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班」近3年來的「4個人生體悟」|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 】
.
🌲(我的「第一個線上課程」”預購限時優惠” 資訊都在文末喔!💕)🌲
.
算一算,一直到寫下這篇文章的今天為止,我也「不上班」近3年了。
.
今天和阿母聊天的時候,忘了講到什麼,她開玩笑的嗆了我一句:「妳很常翹班吼?」,我才搞笑的發現,我其實每天都在瘋狂翹班,卻也每天都在拼命工作呢!
.
對獨立接案的「自由工作者」來說,生活和工作其實沒有太多的界線,一切都是以一種恰到好處的狀態,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
.
我會在工作累了的時候立馬從椅子上跳起來,開始扭腰擺臀的發瘋狂舞🤣,或臨時決定要在平日的下午去散個步或看場電影。
.
當然,也會在逛街逛到一半的時候,拿起手機振筆疾書(其實是打字)的工作,或在旅行渡假的途中想到一個絕妙的靈感點子,然後晚上窩在飯店裡,熱血的完成它!
.
對現在的我來說,不論工作或生活,都是非常享受的事情。
.
一直很慶幸自己在決定離開職場「攻讀行銷博士」之後,還是一直持續「接案」、繼續工作著,保持和真實社會的聯繫。而這樣的聯繫,也讓我在各個面向上都充滿活力,在學術領域的學習上能夠一直保有那種「真實的生活感」,在發想新研究議題上也從來不曾缺少靈感。
.
還記得,在離開「全職上班族工作」時,我告訴自己:「要開始為自己工作」、「從此不再為了賺取生活所需,而接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真沒想到,這種對「傳統職場」來說簡直「大逆不道」的想法和計畫,至今為止會進行得如此順利。
.
這大概是我有生之年,為自己做過最好的選擇了!也很感謝選擇了這條路的自己,讓我在前陣子爸媽身體陸續出狀況的時候,可以有能力陪伴在他們的身邊。
.
是的,我說的是「有能力」。這對許多身不由己的上班族來說,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也是我一直分享、鼓勵大家追求更大程度的「工作自由」與「工作自主性」的原因。
.
畢竟,這不就是「工作」最大的意義嗎?—— 為了可以自食其力、擁抱熱情、追尋信念,並且給所愛的人們更好的生活,與更多實實在在、能夠觸摸感受到的愛與陪伴。
.
還有另一件有趣的事情是,我發現自己最近的精神狀態都是非常飽滿、充實的。心理影響到身體,以至於整個人充滿活力,就連前陣子狂吃垃圾食物所累積的脂肪都開始慢慢消退中。哈哈哈哈!
.
你可能會想,我是不是最近接案收入突破新高?或者投稿的研究論文被國際期刊給接受了?
.
其實都不是,讓我精神抖擻的真正原因,竟然就單單只是因為我最近正好有好多的東西想學、好多的事情想嘗試,因而每天都無比充實的處在瘋狂學習與實作的驚喜過程之中。
.
這實在是近期讓我感到最神奇的一大發現之一!原來人的快樂和充實本身,真的是可以建立在「豐富的精神生活」上,而不用依賴「成功的短暫狂喜」的呀!
.
當然,「不上班」的近3年裡,我還有好多其他的領悟和發現。簡單總結成了以下的「4個自由工作者的人生體悟」,來和你們分享。
.
.
一、原來你並不是「工時越長」,越有價值!
.
在「上班族界」常有許多神秘現象🙈🤣。
.
比如:
最常加班的那位同事,通常被老闆視為最用功、上進的模範員工。福利上寫著的「生理假」,其實一次也沒請過,因為「妳經期來真的有那麼痛嗎?」,大家都沒請,妳又怎麼好意思去請呢?還有,除了努力工作、追求亮眼的工作成果之外,對主管、老闆哀嚎最近專案多忙、多辛苦、加班到多晚,也是一種工作的專業技術與職場必備生存技能,如此一來上面的人才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你的努力與價值...等等等等。
.
不過上述這些種種的生存法則與怪奇現象,在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
.
也不知道,究竟該要欣喜還是徬徨?哈哈!總之,整個評分標準和規則都不一樣了,你必須得要重新適應才行!
.
工作者的「價值」,不再取決於「工時的長短」或「賺人熱淚的賣命事蹟」,而是一翻兩瞪眼的「服務和產出品質」與「工作成果」。
.
這實在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因為成為「獨立接案」的「自由工作者」之後,案主便再也不會像老闆一樣把你當成手底下的「人力資本」來控管了。
.
