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新銳品牌PAPER PROJECT 2019年由日籍主理人山田隆司(Takashi Yamada)領軍創立,團隊來自擁有250年歷史的日本紡織公司Takihyo,為推廣友善環境的質材革命,品牌利用紙紗出發改變時尚工業,紙紗面料獨特材質以吸濕排汗、抵抗異味、舒適乾燥著稱,原料取自天然植物馬尼拉麻,不但養份來自日常生活排放水,生長過程更吸收二氧化碳,具有天然抗菌功能,特殊製程中空結構輕盈透氣,吸水力為棉的3倍以上,夏天涼爽舒適,冬天斷熱保暖,一年四季皆適宜著用,日前本週二(08/10)發表Short Hiking Socks健行襪,針對戶外運動需求開發,厚實手感提供高耐效能,腳趾及腳根位置加厚提升舒適性,腳弓位置配置強力彈性針織協助支撐力,訂價$500元(US8-12) ,全程紐約製造,每售出一樣商品品牌同時於美國國家森林基金會(National Forest Foundation)捐出一株樹苗費用,關心環境自然永續、喜愛消臭排汗襪款的朋友請至goodforit購買。
goodforit官網APP- https://bit.ly/3ASu7zX
goodforit官方奇摩- https://bit.ly/3kanmDQ
goodforit蝦皮商城- https://bit.ly/3hV3jGK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海洋科學廳 今天是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由館方展示教育組的研究人員 #彭海鯤博士,來為大家介紹這個常設展。 「海洋科技博物館」談海洋科學是名正言順且不可或缺的項目,但基於一般民眾生活在四周充滿科學的環境中,但又常聞「科學」而色變、對...
造山運動二氧化碳 在 林凱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平常有敷臉的習慣嗎?知道為什麼要敷面膜嗎?當面膜敷在肌膚上時,就像在面部蓋上毯子,形成局部密封狀態,會短暫阻絕肌膚與外界的接觸。這時皮膚溫度會些微上升,且為了透氣,便會張開毛孔以促進汗腺分泌與新陳代謝,使肌膚含氧量提高,進而使精華液被吸收滲透,從而達到深層保養的目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每次敷臉後,膚況都能變得水潤Q彈且明亮又細緻。為了養出迷人的水煮蛋肌,常保健康年輕的膚況,以下「五個敷臉的理由」,趕緊一起來認識吧!
❶灌注水分
角質層位在肌膚結構最外層,主要作用為防止水分散失及抵禦外在環境侵害,同時具有吸收與代謝的作用。其由角質細胞組成,而在細胞與細胞之間,則是由「細胞間脂質」及「天然保濕因子」所填充。它們相互堆砌排列出如磚牆的屏障,用來保護肌膚,聯手維持肌膚保濕度、防禦度與文定度。當角質屏障因老化、環境、疾病等壓力因素導致缺水、而失去防禦力時,各式肌膚問題便會接踵而來。而敷面膜屬於急救型之特殊保養工具,可為角質層傾注水分。於敷臉後,則應接續用乳液、凝膠或乳霜來進行鎖水步驟,以避免水分散失。常見的水性保濕成分,如尿素、雪耳、玻尿酸、山梨醇、丙二醇、胺基酸、透明質酸、海藻多醣、聚乙二醇、水解膠原蛋白等;而具鎖水的油性成分,則像是合成脂、角鯊烯、神經醯胺、各類動植物油脂等
❷紓敏養護
當肌膚出現泛紅、起疹、發癢、腫脹、脫屑、乾燥等不適反應,皆為敏弱肌的常見跡象。其主要受到紫外線照射、毛孔堵塞、肌膚缺水、過度清潔、壓力過大、免疫力低、天生遺傳等因素所導致發炎情況。輕症者可藉由具舒緩成分的面膜來鎮定緩解,像是神經胜肽、菸鹼胺、尿囊素、沒藥醇、傳明酸、洋甘菊、牡丹根、金盞花、金縷梅、木蘭醇、小黃瓜、薰衣草、薄荷、蘆薈、甘草等。而重度敏弱者,則應透過皮膚專科醫師診斷與治療,並配合日常建議之護理方式為主。並以選擇「敏弱肌」專屬的商品為主,像是凝凍質地就頗受歡迎,其具清爽降溫作用,且可避免膜紙中的纖維,帶來刺激不適之風險
