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明的故事——记明曲晚唱
不同於以往的黃耀明/達明演唱會,明哥說今次的明曲晚唱只關乎words and music。
背後的螢幕只呈現燈光與剪影,除此之外再無其他畫面;舞臺四角只有四方抽象雕塑,除此之外再無其他道具。明哥和他的麥克站在舞臺中央,身後是蔡德才。
似乎沒有更鮮明的口號了,但這絕非一場與當下無關的音樂會。四年前有多少人將自己的一部分留在那裏呢?他們是否會在近在咫尺的演唱會現場,與那一段時日重合?
且慢,這也不是回憶、追問或招魂——首先,這也是關於一個人的故事。
明哥說,他有個中學同學,叫家明,學習很差、彈琴很好,每次都給自己伴奏,人很有趣,是班級裏最小的同學,卻又去世得最早。那麼,我們就稱故事的主人翁為家明吧。
《人山人海》,是本次演唱會的開場。明哥曾經說過,自己很喜歡“人山人海”這個詞,人山人海代表著中國的一種哲學,中國人似乎一定要站在大多數的一方才有安全感,然而“大多數”裏,能容下幾多“異數”呢?
家明藏身於人山人海中,而後“十號風球”出現:一個於悶熱中醞釀疾風的時節,家明仿佛乘風而來。借著情欲的暗示追問,是我們並不陌生的策略:相信愛/我相信愛嗎?快樂嗎/但快樂夠嗎?太熱了,太悶了,在醞釀刮風吧?
於是緊接著是情歌:《一千場戀愛》《Love Song》——從1970年的情歌,到2018年的情歌《Mystery of Love》。深愛如此,但在愛之外依然是罪愆和孤獨:Why the only man she had ever loved had been taken. Leaving her to start with a heart so badly broken.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more hearts broken in the world. That can't be mended left unattended .What do we do? What do we do?
可以做什麼呢,家明感到“Alone again naturally”。
十號風球過去,晨光來臨,morning has broken。上帝打開新的一扇窗,家明探頭出去,嚮往外面的花花世界。《花非花》,關於情欲、流言與死亡;《阿姆斯特丹》,關於自由、倒錯和想像。《I’m in love with a German Film Star》結合KraftWerk的《The Model》,荒誕的(不被理解或規訓的)衝動或感動與“We are the Robots”的宣告產生詭辯般的碰撞——於是回歸到《愛比死更冷》:哪怕將一身沾濕,哪怕通通濕透,拼命在顫抖。最後,家明發現,自己的愛只剩了一身的冰凍。
人在心灰意冷後,難免第一時間想到出走——家明要去更自由的國度,自由得天昏地暗。於是有了如泣如訴的《舞吧舞吧舞吧》:為更多人,家明“心震動/心意奉/相與相共”——但人究竟怎樣才能真正出奔得自由呢?“難伴你奔遠路——千萬珍重”,四個字如利刃般殺出,幾如啼血:深心隱痛/長夜裏起舞吧/起舞吧/達旦。
出走和回歸似乎是中國人永恆的主題:出走的邊疆在哪里?重新在場的家明,在謝安琪的經典曲目中回歸了自己的“名字”。《家明》是我非常喜歡的Wyman的歌詞,同樣是以情愛喻歌詞——他出發找最愛,今天也未回來;他不過想要愛,差點上斷頭臺。
“無論你是愛他不愛他/還是可將那勇氣帶回家/時代遍地磚瓦/卻欠這種優雅”——這是我最喜歡的部分。正如胡適於《容忍與自由》中一針見血指出:容忍才是一個社會自由的前提。只有容忍不同的思想存在,才能使人人都能夠充分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思想。然而,這個時代卻欠缺容人之量這種“優雅”:事實上,我們學過的更多“優雅”,反而更接近如何吃人不吐骨頭。
要贊成家明還是反對他?要愛,還是不愛這個立場不同的人?面對《你真偉大》所描述的父權及強權的建制,家明是明白自己的代價,而依然九死未悔撞上高牆的人。這份勇氣被一再重申,而後回到“出走-回歸”的主題:走和留,哪一個更富於勇氣呢?明哥以《邊走邊唱》回應。原來這首歌是來自白樺的小說《苦戀》:當在共和國歷史中飽受苦難的父親挽留即將出國的女兒時,女兒反問——“您愛這個國家,苦苦戀著這個國家,可這個國家愛你嗎?”