從此之後,你將會被顧客視為「外部專家」與「專業合作夥伴」。自由工作者在找回獨立與自主性之後,也是時候該重新思考作為一間「一人公司」,該如何體現自我的「價值」與「專業」了!
.
.
二、原來「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此強大!
.
以前的我總覺得自己太年輕,怎麼有能力演講?怎麼有資格分享?怎麼有可能去寫書呢?
.
而現在的我卻認為,只要你真心想做,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到的。「相信自己的力量」真的會強大到,讓你啞口無言。
.
這三年來我所做的事,就是在不斷的打臉自己。打臉過去那個「不停自我否定的自己」。
.
「妳只是個無名小卒,不可能有機會可以出書的。」
.
然後,我出書了,接著又出版了第二本書。
.
「妳從小就害怕跟陌生人說話,爸媽都還以為妳有自閉症呢🙈🤣,怎麼可能上台演講!」
.
然後,我做了人生第一次演講,台下的觀眾總共3個人🤣。之後是第二次演講,第三次、第四次,聽眾也逐漸增加。到現在我都忘記自己已經對著一批又一批全然陌生的朋友,做了多少次演講。如果我站在台下望著自己,肯定也會不敢相信台上那個滿臉發光的分享、一點也看不出緊張的人來瘋女子,會是過去那個和陌生人多說一句話就要發抖的自己。
.
「妳又沒有多厲害,怎麼有資格分享?」
.
後來我開始寫Blog、經營自媒體,從沒半個人看,到開始慢慢累積了一小群自己的知音與讀者。也因而獲得了很多有趣的合作機會、節目邀約和接案工作,甚至還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
以上說了這麼多,當然不是為了要跟你們講我有多棒啦!哈哈哈哈哈!(小的需要學習、努力的事情還多著呢🙈🙈🙈🙏🙏~) 會分享這些,只是想要告訴大家,沒有什麼事是你不能做的,沒有什麼事是你絕對辦不到的。
.
你當然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人。
.
千萬不要習慣性的去打擊自己,因為當一個人在徹底失去信心的時候,真的會連一根手指頭也動不了。而在這種情況下,你之所以沒辦法做到,完全就不是因為你辦不到,而是你根本已經喪志到不會有任何的動力和勇氣去做了!所以,別讓自己陷入那種狀態裡。
.
說到這個,
你們聽過「香菜飯糰」的故事嗎?
(哈哈哈哈!好啦,原版故事裡可能不是香菜飯糰吧?~我私心加入了一點我對香菜的敵意元素。XDDD)
.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有位工人每天午餐時,都會拿出自己帶的香菜飯糰來吃,然後一邊垂頭喪氣的向同事抱怨自己有多麼痛恨香菜飯糰。有一天同事終於受不了了,忍不住問他:「你那麼討厭香菜,為何不跟太太說一聲,請她下回別放香菜,幫你做個肉鬆飯糰就好了呢?」。沒想到那位工人竟回道:「我沒有太太呀!每天的香菜飯糰,都是我自己做的。」
.
「蛤!蝦密啊!!」你聽完可能會這樣震驚地嘲笑他,然後一轉頭卻發現自己也正在做著一模一樣的事。每天抱怨著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卻對痛恨的現狀無所作為。
.
其實你能為「自己人生」做的事情,是遠比你想像的還要多很多很多的啊!
.
.
三、原來我真的需要「投資理財」知識!
.
以前的我雖然不會亂花錢,但也不太會去思考金錢和收支。對投資這件事情,還帶著許多的恐懼和偏見。
.
在當上班族時,每月都有固定的薪水進來,也一直剛好夠用,還能把一部份存下來。於是就更沒動力,去學習財務相關的知識了!
.
直到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後,再也不能仰賴企業帶來保障,為了好好享受得來不易的自由,不要成為那種有一餐沒一餐的悲苦接案者🙈🤣,於是只能開始研究「財務相關的知識」。學會聰明管理自己的收支、學習理財,也開始了解投資相關的知識。試著努力自己為自己建立保障!
.
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我明白了兩個道理:
.
1. 「信任」是主導一切「金錢流向」關鍵根源!
.
不論是品牌經營、股市遊戲、還是廣告業配...,都是一場又一場的「信任投票」,大家都在拼命的建立信任、爭取信任。
.
努力讓目標族群信任這個品牌的商品、努力讓大眾相信這家公司的未來,廠商決定在哪個平台投放廣告是對平台成效的信任,也是在建立自己在目標客群眼中的信任...。
.
所以對自由工作者,甚至是每個想更輕鬆的追求財富的人來說,建立、經營「個人品牌」都無比重要。因為「金錢流向」就是一場「信任投票」,我們都在賺著信任的金錢呀!
.
