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創業的時候,有一間蛋糕店很紅,一天可以賣好幾千個蛋糕。
負責人接受採訪時,很自豪的告訴記者,自己奉行的哲學,就是東西一定要便宜!
那時他的蛋糕,六寸不到200元。
幾年之後,售價漲了一倍,然後整個團隊被撤換(包括老闆自己)。
之前我有提到,不建議小公司玩價格戰。
並不是說打著低價策略不會成功,而是相對來講,成功率比較低。
為什麼我會這樣講?
1. 我自己的經驗
2. 看到其它人,低價策略的下場
3. 西蒙顧和管理顧問公司,負責全球各大企業的訂價策略(例如保時捷、德國鐵路),經過幾十年的統計後,得出這樣的結論:高價策略成功的比例要比低價策略成功的比例高。
要得出這樣的結論,先從低價策略要付出的代價來談起。
兩間公司,假設名字分別是郝便怡、鋼鋼好,賣一模一樣的產品,而郝便怡想把價格訂得比鋼鋼好低,能砍的地方只有幾個,我列出大家最熟悉的幾個點,廣告、設計、流程效率等等那些比較複雜的先不提:
1. 原料
2. 人事
3. 房租
4. 利潤
第一個,原料:
做低價的大公司能成功,很多是因為他們有能力把原物料壓到最低,因為進貨量超級大。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IKEA的真相》這本書,裡面說了為什麼他們有能力做這麼便宜,除了進貨量大,他們甚至買下森林、伐木場!
一般中小企業,進貨量根本比不上大企業,更不用說買下森林這種事,用價格戰能玩嗎?
當然如果供應商是你老爸,那你就可以拿到最便宜的原料。
第二個,人事:
想要價格低、CP值高,靠著壓榨員工薪水、體力,也是其中一個方法。
但我非常不建議這種方法,一來是因為違法,再來是不可能持久,流動率必然高,然後員工一定會報復你。
另外一個方法,就是你有能力讓員工的工作效率,比其它公司提高好幾倍,就能節省一點開銷。
就算如此,產品也不可能因為這樣就便宜多少,因為高效率的員工,待遇一定要比較好,再來,很多中小企業老闆並不知道如何讓員工產生高效率,這是專門的學問。
第三個,房租:
就算房子是你自己的,不用付房租,而對手的房租一個月3萬元,這樣你的產品可以省多少錢?
假設一個月賣出3000個產品,那你平均一個產品成本也只能比對手少10元!
更何況,房子是自己的這種好事,普通人不用想了。
再者,租金較貴的房子,通常有它的廣告效果,或是便利效果在,對於業績有幫助(至於幫助多大又要另外計算了),並不一定房租便宜就是好。
第四個,利潤:
“我少賺一點,客人就會多,這樣就划算了。”
有一些小公司,會這樣跟顧客講,但是其實是因為他們沒有開發票、壓榨員工到極限、用很爛的原料,才有可能做到低價!
今天最好是這些公司照規矩來,有開發票、有勞健保、有加班費、有特休,還有辦法維持低價,除非他們有上面所提的那些本事:效率高、流程優化到最好、談判能力強,拿到最便宜原料;或是下面將要提的,真的犧牲淨利。
少數幾個我認識的經營者,他不壓榨員工,他壓榨自己的健康,來讓自己的產品維持低價。
我家旁邊有一個賣湯包的老先生,一個湯包跟女孩子的拳頭一樣大,只賣10元。
只有自己一個人,做得半死。
你會想要用自己的健康,來玩低價戰爭嗎?
我自己的朋友就是用健康作為玩低價戰的代價,把自己操得半死,產品cp值爆表,然後三十多歲過勞猝死。
最後,有一些業者,是真的犧牲利潤,來得到低價。
值不值得,這裡來算算看:
一樣這兩間公司,郝便怡、鋼鋼好,賣一樣的東西。
假設一個產品450元,淨利率10%,也就是淨利45元,但郝便怡想要比鋼鋼好便宜,所以需要犧牲淨利。
要比鋼鋼好便宜多少錢,消費者才會有感?消費者才會願意多走五分鐘的路,來買你這個便宜幾塊錢的東西?
