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山車站之高捷聯合開發RK1站正式啟動TOD大眾運輸導向聯合開發
今天上午舉辦的捷運 RK1 聯合開發說明會,是市府對外正式宣示啟動高雄聯合開發的起手式,非常感謝岡山在地 #邱志偉 立委服務處、#陸淑美 副議長、#黃秋媖 議員、 #高閔琳 議員丶 #方信淵 議員團隊丶 #宋立彬 議員團隊以及 #農業局王局長、#運發局侯局長、#岡山區公所 黃區長丶在地里長們及市府同仁前來共襄盛舉。今天活動場地原本是服務大岡山地區 64 年的果菜批發市場,從上個月 1 號起批發市場已經喬遷到河堤路重新開幕提供市民更優質的服務;至於批發市場原址土地則交給捷運局,配合捷運岡山路竹延伸線建設,由捷運局接手辦理聯合開發,承先啟後開創本基地下一階段的新任務與服務。
今天活動所在地的 RK1 基地,是高雄聯開第2案,面積3,518平方公尺,座落臺鐵岡山站西側,都市計畫規劃為商業區,捷運RK1岡山站西出入口設於基地內,並已規劃預連通口,未來到站的乘客、住戶或是消費者,從捷運站透過空橋直接進入開發大樓的 2、3 樓,到站即到店、到站即到家,大家享受聯開後的便利生活。目前高雄聯開首案─捷運橘線O4舊市議會站聯開案已於上個月 19 號公告甄求投資人,市府也擇定岡山路竹延伸線 RK1 為高雄第 2 案,請捷運局儘速近期將辦理聯開案公告,非常歡迎潛在投資人積極參與高雄聯合開發案件,與市府攜手創造地方發展價值。
每座城市發展的路徑與遭遇的挑戰各自不同,高雄捷運的誕生不同於北捷,高捷是政府攜手民間企業,一同出資興建後再交由民營公司(高捷公司)負責經營、自負盈虧,在慘澹經營中逐漸穩定成長。雖然在聯合開發的部分起步比較晚,但我鼓勵捷運局同仁多多自我學習,借鏡台北捷運聯合開發的經驗,也派員前往北捷局請益就教、參訪機場捷運線的站區開發成功經驗,高雄聯開可以走出不一樣的路。
過往的聯合開發運用除了捷運建設用地取得及建設經費挹注,對於推動地方發展其實扮演積極角色,聯開案透過公開招商結合民間資源,依地方特性引進零售、商場、百貨 辦公、住宅等產品。聯合開發是國內外運用已久的土地開發工具,必須與時俱進了,特別是在高齡少子化的時代,民眾對公共設施(用地)的需求已經轉變。參考台北的經驗,甚至 以善用聯開後市府分回的住宅單元推動社宅政策,所以我認為高雄未來的聯合開發可以更進化,在兼顧開發效益的前提下,應該去思考結合地方需求導入公共服務,包括日照、托嬰中心、運動中心等設施,以及考量地域性(路科、橋科)的 業關聯需求,提供青年朋友的安心住宅選擇。
重大交通建設推動是 #陳其邁 市長施政重點的四大優先之一,當我再次回到高雄市政府服務後,秉持市長的施政重點,盯緊各項交通運輸建設,從捷運岡山路竹延伸線、林園線、黃線、輕軌復工、新台 17 線等重大案件,在高雄城市轉型過程中,落實交通建設是城市發展的第一步,透過眾運輸路網建置、綠色運具引入,並結合智慧交通、智慧治理的應用,是提高城市運作效率及都市安全的策略運用。
政府投注巨資的重大交通建設帶給市民更便利舒適的 移動生活,也需要市民朋友,以及外地造訪觀光客、商務人士來多加利用,間接促進都市各類產業活動的蓬勃發展,這才是政府擘劃重大交通建設的政策目的。因此,這段時間以來我已請捷運局儘快盤點全市聯合開發基地,並重新檢視聯合開發配套法令是否完備及到位,在未來幾年內高雄大眾捷運路網逐漸成形之際,此刻必須謀定捷運聯合開發發展策略,並藉此逐步落實 TOD 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理念。
#RK1站聯合開發
#TOD 大眾運輸導向發展
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KMRT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07的網紅典藏ARTouc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自己應該要再舒服的成為一個人,而不是一個藝術家。」—— #劉文瑄 「我覺得我自己在學的某個功課,就是在出世和入世當中怎麼去找到一個平衡點吧。」—— #牛俊強 劉文瑄與牛俊強在過去兩年,分別帶來了兩個代表性的個展——「我居住在可能裡」與「2018牛俊強個展」。在光亮的成果背後,他們各自經歷了...
