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犯錯,完美非必須;一味責怪成為過去式,嶄新的可能性與更清晰的思維將源源不絕。
學習悲憫待己不只會改變你的世界,更會改變周遭人的世界。這不是輕率或自私之舉。唯有我們學著以仁慈與尊重待己後,才能好好培養自身強項與內在力量,而內在聲音也才會變得更寬容、更通情達理,不再對自我充滿羞恥、批評與審判。
取自《10分鐘入禪休息法》
***********************
這篇提到的「悲憫」,我們是比較常使用「慈悲」來說,會更貼切,也更常這麼翻譯。道理不難,對自己慈悲,可以讓自己更有能量,但這跟強調以處罰為主的我們的傳統文化,有些衝突。
傳統上,很喜歡以貶低孩子自尊的方式,進行教養。我常覺得疑惑,傳統也強調父慈子孝,那為什麼我們這麼少去深化「慈」的內涵?
這篇接在「接納」之後談,跟好在道理上可以連貫。因為要做到自我慈悲,基本上就要對自己有足夠的接納,再加上自我肯定。
所以我才這麼常強調自我慈悲,因為我談愛自己的兩個重要元素,自我慈悲都涵納了。
「唯有我們學著以仁慈與尊重待己後,才能好好培養自身強項與內在力量,而內在聲音也才會變得更寬容、更通情達理,不再對自我充滿羞恥、批評與審判。」
一個人常要感覺好,會比較做得好,這幾乎是基本常識。然而,傳統上常讓孩子感覺不好,卻希望孩子表現好。
有時候,邏輯明明白白地矛盾,卻又常被實行。譬如說,父母對孩子講話很不客氣,卻又要孩子對父母講話注意禮貌,忽略身教的重要性—明明我們也知道身教有多重要。
所以昨天在直播的時候,講到親人之間要和諧相處,最重要還是要有平等、尊重的概念。這種講法,在傳統上可能就被認為沒大沒小了。
慈悲如果作為一種互動方式,非常值得在家庭中推廣。如果不知道怎麼做,具體來說,可以先想成是說好話、做好事。再進一步來說,內在常對自己發生善念,懂得對自己感恩與祝福,那由內而外,要對人慈愛就變得自然。
長久以來的習慣,要改變不容易,可是很多朋友都有心,不管是對自己、對孩子,都願意以更合適的方式對話。祝福您,願意參與他人的快樂,並且共同體驗悲傷!
***********************
悲憫
【文/ 歐文.奧侃】
莎莉是來參加我工作坊的個案。她告訴我,離婚後的數年以來,她一直患有憂鬱症狀,還曾遭到職場霸凌。
她說自己嘗試過很多方法,包括治療、藥物及各種課程等,但都效果不彰。接著她提到自己決定離開、獨自走上聖雅各之路(Camino De Santiago route)。她在旅途上遇到許多對她影響深遠的人,也逐漸感受到些許平和與沉靜。
{【譯注】聖雅各之路,指一條終點位於西班牙西北方城市—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的熱門朝聖路線。}
幾個星期後,她細細思索一路上對她造成影響的每一個人,這才意識到他們有兩個共通點:
■ 他們願意為自己騰出空檔。
■ 他們對自我與他人都心懷悲憫。
莎莉已踏上追尋「悲憫自我」的旅程。過去她把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怪罪自己造成所有不幸,現在她告訴我,十分鐘入禪工作坊的效果有如那段改變她的朝聖之路,確實幫助她重振精神,也讓她想起某些事的重要性,包括停下來、放慢腳步、重拾洞察力,以及秉持悲憫、接納和真實的生活原則。順帶一提,莎莉曾開玩笑說,朝聖之路要走上兩個月之久,沒想到現在居然只要每天十分鐘,就能為人生創造這麼多價值!