2. 工作讓你充實,而「被動收入」讓你自由!
.
「工作」是透過身心勞動來換取工資。而「被動收入」則是透過建立一套有機的系統,來讓「資產」為自己工作,打造屬於自己的事業,建立「能夠自動運轉的賺錢系統」,讓你可以不用「一生都在替別人打工」。
.
常見的「被動收入」比如:租金收入、股票投資、版稅、能賺錢的公司、聯盟行銷、各種智慧財產權收入、自媒體平台廣告收入...等等。
.
在了解了這些以後,我也開始積極的建立自己的被動收入。目前「已完成」或「正在努力中」的項目,包括:
a. 「版稅」收入:出版了一本實體書 & 一本電子書
b. 「線上課程」製作
c. 「自媒體」經營
d. 「聯盟行銷」佈局
e. 「ETF長期投資」
...等等。
.
.
四、原來我不用總是無條件「Say Yes」!
.
可能是性格的關係吧?習慣溫柔,也從小被鼓勵順從。所以一直以來,不管是在工作、接案還是生活上,我都拼命的在做「一個好人」。
.
但到了這個接近三十歲的年紀,我卻突然好像明白了很多事。
.
突然再也不想當什麼「好人」或「聖人」了。當然也沒有真的要變成「壞人」啦!哈哈哈哈!只是想做一個任性而為,抱持善良,但也「隨心所欲」、「至情至性」的人!
.
我慢慢發現,過份的好心、順從,其實是很消耗能量的,有時甚至還很危險。極端一點的情況,比如:大恩如大仇。
.
人性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有時你對人好一百次,但只要沒對他好一次 (甚至都還沒對他壞),他就會憤恨萬分。相反的,當你對人不好一百次,只要對他好一次,對方就會感激涕零。
.
當然,這並不是在叫大家要開始對身邊的人壞一點。而是想傳達一個「萬事有度」的概念,給世界你身心能力範圍所能給予的溫柔,也適當的保留一份溫柔,留給自己。
.
如果你曾經是一個「濫好人」,那麼在你試圖做回自己時,肯定會面臨一段漫長而劇烈的陣痛期。周遭的人都會非常的不解,甚至高聲抗議。
.
比如,你可能會聽到身邊的人對你說:
.
「你以前人那麼好,現在怎麼突然就不好說話了呢?」
.
「你以前都會在旅行時,四處奔波的滿足我的代購願望清單的。有時還會不收錢的當做禮物送給我呢!怎麼現在就不行了呢?」
.
「你以前都會鉅細靡遺的無償回答我的各式大小問題的,現在怎麼就不肯了呢?」
.
「你以前都會無微不至的照顧我的情緒的,現在怎麼就不管不顧了呢?」
.
...等等等等,各式各樣來自四面八方的抨擊。有時這些抨擊,甚至還會以非常激烈且讓人不舒服的形式表現出來。
.
儘管要做回自己的過程可能非常艱辛,但這些都是必經的過程,建立起「舒適的人際界線」之後,一切都是值得的。
.
當你開始懂得尊重、愛惜自己時,身旁的人也才會開始「學習如何尊重你」!
.
萬事都是「過猶不及」的,不論是「拿取」還是「給予」,都不是越多越好。「剛剛好」的程度,才是最恰當的。
.
做人要像水,平淡無味,不會過份濃烈,卻恰到好處的照看著萬物。溫柔,但絕不軟弱。
.
.
好啦!以上就是我在「不上班近3年後」,想分享給大家的一些心得感想。💕 也歡迎其他「長期翹班」的「自由工作者」朋友們,留言分享你的翹班心得喔!🤣🤣🤣🍻🍻
.
-----
.
🔻我出第二本書啦!🔻
《野放上班族:斜槓自由工作者爽玩職涯》
https://easymall.co/2h1Fx
.
↓↓【哪裡可以買到】↓↓
.
「各大電子書平台」都可以找得到喔!
▪️博客來電子書:https://easymall.co/2h1Fx
▪️Rakuten kobo樂天:https://pse.is/TCNLQ
▪️Readmoo讀墨:https://pse.is/SMJWG
▪️Google Play Books:https://pse.is/TBM5J
▪️udn電子書平台:https://pse.is/T88DM
▪️讀創故事:https://pse.is/SU9YA
.
▪️其他上架中平台:TAAZE讀冊、myBook台灣大哥大、momo購物商城、BOOK WALKER台灣漫讀…。
.
(撒花~特別感謝「聯合線上」協助我電子書出版的編輯與相關同仁們,尤其是超罩的厲害芷葳!)
.