連通單元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V_Touch人物系列首播 #牛俊強X劉文瑄 📹
「我自己應該要再舒服的成為一個人,而不是一個藝術家。」—— #劉文瑄
「我覺得我自己在學的某個功課,就是在出世和入世當中怎麼去找到一個平衡點吧。」—— #牛俊強
劉文瑄與牛俊強在過去兩年,分別帶來了兩個代表性的個展——「#我居住在可能裡」與「#2018牛俊強個展」。在光亮的成果背後,他們各自經歷了什麼樣充滿碰撞與痛苦的摸索、反芻與排毒,藝術創作方逐步跟上內心而有所質變?在個展獲得各界熱烈的迴響與肯定後,又隨之而來何等挑戰?
兩位藝術家自2014年起,相繼開始接觸 #中醫整復 與 #身心靈診療,觀看自己的身體與生命,並調整與外在相處的方式,不斷在創作的純粹性與藝術世界的名利之間,尋覓平衡共存的可能。這些方法,恰巧與藝術創作相通,皆作為某種連通有形與無形世界的認識橋梁。隨著當代藝術創作在形式、內容與媒材,以及藝術生產條件與機制等面向上的改變,「V-Touch人物」系列邀請讀者走進他們位於雍和藝術教育基金會的工作室,重新理解與想像「藝術家—工作室—作品」三方之間因果之外的關係。在今日,工作室似乎不再只是傳統認知的藝術生產場域,亦是藝術家的生活場景,接案維生的工作現場,以及更重要地,作為一安置存放與修補療育的庇護之所,庇護著作品與藝術家自身的身心靈。
🔹相關閱讀|
🔸〈【你是我的眼,藝術不在家】在池上駐村的這段時間〉>> https://bit.ly/2GAzQmx
🔸〈後像與光之領地——2018牛俊強個展〉>> https://bit.ly/2ZbfDdo
🔸《我居住在可能裡:劉文瑄個展》>> https://bit.ly/3jS0CF8
🔔訂閱典藏ARTouch YouTube 頻道,開啟小鈴鐺,鎖定每個月的V-Touch 優質藝術影音單元>> https://bit.ly/30C4un3
-------------------------------
🔹V-Touch 介紹
隨著媒介轉向帶來閱聽習慣的改變,《#典藏》延續「#ARTouch」的「Touch」精神,在未來定期出品的「V-Touch」中,將原先雜誌翻頁或瀏覽網站所留下的指紋,轉換為播放鍵,便是希望數位時代下的讀者,在「點擊」播放後,將此一觸覺,經由媒體的引介,穿透至影像中對「#展覽」、「#人物」、「#談話」、「#藝術史」等「觸摸」。而「V-Touch人物」系列將帶領讀者走進藝術家工作室,欲觸摸以揭開的過程面紗,除了是創作的實驗與勞動,更含括生活、養成及職涯的多維向度,藉此更為立體地理解藝術家及其創作脈絡。
連通單元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影音首映預告 #V_Touch人物系列首播 #牛俊強X劉文瑄 📹
「我自己應該要再舒服的成為一個人,而不是一個藝術家。」—— #劉文瑄
「我覺得我自己在學的某個功課,就是在出世和入世當中怎麼去找到一個平衡點吧。」—— #牛俊強
劉文瑄與牛俊強在過去兩年,分別帶來了代表性的個展——「#我居住在可能裡」與「#2018牛俊強個展」。在光亮的成果背後,他們各自經歷了什麼樣充滿碰撞與痛苦的摸索、反芻與排毒,藝術創作方逐步跟上內心而有所質變?在個展獲得各界熱烈的迴響與肯定後,又隨之而來何等挑戰?