❸積極修復
揮之不去的惱人痘疤、毛孔粗大、印記痕跡等瑕疵,若置之不理且無積極調理,便可能成為難以處置甚至不可逆的肌膚違章建築!肌膚的代謝週期約為28天,遇輕微受損時,日常可增加敷臉次數進行修護,可有助提升角質層之生長與代謝,便可使膚況恢復穩定。當肌膚的受損程度越高時,修復期就會越長,務必細心照顧,才可使調理進度加快些。而常見的修護類型成分,像是核糖、B3、B5、紅沒藥、水楊酸、蜀葵花、紫蘇葉、有機米、珍珠藻、蔓越莓、德國洋甘菊等,皆被廣泛應用在修護系列的功能性保養品中
❹平衡調理
良好的膚況,意即維持平衡與穩定的狀態,平時可透過清潔、保濕、美白、抗老、滋養等護膚品進行肌膚調養。日常則可藉助面膜進行週間調理,深層淨化讓肌膚保持絕佳通透性與平衡性及穩定性。而常見的養護成分像是辛甘醇、乳酸菌、辣木籽、戊二醇、苯丙醇、乙醯丙酸、明串球菌、茴香酸鈉、甲基丙二醇、大馬士革玫瑰等
❺防禦升級
肌膚是人體的重要保護屏障,用以抵擋污染、光害、溫度、病毒、細菌、微生物等之第一道防線。若肌膚的保護力漸弱,各式各樣的老化跡象便會逐漸浮上檯面!如同為了長保健康與元氣,可透過運動與補充營養來優化體能狀態;肌膚則可藉由保養來強化抵禦力,敷臉則具有密集調養的意義。像是A醇、紫蘇、靈芝、雪絨花、鳶尾花、蓖麻油、銀杏葉、維他命C、野百里香、人蔘皂苷、藍銅胜肽等,皆為主流的防禦係成分,協助肌膚在險峻環境中,仍可維持強韌的生命力
#面膜種類
1.片狀式面膜
以片狀的面膜布料吸收精華液,貼於臉部肌膚用以提升養分吸收率,其中可概分為一般不織布材質、生物纖維以及天然植物纖維3類。不織布材質為吸附足夠的精華液,多需有厚度,但在服貼度上就稍受影響。生物纖維的面膜的材質如滑潤的蒟蒻或花枝,當中細微的纖維直徑,能夠與肌膚緊密的貼合,創造高效率的封閉性經皮吸收效應,且多孔結構的生物纖維,可承載更多精華液,視厚薄度而異。而天然植物纖維則比一般布膜更輕薄透氣,甚至有隱形般的感覺,其服貼度及吸水力良好,且可被生物分解,材質溫和適用所有膚質
2.礦泥狀面膜
尤受油性及混和性肌膚歡迎的泥狀面膜,以清潔、去脂、保濕為主。泥類成分具備優異的吸附肌膚油脂及藏污納垢之作用,使用後肌膚潔淨清爽,於夏天特別受到歡迎
3.凝膠狀面膜
如果凍得清爽劑型,通常油脂含量較少或甚至無油,可達優異的降溫與補水效能,常見的晚安面膜,便是其經典商品。可採厚敷方式進行,使肌膚舒緩且吸收養分,於夏日特別受到歡迎
4.乳霜狀面膜
滑順潤澤的霜狀質地,添加可保濕的油脂,具有良好的滋潤性能,特別適合用在秋冬或是乾性肌膚使用,厚敷後再局部貼上保鮮膜或用溫熱毛巾貼附加強,便能進一步幫助深層潤澤調理
5.撕拉式面膜
以凍膠材質的面膜塗抹在臉部肌膚上,靜待一段時間後,凍膠就會在肌膚上形成薄膜,時間到之後再將薄膜輕柔撕除,膠體便會順勢帶走肌膚的老廢角質與髒污,主要以清潔保養功能為主
6.泡泡式面膜
其起泡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碳酸氫鈉(即小蘇打)+水→二氧化碳(氣泡來源),泡泡面膜在接觸到空氣後,原理就跟汽水一樣,小蘇打與水混合產生的二氧化碳空氣被關在中間,溶於水中的氣體急著溢散到空氣中,就產生了二氧化碳泡泡。第二,界面活性劑+起泡劑,凝膠型的泡泡面膜中較常見,界面活性劑加上少許的起泡劑,擠出混合搓開後即產生泡泡。而泡泡面膜原理是利用氣泡清潔毛孔內的髒污和軟化老化角質。可令肌膚變得明亮、細緻且潤澤
#敷臉停看聽
⚠️片狀面膜主要為一次性使用,切勿重複利用,以免孳生細菌,或造成肌膚傷害
⚠️敷臉時,勿把臉朝著電扇或吹風機吹風,這樣肯定讓保養成分加速乾燥,調理效果將大打折扣
⚠️敷臉後,若泛紅、發癢、刺痛等不良感受持續未減,甚至出現水泡、傷口等嚴重發炎、傷口等症狀,切勿置之不理,應立即就診與治療