🔻歡迎追蹤🔻
▪️Facebook:「野放上班族」 https://pse.is/tdmmy
▪️Instagram:「freelance_mkt」https://pse.is/DQJGH
▪️YouTube:「野放上班族-野羊」https://pse.is/vwxa3
.
▪️Medium:「野放上班族」 https://pse.is/t4mkj
▪️官網Blog:「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usspu
▪️Blink佈告欄:野放上班族-自由工作者野羊 https://pse.is/w9yvg
.
🔻我的音頻節目🔻
▪️Apple Podcast:「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th437
▪️Spotify:「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vxs27
▪️Firstory:「野放上班族-野羊」 https://pse.is/vwahs
.
🔻我寫的書🔻
▪️出版實體書籍:《不只找工作,幫你找到好工作》
https://dreamstore.info/2Yx-K
▪️最新電子書:《野放上班族:斜槓自由工作者爽玩職涯》
https://dreamstore.info/2h1Fx
.
——
.
➡️目前正在嘗試著把一些「自由工作者試驗心得 & 野放上班族生活故事」做更有系統的整理和分享,如果你感興趣、也希望未來能接收到更多相關資訊的email,歡迎填寫一下這個表單,加入我的「特別分享好朋友email群組」哦!🤣🤣🤣💕💕💋
➡️ https://forms.gle/JkQhzZoQNcxu6oVy8
.
.
「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線pdf」的推薦目錄:
- 關於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線pdf 在 野放上班族-野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線pdf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線pdf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線pdf 在 為關係立界線pdf :: 讀書心得分享網站 的評價
- 關於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線pdf 在 立下界限pdf的原因和症狀,PTT、MOBILE01和台灣e院的回答 的評價
- 關於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線pdf 在 立下界限pdf的原因和症狀,PTT、MOBILE01和台灣e院的回答 的評價
- 關於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線pdf 在 心理学类Top500(2017年5月) 的評價
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線pdf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們往往被自己的恐懼限制了而不自知。完美主義,阻礙我們成長。
即使無法掌控結果,仍鼓足力量為一點可能性站出去,才是人生的領導力!
勇敢,不需要完美。勇敢,不是天生的人格特質,而是有方法、有步驟可以學習的能力。能承認自己的脆弱、卸下盔甲的人,才能同理他人,建立真正的連結、結合各方力量讓自己更強大,幫助我們解決在工作、家庭、婚姻、教養、人際上的難題。
只要擁有以下四組可教導、可觀察與可衡量的能力,便能真正勇敢地面對自己、領導他人:
☑ 與脆弱共處:培養勇氣的基本功。即便無法掌控結果,仍勇敢站出來。
☑ 走出自己的路:選擇一、二個價值觀,宣告並落實它。
☑ 建立互信:信任是凝聚團隊的最佳黏著劑。
☑ 跌倒後再爬起來:學習克服錯誤,面對傷痛,從中獲得更多的智慧。
取自《召喚勇氣》
*********************************
我在演講的時候,多次引用作者對於同理心的說法。同理心,是建立關係的核心。
而願意同理,進行連結,可以幫助自己更強大,也營造團隊的信任關係,包括「家庭」這個團隊。傳統的教養,常常只要孩子聽話,壓抑孩子的情緒,常容易造成關係的疏離,因此孩子慢慢養成報喜不報憂的習慣,以免引來更多責罵處罰。
在成長過程中,我很容易聽到「零錯誤」這種論調,但這種說法並不合理,連「不貳過」的難度都非常高。只要願意走出去創新實驗,錯誤就會不斷出現,作者的態度比較合乎人性,提醒我們試著從錯誤中學到教訓、面對傷痛、接納自己的脆弱與不完美。
不容許錯誤的出現,就容易使用責備,而非同理。少了同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流於表面。
「別人的批評讓我們感到自卑,於是我們藉由批評其他人,把受傷的感覺丟包。」
我們被責備,然後責備他人,代代相傳。這種互動方式常導致自卑與受傷,當事人需要花更大的力量才能站起來接納自己。
常在版面上跟朋友談自卑的議題,也有朋友受自卑所苦。所以我看到這本書,特別挑選了兩篇相關的摘文,把同理心跟自卑放在一起討論,也許能對版面上的朋友有些幫助。
我很喜歡這位作者,各位可以一併參考作者的演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pG6JhOHMmc
祝願各位朋友,能藉著這本書,召喚勇氣,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
【文/ 布芮尼.布朗】
培養同理心的方法
方法一、用他人的眼光看世界,或稱換位思考。
我們透過一系列獨特的濾鏡看世界,這些濾鏡取決於我們是誰、我們的出身背景,以及我們的豐富人生經驗。濾鏡顯然涵蓋了年齡、種族、種族特性、能力,以及精神信仰等因素。另外還有一些濾鏡也形塑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包括知識、智慧與經驗。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是獨一無二的,因為觀點是個人歷史和經驗的產物。正因為如此,當十個人目擊了同一個事件,對於發生了什麼事、怎麼發生的,以及為何會發生這件事,十個人可以提供十個不同的看法。
那麼世上有可觀察、可知的普遍真理嗎?