於是《邊走邊唱》的前奏起,Jason的手風琴聲起,悽楚而磅礴。
(說來慚愧,直到明哥提到這本小說,我才好好看了《邊走邊唱》的歌詞,才明白這首歌在唱什麼——仿佛之前都是在迷戀他的軀殼,卻要花好長時間才看見他的深刻。)
“愛你要犧牲快樂/放棄你都不快樂/永遠有斬不斷的繩索/流落到有其跡的孤獨國”
“是我對你不起沒法與你一起/但叫我遠走的都是你/其實我太留戀這禁地/而必須出走/都只因為你”
出走的家明一定就會快樂嗎?其實他留戀的是那個禁地啊。出走後就會抵達天堂嗎?正如明哥所說,正如明哥在《哪裡會是個天堂》裏所思考的那樣——新加坡是天堂嗎?歐美就是天堂了嗎?或者,天堂在你的心中?
誰也不能代替自己給出答案。
終曲,明哥翻唱了Bob Dylan寫給兒子的《Forever Young》——祈願上帝的那部分,用以回答“哪里會是個天堂”;祝福兒子的那部分,又用來祝福所有人。答案尚不可得,天堂更不能被任何人賜予。
場內是光影變幻,場外則是低潮年代。所以黃耀明說,要在低潮中創作、在低潮中生存,直到高潮來臨。所以黃耀明唱,Forever Young——人應當永懷赤子之心,永遠堅強、永遠堅定、永遠快樂、永遠年輕。
感謝這個時代有個黃耀明,可以唱出家明的故事,歌其所志,療其所傷。
Text by 一 一&马鹿
Image by @LowwhyBBoom_ (圖1,2,3)
Funkie (圖4)
#黃耀明
#AnthonyWong
#黃耀明明曲晚唱
#JasonChoi
賜我自由伴奏 在 吳申梅 GIGI W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黑馬吳申梅出道即獲金曲雙料入圍 沈寂5年遇伯樂陳莉莉
貴人蕭煌奇破格製作全專輯 幕後團隊累積17座金曲獎最高
斥資邀請40人布拉格愛樂交響樂團錄音 超國趕英國際規格
吳申梅拍封面出30度好天 紅高領毛衣裡面全濕 梅:感謝天
曾以2012年首張專輯《思念無罪》入圍金曲獎最佳女演唱人和台語最佳專輯的黑馬吳申梅(Gigi)之後一度銷聲匿跡,蟄伏5年終將孵出最新專輯《咱攏要幸福》,她自承「慢熱型」,在歌壇也一樣,本以為沒有出片機會了,直碰到伯樂陳莉莉,並請到貴人蕭煌奇幫她製作第2張台語專輯,命運奇蹟翻轉!蕭煌奇不曾為別人製作整張專輯,還破天荒請到40人大編制「布拉格愛樂交響樂團」為吳申梅伴奏助威,這等好康的夢幻級配樂,蕭煌奇自己無福用,都砸在吳申梅身上了,製作團隊含金量極高,共使用累積17座金曲獎的幕後團隊打造,讓吳申梅對貴人蕭煌奇和陳莉莉非常感激,連喊:「媽咪,我出運了!」
吳申梅新專輯《咱攏要幸福》全輯七首全新歌曲,其中六首由金曲歌王蕭煌奇擔綱製作人。鮮少為別的歌手製作一整張專輯製作的蕭煌奇,傾全力打造全新的吳申梅,新專輯中還請到首次與華語歌壇合作的40人「布拉格愛樂交響樂團」,拱托音樂的氣勢與感動度,連國語專輯都沒有如此高的規格,竟然讓煌奇老師用在了新秀吳申梅身上,更創造了台語歌曲全新的高度與質感,蕭煌奇笑說:「花的錢也是台語市場的新高度。」不過他表示,預算超支不重要,做吳申梅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要讓這個台語歌壇新世代難得的好聲音讓更多人聽見。
在製作過程中,吳申梅見識到歐洲人的工作模式,雙方約定好時間,屆時打開視訊,透過中間翻譯,製作人蕭煌奇和布拉格愛樂交響樂團指揮充分溝通,然後就開始錄音,樂團非常專業,在事前每個人早已練好自己的部分,等到一上場簡直是渾然天成,非常專業,吳申梅在錄製布拉格愛樂交響樂團的過程中,幾度熱淚盈眶,被感動得五體投地,有趣的是,在每首歌錄好、中場休息時,每個人就帶著樂器走出去,諾大的空間頓時空無一人,等到約定時間到,卻不到1分鐘所有樂手40人又手執樂器端坐整齊,讓吳申梅和製作人蕭煌奇都對歐洲人的專業讚嘆不已!