悲憫的好處
我們從一些關於慈悲焦點治療的傑出研究中知道,當我們以威脅模式行動時,就很難自我悲憫或克服內心掙扎。然而,一旦我們懂得自我悲憫,就會在各方面都出現驚人的進步,而佛教及正念的比較研究也出現相似的結果。大多數人都設法逃避、遠離或壓抑負面遭遇,這也是為何「精神慰藉」—如酒精、毒品、購物、性、過度補償(overcompensating)、工作成癮及其他人盡皆知的行為,成了擺脫負面情緒的手段。如果過程中不懂得適可而止,勢必得付出慘痛代價。
許多人從沒想過要悲憫待己,而我們所處的社會也幾乎不會教導或提倡它是個明智的處世之道。在工作坊上,我經常聽到學員表達如下的擔憂:
■ 那有點像在放縱自我。
■ 那不是社會能接受的事。
■ 那會被視為懦弱無能。
■ 我不知道該從哪裡做起。
■ 是「男人」才不會做這種事。(顯然是男人才會說的話。)
我極力主張:學習悲憫待己不只會改變你的世界,更會改變周遭人的世界。這不是輕率或自私之舉。唯有我們學著以仁慈與尊重待己後,才能好好培養自身強項與內在力量,而內在聲音也才會變得更寬容、更通情達理,不再對自我充滿羞恥、批評與審判。人可以犯錯,完美非必須;一味責怪成為過去式,嶄新的可能性與更清晰的思維將源源不絕。
最近我主持了一場十分鐘入禪工作坊,學員是一群水電工匠。你可以想見,起初他們尚未放下戒備,開了些玩笑話。但就在我發表一段簡單的宣言後,全場的氣氛瞬間改變:「在座如果有任何人,睜開眼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的日子多到已超過你的承受極限,或你有認識的人掙扎於此,那麼你今天將大有斬獲。」
霎時間大家都豎起耳朵來,玩笑話也減少了,接著我就聽到關於「自我悲憫」最明晰的描述之一。當時,團體裡有位男士想確定自己的理解無誤,於是問我:「你是指當我在痛苦掙扎時,我只需要好好照顧自己,就像我最好的朋友或妻兒痛苦時,我也會好好照顧他們那樣嗎?」
我簡單回答:「沒錯。」然後他說:「我懂了,的確該這麼做。」
就是這樣,一點也沒錯。你怎麼照顧那些你深切關心的人,你就怎麼照顧自己。此外我還想更進一步地建議,就像運用接納原則一樣,當你悲憫待己的同時,也請悲憫待人。
***
花點時間……
每一天,當你穿上想像的十分鐘入禪披風,並在心裡想著第二項原則「悲憫」時,請你問自己以下兩個簡單的問題:
■ 今天我要如何悲憫待己?
■ 今天我要如何悲憫待人?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善意能改變世界。」而悲憫,就由你做起。只要秉持悲憫原則生活,你就能展開一趟全新旅程,真正改變自己乃至周遭他人的世界。
.
以上文字取自
10分鐘入禪休息法:風行全球菁英的正念減壓法,7步驟進入心流,既專注又放鬆的最高休息法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5006
.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起初他們 翻譯」的推薦目錄:
起初他們 翻譯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沒有人說人生很容易,有時人生走起來相當辛苦,
但我們往往是在辛苦中找到人生…。」
SO~~充滿困難的人生,雖然讓你覺得阻礙重重,但這樣的人生必然精彩~~
下午4:00-5:00
「絕對音樂」~~ON AIR)))))),
就在KISS RADIO FM99.7
把耳朵借給我,芳翎和你/妳分享~~
線上收聽快點這裡:
http:// http://www.kiss.com.tw/radio_hq.php?radio_id=238
***************************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媽媽被寵愛,爸爸被尊重,孩子被接納》
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開篇語非常震撼: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幸福的家庭哪些地方相似?
我想,一個幸福的家庭應該是:媽媽被寵愛,爸爸被尊重,孩子被接納。
01
媽媽被寵愛,家庭更幸福。
女作家入江之鯨,曾講過這樣一則溫暖的片段:
地鐵到站的時候,我旁邊空出來一個位置,有個大概三歲的小男孩蹭蹭蹭地跑過來,坐下,然後對著車門口說:“媽媽快過來,這裡有位置坐!”