當然有,數學和科學是最好的例子。但人類豐富的情緒、行為、語言和認知,可以形成許多有效觀點。
我們對同理心有個最常見的誤解,就是相信我們可以摘下自己的濾鏡,透過別人的濾鏡看事情。這是不可能的,濾鏡和我們是一體的。不過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將別人的觀點視為事實,即使別人的觀點和我們的不同。這可能是個挑戰,尤其當你成長於主流文化——白人、異性戀、男性、中產階級、基督徒,你很可能從小就被教導,你的觀點才是正確的,其他人都需要調整他們的觀點。或是說得更精準一點,沒有人教導你任何觀點,你人生中遭遇的所有制度和情境形塑了你的觀點。
孩子可以很快學會換位思考,因為他們天生對這個世界及其他人的行為充滿好奇心。
假如你的父母曾教你如何換位思考,你要心懷感謝。若你小時候沒學過換位思考,長大後就需要格外努力,而且要突破重重心防,才能順利學會。
此外,你需要抱持學習心態,而不是無所不知的心態,才能學會換位思考。唯有包容、尊重與重視多元觀點,我們才能看見這個世界的全貌:我們要為誰服務、他們需要什麼,以及如何觸及他們的心。
碧昂絲在二○一八年九月號《時尚》雜誌(Vogue)發表一篇以第一人稱寫的文章,我很喜歡其中一段:
「如果掌權者只雇用與選擇外貌、言論和成長背景跟自己相似的人,他們將永遠無法深入了解與自己的經驗不同的體驗。他們會一直雇用同一批模特兒,籌劃類似的藝術展,選擇同一批演員,最後的結果是,所有人都成了輸家。社群媒體最棒的地方就是徹底的一視同仁。每個人都有發言權,每個人說的話都同樣重要,每個人都有機會透過自己的觀點為世界增添色彩。」
碧昂絲指定攝影師泰勒.米榭爾為雜誌封面掌鏡,這是《時尚》創立一百二十六年以來,首次起用非裔美國人拍攝封面照片。
方法二、不評斷他人。
若你和多數人一樣喜歡評斷他人,那麼你會覺得這一點很難做到。研究顯示,我們在兩方面特別容易批評他人:在我們最自卑的領域,我們很容易會評斷他人;我們也會批評在上述領域表現比我們差的人。因此,假如你發現自己對別人的外貌非常毒舌,而你百思不解為何會如此,這代表外貌對你來說是個需要克服的議題。
檢視自己在哪些領域對他人的批評最敏感,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這容易導致自卑的惡性循環。別人的批評讓我們感到自卑,於是我們藉由批評其他人,把受傷的感覺丟包。
我經常在組織裡觀察到這個現象。狗屁倒灶的事像雪球般從山頂滾下來,最後掉進消費者的懷裡。自卑與評斷氛圍瀰漫的組織文化,創造不出優質的顧客服務。
要遠離評斷他人的習慣,意味我們要覺察自己在哪些方面最容易受自卑影響、最容易感到糾結。往好處看,如果我們在某些方面有強烈的自我價值和紮實的自信心,就不太會去批評他人。因此,只要努力建立自我價值和自信心,就能遠離評斷他人的習慣。
方法三、理解他人的感受。
方法四、說出你對他人感受的理解。
我把這兩點放在一起講,是因為這兩點在實踐面密不可分。要理解他人的情緒,並且說出我們對這些情緒的理解,需要先和自己的感受連線。這代表我們有能力以清晰流利的語言描述情緒,不然,至少代表我們感到自在,而且能與人對話。只不過,我接觸到的受訪者大多一進入情緒的國度就渾身不自在,要對談如流更是天方夜譚。
在我看來,情緒識讀和懂得使用正確的措詞一樣重要。當我們說不出或說不清楚自己的狀態,就無法走出情緒的影響。當我們無法清楚描述自己的感受時,就像是這種情形。當我們無法辨識、指稱與詳述自己的感受,就幾乎不可能處理那個情緒。
如果這些理由還不足以說服你開始學習表達情緒,那麼我要告訴你,唯有具備情緒識讀能力,才能擁有同理心、克服自卑,在失敗後重新歸零並站起來。舉例來說,假如我們無法辨識失望和憤怒、自卑和內疚、恐懼和悲傷之間微妙但重要的區別,我們要如何重新振作起來? 假如我們無法辨識自身的情緒,幾乎就不可能辨識他人的情緒。
另一個特點「說出你對他人感受的理解」或許是我們最害怕的一點,因為我們可能會誤解他人的感受。當我們猜錯時,要有繞回修正的勇氣。事實上,只要我們真心對話、留意對方的反應、保持好奇,我們就能邊做邊修正。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對心理治療師的刻板印象是很愛說,「我聽到你說的是...」。這種確認可以讓對方有機會說,「不對,我不是那個意思。我不是難過,我是非常火大。」
方法五、保持覺察。