這個答案根據不同產業,會不一樣。
假設便宜15元,消費者才有感,售價435,你的淨利剩下30元。
原本的淨利是10%,本來一個月賣1000個產品的情況下,45 (一個產品淨利)*1000個產品=45000淨利
砍價之後,30 (一個產品淨利)*1000個產品=30000淨利
現在,降了價之後,需要多吸引幾個客人,才能讓淨利回到45000?
45000/30=1500,需要賣1500個!
只便宜了區區15元,你就需要額外多賣500個產品,才能跟之前成績一樣。
西蒙顧和公司就說,許多企業,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售價只便宜了一點點,銷售量就需要提高這麼多。
業績要提升這麼多,你知道難度有多高嗎?
而且就算提高到1500,只是讓你獲利成績跟之前一樣而已。
現在最大的問題就出在這裡,大部份的情況是,降價之後,業績並沒有從1000成長到1500。
原因有很多,例如價格降得不夠沒有感覺、別間公司的客人有忠誠度,比較信任他們、大家不願意省15元,多走5~10分鐘的路(這就是為什麼7-11東西貴,還是賣得好)等等。
降價衝量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各項開銷也會增加,例如請的員工需要更多。
危險的地方,就是當碰到淡季、各種危機時,龐大的人事費用就是龐大的風險,沒生意做時,薪水還是要照付!
只賣1000個產品時,需要2個員工,碰到淡季頂多賠2個員工的薪水。
降價之後賣1500個產品才能維持同樣獲利,但需要請3個員工,淡季一到就是賠3個員工的薪水。
然後用犧牲淨利的方式來玩低價,對手也很容易模仿。如果你是因為有能力,簡化流程提高效率,對手可能模仿不來,但只是犧牲淨利,對手一定可以學。
對手低,你再更低,然後對手再更低,最後會有什麼下場?
還有一件要說的,那就是要玩價格戰,初期的建置成本很可能大過你的想像。
例如你需要有自動化機器,才能節省流程、人事費用,而機器至少都是百萬千萬起跳。
還有以蛋糕為例子,兩百元的六寸蛋糕,和一千元的六寸蛋糕,所花的製作時間根本一模一樣,差別只在原料。
(有一些千元蛋糕花非常多的時間在裝飾,製作時間就不同了,但這屬於另一種情況,他們將價值放在外觀,但是我這裡的外觀很樸素,價值是在食材本身)
兩百元的六寸蛋糕需要做大量才有獲利,做大量,初期就要聘請一堆人,風險能說不高嗎?