吳申梅新專輯《咱攏要幸福》的製作團隊有高達17座金曲獎的肯定,妝髮、攝影團隊也是以國語樂壇高規格打造,攝影師是唱片天王天后御用的黃義文,化妝師是林心如、王心凌御用的沈妙玲,髮型師則是孫燕姿、戴佩妮御用的Ethan,在拍攝封套時,明明是寒流來襲的連綿冬雨天,卻不知怎的出了大太陽,從早上一路到中午飆到近30杜,讓原本已做好整個防寒措施的吳申梅毫無用武之地,而且他身著紅色高領大毛衣入鏡,連怕冷不怕熱的申梅,都全身汗濕得不停補妝,吳申梅裡面全濕,彷彿身上下了雨,她不以為苦笑說:「比起下大雨停拍,老天爺賜給我這個好天氣,我感激不盡!」
蕭煌奇打造高含金量團隊 吳申梅濕身喊:出運了! | 蘋果日報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71222/1264606/
萧煌奇为她操刀「新高度」 女歌手高喊「出运了」 - 中时电子报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20171222005091-260404
40人交響樂團伴奏 吳申梅笑喊出運了 - 自由娛樂
http://ent.ltn.com.tw/news/paper/1162349
40人交響樂團編制高規格! 替「台語歌手」打造新專輯 | ETtoday星光雲 | ETtoday新聞雲
https://star.ettoday.net/news/1077989
吳申梅蟄伏5年孵出《咱攏要幸福》金曲獎團隊重金打造台語專輯新高度-娛樂-HiNet新聞
https://times.hinet.net/topic/21148120
Wow!NEWS新聞網 - 吳申梅蟄伏5年孵出《咱攏要幸福》金曲獎團隊重金打造台語專輯新高度
http://www.wownews.tw/newsdetail/motion/153749
PlayMusic音樂網 - 蘇打綠再次破紀錄 與德國60人交響樂團一同在小巨蛋用音樂征服全場
http://www.playmusic.tw/column_info.php…
吳申梅蟄伏5年孵出《咱攏要幸福》金曲獎團隊重金打造台語專輯新高度
http://cn.shafaqna.com/CN/CN/6364967
五大唱片
https://www.5music.com.tw/CDList-C.asp?cdno=438495678889
#吳申梅 #咱攏要幸福
Warner Music Taiwan 華納音樂 (華語部)
賜我自由伴奏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壹. 談談木吉他伴奏 }}_07
如果我們只能用一把木吉他,就要編寫出令人印象深刻,而且值得玩味再三、每次都能感受到音樂內在細節的豐富,那麼,對於所使用的和絃色彩、拍分的設計,應該不是憑直覺來彈奏,就能得到『令人印象深刻,而且值得玩味再三、每次都能感受到音樂內在細節的豐富 』的效果。
今天想介紹的這首曲子,從詞、曲、編、唱各方面來說,無疑都是七〇年代至今,很少有人能超越的的作品:傳奇的民謠重唱『Simon & Garfunkel』的『Scarborough Fair』!
一談論到這首歌,為了在高中音樂會演出而做的種種準備練習的畫面與記憶,立刻秒進我的腦海。而其實上,這首歌詞如同夢囈的語意以及難得要命的英文單字與文法,我覺得我從來也沒有搞懂過這到底在述說著什麼;所幸,拜網路便利之賜,我在一位部落客『藍色雷斯里的陰暗地下室』的文章裡,找到了相當有說服力的來源考究與優雅的翻譯,因此,就冒昧地引用過來。我非常建議先拜讀這位部落客的文章,再與YouTube的音樂一起對照,應該會更能欣賞、理解這首作品的深度:
http://blueleslie.pixnet.net/blog/post/14564523-%E5%82%B3%E5%A5%87%E6%B0%91%E8%AC%A0%E5%8F%B2%E5%8D%A1%E5%8D%9A%E7%BE%85%E5%B8%82%E9%9B%86scarborough-fair
[一. 木吉他伴奏應該要練起來的曲目]
曲目1-7 Simon & Garfunkel-Scarborough Fai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1_XsF-cU3U
我們可以討論的是:
