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的第一場特教專案會議】💁♂
今年5月和議員夥伴及各市代、鄉代一起和特教家長聚會後,我們辦公室就一直在想要如何推進特教家庭處境改善的相關工作,左思右想,不如從讓特教家長和縣府相關局處直接對話開始吧!🗣
我們辦公室今天上午在議會3樓會議室舉辦「特殊教育身心障礙學生的生涯發展及其主要照顧者支持系統」專案會議,採 #世界咖啡館 模式邀請身心障礙者及其家長、相關專業工作者參與,針對特教生「#就學」、「#就業」、「#就養」、「#照顧者支持系統」四大主題進行分組討論。不只 立法委員 蕭美琴 辦公室主任林俞君、 張峻 議長助理梁哲彬、 張懷文
議員、 張美慧 議員、 Lamen Panay 蔡依靜議員到場傾聽民意,縣府團隊教育處處長 #李裕仁、社會處處長 #張逸華、衛生局技正都率員出席,家長們紛紛回饋「這是花蓮首度讓特教家長和縣府官員跨局處直接對話的會議」、「特教家庭的心聲總算有人聽見了」。👂
我希望透過特教專案,讓家長和縣府團隊進行直接的對話與溝通,期待能夠在社會上或校園內增加融合教育的倡議與宣導,讓一般社會大眾與特教家庭相互看見,增加理解的可能性。👀
就業組桌長 #王芯婷 分享特教家長最期望的是孩子們能夠學習照顧自己、自立生活,培育特教生就業,不只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實踐,也是一種身而為人的基本權益,同時希望透過工作讓身障者不會退化、活化身心,建議能增加雇主端的教育宣導與獎勵,讓雇主願意聘用身障者。希望拆解在地產業工作項目,進行職業再設計,針對身障者的就業興趣,提供更多兼職或在家工作的選項、進行以就業者的職能再訓練,並改善工作環境的無障礙硬體動線設施。🧐
就學組桌長 #蔡逸勳 分享特教家長普遍擔負孩子照顧、就學通勤接送的重任,花蓮學校缺乏特教課後或暑期輔導課程、特教助理申請核定期過長讓家長擔心孩子在校安全、縣府提供的夜間或假日照顧支持系統少、轉銜階段的資訊取得不易;造成家長求職、經濟、照顧、資訊取得上的困難,提出希望市區的學前特教班能比照偏鄉能夠有專車服務、簡化申請特教助理流程、增加特教生學校課輔或暑期輔導時間等建議。🚌
就養組桌長 #王文娟 分享特教家長具體針對花蓮縣溫水復健游泳池暫停營運、無障礙廁所照護床匱乏、輔具中心缺乏兒童輔具等問題,具體提出建議縣府再多找亞緻會館討論特教游泳復健合作、在輔具中心規劃輔具展示空間等硬體方面的改善方案;另外針對身障領域社工不足、專業治療師不足、居服人員特幼照護之能不足等軟體問題,提出建議縣府提高專業人士薪資及員額預算編列、增加居服人員職能訓練等構想。🤔
照顧者支持系統組桌長 #鄭佩馨 分享特教家長花很多時間在照顧特教孩子,常遇到寒暑假、假日、課後照顧、小作所不足等收托、照護、職能訓練問題,尤其是花蓮缺乏罕病的衛教,讓罕病兒易受霸凌;缺乏身障社工或學校社工,家長端的喘息服務不足,支持系統又多以大團體活動方式進行,較難讓同屬性的特教家長進行交流互動;更期待能有諮詢統合的資源系統,整合公部門相關醫療、衛教、社福資源。👶
家長另外提出花蓮安置機構缺乏重症或情緒障礙的收容機制、身障相關補助通常只能擇一申請、特教生在校易遭受霸凌、照顧者與身障者雙老等議題,也有語言治療師建議一定要設置醫療院所聽力檢查、增聘公職語言治療師。👨⚕👩⚕
教育處回應目前將結合立委力量,向中央申請學前特教幼兒交通車新購車經費,針對轉銜教育的部分,每年10、11月各校都會辦理說明會,未來將更加強特教老師和家長的溝通,協助家長進行學校選擇。也將透過鑑輔會的機制充分協助家長,提供孩子最適的校園安置。🤱
社會處回應將針對身障者進行就業興趣普查,提供個別化的就業輔導服務。過去多由社工針對身障家庭個別需求提供服務,未來將更細緻的按身障家庭屬性規劃家長支持團體,並嘗試規劃舉辦年度身障福利資源說明會,提供公部門資訊,增加家長喘息與交流的機會、身障家庭雙老家庭服務的宣導,研議在花蓮推動時間銀行的可行性。💪