沒多久上來了一對年輕的夫妻,妻子挽著丈夫的手,笑盈盈地和兒子說:“只有一個位置,你坐就好了,我和你爸爸站著。”
小男孩說:“我是男孩不用坐,媽媽你坐吧。”
熬不過小男孩的請求,媽媽坐下了,爸爸則獎勵般地揉了揉兒子的小腦袋。
從他們的聊天中,大概明白了,這一家三口是媽媽帶兒子出門玩,順便送爸爸去上班。兒子一直嘟嘟嚷嚷地和爸爸說:“能不能和媽媽一起陪我玩。”
爸爸安慰兒子說:“你要乖點,等我下班了,馬上去接你和媽媽,帶你去吃你最喜歡的香蕉船。”
小男孩還是不太高興,一直在蹭爸爸的手,卻也沒再說什麼。
後來爸爸到站,臨下車的時候,突然很嚴肅地對兒子說:“你一定要照顧好我媳婦,不許哭不許鬧不許惹她,那是我媳婦,懂嗎?我去給你們掙錢!”
我看到整車的人都笑了,善意地看著小男孩像個大人般地做著保證。
如果洞見君在場的話,簡直想給這位爸爸鼓掌。
因為寵愛妻子,是家庭幸福的基本法則。
曾有一位爸爸向美國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梅迪納教授請教:教授,你告訴我,我怎樣才能幫兒子考上哈佛大學?
梅迪納回答說:從現在開始,你回家好好愛你的老婆。
教育專家孫云曉後來專門就此事追問梅迪納:為什麼您當時讓那位爸爸回家疼老婆?
梅迪納回答說:在美國,對學業成就的最佳預測指標,就是家庭情緒的穩定性。家庭情緒穩定性大部分可被妻子的情緒所預測。
簡而言之:妻子情緒越穩定,家庭情緒就越穩定,孩子成績也就越好。而想要妻子情緒穩定最好的辦法,就是寵愛她。
生活在丈夫的愛中的女人,她的心是柔軟的、溫柔的、安定的,會寬容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會創造出一個愉悅溫馨的家庭氛圍。
相反,一個長期忍受著丈夫的冷漠、埋怨、暴躁的女人,會把這些負面情緒轉嫁給家庭裡的其他人,一個家將從此不得安寧,怨氣重重。
國外有句家喻戶曉的諺語,“Happy wife happy life.”
翻譯成中文就是“老婆開心,生活舒心”。
這句話應該成為每一位丈夫的座右銘。
02
爸爸被尊重,則更愛媽媽。
在英國,流傳著一個“女王敲門”的故事。
一次,維多利亞女王與丈夫吵了架,丈夫獨自回到臥室,閉門不出。
女王回臥室時,只好敲門。
丈夫在裡邊問:“誰?”
維多利亞傲然回答:“女王。”
沒想到裡邊既不開門,又無聲息。她只好再次敲門。
裡邊又問:“誰?”
“維多利亞。”女王回答。
裡邊還是沒有動靜。女王只得再次敲門。
裡邊再問:“誰?”
女王學乖了,柔聲回答:“你的妻子。”
這一次,門開了。
女人需要寵愛,男人則需要尊重。
愛默生•艾格里奇博士是著名的婚姻問題專家,在30多年的婚姻諮詢工作中,愛默生髮現了經營家庭和婚姻的真諦——愛與尊重。
如果一個丈夫不愛妻子,妻子則不會尊重他;反過來,如果一個妻子不尊重丈夫,丈夫則不會愛妻子。於是,婚姻就會陷入一個“瘋狂怪圈”。
一個被寵愛的女人,會容光煥發,溫潤如玉。
一個被尊重的男人,則會精神飽滿,神采奕奕。
男人越寵愛女人,女人則會更尊重男人。
女人越尊重男人,男人則會更愛女人。
愛情如此,經營家庭也是如此。妻子尊重丈夫,丈夫更愛妻子,家庭則更溫暖。
03
孩子被接納,家才真的為家。
家庭教育指導師劉稱蓮老師曾遇到過一位不敢回家的小男孩。
當時正值期末考試,某小學五年級上午考的是語文。
一個小男孩的爸爸媽媽早早就把飯做好了,等著兒子回家。
眼看著別的孩子都回來了,他們的孩子卻遲遲不見人影。
起初他們以為孩子貪玩回來晚了,就把做好的飯捂在鍋裡等著孩子。
可是放學都快一個小時了,還是不見孩子的踪影,他們夫妻才著急了,趕緊分頭去找。
他們找到孩子的時候,孩子低垂著頭,正徘徊在學校的教室外面,似乎要進教室,又不像要進教室的樣子。
小男孩的爸爸是個非常負責任的人,特意就此事找到劉稱蓮老師,問孩子到底怎麼了,他應該怎麼辦?
