愛情關係裡被滿足,你甚至期待一個給予你愛情的人,能夠扮演救贖者,將所有你渴望擁有的都帶給你,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卻可以選擇戀情,無法選擇原生家庭,卻可以選擇配偶,所以在戀愛之初,我們腦中已經充滿對這段戀情的過度想像,我們賦予戀人太多責任與期待,甚至也對身在戀情中的自己有了不準確的評估,我們以為自己天生是個夠好的情人,我們以為只要墜入情網,就知道怎麼去愛。
愛沒有那麼容易,愛人需要能力。
天生即有的只是一股愛的慾望、衝動、能量,要化成什麼樣的行動,應該如何舉止,如何決定,需要後天學習。
在愛情裡扮演照顧者,付出者,這種照顧與付出都像是本能以及為了得到安全感而做出的反應,她雖能付出卻不是強者,她無法確知對方是否需要這樣的付出?這種付出與投入是否造成了彼此關係的失衡,也讓自己日居劣勢,越付出越沒有安全感,越期待對方同樣的回報,在付出的同時也給自己預設了「天長地久」的期待,只顧著照顧對方,卻忽略了自己有沒有成長,是否在關係裡失去自我,對未來的期待與計畫,是不是都圍繞在對方身上,一旦對方有異變,她的世界全盤瓦解。
失戀一定會傷心,被背叛,被欺騙必然會難過、失望、受傷,然而所有關係都是互動的結果,這段關係是不是複製了你習以為常的模式,你有沒有在關係成長,你是否在關係美好的時候努力去處理自己過往的傷痛,設法從那些會導致你受傷的習慣裡掙脫出來,你已經不是那個需要養家的少女了,卻還用這樣的方式去寵愛你的戀人,你以為這是付出,卻不知道這樣的行為會導致關係失衡,姑且不論他是不是渣男,你自己就要學習「愛的心意可以無限,但愛的能力卻有其限制」,我們不能只是為了安心而去愛,要做對於愛情好的事,無限制的付出,毫不節制的給予,都是寵溺,是讓對方無法成長,不能與你平等相處,真正對愛情好的付出是,我對你好,並且期待這份善意可以成為關係的材薪,為彼此帶來良好的互動。
失去自我,要如何付出?
走過情傷,我們可以期許自己的是,我們已經不是無法保護自己的小孩了,面對一個所愛的人,要記住彼此都是成人,所有成人關係的第一步都是,彼此成熟獨立,主動付出,且深知這份付出不計回報,也不會因為失落而支離破碎,我愛你,但失去你,我的世界依然繼續運轉。
#不是所有親密關係都叫做愛情
9/1 正式上市(電子書同步上市)
博客來 http://bit.ly/04400280-B
金石堂 http://bit.ly/04400280-KG
誠 品 http://bit.ly/04400280-EG
圓神書活網 http://bit.ly/04400280
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博客來 在 《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In The Wake 30 秒預告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博客來 預售票開賣啦https://reurl.cc/jk401Z『311 大地震最真情呈現人性的純粹與掙扎 佐藤健X阿部寬X瀨瀨敬久,刻劃人性善惡的震撼之作! ... <看更多>
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博客來 在 客座評論:兩會年度「台灣蜜糖」的一廂情願 的推薦與評價
特權式的給糖如果成真,自然會加深兩岸民眾之間的矛盾,憑什麽要收入較低的中國納稅人出錢來讓台灣民眾享受自己享受不到的特權優惠?拿大棒則早就為台灣 ... ... <看更多>
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博客來 在 佐藤健X阿部寬X瀨瀨敬久【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獻給所有活在當下的人一束希望之光# 得不到保護的人 改編自#中山七里同名小說,在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十年,仙台地區發生連續殺人事件,兩位官員被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