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端網絡觀察:阿富汗動蕩,與你同樣年輕的她們正在戰火中如臨深淵】
「世界可能沒辦法做點什麽,至少世界不應該朝哭泣著的他們祝賀,不該替深陷痛苦的她們說她們非常幸福。」
「當塔利班掌權時,學校將不會再有女孩子,而此時,阿富汗有900萬個女孩在上學。就在這幾周,塔利班摧毀了多所學校,200多萬女孩將被迫輟學。」
上周日(8月15日),最後一個阿富汗主要城市首都 #喀布爾 被塔利班士兵攻佔、#總統府被佔領,一日之内,總統阿什拉夫·加尼宣佈辭職逃亡,塔利班宣佈從政府將移交權力、戰爭已經結束…
阿富汗政府軍在兩周内快速敗退引發全球譁然,一則城陷前喀布爾商店主緊急用白漆覆蓋女性廣告的影像快速傳遍社交媒體。在這些被掩蓋的廣告中,美麗的女性模特穿著西式的白紗裙,長髮自然披散未被頭巾覆蓋;但這樣在西方國家司空見慣的造型,在奉行伊斯蘭教遜尼派中原教旨主義宗教思想的塔利班看來,卻是「傷風敗俗」的。
如今塔利班即將重新執掌阿富汗政權,在嚴苛的塔利班律例之下,阿富汗的女性們還能穿上美麗的紗裙嗎?
#重返黑暗時代?
「他們屠殺我們的人民,他們綁架許多兒童,他們將女孩作為童養媳賣給了他們的男人,他們因為一個女人的打扮謀殺她 ,他們活活挖掉一個女人的眼睛,他們折磨並謀殺我們最受愛戴的喜劇演員之一…」(相關中文翻譯來自公眾號《同時》,已取得授權,相關內容已遭微信刪除)
知名阿富汗電影製片人薩拉·卡里米(Sahraa Karimi)8月13日在個人社交帳號上發佈的這封公開信,在國際輿論引起震盪。信中她指出阿富汗女性 #因塔利班大量失學、藝術家被威脅;面對國際的沉默,她痛苦的說:「我無法理解這個世界。我無法理解這種沉默。」
不少推特網民難過於她信中提到的女性殘酷處境:「很難想象當她寫這封信的時候有多絕望」「我們不應該生活在一個 #受教育女性被迫害、#兒童被强制結婚 的世界」。大量網民嘗試tag聯合國(UN)、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等人權組織尋求幫助,詢問「我們是否有能力為這些女性提供生命援助?」也有人質問失去美國援助的阿富汗的軟弱,「一個嚴肅的問題:20 年來,美國和其他國家向阿富汗政府派遣了軍隊、提供了財政援助和軍事援助,所有這些金錢和努力有帶來什麽改變嗎?為什麼沒有正確使用它們來建設一個國家?」
在聲援的評論中,不少印度網民感同身受、呼籲印度施以援手。一位印度網民寫道,「當克什米爾的印度教徒撤離之時,當印度的無辜者被强奸殺害之時,沒有任何國際論壇聽到我們呼救的聲音。今天阿富汗的境況與我們當初多麽相同,每個人都只是冷漠的注視、卻無人發聲反對。這就是殘酷的世界,現實更加痛苦。」鄰國伊朗的用戶也留下評論:「最傷人的是這一切的野蠻侵略、掠奪破壞都是以神的名義做的,而狂熱的人類只是玩具。」
然而,除了在推特上轉發呼籲,不少網民也感到力不從心,「我也不知道我能做什麽,太無力了,除了流淚我什麽都做不了」。更多的人開始擔憂卡里米的安全:「請一定要平安」「如果有可能請多用英語更新情況」。
在卡里米隨後的更新下,確實出現了幾則讓人憂心的阿拉伯語評論:「卡里米女士,如果阿富汗情況平定了、塔利班沒有像你預計一樣對待你,你會怎麽辦?」「塔利班會因為你的異見殺掉你。」
#人權危機?