劉稱蓮老師了解到,這位爸爸平時對兒子寵愛有加,經常會帶兒子出去玩,但是在兒子沒考好的時候,就會打罵孩子。
於是劉稱蓮老師跟他說:“我深深地知道,你一定是愛你的孩子的,你對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好,是恨鐵不成鋼才做出來的。”
“但是,你知道孩子對你的希望是什麼嗎?他一定希望在他不學習的時候你能夠對他好,在他學習的時候,甚至考不好的時候你也對他好。他需要始終如一的愛。”
不能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孩子,這是很多父母的通病。
可是在孩子眼中,幸福家庭的標準恰恰是能否接納他。
有一個心理機構做了份專題調查,讓幼兒園到大學的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一起暢所欲言,說出他們對幸福家庭的定義。
前三項分別是:父母恩愛、父母充分尊重自己的意願、父母真正關心和欣賞自己。
其實我們每個人對家的定義都是如此,我們常常把家比作母親的臂彎,因為家可以給人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就像母親的懷抱那麼溫暖。
家是唯一不需要理由就可以回去的地方;是讓你覺得不管變成什麼樣,那都是能接納我的地方;是就算你已經為人父母,在人生走到低谷時,還想回去父母身邊重新獲取力量的地方。
一個好的家庭應該是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獲得慰藉,如果一個家可以讓媽媽獲得寵愛,讓爸爸獲得尊重,卻不能讓孩子獲得接納,那家就不是完美幸福的家。
知乎有一個提問:“原生家庭非常幸福是怎樣的體驗?”網友們千差萬別,答案卻大同小異:
“小學的時候,小學同學的父母挽著手來接我同學回來,讓我們其餘一干人等艷慕不已,然後那個同學的家就成了我們心中最美好的家庭。”
“小時候,我沒有被強迫上過任何補習班。
現在面臨職業規劃,他們也從未試圖說服我考公或者考教師證。
去年跨年的凌晨,我給爸媽發短信,說我才不要當你們的小棉襖,我要當你們的軍大衣。
第二天,我媽給我回短信說,小棉襖就夠啦,好看還不冷。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我爸回的短信是,我和你媽媽能照顧好自己,你的最大任務是讓自己過上快樂的生活。”
家庭是母親的世界,父親的王國,兒童的樂園。
這就是一個幸福家庭應有的模樣。
(文章來源:網路文章分享)
***************************
起初他們 翻譯 在 起初不想當YouTuber?迺哥:倚靠「神」隊友回應呼召讓 ... 的推薦與評價
因為他們認為,永遠停滯不前並非好的面對方式,即便尚未完全準備好,或是 ... 強生牧師最出名的便是他的講道集和詩集,不僅被翻譯成各種不同的語言版本 ... ... <看更多>
起初他們 翻譯 在 起初他們… - 梗圖板 的推薦與評價
起初他們 … 梗圖. 2022年1月7日00:20. megapx. 梗圖 · 麥當勞 · 薯餅. 愛心 哈哈 嗚嗚 ... #翻譯公開處刑. 心情880・留言125. thumbnail. 歷史 ... ... <看更多>
起初他們 翻譯 在 [心得] 馬丁‧尼莫勒的名言翻譯- 看板translato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圖文版https://0rz.tw/8ty4g
之前在電影版發表看華爾奇麗雅的心得
有一位s147494板版友對馬丁‧尼莫勒的名言的看法
我覺得他好說得非常好 有提到一些跟翻譯的有關的問題
可以給大家參考一下
數天前,我將我寫的《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雖千萬人吾往矣》ㄧ文貼上PTT的電影討
論版與版友分享,在這篇文章的開頭,我引述了馬丁‧尼莫勒牧師的名言,原文如下:
「納粹首先對付猶太人,但我不是猶太人,所以我沒有幫他們說話;然後他們對付天主
教徒,但我不是天主教徒,所以我沒有幫他們說話;接著他們轉向工會會員,但我不是
,所以我沒有幫他們說話;最後終於輪到我了,但是再也沒有人出來為我說話了。」
-馬丁.尼莫勒(Martin Niemoeller)
我的文章得到了部分版友的回應。其中有ㄧ位s147494版友針對我引述的馬丁‧尼莫