「保持覺察」這個詞有時會觸動我的敏感神經,所以我決定用「隨時留意」一詞。聶夫對保持覺察的了解,尤其是不要過度認同或誇大感受的部分,與我們的研究完全一致。
反覆思考和鑽牛角尖毫無助益,就和完全沒有覺察一樣,過猶不及都不可取。簡言之,我實踐保持覺察的做法是,隨時留意對話裡發生了什麼事,這對話引發我產生了什麼情緒和什麼肢體語言,以及對方產生了哪些肢體語言。壓抑和誇大情緒同樣會導致「同理心射偏」,兩者產生的偏差不相上下。
***
同理心還是同情心
當我們內心充滿掙扎,渴望他人的連結和同理時,需要與某個人分享。這個人能夠接納我們的美好與不美好,而且有資格聽我們的心事。要找到這樣的人,需要一點練習;要成為那樣的人,也需要練習。要順利實踐同理心,需要湊齊對的人、對的時間,以及對的議題。
同理心是和別人一起難過;同情心是替別人難過。同理心會促成連結;同情心會切斷連結。我總是把同理心想像成一個神聖的地方,某個人掉進了很深的井裡,他在井底大喊,「這下面好暗,好可怕。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們望向井底並說,「我看到你了」,然後我們沿著梯子向下爬,並且確信自己有能力爬出去。「我知道待在那下面是什麼感覺,你不是孤單一人。」你絕對不能在不知道怎麼爬出去的情況下,有勇無謀的跳進井裡,如果你這麼做,就是陷入泥淖。陪某人一起掙扎,同時清楚畫出彼此之間的界線,才是同理心。
同情心是望向井底並說:「哦,你真慘,那裡看起來很可怕,我真替你難過。」然後你就走開了。
當某人在痛苦之中,最有力量的安慰是「我也是」(Me Too)。事實上,柏克就是利用這三個字,發起了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我也是」運動,並以實際行動聲援。這個運動的訴求是普遍存在的性騷擾和性侵犯問題,尤其是在職場。這個運動證明,同理心有助於培養勇氣,並促成有深度的改變。
.
以上文字取自
召喚勇氣:覺察情緒衝擊、不逃避尖銳對話、從心同理創造真實的主導力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347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線pdf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們往往被自己的恐懼限制了而不自知。完美主義,阻礙我們成長。
即使無法掌控結果,仍鼓足力量為一點可能性站出去,才是人生的領導力!
勇敢,不需要完美。勇敢,不是天生的人格特質,而是有方法、有步驟可以學習的能力。能承認自己的脆弱、卸下盔甲的人,才能同理他人,建立真正的連結、結合各方力量讓自己更強大,幫助我們解決在工作、家庭、婚姻、教養、人際上的難題。
只要擁有以下四組可教導、可觀察與可衡量的能力,便能真正勇敢地面對自己、領導他人:
☑ 與脆弱共處:培養勇氣的基本功。即便無法掌控結果,仍勇敢站出來。
☑ 走出自己的路:選擇一、二個價值觀,宣告並落實它。
☑ 建立互信:信任是凝聚團隊的最佳黏著劑。
☑ 跌倒後再爬起來:學習克服錯誤,面對傷痛,從中獲得更多的智慧。
取自《召喚勇氣》
*********************************
我在演講的時候,多次引用作者對於同理心的說法。同理心,是建立關係的核心。
而願意同理,進行連結,可以幫助自己更強大,也營造團隊的信任關係,包括「家庭」這個團隊。傳統的教養,常常只要孩子聽話,壓抑孩子的情緒,常容易造成關係的疏離,因此孩子慢慢養成報喜不報憂的習慣,以免引來更多責罵處罰。
在成長過程中,我很容易聽到「零錯誤」這種論調,但這種說法並不合理,連「不貳過」的難度都非常高。只要願意走出去創新實驗,錯誤就會不斷出現,作者的態度比較合乎人性,提醒我們試著從錯誤中學到教訓、面對傷痛、接納自己的脆弱與不完美。
不容許錯誤的出現,就容易使用責備,而非同理。少了同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流於表面。
「別人的批評讓我們感到自卑,於是我們藉由批評其他人,把受傷的感覺丟包。」
我們被責備,然後責備他人,代代相傳。這種互動方式常導致自卑與受傷,當事人需要花更大的力量才能站起來接納自己。
常在版面上跟朋友談自卑的議題,也有朋友受自卑所苦。所以我看到這本書,特別挑選了兩篇相關的摘文,把同理心跟自卑放在一起討論,也許能對版面上的朋友有些幫助。