據BBC報導,1990年代塔利班統治下,婦女被迫穿著全身罩袍、10 歲以上女孩的教育受到限制,包括公開處決在内的殘酷刑罰被推行。就在一個月前的7月16日,《印度斯坦時報》還曾報導塔利班發表聲明,要求阿富汗當地宗教領袖提供 15 歲以上女孩和 45 歲以下寡婦的名單,以供與他們的戰士結婚。
「阿富汗的婦女和女孩都被抛棄了。 她們的夢想和希望呢?她們為之奮鬥了二十年的權利呢?」著有《追風箏的孩子》等暢銷書的阿富汗裔美國小説家哈立德·侯賽尼(Khaled Hosseini),在個人推特賬號上轉發一名阿富汗女孩的視頻、表達對塔利班占領後女性權力的擔憂。視頻中女孩表示,「我們什麽都不是,因為我們出生在阿富汗…我們在被歷史慢慢絞殺。」侯賽尼所發起的 #PrayforAfghanistan 詞條,成為了網絡聲援阿富汗的標簽。
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僅在過去一個月,就有超過 1,000 名平民在阿富汗的戰火中喪生。戰亂之中,比起大國局勢更值得關注的,可能是此刻正在生死邊緣掙扎的阿富汗人。阿富汗人即將面臨什麼?雖然各國都表示「尚不明朗」,但其實2001年前塔利班的統治已經給出過答案。誠然,塔利班剛剛表態「將允許婦女出門上學、工作」,但這種口頭保證在1990年代就做過好多次,每次都以「阿富汗缺少基礎設施、不能保證婦女安全」為由變卦。
處境更為危急的是阿富汗60%的非普什圖人口,尤其是至少10%的什葉派穆斯林。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不完全統計,從5月末塔利班發動進攻以來,已有250萬阿富汗人流離失所,其中80%為婦女和兒童,這個數字還在呈指數級增長。戰火讓農業活動幾乎停擺,目前境內有1/2的兒童處於嚴重的營養不良中。這還不是全部,在上一輪統治中塔利班有大肆屠殺被佔領城市的平民的記錄,而本輪進攻雖然注意國際輿論影響,但也已經有數起針對曾與政府合作的阿富汗人、什葉派以及女學生的爆炸襲擊。
塔利班在戰鬥中不會刻意迴避平民目標,橫死街頭的人更無法統計。很多阿富汗人通過媒體呼籲國際社會關注阿富汗即將發生的人道主義災難,聯合國也要求各國向塔利班施壓、並對難民開放邊境。然而作為回答,為了應對可能湧入的難民潮,奧地利、德國、丹麥、比利時、荷蘭、希臘等國立刻收緊了移民政策,甚至開始驅逐已經在境內的阿富汗難民。
「我處於危險之中——(但)我不再考慮自己了,」在8月14日接受BBC蘇格蘭廣播的采訪時,卡里米含淚解釋她站出來的原因, 「我想到了年輕的女孩們……這個國家還有成千上萬美麗、年輕有才華的女性,她們需要保護。」
端傳媒今日刊出評論:「殘酷的事實就是,站在民族國家視角上,只能看到民族國家。很多國家關心阿富汗,沒有國家關心阿富汗人……塔利班的極端案例讓國際政治中『人』的缺席以一種最諷刺、最災難的方式呈現,而實際在人格化國家的爭鬥中,關於人的考量的缺席存在於大國博弈的每一瞬間。」
「當我們津津樂道地談論國際政治、品評阿富汗風雲中中美各國的進退得失時,需要不斷提醒自己:中國、美國、俄國……尤其是阿富汗的人民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他們從大國博弈中獲得過什麼?他們未來會受到何種影響?作為主權國家人口一部分的自己,跟被主權世界驅逐的阿富汗人,究竟有什麼本質區別?」https://bit.ly/2VQ5Z1x
圖:2010年6月26日,阿富汗第三大城市赫拉特,上學途中的女孩們向裝甲車內的美軍部隊揮手。攝:Chris Hondros/Getty Images
📌卡里米公開信全文:https://www.facebook.com/karimisahraa/posts/369984744490720
📌端傳媒即將刊出深度文章討論為何塔利班能迅速拿下阿富汗;以及資深報導阿富汗的記者的手記,反思對國際媒體在阿富汗戰爭中扮演的角色,敬請期待。
#相關閱讀
【美國撤軍後阿富汗局勢解析:塔利班重新佔領國家?中亞變為新冷戰犧牲品?】
https://bit.ly/3risY0s
★ 8/30前加入 #端Plus會員,免費送《端六週年電子書》:https://bit.ly/2UL1Tqt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六週年 #新開端 #阿富汗 #塔利班
超人類主義一部危險思想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索羅斯談索羅斯》贈書兩本,參加辦法請見部落格文末
在投資界的聲望比肩巴菲特、人稱「金融巨鱷」的索羅斯,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人之一,但許多人抨擊他是投機者,還嘲諷他推動慈善事業的舉動只是在購買贖罪券。甚至他在世界各地推動「開放社會」的基金會網絡,也被認為包藏私欲和禍心。然而,跟旁人的觀點比起來,我更有興趣聽他本人怎麼說。
部落格圖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soros-on-soros/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是本什麼樣的書?】
.