勒牧師的名言寫了ㄧ篇文章,表達了他對此一名言的看法,我認為他的文章提出了ㄧ些
之前我自己未曾、也從未看過其他人提出的細節問題,非常值得參考,對我來說極有幫
助。因此我在徵得s147494版友的同意後,將他的文章轉貼到這裡。雖然我個人平時荒於
嬉戲,對部落格的經營相當外行,因此ㄧ般來說也不會有很多人來「竹邸」坐坐,但我
還是希望對這方面有興趣的朋友方便的話可以進來看看,若是有任何正反意見也很歡迎
提出討,以收教學相長之效。
以下便是s147494版友的大作原文:
最近馬丁‧尼莫勒的名句真的蠻紅的,或許可以擠進前十大常用語錄;不過這串流
傳甚廣的佳句,其背後卻是有不少值得人們再稍微進一步想一想的地方。由於個人識見
畢竟有限,如果以下內容有誤,還請網友不吝更正;倘若有誤導,則先在此致歉。
一般找到的馬丁‧尼莫勒名句的中譯大致如下:
「起初他們捉拿共產黨員,我保持緘默,因為我不是共產黨員;
他們捉拿猶太人,我保持緘默,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他們捉拿工會成員,我保持緘默,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
他們捉拿天主教徒,我保持緘默,因為我是新教教徒。
最後,他們要捉拿我,卻再也沒人為我說話了。?
英文版的則是:
「First they came for the communists, and I did not speak out--
because I was not a communist;
Then they came for the socialists, and I did not speak out--
because I was not a socialist;
Then they came for the trade unionists, and I did not speak out--
because I was not a trade unionist;
Then they came for the Jews, and I did not speak out--
because I was not a Jew;
Then they came for me--
and there was no one left to speak out for me.」
再對照西班牙文版的:
「Primero, ellos vinieron por los socialistas,
pero yo no hable porque no era socialista,
Despues vinieron por los sindicalistas,
pero yo no hable porque no era sindicalista,
Luego vinieron por los judios,
pero yo no hable porque no era judio,
Al final vinieron por mi y, para entonces...
ya no quedaba nadie que hablara por mi.?
如果對照一下常見的德文句組
「Als die Nazis die Kommunisten holten, habe ich geschwiegen,
ich war ja kein Kommunist.
Als sie die Gewerkschafter holten, habe ich geschwiegen,
ich war ja kein Gewerkschafter.
Als sie die Sozialisten einsperrten, habe ich geschwiegen,
ich war ja kein Sozialist.
Als sie die Juden einsperrten, habe ich geschwiegen,
ich war ja kein Jude.
Als sie mich holten, gab es keinen mehr, der protestieren konnte.」
若按德文字義翻成中文
原意應該是
「當納粹捉拿了共產黨員,我保持了沉默,啊我又不是共產黨員。
當他們捉拿了工會成員,我保持了沉默,啊我又不是工會成員。
當他們囚禁了社會黨員,我保持了沉默,啊我又不是社會黨員。
當他們囚禁了猶太人,我保持了沉默,啊我又不是猶太人。
當他們把我給抓了起來,再也沒有人能反對了。?
