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不是如何拼命做好父母,而是怎樣放手引導孩子走向獨立自主」
昨天到國立宜蘭大學參加教學工作坊,曾士民老師一看到我就說:「我看到你的名字有點緊張」。我猜想老師看到我已經參加過好幾次他的工作坊了,或許疑惑著:你不是聽過了嗎?為什麼會一次一次的參加,聽重複的內容?
我跟曾老師解釋,我剛到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書時,副校長坐在教室後面看我教學。督導時,她告訴我,我講得很精彩,但是學生聽過去只會覺得有道理而已,沒有真的思考與內化。副校長所言甚是,後來教授充電合作社邀請了曾士民老師來幫大學老師們上課,我才開始學會用別的方式教學。
但不可否認的,我是個個人魅力比較強烈的人,學生喜歡聽我講,我自己也喜歡講,然而聽我講(根本是看我演)的學習有限 (請看曾老師貼在牆上的這個有關學生的學習路徑海報),如同大雨淋到頭上,留在頭髮上的只剩下一點點,其他都流掉了。還是得用上其他方法,尤其是那些得親自動動腦、動動手的,內化和能夠應用的效果會更好。
我告訴曾老師,我必須要有個角色模範,透過一次一次的觀察,內化「主角不是我而是學生」的上課方式長得像什麼樣子,所以他才會看到我「追星」,只要我有資格報名參加的,再遠我都奔去。
老師說他看到我的心態從「做」(do)轉到「同在」(being)。
的確,以前覺得要講好講滿,良心才會安,於是教學過程拼命講,拼命做。現在則是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怎樣學生才會學好學滿,轉為勒住舌頭勒住手,幾種方法輪著用,引導學生有動起來向前走。
我記得有一次參加世界咖啡館的教學示範,這是個搜集點子,凝聚共識的好方法,有一位教授就狹促的跟引導者說,哇,你這錢會不會太好賺啊?什麼事都不用做,我們這些交錢的人累得要死。但這只是玩笑話,因為我們心知肚明,老師在上面講破嘴,都比不上學生動口動手所帶來的效果,而引導者也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觀察與引導參與者達到目的。
當父母也是這樣,剛開始滿心想的都是怎樣我才是個好父母,到後來慢慢學會,重點不是如何拼命「做好」父母,而是將視角轉為放手,用各種方法引導孩子邁向獨立自主。
~郭葉珍的《和自己,相愛不相礙》~
博客來 https://tinyurl.com/y723qf8r
三采 https://tinyurl.com/yc4h6mm5
誠品 https://bit.ly/2KcE4CO
讀冊 https://bit.ly/2WjC9ip
MOMO https://bit.ly/3mhXvHy
電子書
Google Play: https://tinyurl.com/yb5gehfa
Readmoo: https://tinyurl.com/y9zlse28
角川: https://tinyurl.com/y7x6tr7o
KOBO: https://tinyurl.com/yaw27pby
博客來: https://tinyurl.com/ya78zwyc
Pubu: https://tinyurl.com/ybzzvo4q
MyBook: https://tinyurl.com/ya2yx4lu
HYREAD: https://tinyurl.com/y9c43vds
Amazon: https://tinyurl.com/yd8mdzsz
~郭葉珍的《我們,相伴不相絆》~博客來2020年親子教養排行榜第六名
博客來:https://reurl.cc/NjZWge (含電子書)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