兩位藝術家自2014年起,相繼開始接觸 #中醫整復 與 #身心靈診療,觀看自己的身體與生命,並調整與外在相處的方式,不斷在創作的純粹性與藝術世界的名利之間,尋覓平衡共存的可能。這些方法恰巧與藝術創作相通,皆作為某種連通有形與無形世界的認識橋梁。隨著當代藝術創作在形式、內容與媒材,以及藝術生產條件與機制等面向上的改變,「V-Touch人物」系列邀請讀者走進他們位於雍和藝術教育基金會的工作室,重新理解與想像「藝術家-工作室-作品」三方之間因果之外的關係。在今日,工作室似乎不再只是傳統認知的藝術生產場域,亦是藝術家的生活場景,接案維生的工作現場,以及更重要地,作為一安置存放與修補療育的庇護之所,庇護著作品與藝術家自身的身心靈。
🔹相關閱讀|
🔸〈【你是我的眼,藝術不在家】在池上駐村的這段時間〉>>https://bit.ly/2GAzQmx
🔸〈後像與光之領地——2018牛俊強個展〉>> https://bit.ly/2ZbfDdo
🔸《我居住在可能裡:劉文瑄個展》>> https://bit.ly/3jS0CF8
🔔訂閱典藏ARTouch YouTube 頻道,開啟小鈴鐺,鎖定每個月的V-Touch 優質藝術影音單元>> https://bit.ly/30C4un3
--------------------------------------------
🔹V-Touch 介紹
隨著媒介轉向帶來閱聽習慣的改變,《#典藏》延續「#ARTouch」的「Touch」精神,在未來定期出品的「V-Touch」中,將原先雜誌翻頁或瀏覽網站所留下的指紋,轉換為播放鍵,便是希望數位時代下的讀者,在「點擊」播放後,將此一觸覺,經由媒體的引介,穿透至影像中對「#展覽」、「#人物」、「#談話」、「#藝術史」等「觸摸」。而「V-Touch人物」系列將帶領讀者走進藝術家工作室,欲觸摸以揭開的過程面紗,除了創作實驗與勞動,更含括工作室與藝術家養成及職涯的多維向度,藉此更為立體地理解藝術家及其創作脈絡。
連通單元 在 典藏ARTouch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自己應該要再舒服的成為一個人,而不是一個藝術家。」—— #劉文瑄
「我覺得我自己在學的某個功課,就是在出世和入世當中怎麼去找到一個平衡點吧。」—— #牛俊強
劉文瑄與牛俊強在過去兩年,分別帶來了兩個代表性的個展——「我居住在可能裡」與「2018牛俊強個展」。在光亮的成果背後,他們各自經歷了什麼樣充滿碰撞與痛苦的摸索、反芻與排毒,藝術創作方逐步跟上內心而有所質變?在個展獲得各界熱烈的迴響與肯定後,又隨之而來何等挑戰?