⚠️敷臉前務必做好妥善卸妝與清潔,若肌膚留有髒污,便會因毛孔堵塞,而阻礙保養成分滲透與作用,且可能引起發炎、敏感或老化等副作用
⚠️當肌膚正在發炎,或長很多粉刺痘痘、酒糟泛紅等情況時,皆不適合敷臉。若操作不當,恐讓不良肌況加劇,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建議並配合指引進行調理
⚠️泡澡時不敷面膜,因為在溫熱的水蒸氣下,毛孔會張開,這時候會帶出毛孔內的髒汙,若敷臉反而阻礙髒汙排出,反讓髒污重新回到毛孔裡;應於泡澡後敷臉為宜,可使吸收力大幅提收
⚠️敷臉後,即可接續以日常保養品進行調理,可顯著提升吸收與養護效率,膚況便可再次升級。保養步驟,可從質地清爽循序漸進至潤澤滋養的質地,並可適時輕柔按摩肌群,緊實、紓壓一步到位
⚠️面膜稍作冰鎮或儲放於美容冰箱無礙,可有助成分穩定保存,且天熱時可獲冰涼降溫及緊緻毛孔的沁涼感受。而面膜加熱則不建議,因加熱可能導致活性成分變質流失,反而使面膜功效大幅下滑
⚠️敷面膜時間建議於20分鐘以內結束,因肌膚吸收水分存在極限,過量也不會再吸收,尤其片狀面膜敷過久,面膜布乾了之後會開始吸收肌膚水分,就會造成反效果,更別敷著睡覺過夜。至於敷面膜的頻率,各類保養調理型面膜,一週使用3-4次即足夠;清潔型面膜則依照膚況與季節,平均維持一週1-2次即可,通常於夏季時節的清潔護理需求與頻率會相對較高
#凱鈞話重點
#五個敷臉的理由
造山運動二氧化碳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家庭醫學】~ 運動時戴口罩會不會有影響?
微解封首週,相信很多人已經迫不及待出門走走了;你會不會覺得騎車、跑步、爬山時,戴個口罩很難呼吸?一下子就累了呢?
其實這個問題在我家也有出現,和家人去走走小步道,太太覺得戴口罩好難呼吸,需要休息比較多次;我則覺得爬山沒什麼影響,反而是去河濱追著小朋友的腳踏車跑步時,會比平常容易累。
一些朋友戴著口罩外騎,也覺得瓦數做不出來,變得比平常弱,所以好奇來看看有沒有文章來討論,整理後分享給大家。
--------- 開始看一些文章囉 ----------------------
1. 第一篇是討論戴布口罩和外科口罩,在劇烈運動時的表現
Shaw, Keely, et al. "Wearing of cloth or disposable surgical face masks has no effect on vigorous exercise performance in healthy individu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21 (2020): 8110.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7218110
實驗找了14位 (7男、7女;年齡 30.3 ± 10.9 歲),平常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分別進行三次測驗 (不戴口罩、戴布口罩、戴外科口罩)。
測驗內容為使用「自行車測力計」(就是可以調阻力測功率的飛輪車),自行決定起始的功率 (35W-100W),並以每2分鐘增加35W,向上增加,直到力竭。測驗期間去測量動脈氧飽和度、組織氧合指數、主觀的勞累程度及心率。
最後結果如下:
最大功率:(各組間沒有差異)
沒有口罩 234 ± 56 W
外科口罩 241 ± 57 W
戴布口罩 241 ± 51 W
力竭時間:(各組間沒有差異)
不戴口罩 622±141秒
外科口罩 657±158秒
戴布口罩 637±153秒
也沒有因為戴口罩就產生缺氧的情況出現。
※ 阿賢小結:看起來一切都很美好,戴了口罩好像不會對運動有什麼影響耶?