《索羅斯談索羅斯》是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的個人訪談和回憶錄的彙整,這本書收錄了他與前摩根士丹利總經理拜倫.維恩、德國記者克莉絲緹娜.可南的訪談稿。他本人生動描述了自己的金融事業起源,並分享了對於投資、全球金融、國際政治、新興世界秩序,以及權力責任的看法。
這本書總共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他談的是投資與全球金融,主要在說明他的投資理念,以及舉世知名的「量子基金」的崛起過程。第二個部分他談的是政治和慈善理念,闡述了開放社會的重要性,以及他的慈善精神。第三部分則是他的哲學思想,讓我們看見他的哲思如何影響他的投資行為。透過訪談一問一答的方式,我們可以透過採訪者的角度和提問,一步步認識這位金融傳奇的想法。
然而,凡事都不如表面上看到的那麼光鮮亮麗。在亮眼投資績效的背後,索羅斯也坦承自己的無國界開放社會理念還沒有受到大眾認同,他的哲學思想也不容易被理解。從這本書中,我終於窺見不同於媒體報導的索羅斯,以及在他不凡績效的背後,有著哪些另類思考的方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
【1.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充滿缺陷?】
.
索羅斯在書中多次提到他的核心觀念:「我們對自己所處世界的了解本身就存在缺陷。參與者的觀點和預期事物的實際狀況之間永遠存在落差。有時候落差小到可以忽略,但其他時候這個落差都大到足以成為決定事件走向的關鍵因子。歷史是由參與者的錯誤、偏見與錯覺所建構的。」
這個很有意思的想法,就是所謂自我認知的易謬性(fallibility) :「我們的迷思與誤解會影響我們的決策,我們的決策又形塑了我們參與的事件。」所以對索羅斯而言,他不會堅持固定的投資方法、也不會固守舊有的想法,反而是從人們對世界和市場的錯誤認知裡面,看出時勢並且尋找潛在的機會,在趨勢發生反轉的時候從中得利。
除了把這個觀念用在投資上面,這個想法也可套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對大部分的人而言,「犯錯」是一件丟臉的事情,但是一旦你瞭解「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本身就充滿缺陷」這個觀念,你就會對「認清自己的錯誤」而感到驕傲。一旦我們意識到人類對事物的理解必然存在缺陷,就不會因為犯錯而覺得丟臉,只有錯誤而不去修正才令人感到羞恥。
他認為「科學」就是最好的例子,科學就是相信自身易謬性的學問。如果科學理論就代表最終的真相,那就不必再進行任何測試了,但如此一來科學也將停止進步。人們在放棄達成不可能達成的完美之後,進步的道路就會出現。
因此,承認自身的認知有所缺陷、而且並不完美,乍聽之下是個缺點,但其實也是個優點,因為只有不完美的事物才可以獲得改善。接納我們自身的易謬性,才能看見永不止息的改善機會。
.
【2.為什麼市場是錯誤的?】
.