衛生局回應長照2.0的服務對象不只是老人,也包含身障者,未來將針對特教家庭加強宣導,主動提供資訊,同時輔導各站點人員的教育訓練。雖現行法規沒有明定無障礙廁所內應設置照護床,但考量照顧者需求,目前慈濟醫院內已成功建置;衛生局也正在改建中,未來將作為其他單位改建參考時的示範點。🏥
我相信這次的特教專案會議是個開始,相信,在立委、議員夥伴、各級民代的關心下,將有助於縣府團隊與特教家庭進行後續的溝通與合作,讓花蓮的特教家長、身障家庭及身障者都有更好的福利資源與生活環境。👫
#花蓮縣議員 #楊華美 #新花蓮美一天 #特教 #身障 #專案
身心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整合服務 在 饒慶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溫度的社福政策,是我要替所有台東人民所做的】
一、社區式安養
在台東縣老年人口約3萬5千人,超過全國平均值的14.2%。慶鈴認為高齡長者的照顧,仍需以家庭及社區生活為中心;多數長者也希望能在社區「活躍老化」,因此對於老人的照顧就應該優先以社區式安養為重點,才能面對少子化以及高齡危機。
在普設的社區關懷服務據點、聚福食堂、長照C級巷弄站及部落文化健康站這些屬於日間照顧的服務模式,長者互相照應關懷和共餐,這不僅能讓長者感覺快樂、受尊重,同時也讓白天要上班的年輕人可以安心就業。
若慶鈴有機會進入縣府,我們必定會持續推動日間照顧服務,透過專業照顧服務員訓練,並結合宗教、社福團體大量培植服務志工與建置社區服務人力網。
二、「初老服務老老」
我們的社會充滿許多有愛心的民眾,因此擴大志願服務的組織更是有必要性,例如推動「初老服務老老」,就是讓年輕一點的老人來服務更年長的老人,創造友善、循環的環境來穩定社區。
這樣的做法在國外已經有相當多成功的案例,慶鈴有自信能夠成功複製國外經驗,在台東打造「青銀共居」服務模式,讓老人生活不再感覺孤寂;年輕人也可以藉此傳承長者經驗與解決居住問題,達成跨世代經驗交流的服務模式。
三、重視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
在照顧身心障礙者朋友與家庭上,慶鈴認為現在雙老家庭越來越多的情形之下,台東若要推向國際化,更應該重視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強調身心障礙者有充分及平等的享有所有人權及基本自由。
首先,我們會提供自力支持生活服務方案,透過生活重建及身障者職訓,培養其適性就業的技能後,再鼓勵身障者創業或就業,例如成立個人工作室,或者輔導進入一般就業市場或庇護性工廠。
另外,過去黃健庭縣長所建置起來的智慧社福系統,像是復康巴士APP、社會福利整合服務平台、就業小神通等等,使用資訊科技來推動社福服務,慶鈴除了會全力支持,也向所有鄉親保證會持續推動。
四、弱勢家庭和兒童及少年的關懷
未來慶鈴會利用縣府目前成立4個區域型的家庭福利服務中心,以及原住民族行政處的原家婦女服務中心,建置起一套完整的社工系統並且與其整合,擴大運用,產生更龐大的社會服務力量和服務效能。
利用政府與民間協力合作,提供有需求的家庭或孩童基本生活支出。在長期經濟貧困的面向,則擴大實施二代脫貧方案、以工代賑職業訓練及職場技能培養;在照顧需求面,除結合本縣7家食物銀行提供生活用品,也會透過民間的愛心企業資源連結,鼓勵愛心企業善盡社會責任等。
在兒童及少年權益的保障領域上,要讓孩子們在安全的環境平安健康、充滿自信的長大之外,意即「培養競爭力」是我們面對下一代共同的責任;好的競爭力可以改變和創造命運,改變觀念就會改變行動,台東未來才會有希望!