2. 所以我們就來找找看如果用N95,會不會造成運動表現下降吧
Epstein, Danny, et al. "Return to training in the COVID‐19 era: the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face masks during exercis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31.1 (2021): 70-75.
https://doi.org/10.1111/sms.13832
這次找了16個男性 (年齡 34 ± 4 歲),平常也有規律的中高強度運動習慣,分別進行三次測驗 (不戴口罩、戴外科口罩、戴鴨嘴式N95口罩)。
一樣是使用自行車測力計,從25W開始,每3分鐘增加25W,直到力竭;期間測量心率 (HR)、氧飽和度 (SPO2 )、呼吸頻率 (RR) 、呼氣末二氧化碳濃度 (EtCO 2 )及主觀疲勞程度量表。血壓則在開始及結束時測量。
結果如下:
心率、呼吸頻率、血壓、氧飽和度和力竭時間沒有顯著差異。
(力竭時間:不戴口罩為 18.9 ± 3.7 分鐘,戴外科口罩為 18.3 ± 3.7 分鐘,戴 N95 為 18.5 ± 3.6 分鐘。)
但在較高強度的運動時,呼氣的二氧化碳濃度則有明顯不同 (N95>外科>不戴口罩)。
※ 阿賢小結:看起來運動的表現還是沒什麼變化耶?只是這個實驗多測了一個呼氣末的二氧化碳濃度,能不能做為解釋我們覺得戴著口罩比較喘的原因呢?
而且要注意的是,在2011年的研究發現,使用 N95 口罩會導致吸氣和呼氣流動阻力的平均增加分別為 126% 和 122%,氣體交換率也下降了37%。另外,口罩隔開的空間,會造成重新吸入二氧化碳含量高的空氣,如果時間拉長,會不會有更大的影響,都在這個實驗中得不到答案。
Lee, Heow Pueh, and De Yun Wang. "Objective assessment of increase in breathing resistance of N95 respirators on human subjects." Annals of occupational hygiene 55.8 (2011): 917-921.
3. 前面都踩腳踏車,有沒有跑步機的實驗呢?
Driver, Simon, et al. "Effects of wearing a cloth face mask on performance, physiological and perceptual responses during a graded treadmill running exercise test."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21).
http://dx.doi.org/10.1136/bjsports-2020-103758
這次找了31名成人(年齡 :23.2±3.1 歲;14女、17男),分別不戴口罩和戴布口罩,在跑步機上進行最大攝氧量測試。
結果戴布口罩,明顯減少運動時間 (-01:39±01:19 min/sec, p<0.001)、最大耗氧量 (VO 2 max) (-818±552 mL/min , p<0.001)、分鐘通氣量 (-45.2±20.3 L/min)、最大心率 (-8.4±17.0 每分鐘跳動, p<0.01) 和呼吸困難增加 (1.7±2.9, p<0.001)。
簡單來就是差很大!運動時間減少 14%,VO2max減少 29%。
※ 題外話,還有研究在討論戴口罩會影響溫度調節
日常工作活動中,佩戴外科口罩和 N95, 30 分鐘後,鼓膜溫度(耳溫) 分別升高 0.07 和 0.03°C
Roberge, Raymond J., Jung-Hyun Kim, and Aitor Coca. "Protective facemask impact on human thermoregulation: an overview." Annals of occupational hygiene 56.1 (2012): 102-112.