兩位 #藝術家 自2014年起,相繼開始接觸 #中醫整復 與 #身心靈診療,觀看自己的身體與生命,並調整與外在相處的方式,不斷在創作的純粹性與藝術世界的名利之間,尋覓平衡共存的可能。這些方法,恰巧與藝術創作相通,皆作為某種連通有形與無形世界的認識橋梁。隨著當代藝術創作在形式、內容與媒材,以及藝術生產條件與機制等面向上的改變,「V-Touch人物」系列邀請讀者走進他們位於雍和藝術教育基金會的工作室,重新理解與想像「藝術家—工作室—作品」三方之間因果之外的關係。在今日,工作室似乎不再只是傳統認知的藝術生產場域,亦是藝術家的生活場景,接案維生的工作現場,以及更重要地,作為一安置存放與修補療育的庇護之所,庇護著作品與藝術家自身的身心靈。
🔹相關閱讀|
🔸〈【你是我的眼,藝術不在家】在池上駐村的這段時間〉:https://bit.ly/2GAzQmx
🔸〈後像與光之領地——2018牛俊強個展〉:https://bit.ly/2ZbfDdo
🔸《我居住在可能裡:劉文瑄個展》:https://bit.ly/3jS0CF8
🔔訂閱典藏ARTouch YouTube 頻道,開啟小鈴鐺,鎖定每個月的V-Touch 優質藝術影音單元:https://bit.ly/30C4un3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OaBdpB7d0I/hqdefault.jpg)
連通單元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秀英港Haikou Xiuying Port在南宋淳熙年間(1174年~1189年),已經正式開港辦理外貿運輸業務和對外國籍船開放,是宋元以來與大陸聯繫的主要港口、商埠。港口建設始於1936年,當時,商人集資於秀英港修建了全島第一座人工混凝土結構的碼頭,長43米。日本侵瓊期間也修建了一些碼頭,用於掠奪海南島的資源和海軍基地,這些碼頭於戰後與解放前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解放後,由國家投資從1952年開始,先後疏竣了淤塞的航道和港池,修復和新建了中級碼頭及駁船碼頭,新建了3000噸級泊位和港口倉庫,並不斷地裝備裝卸機械和其他配套設備,機械化程度逐年提高。1990年已成為對外開放港口,為全國20個重要港口之一,有3000噸以下泊位11個,5000噸級泊位2個,有起重、牽引等裝卸機械79台,29條機械化作業線,日裝卸能力2000~3000噸,航線6條。1978年前,其港貨物年輸送量為76.3萬噸。1988年,海南建省時,秀英港貨物年輸送量為241.5萬噸,1990年,秀英港貨物輸送量為288萬噸。秀英港以國際和國內客運為主,近幾年內兼顧集裝箱和商品汽車專用滾裝運輸。現已開通的航線主要有:北海、海安、廣州,每天開往大陸沿海及香港等地區客輪達40多艘。秀英港區是海口港的主體港公用港區,一直以來,秀英港區在整個海口港的貨物輸送量構成中佔有50%以上的份額。該港主要經營大宗散雜貨、集裝箱、車客滾裝運輸。據記者從海南港航獲悉,為加快瓊州海峽港航一體化建設,預計2017年10月1日,秀英港輪渡業務將關停並完成秀英港整體遷移,新海港區承接秀英港瓊州海峽客貨運輸業務。屆時將有效地解決秀英港與城區交通、發展空間的矛盾問題。新海港區不僅承接秀英港區輪渡運輸業務功能轉移,同時也是服務瓊州海峽的大通道和國際旅遊島門戶。海口市將其打造成為現代化車、客流集散地和陸島運輸中心的核心載體。目前,新海港一期工程已經建成投產,二期工程計畫於2017年10月獲得危險品作業許可批復後將全面投入使用。三期快船泊位工程已完成地形測量等工作,正在開展工可報告編制等前期工作,計畫於2018年底竣工投產。
滾裝船是在汽車輪渡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客滾船有多層甲板便於貨運單元放置,造型特殊,上甲板為平整板面,沒有艙口,也沒有起重設備。各甲板間設有斜坡道或升降平臺互相連通,用於車輛通行,車輛通過船上的首門、尾門或舷門的跳板開進開出。因為滾裝船運載的車輛會排出有害氣體,所以滾裝船對通風的要求較高,在上甲板設有很多通風筒。機艙佈設在尾部,煙囪置於兩舷。客滾船的出入口通常設於尾部,設有鉸接跳板與岸搭接,用於滾裝貨上下船。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iRlWHDtgK0/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Cc16Z44iB4NS7Tgjys8nQZWg-Vu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