我很喜歡這位作者,各位可以一併參考作者的演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pG6JhOHMmc
祝願各位朋友,能藉著這本書,召喚勇氣,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
【文/ 布芮尼.布朗】
培養同理心的方法
方法一、用他人的眼光看世界,或稱換位思考。
我們透過一系列獨特的濾鏡看世界,這些濾鏡取決於我們是誰、我們的出身背景,以及我們的豐富人生經驗。濾鏡顯然涵蓋了年齡、種族、種族特性、能力,以及精神信仰等因素。另外還有一些濾鏡也形塑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包括知識、智慧與經驗。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是獨一無二的,因為觀點是個人歷史和經驗的產物。正因為如此,當十個人目擊了同一個事件,對於發生了什麼事、怎麼發生的,以及為何會發生這件事,十個人可以提供十個不同的看法。
那麼世上有可觀察、可知的普遍真理嗎?
當然有,數學和科學是最好的例子。但人類豐富的情緒、行為、語言和認知,可以形成許多有效觀點。
我們對同理心有個最常見的誤解,就是相信我們可以摘下自己的濾鏡,透過別人的濾鏡看事情。這是不可能的,濾鏡和我們是一體的。不過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將別人的觀點視為事實,即使別人的觀點和我們的不同。這可能是個挑戰,尤其當你成長於主流文化——白人、異性戀、男性、中產階級、基督徒,你很可能從小就被教導,你的觀點才是正確的,其他人都需要調整他們的觀點。或是說得更精準一點,沒有人教導你任何觀點,你人生中遭遇的所有制度和情境形塑了你的觀點。
孩子可以很快學會換位思考,因為他們天生對這個世界及其他人的行為充滿好奇心。
假如你的父母曾教你如何換位思考,你要心懷感謝。若你小時候沒學過換位思考,長大後就需要格外努力,而且要突破重重心防,才能順利學會。
此外,你需要抱持學習心態,而不是無所不知的心態,才能學會換位思考。唯有包容、尊重與重視多元觀點,我們才能看見這個世界的全貌:我們要為誰服務、他們需要什麼,以及如何觸及他們的心。
碧昂絲在二○一八年九月號《時尚》雜誌(Vogue)發表一篇以第一人稱寫的文章,我很喜歡其中一段:
「如果掌權者只雇用與選擇外貌、言論和成長背景跟自己相似的人,他們將永遠無法深入了解與自己的經驗不同的體驗。他們會一直雇用同一批模特兒,籌劃類似的藝術展,選擇同一批演員,最後的結果是,所有人都成了輸家。社群媒體最棒的地方就是徹底的一視同仁。每個人都有發言權,每個人說的話都同樣重要,每個人都有機會透過自己的觀點為世界增添色彩。」
碧昂絲指定攝影師泰勒.米榭爾為雜誌封面掌鏡,這是《時尚》創立一百二十六年以來,首次起用非裔美國人拍攝封面照片。
方法二、不評斷他人。
若你和多數人一樣喜歡評斷他人,那麼你會覺得這一點很難做到。研究顯示,我們在兩方面特別容易批評他人:在我們最自卑的領域,我們很容易會評斷他人;我們也會批評在上述領域表現比我們差的人。因此,假如你發現自己對別人的外貌非常毒舌,而你百思不解為何會如此,這代表外貌對你來說是個需要克服的議題。
檢視自己在哪些領域對他人的批評最敏感,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這容易導致自卑的惡性循環。別人的批評讓我們感到自卑,於是我們藉由批評其他人,把受傷的感覺丟包。
我經常在組織裡觀察到這個現象。狗屁倒灶的事像雪球般從山頂滾下來,最後掉進消費者的懷裡。自卑與評斷氛圍瀰漫的組織文化,創造不出優質的顧客服務。
要遠離評斷他人的習慣,意味我們要覺察自己在哪些方面最容易受自卑影響、最容易感到糾結。往好處看,如果我們在某些方面有強烈的自我價值和紮實的自信心,就不太會去批評他人。因此,只要努力建立自我價值和自信心,就能遠離評斷他人的習慣。
方法三、理解他人的感受。
方法四、說出你對他人感受的理解。
我把這兩點放在一起講,是因為這兩點在實踐面密不可分。要理解他人的情緒,並且說出我們對這些情緒的理解,需要先和自己的感受連線。這代表我們有能力以清晰流利的語言描述情緒,不然,至少代表我們感到自在,而且能與人對話。只不過,我接觸到的受訪者大多一進入情緒的國度就渾身不自在,要對談如流更是天方夜譚。