〖結語〗
好啦,看到大家頭都暈了,究竟這些研究能不能到現實生活中使用呢?其實會有一些問題存在。
第一就是研究的對象多為年輕人,40-50歲甚至以上的族群不確定戴著口罩運動有沒有什麼影響,而且也沒有合併慢性病的資料,例如:三高。
第二就是上面研究的測試都是高強度的,有點像自行車的FTP test,以及最大攝氧量測試,相對運動的時間都短,如果像爬山一爬就是半天一天的,或是自行車一騎就是3-4個小時,不知道上面提及的呼氣末的二氧化碳濃度會不會升到對身體有害的程度。
最後就是這些實驗,都沒有考慮到口罩可能因為長時間使用後,汗水浸溼而影響呼吸的狀況。
我自己的建議如下:
1. 循序漸進:從強度較低的運動開始嘗試,例如:散步、慢慢騎車;再慢慢拉長時間,如果身體沒有不適,再提高強度和拉長時間。另外,活動中在開放附近沒人的情況下飲水或飲食時,也可以趁機換氣,把累積的二氧化碳吐掉。
2. 有備無患:運動時,多帶幾個備用口罩用防水夾鏈袋收好,如果真的口罩太溼,影響到呼吸或換氣效率,至少還有可用的口罩。
3. 接種疫苗:真的想在戶外無罩趴趴走,還是需要疫苗接種率先拉上來,就像之前提過的,打完疫苗至少可以大幅下降重症機率;即便感染之後,也比較有機會可以重回戶外。
造山運動二氧化碳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海洋科學廳
今天是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由館方展示教育組的研究人員 #彭海鯤博士,來為大家介紹這個常設展。
「海洋科技博物館」談海洋科學是名正言順且不可或缺的項目,但基於一般民眾生活在四周充滿科學的環境中,但又常聞「科學」而色變、對「科學」感到疏離高深又難親近,因此本廳的目的在於讓民眾消除對於海洋科學的排斥,進而產生對海洋科學的興趣。本廳將以活潑有趣的互動方式,呈現出海洋科學中已經了解與尚待探索的課題,同時也讓參觀者感受到海洋科學的發展對人類帶來的福祉,也希望藉由參觀者提出觀後省思,共築海洋可能的未來。
展廳主題:
海洋科學廳包含四大主題。為了讓參觀者從地球整體的角度了解所看到的海,同時也循著歷史軌跡介紹海洋的誕生,因此我們安排第一個主題為海洋面貌。在設計成海洋研究中心的空間裡,將以重視體驗的方式多元地呈現展示。為了呈現海洋波浪產生的情形,海中光線與聲音的傳遞方式,模擬深海水壓的實驗裝置、實際運用於海洋調查與資源探勘的儀器等,介紹海洋的科學特性以及海洋科學的現狀,我們安排第二個主題為「海洋探索」。為了展示日常生活中利用海洋資源製造的產品與一些半成品的原料實物,提醒參觀者其實在各種情形下我們不知不覺使用了許多海洋資源,生活中更少不了海洋資源,藉以說明海洋資源的重要性,我們擬定第三個主題為「海洋資源」。在對海洋科學有些瞭解後,民眾可能會對現況有些好奇,因此我們介紹國際與國內最新的海洋科學研究情形,同時介紹台灣海洋研究的歷程與發展狀況,安排第四個主題為「海洋資訊」。
主題一 海洋面貌:
利用七塊LED 柱狀的顯示板顯示裝置,以燈光與聲音製造出波浪、冰山、海嘯與海中生物等的海洋意象空間效果,稱為Data Pole。「海水的運動」是從不同的時間點、尺度,呈現海水的各種動態。「海洋生態剪影」呈現飛魚躍出水面、浮游生物群在海中徜徉、大鯨鯊在海上覓食、淺水的海藻隨波漂動、深海巨大的魷魚身影晃動、帶著螢光的水母群等。「海嘯」顯現海底發生地層斷裂大水激湧,跨越大洋的海嘯衝上海岸,形成一片汪洋滾流。「海冰與冰山」展現冰川與海水匯合處的大片崩落冰山,激起如山高的水花並形成一座座大型的冰山。北極熊帶著小熊追逐著海獅,最後出現一路挺進的破冰船。這四段重複播放的影片,讓參觀者一進展廳就感受到海洋的氣氛。地球是一個「水的星球」,地表有七成是海洋。這裡要從全球的角度介紹海洋的分布,海洋的寬度與廣度,同時讓參觀者與陸地作比較。另以「海洋相簿」來「重現古代海洋環境」與認識「海洋環境的變遷」。接著介紹水的行星、地球上的水、海的分布與深度、地球剖面與地殼厚度、全球海洋拼圖、從空中看地球(SOS)等課題。其中SOS 球型劇場是以「海洋與地球」為主題介紹全球性的現像,例如全球的洋流、海溫、海風、海面高度、海底地形、溫室效應等。
主題二 海洋探索:
將模擬研究中心創造空間感覺,以體驗型的展示方式介紹海水的性質與運動等等。
「海水的特性」是讓參觀者了解海水所具有的各種性質(溫度、鹽分濃度、壓力、光線、聲音等),同時也透