身心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整合服務 在 饒慶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溫度的社福政策,是我要替所有台東人民所做的】
一、社區式安養
在台東縣老年人口約3萬5千人,超過全國平均值的14.2%。慶鈴認為高齡長者的照顧,仍需以家庭及社區生活為中心;多數長者也希望能在社區「活躍老化」,因此對於老人的照顧就應該優先以社區式安養為重點,才能面對少子化以及高齡危機。
在普設的社區關懷服務據點、聚福食堂、長照C級巷弄站及部落文化健康站這些屬於日間照顧的服務模式,長者互相照應關懷和共餐,這不僅能讓長者感覺快樂、受尊重,同時也讓白天要上班的年輕人可以安心就業。
若慶鈴有機會進入縣府,我們必定會持續推動日間照顧服務,透過專業照顧服務員訓練,並結合宗教、社福團體大量培植服務志工與建置社區服務人力網。
二、「初老服務老老」
我們的社會充滿許多有愛心的民眾,因此擴大志願服務的組織更是有必要性,例如推動「初老服務老老」,就是讓年輕一點的老人來服務更年長的老人,創造友善、循環的環境來穩定社區。
這樣的做法在國外已經有相當多成功的案例,慶鈴有自信能夠成功複製國外經驗,在台東打造「青銀共居」服務模式,讓老人生活不再感覺孤寂;年輕人也可以藉此傳承長者經驗與解決居住問題,達成跨世代經驗交流的服務模式。
三、重視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
在照顧身心障礙者朋友與家庭上,慶鈴認為現在雙老家庭越來越多的情形之下,台東若要推向國際化,更應該重視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強調身心障礙者有充分及平等的享有所有人權及基本自由。
首先,我們會提供自力支持生活服務方案,透過生活重建及身障者職訓,培養其適性就業的技能後,再鼓勵身障者創業或就業,例如成立個人工作室,或者輔導進入一般就業市場或庇護性工廠。
另外,過去黃健庭縣長所建置起來的智慧社福系統,像是復康巴士APP、社會福利整合服務平台、就業小神通等等,使用資訊科技來推動社福服務,慶鈴除了會全力支持,也向所有鄉親保證會持續推動。
四、弱勢家庭和兒童及少年的關懷
未來慶鈴會利用縣府目前成立4個區域型的家庭福利服務中心,以及原住民族行政處的原家婦女服務中心,建置起一套完整的社工系統並且與其整合,擴大運用,產生更龐大的社會服務力量和服務效能。
利用政府與民間協力合作,提供有需求的家庭或孩童基本生活支出。在長期經濟貧困的面向,則擴大實施二代脫貧方案、以工代賑職業訓練及職場技能培養;在照顧需求面,除結合本縣7家食物銀行提供生活用品,也會透過民間的愛心企業資源連結,鼓勵愛心企業善盡社會責任等。
在兒童及少年權益的保障領域上,要讓孩子們在安全的環境平安健康、充滿自信的長大之外,意即「培養競爭力」是我們面對下一代共同的責任;好的競爭力可以改變和創造命運,改變觀念就會改變行動,台東未來才會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