這是為什麼我選擇高品質的蛋糕做為定位,一開始我只有一個人在做,如果我六寸蛋糕只賣200元,做到死都賺不到錢,而且200元只能用很爛的原料,這是我不能接受的事。
總結來說,低價策略是會成功的,但是低價策略成功背後所需要的技術、財力,往往被忽略。
我偏好的方式,是提供最高的價值給客戶,不是讓人單純只因為低價而光顧。
-------------------------------
作者簡介
我是繁捷,貝克街巧克力蛋糕的創辦人。
創立這間公司時,我沒有背景強硬的股東、也沒有多金的富爸爸,一切從2張工作桌的大小開始做起。
一開始真的很慘,1個月蛋糕賣出去不到10個;太太帶著小孩出門時,也養成了低頭在地上找零錢的習慣。
我每天工作10幾個小時,睡在堆滿包材紙箱的房間裡(感謝太太和小孩陪我一起睡在這裡)。
剛創業什麼都不懂。
成本過高、宣傳方式不對、請到錯誤的人幫忙等等,讓情況更加雪上加霜。但是我們撐過來了。
從1個月不到10個蛋糕,到1個月數千個蛋糕;從被記者嫌棄不願意報導(是真的被記者打槍,説我們不夠格被報導),到現在遠見、東森、壹週刊、自由時報、TVBS、年代等等的報導。
我要將這個過程記錄下來,並且未來開課傳承這些經驗。
也因為一開始,我沒辦法伸手要錢來解決創業的各種問題,所以我有了寶貴的實戰經驗;不管在行銷、經營管理、技術製造等等都是。
如果你正在創業,或是未來要創業,我的經歷將對你很有幫助,好好享受這一趟旅程吧。
我寫了一篇關於如何籌到創業資金的經驗,這是PDF檔,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在這個連結填寫email,文章就會寄到你的信箱:
https://baco-street.com/FOW
另外一篇是我做網路行銷的訣竅,我把這幾年來我常用的一個技巧,做成一份PDF檔,一樣在這個連結寫上email之後,文章就會寄到你的信箱:
https://baco-street.com/FMW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4萬的網紅Ashlee xi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創業什麼時候可以請人、請助理? ✨訂閱我的頻道 https://goo.gl/cJUSVh 我們的健身服裝品牌 ✨ TAIGER 官網 👉🏻https://goo.gl/IjRjwB ✨【折扣碼】👉🏻Ashlee -------------------------------------- 常用的...
「資誠顧問薪水」的推薦目錄:
- 關於資誠顧問薪水 在 王繁捷 Wang, Fan-Chieh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資誠顧問薪水 在 吹著魔笛的浮士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資誠顧問薪水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資誠顧問薪水 在 Ashlee xiu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資誠顧問薪水 在 [徵文] 那一段空中飛人的日子- 管理顧問業- 看板Salary 的評價
- 關於資誠顧問薪水 在 台灣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薪資。 - 工作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資誠顧問薪水 在 資誠(PwC Taiwan) - 台灣年輕人面臨薪水偏低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資誠顧問薪水 在 管顧ptt、企業顧問薪水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求職招募 ... 的評價
- 關於資誠顧問薪水 在 管顧ptt、企業顧問薪水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求職招募 ... 的評價
- 關於資誠顧問薪水 在 行政院顧問薪水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評價
- 關於資誠顧問薪水 在 行政院顧問薪水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的評價
- 關於資誠顧問薪水 在 [問題] 想請問勤業與資誠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資誠顧問薪水 在 【心得】 四大顧問部門面試錄取心得- 薪水板 - WEB批踢踢(PTT) 的評價
- 關於資誠顧問薪水 在 【年薪300萬】McKinsey麥肯錫顧問(上) 已經當管理顧問為何又 ... 的評價
資誠顧問薪水 在 吹著魔笛的浮士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首先,要誠摯地感謝網友 Kong-Ming 在今天按下「分享動態回顧」鍵,如果沒有跳出這則通知,我還真的忘了自己在 2013 年的 9 月 27 日曾經翻譯過這篇演講。
身為一個從 QA 工讀生入行,一路在職場上走向經理職的人,當時被 Bioware QA 發展部門總監 Tulay Tetiker McNally 於 Korea Games Conference (KGC) 2013 所發表的這則講演內容給深深地激勵到。
剛好先前也有被年輕朋友問到:「當 QA 真的有出路嗎?人家會不會覺得我什麼都不會所以才當 QA?」
就再分享一次,順便整理成文章。
--
你所待的遊戲公司,注重 QA 部門嗎?
新人以 QA 職缺為跳板加入遊戲產業會是一個好的決定嗎?
QA真的 是一份連貓都會做,只要有手玩遊戲就能幹的工作嗎?