在我看來,情緒識讀和懂得使用正確的措詞一樣重要。當我們說不出或說不清楚自己的狀態,就無法走出情緒的影響。當我們無法清楚描述自己的感受時,就像是這種情形。當我們無法辨識、指稱與詳述自己的感受,就幾乎不可能處理那個情緒。
如果這些理由還不足以說服你開始學習表達情緒,那麼我要告訴你,唯有具備情緒識讀能力,才能擁有同理心、克服自卑,在失敗後重新歸零並站起來。舉例來說,假如我們無法辨識失望和憤怒、自卑和內疚、恐懼和悲傷之間微妙但重要的區別,我們要如何重新振作起來? 假如我們無法辨識自身的情緒,幾乎就不可能辨識他人的情緒。
另一個特點「說出你對他人感受的理解」或許是我們最害怕的一點,因為我們可能會誤解他人的感受。當我們猜錯時,要有繞回修正的勇氣。事實上,只要我們真心對話、留意對方的反應、保持好奇,我們就能邊做邊修正。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對心理治療師的刻板印象是很愛說,「我聽到你說的是...」。這種確認可以讓對方有機會說,「不對,我不是那個意思。我不是難過,我是非常火大。」
方法五、保持覺察。
「保持覺察」這個詞有時會觸動我的敏感神經,所以我決定用「隨時留意」一詞。聶夫對保持覺察的了解,尤其是不要過度認同或誇大感受的部分,與我們的研究完全一致。
反覆思考和鑽牛角尖毫無助益,就和完全沒有覺察一樣,過猶不及都不可取。簡言之,我實踐保持覺察的做法是,隨時留意對話裡發生了什麼事,這對話引發我產生了什麼情緒和什麼肢體語言,以及對方產生了哪些肢體語言。壓抑和誇大情緒同樣會導致「同理心射偏」,兩者產生的偏差不相上下。
***
同理心還是同情心
當我們內心充滿掙扎,渴望他人的連結和同理時,需要與某個人分享。這個人能夠接納我們的美好與不美好,而且有資格聽我們的心事。要找到這樣的人,需要一點練習;要成為那樣的人,也需要練習。要順利實踐同理心,需要湊齊對的人、對的時間,以及對的議題。
同理心是和別人一起難過;同情心是替別人難過。同理心會促成連結;同情心會切斷連結。我總是把同理心想像成一個神聖的地方,某個人掉進了很深的井裡,他在井底大喊,「這下面好暗,好可怕。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們望向井底並說,「我看到你了」,然後我們沿著梯子向下爬,並且確信自己有能力爬出去。「我知道待在那下面是什麼感覺,你不是孤單一人。」你絕對不能在不知道怎麼爬出去的情況下,有勇無謀的跳進井裡,如果你這麼做,就是陷入泥淖。陪某人一起掙扎,同時清楚畫出彼此之間的界線,才是同理心。
同情心是望向井底並說:「哦,你真慘,那裡看起來很可怕,我真替你難過。」然後你就走開了。
當某人在痛苦之中,最有力量的安慰是「我也是」(Me Too)。事實上,柏克就是利用這三個字,發起了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我也是」運動,並以實際行動聲援。這個運動的訴求是普遍存在的性騷擾和性侵犯問題,尤其是在職場。這個運動證明,同理心有助於培養勇氣,並促成有深度的改變。
.
以上文字取自
召喚勇氣:覺察情緒衝擊、不逃避尖銳對話、從心同理創造真實的主導力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347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線pdf 在 心理学类Top500(2017年5月) 的推薦與評價
S$30以上包邮,S$50以上,原价*0.68,32%off. PDF高清版分类书目已开放下载,不断增加中: ... 71 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19.50 $14.00 亨利·克劳德 ... <看更多>
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線pdf 在 為關係立界線pdf :: 讀書心得分享網站 的推薦與評價
讀書心得分享網站,為關係立界線二手書,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線pdf,基督徒界線,為婚姻立界線,過猶不及書,亨利克勞德,過猶不及校園書房,亨利克勞德博士.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