過海洋生物的生態學習海水所擁有的各種性質。「海水的成份」是介紹海水中含有哪些物質、多少份量,及各佔多少比例。比較海水所含物質與人體所含物質,可以發現主要成份的種類十分類似。「海洋生產力」是介紹在海洋生態系的最底層是微小的植物浮游生物,二氧化碳與陽光等無機物會產生養分供應給其他生物。另在全球物質的循環上,海洋與海洋生物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介紹海洋與海洋生物所扮演功能的重要性。
「海水的運動」介紹海中發生各種運動,同時利用實驗裝置讓參觀者體驗、學習該性質。過去在研究海洋時,必須實際到海上才能進行調查,但是由於遙測技術的發展,讓人類在不必到海上即能進行觀測,並且將觀測的結果應用到許多領域,「海洋遙測」將介紹相關內容。
「海洋調查船探勘」是以我國最新建造的海研五號為題,介紹研究船的結構、船內研究室所從事的活動、調查儀器等,引發參觀者對海洋調查的興趣。
主題三 海洋資源
呈現可從海洋取得各種資源的圖像,並利用影像與實物介紹人類對各種海洋資源的利用
其中海洋的非生物資源包含海洋礦物資源、海洋空間資源、海洋能源等。海洋礦物資源的應用,包含化工、紡織、造紙、染料、治金、陶瓷、肥皂、玻璃、醫藥、農漁業、食用等。海洋深層水以水產養殖與農業為應用重點,並用於漁牧、食品醫療、觀光休閒與溫差發電等相關產業。空間資源指可以利用的各種海洋空間,例如人工島、海上機場、海底隧道、海上度假村等。海洋能展項介紹溫差發電、波浪發電、海流發電等。
主題四 海洋資訊:
介紹國際與國內最新的海洋科學研究情形,同時介紹台灣海洋研究的歷程與發展狀況。
海洋的未來:
是以越來越熱的地球,引出全球暖化下的海水溫度上升等海洋的危機,作為本區的引言,讓參觀者警覺「我們僅有一個藍色地球」,開始關心海洋。然後針對人類與海洋關係的四大主題(環境、科學、科技、能源)一一介紹,讓參觀者了解世界各地保護海洋、研究海洋、運用海洋的各種未來可能的海洋願景,而達到「築夢海洋」。最後以「向海洋立約」為題,讓參觀者以自己的話或畫,寫「給海洋的一封信」,傳達對海洋未來的反思與展望。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造山運動二氧化碳 在 行車紀錄趣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第一代BMW X5,
在1999年正式上市之後,
就以強勁動感的外型,
與實用的空間機能,
開啟SAV(Sports Activity Vehicle)風潮,
為豪華運動休旅車,
立下成功的典範。
原廠代號F15的全新X5,
在外觀上依然保留了
它的陽剛個性,
透過更具肌肉感的雙腎水箱護罩,
以及頭燈、霧燈、保險桿進氣口的線條修飾,
讓車頭呈現出X的造型,
這也是這次外觀的改款重點,
而車頭的導流氣孔,
以及氣廉設計,
不僅是外觀上的考量,
在空氣力學上更是有所貢獻,
造就X5擁有0.31的,
同級距最低風阻係數。
在動力方面,
一直是BMW的強項,
不管是汽油或柴油版本的X5,
即使是最入門等級,
就有6.9秒的0-100公里加速實力,
除了性能表現優異,
在降低油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上
也都有出色的表現。
注重駕馭樂趣的BMW X5
在安全上更是不遑多讓,
除了全車系標配6氣囊外,
其他的主、被動安全配備也相當齊全,
提供消費者宛如保壘的安全守護。
全新的X5系列,
希望透過全方位的傑出表現,
再創豪華運動休旅車的新標竿。
udn tv【行車紀錄趣OurLoveForMotion】(別忘了按讚跟訂閱喔!)
網路播出:
Smart TV、YouTube同步首播:
udn tv》http://www.youtube.com/udntv
行車紀錄趣》http://www.youtube.com/OurLoveForMotion
Smart TV》BenQ、Panasonic、Samsung、LG
電視播出:
每周二17:00,有線電視也能收看udn tv【行車紀錄趣】!
凱搫大頻寬/台灣大頻寬 SUPER MOD --Channel 214
bb TV Channel 203
聯維有線電視/寶福有線電視 Channel 130
大豐有線電視/台灣數位頻寬 Channel 265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OurLoveForMo...
Website: http://tv.udn.com/shows/2.shtml 行車紀錄趣官網:http://funcar.udn.com 製作人:鍾清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