上述的幾種語文版本中,中文、英文與西班牙文版,內容除了遭受迫害的團體與順
序有所不同外,整個文句結構與語用意向大致相同。如果把德文版加入一起比較,會發
現意思出入最大的地方是出現在最後一句。多半的中文版都譯成"再沒人能為我說話了"
,會譯成這樣或許是由於受英文影響的緣故吧;但德文原意卻是強調普遍性的"反對"或
"反抗"(protestieren),完全沒有"為我"(for me; por mi)的意涵在裡面。這看似微小
的差異,在道德哲學上卻可能是出於不同的原則,而能有不同的評價。在此指的是"義
務論"與"結果論"或"目的論"的區別。
中、英文版本或許是考慮到前後文的關聯性,並想利用"唇亡齒寒"的道理來作勸說
,是以強調"人""為我",以一種說明個人利害的"利己"立場來詮釋。也就是說,要人想
想在個人見義不勇為的情況下,自己可能也會是自己不作為的受害者;為了避免自我切
身利益甚或生命因而受損害,對自己最好的行為原則當然就是要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而
每個人都如此做,則這樣的利己原則同樣可推廣為普遍的道德原則。簡言之,就是一種
利己主義推廣的應用。
但德文描述的是一種反對力量的崩潰過程,在反省這種崩潰過程所反映出的自私自
利,所以並不從"利己"立場出發,而是強調"反對不公不義"的普遍性與義務性;不論是
否有利於己,不管將來是否有人會因此為你喉舌,重點是看到了不平之事就要出來打抱
不平。而這樣的立場正好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所提的"義務論"觀點。這類想法的特點
是重視自我行為所根據的道德原則是否涵蘊道德義務,至於結果為
何,則非所問。
如果考慮到做為一位頗有聲譽的牧師的立場,顯然並不會以"利己觀"作為論點。因
為這樣一來,不僅大大地降低了他的"道德性",到頭來更是什麼也沒"反省"到。仔細想
想,中文的翻譯加上了"為我"兩字,看似ok,但卻是有待商確。
不過,若是從語用意向來看,或許可以作另一番解釋。由於馬丁‧尼莫勒牧師個人
在重獲自由後,不斷在做的事就是"懺悔",若是以這樣的語用意向,則利己的論調似乎
不太適合。然而他的語錄在被其他人應用之後,整個主觀懺悔的語用意向完全被警世、
勸說的意向所取代,加上英美本就以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等目的論,作為規範倫理學主
流,而利己論的邏輯是最容易包裝宣傳,為一般人所接受。
不過,說了這麼多,事實上,馬丁‧尼莫勒牧師這段經常被引用的話,其實是一宗
懸案,因為馬丁‧尼莫勒從來也沒把它寫下來。他曾在某些公開談話或佈道的場合中表
達過上述那段話的意思(或結構),但具體內容卻是以訛傳訛不甚確定。他究竟是對哪些
人的被逮捕、拘禁保持了沉默,以及這些人受迫害的順序究竟為何,至今一直是眾說紛
紜!
較常見到的內容包含了有:共產黨員、社會黨員、工會成員、猶太人、天主教徒等
而它們的先後順序又有好幾種不同的排列組合!
不過根據馬丁‧尼莫勒於1976年在Kaiserslautern-Siegelbach的一段談話紀錄看來
,這段話最原初的版本應該只包括了共產黨員、社會黨員以及工會成員。
由於馬丁‧尼莫勒是新教的牧師,羅馬公教教廷與各天主教國家的政府間自有原已
訂立的政教條約,他根本無從置喙,是以並不會去提到天主教徒。而他被逮捕的時候,
納粹尚未開始大規模消滅猶太人,所以也不會講到猶太人。
至於剩下三者的先後順序,應該是:共產黨員、工會成員與社會黨員而他為何會對
這些人的受迫害保持沉默呢?說來也算無奈,一來,當時作為神職人員並不該捲入政治
衝突中,二來,這些被迫害的團體說穿了才是教會的頭號敵人啊!按理說,不放個鞭炮
已經算是夠有節制的了,更何況只不過是保持個沉默~~
--
https://tw.myblog.yahoo.com/jw!PsejE2.BFQ7SKBux6SZNsYUZG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5.135.239
※ 編輯: URDindin 來自: 59.115.135.239 (03/14 17:5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