1. 首先一定會注意到,這個伴奏的吉他的音域有點兒高得不尋常!它的確是很罕見地將Capo夾在第七格、以C調的指型來處理G調的和絃聲響;我印象所及用了同樣的高把位,而且聲響與吉他旋律線條也同樣傑出的,大概就只有天團『Eagles』的名曲『Hotel California』了。
但與『Hotel California』不同的是,『Scarborough Fair』所使用的和絃利用了開放弦的共鳴,讓整個吉他聲響充滿了一種迷離的情緒(當然!吉他所用的空間效果Reverb也是一個影響因素)。
2. 我從這首作品的吉他設計中,更加意會到吉他在編寫上,是如何可以做到鋼琴所產生的效果:請注意吉他自前奏第四、第五小節起的兩個和絃的交錯(這兩個和絃也幾乎是整首作品裡最重要的結構Hook),把它當成是鋼琴的右手所處理的音列,似乎也不會有任何違和感。
3. 但真正可以造成這個效果的原因,來自兩個很根本的設計:
a. 在這個3/4拍的民謠風格中,它並不是用直覺去處裡低音的位置:在3/4拍中,我們很習慣將重音放在第一拍,來加強3拍的『舞動感』;而在速度比較快的3/4拍,我們有時會下意識地以兩個小節為單位,在第一小節第一拍下重音、在第二小節第一拍下次重音,來形成一種類似6/8拍的律動感。但在這首『Scarborough Fair』裡,它用的方式是在第一拍下重音、在第二拍的反拍下次重音,搭配上述第2點所提到的『兩個和絃交錯』的兩個小節的單位重複,整個重音位置在一段時間之後,會令人錯覺成另一個速度的4/4拍。
這種稱之為『複合拍』的設計,對於音樂的『時間感』,首先就能建立起一種迷離的感受。而這種類型的拍分設計,應該是大多數(各類型樂器)樂手一定會經歷過、或執著沈迷的一種音樂表現手法;比較被現代所冠名為『數字型音樂』的樂種,除了在各種奇、偶數拍數的小節交錯組織出現之外,也常常用到『複合拍』的手法,來建構、或解構聽覺上已經習慣的拍分速度感。
我非常喜歡的一個例子,是另一位很棒的歌手『Suzanne Vega』在『Solitude Standing』這首曲子的前奏所設計的拍分變化。請注意她如何在20秒的長度裡,從前10秒的拍分速度感轉換到後來曲子的主要節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uxViSBuGvA
而在『Scarborough Fair』曲中,從第一遍歌就開始出現清脆明亮的Bell所一直彈奏的四個音的旋律,其實也一直在暗示著這個『音符時值長度一拍半』的複合拍動機。
b. 在吉他和絃的設定上,將『和絃』的『指型』先打破,而以『旋律的音列』為出發,重新去尋找左手的『把位、位置』。以『Scarborough Fair』前奏的第二個和絃為例,如果你所聽到而抓出來的音列都正確,它根本就是『C和絃』擺放上高了一個全音的把位上!如果你習慣用『盒框式』的和絃把位來記憶吉他可以發出來的聲響,那麼,你很容易就會錯過這種『以旋律為前提』所帶來的『把位釋放的自由』……但通常,那些聽起來很神祕、厲害的和絃或聲響,其實是因為『旋律已經先出現了』,才去安排出來的『指型』---關於這一點,已經進階到現在這個階段的你,一定要好好思考一下。
4. 綜上所述,右手的指法將要更被精細地定義彈奏的順序,才能把『複合拍的低音』與『旋律音列』的和絃聲響,正確地表達出來。幸運的是,這首曲目的右手,其實大部份都還是一種『重複的循環』,所以在執行上,只要稍微習慣一下,應該很快就能掌握要領。
但也因為如此,我想多事地再強調一下:這個『重複的循環』是因為『吉他的旋律』所寫出來的,請不要視其為一種『T1213121』的基礎練習。
以上。
既然提到了Simon & Garfunkel這倆位史上最華麗的民謠二重唱,他們的另一首警世傑作『Sound of Silence』當然不可以錯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zLfCnGVeL4
這首作品的前奏,也有著簡潔卻令人印象深刻的設計;但比較起這首好聽到爆炸的旋律寫作與合聲的優美,我個人覺得這首作品的詞,才是讓它歷久彌新而餘音繞梁的原因,即便是在高中年代的我,也還是可以約略感受到『沈默』的『聲音』這種強烈對比的意境。
而走過人生三分之二的現在的我,再次聆聽從高中時期就深深感動著我的這些作品,太多的感觸,都在時間的長廊裡,慢慢地塵埃落定……
而年輕的你,請拾起這些美好的樂思,讓它們好好地陪著你,豐富你那不可多得的人生旅程。
如同我曾經的過去。
祝指板冒險愉快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