在索羅斯開始投資的時候,當時的金融和學術氛圍大多認為「市場永遠是對的」,也就是所謂的效率市場理論。經濟學家假設投資者們擁有充足的資訊和理性的判斷,這會讓任何的投資標的維持在合理的價格。這個時候不會存在任何的超額報酬。
索羅斯對這個看法持否定的態度,他認為「市場充滿了錯誤」。從他的核心觀念可以發現,他認為所有的投資人對市場的瞭解是有缺陷的,投資人自己身處於市場之中,他們的觀點會被市場的狀態影響,接著做出的決策又回過頭來影響市場,而他擅長的就是找出這些錯誤,並且用來套利。
他創辦的「量子基金」(早年稱為索羅斯基金)在長達26年的投資時間當中,扣除管利費用後獲得了年化報酬35%的超額表現。當然,他最舉世知名的就是靠著狙擊英鎊一夜之間斬獲10億美元的操作,他發現了看似穩定的歐洲匯率機制表面下的漏洞,抓準了局勢反轉的時間大舉放空英鎊獲得了巨額報酬。
他給投資人的建議是:「搞不清楚狀況的時候最好什麼都不要做。沒有勇氣堅持自己的觀點,就很容易因為一些零星的波動被騙出場。市場總是會摧毁弱者,也就是那些觀點站不住腳的人。要有自己的觀點才能避免被局勢呼嚨出場,但如果你的觀點是錯的,堅持的勇氣也可能讓你血本無歸。」索羅斯偏好在掌握有憑有據的觀點時,才選定一個立場。他在書中暢談狙擊英鎊的事件,就是這個建議最生動的實例。
.
【3.為什麼要學會接受自己的成功?】
.
索羅斯談到自己在投資領域的成功,如何讓自己對市場保持敏銳的嗅覺?他說:「危險最能讓人專注,我需要冒險帶來的興奮感才能透徹的思考。」冒險對他來說是讓思路清晰不可或缺的成分。值得注意的是,危險會帶來刺激感,但他並不喜歡危險,他想盡可能避免危險。那才是讓他血脈噴張的事情。
在管理所羅斯基金的時候,他跟另一位合夥人吉姆 .羅傑斯讓基金保持高績效的表現。但是冒險的刺激感和操作基金的壓力,讓兩人的合作開始出現嫌隙。他們協定改變管理模式:第一個步驟就是試著一起建立一個團隊;如果失敗了,第二個步驟就是建立一個沒有羅傑斯的團隊。如果再不成功,第三個步驟就是建立一個沒有索羅斯的團隊。
前兩個步驟都失敗之後,他和羅傑斯分道揚鑣。他把基金的名稱從索羅斯基金改成了「量子基金」,改名的官方說法是為了慶祝基金規模量子式地增加,不過真正的原因其實是要把索羅斯的名字拿掉。尤其在第二個階段,基金雖然高速成長,但只靠他自己操作基金,這個時候的壓力變得讓他難以承受。雖然基金做得有聲有色,但是他卻刻意否認自己的成功,每天仍像條狗一樣拼命工作。
在財富到達頂端的時候,他面臨了崩潰的邊緣。最後,他決定和自己的成功和解,也就是「承認自己是一個成功的人了」,即使這個心態有可能危害之後的成就(指的是投資)。他決定退居幕後,在這期間和最要好的合夥人拆搭、和第一任妻子離婚,將注意力轉向了政治理念和哲學思想。
.
【4.什麼是開放社會的理念?】
.
索羅斯不斷在書中提到「開放社會」這個政治理念,其實跟他的生平還有核心觀念,有著很大的關係。他是一個出生在匈牙利的猶太人,曾經被納粹追捕過,也嚐過匈牙利共產統治下的滋味,直到他17歲的時候移民到英國,才開始明白開放社會與封閉社會之間的差別。
他認為開放社會的基礎是:「我們認知到我們的行動是出於對事物的瞭解充滿缺陷。沒有人擁有最終的真相。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批判性思維模式,我們需要設計能讓意見、利益不同的人和平共生的機制規則;我們需要保障權力有序轉移的民主形式政府;我們需要能提供回饋和允許錯誤修正的市場經濟;我們必須保護很尊重弱勢意見。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法治。」
相反的,法西斯主義或共產主義會將社會導向個人被群體凌駕、社會被國家主導、國家為了自以為的「最終真相」服務的狀況。在這樣的「封閉社會」裡,人們沒有自由。開放社會是建築在我們對自己易謬性的認知上;封閉社會則建築在否定之上。
這個觀念讓我對開放和封閉的體制該如何抉擇,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如果我們相信索羅斯的核心觀念:「我們的確都會犯錯」,那麼,相對於一個沒有自由思考和選擇空間的封閉社會而言,開放社會顯然更為理想。但是,即使如索羅斯有著龐大的人脈和基金網路,仍然難以撼動封閉社會正在逐漸回歸的現象,問題出在哪裡?
他認為會認同這個觀點的,只有那些親自體會過或強烈反對封閉社會壓制的人。那些一出生就可以享受到開放社會各種好處的人,就不會自然體會到這一點。這是開放社會的嚴重缺陷,自由就像空氣,人們認為理所當然應該存在。但就像清淨的空氣一樣,如果不珍惜它、不保護它,很可能就會失去它。
.
【5.為什麼他自稱失敗的哲學家?】
.
索羅斯在年輕的時候,很熱衷於思考哲學方面的議題。但是他在這本書裡,坦白地說道他認為自己是個「失敗的哲學家」。雖然在他的投資和政治理念的背後,支撐著的是他的哲學思想,但是他為人熟知的事蹟仍然是「金融巨鱷」、「市場驅動者」和「打垮英格蘭銀行的人」。
他感嘆道,金錢並不是他人生的重點,對他而言,金錢是達成目的的工具。他的職業生涯一直以金錢為重,是因為他意識到這個社會傾向於誇大金錢的重要性、和用金錢定義價值。我們以作品能賣到多少錢來評價藝術家,你能募集到多少資金來評價政治人物,政治人物則往往以自己能夠在檯面下賺到多少錢來評價自己。
就像我們熟知的媒體報導一樣,索羅斯之所以被世人認可,並不是因為他的哲學思想或是公益慈善,而是因為他賺錢賺得很成功。主流價值對金錢和財富的偏愛正是他所說的「易謬性」:我們對金錢的迷思和誤解會影響我們的決策,我們的決策則形塑了我們參與的事件。因此,同時具有投機者、社會運動人士、慈善家、哲學家身份於一身的索羅斯,在外界毀譽參半的評論之下,或許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瘋狂。
如同我最近讀到的另一本精采財經書籍《致富心態》所言:「沒有人真的是瘋子」,我們的想法和對世界的理解,是由我們人生經驗看到的0.001%的世界所構成,再加上這些理解本身也可能充滿缺陷,所以從我們的眼裡望出去,很多跟我們想法不同的人看起來是瘋子,但事實上,沒有人真的是瘋子。
.
【後記:帶有自傳性質的訪談】
.
我在閱讀《索羅斯談索羅斯》這本書的過程中,就像是在聽爐邊故事一樣,聽索羅斯親切且真摯地回答採訪者一個又一個提問。有些財經方面的術語我雖然聽不太懂,但是仍然可以領略他的思考如何導致接下來的手腕和決斷。雖然有些歐洲、拉美國際政治的議題我不熟悉,但是可以體會他的哲學思想如何影響他的政治理念。
從包羅萬象的訪談內容中,索羅斯原本神秘的面貌,逐漸還原了出來,他的思想、他的驕傲、他的成就、他的困頓,在文字之間表露無遺。其中,在許多嚴肅的提問裡面,採訪者問了一個比較緩和的問題:「索羅斯先生,什麼能帶給你快樂呢?」他回答道,會吸引他的是「觀念的歷險」。
他接著說:「『思考』是我存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在年輕時很喜歡做哲學推論,我浪費了很多時間在反覆咀嚼某些想法,但後來才發現人們從『行動』中能學到的比思考更多,所以我成了一個行動派思想家,讓思想成為我採取行動時的重要依據,而我的行動反過來對我的思想演進扮演重要角色。這種思想和行動之間的雙向關係成了我的哲學和人生招牌。」
總結我從索羅斯身上學到的事情,那就是我們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存在著缺陷,要幫自己打造出一個能夠接納錯誤和持續修正的系統,透過行動去探索潛在的機會,得到回饋之後,再透過思想去調整步調。接受自己並不完美的事實,就能擁有永不止息的改善動力。
.
《索羅斯談索羅斯》x2本抽書贈獎,感謝 堡壘文化
https://readingoutpost.com/soros-on-soros/
超人類主義一部危險思想史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失敗者回憶錄︰動盪時代 (李怡)
在麗儀被審查的一個多月前,1970年2月1日,我在香港左派出版界領導人的認可下,創刊了《七十年代》月刊。封面標舉着「本刊宗旨:認識世界,研究社會,了解人生」。我在發刊詞的開頭寫下這幾段:
「時代的列車在軋軋地前進,跨過動盪的六十年代,踏入人類歷史新的十年。」
「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青年,不可能再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十年窗下』的生活,甚至也不可能再有在樹蔭下讀消閒小說的生活了。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變化的世界,一個複雜矛盾的社會,我們幾乎每一天都不可避免地面臨抉擇:走怎麼樣的道路?做怎麼樣的人?跟隨哪一種趨勢?」
「當然,假定我們跟從的是一種正確的趨勢,那麼盲從亦可能是正確的。但這太危險。我們完全可以從歷史的發展規律中,理智而清醒地認識世界,完全可以從實際的工作生活中,深入而細緻地研究社會。然後,我們可以從對於各種人生態度的分析批判當中,決定自己所應走的道路。……」
這段文字,除了講「歷史的發展規律」是仍然擺脫不了馬克思主義教條之外,大致上都基於對當時政治現實的思考。尤其是針對吃了左傾迷魂藥的人士,他們認為「緊跟」毛澤東思想是毋須懷疑的,而我提出了「盲從」「太危險」的觀念。它是我當時對極左思潮反省的開始。這種想法也指導了我其後的編輯路向。但很明顯,左派領導人和圈子中沒有人看出這個「發刊詞」有甚麼問題。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左傾思潮在中國和世界都風起雲湧,《七十年代》月刊正是在這樣的情勢下創辦的。文革在中國和香港左派圈中,橫掃了中外傳統文化,所有人類的文化積累都被指為「封資修」(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修正主義),而文革的文藝產品太少,幾部樣板戲和一兩部小說,情節和人物的塑造太不近人情,因而中國和香港左派都陷入無戲看無書看的文化飢渴狀態。香港左派書店,只出售毛澤東著作和馬克思列寧的著作,其他反映人類文化傳承的中外圖書都收起來了。我的左派寫作朋友圈,包括《大公報》《文匯報》的編輯人才,受報紙立場的僵硬左傾思想限制,大都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我們這本不受中共嚴密監管、避談中國形勢的左派雜誌,對於那些知識豐厚、有文化底蘊的左派才子,有較大發揮空間,也使香港和新馬的左派讀者,有耳目一新之感。因此一出版銷量就超過我們預期,需要加印。市場地位迅即確立。
在文革前,香港左派的文化事業已經開始蓬勃,左派報紙越來越趨近香港社會市民的口味,一些左派背景卻以港聞、副刊和狗馬經吸引讀者的中性報紙暢銷一時,左派電影與右派電影在市場上旗鼓相當,左派出版社以多種面貌搶佔市場。但這一切,都因文革,特別是1967年左派暴動,而自動暴露極左面目,多年經營的形象毀於一旦。左派書店、影院、國貨公司櫥窗,掛滿了趕客的反英抗暴標語。右派的文化產品就蓬勃起來。《明報》《明報月刊》在報道和評析中國文革方面,引領潮流。
與此同時,西方卻因為美國民權運動、反越戰,歐洲反建制的學生運動,掀起了左傾思潮,左派、激進派、親中反蘇的毛澤東派,在西方盛極一時。
中國、香港和國際的思潮,極為複雜!我是在那樣的形勢下,看準時機,讓《七十年代》應運而生。但想不到雜誌剛面世,我自己卻陷入一個危險境地,受到很大考驗。
超人類主義一部危險思想史 在 聯經思想Reflexion 的推薦與評價
聯經《思想》的粉絲頁,希望與讀者有更直接的互動。 ... 陶東風《一九八四》是一部政治寓言小說,其中關於極權主義權力——其在小說中的象徵就是「老大哥」, ... <看更多>
超人類主義一部危險思想史 在 201606201504500.doc 的推薦與評價
(A)文藝復興(B)宗教改革(C)啟蒙運動(D)浪漫主義運動 ... ( A ) 一部文學作品寫道:「1535年,人們相信,存在著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繼而來的不會是新生,而是真理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