底下謹分享 Bioware QA 發展部門總監 Tulay Tetiker McNally 於Korea Games Conference (KGC) 2013 所發表的講演內容,希望對於各位有所助益。
考慮到文章太長的關係,摘錄重點分享,並且將結論拉到首段來,其於部份的順序未做調整。
◎ 我講的太多了,講一句最重要的話:「所謂的QA,並不是為了確保產品的品質而存在的部門。一款遊戲的品質優劣不會是由單一部門來決定的。在遊戲公司裡,所有職務的人員都必須要關心QA,而身為QA人員,也必須對所有的領域保持高度興趣並學習之。」
◎ 一言以蔽之,事前預防,事後查明問題原因,確保產品項目正確實裝,就是QA團隊的任務。
◎ 在早期,遊戲開發者自己就能進行除錯作業,但隨著平台多樣化,遊戲複雜化,這個產業對於專業測試人員的需求量急劇增加,換句話說,QA人員正是被這個時代所需要而誕生的職業。
◎ Bioware的專業測試部門約有15~20人,當工作量增加時,也會追加人力。
◎ 這個職缺常被誤解為「只要一直玩遊戲就能領薪水」的工作,更常被外界瞧不起。一般認為誰都可以當QA,反正那樣的工作一點技術含量也沒有,在我們的國家,甚至有這麼一句話 - 「連貓都可以幹好QA的工作」。
◎ 不只是外界這麼看待,連來應徵的人也會有這樣的心態,但是老實說,那種每天打遊戲就能領薪水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 Bioware在人材聘用方面的標準非常高,從全球各地找來具有才能的人材,QA部門也是以這樣的標準在挑選員工,即使錄取了AAA級人員,後面也還有非常嚴格的流程等待著他。
◎ QA人員必須要有一個認知,他們應該要能與營運團隊、開發團隊妥善溝通,共同建構起完整的開發文化,並協助提升產品的品質。
◎ 但事實上,QA的離職率非常高,在遊戲業界裡也不是什麼令人稱羨的職缺,有許多人從事QA工作只是求一份溫飽,並沒有將提升產品的完成度視為個人志業。
◎ Bioware的QA也會以客戶或顧問的角度提供意見給開發團隊。
◎ Bioware的QA分為技術QA與設計QA,前者偏向於程式設計的部份,後者則是提供產品設計上的協助,是故,在產品開發的時候,QA也能積極參與設計的過程。
◎ 敝公司相當重視「價值」這件事,承前所述,因為制度上讓QA團隊能共同參與產品的開發的過程,因此各部門不再將它們視為用來除錯的部門,而是確實有所貢獻的,進而發現自我的價值所在。
◎ 敝公司稟持著「你如果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確的,那麼就執行下去吧」的原則
◎ 舉例而言,當三個總計投入300名人力的專案在進行的時候,QA部門會投入40人左右。在這個過程中,QA的意見並不會偏頗於某一方,會盡可能地提出公正且中肯的意見,如果有必要的話,也會提交完整的報告書。
◎ 與其他部門相比,QA部門更需注重「組織」這個觀念的重要性。
◎ QA即使不是開發者,也應瞭解開發遊戲所會用到的各種技術與知識。
◎ 面對消費者的時候,應該要能知道如何排除各種預期外所發生的狀況,所以必須掌握豐富且全面的知識與資訊。
◎ 對我來說,QA團隊就像忍者一樣的存在,隱身在看不見的地方,協助他人創造出最棒最棒的產品。
◎ 對於公司來說,QA也像是潤滑油一般的存在,讓全體成員能順利地彼次緊密合作。
◎ Bioware的QA部門有許多人已經工作十年以上了,當然也有許多人轉到研發團隊的職位,因為曾經擔任過QA工作,所以比起其他人都還要能夠快速發現問題,並協助建立部門間的合作關係。
◎ 一般人對於QA的印象還有一點,就是薪水比起其他部門要來的少。但在BioWare來說,QA與其他部門的薪資並不會相差太多,因為在這裡,QA是值得自豪的職業。
◎ 當我們早上起床準備到公司上班的時候會開心地想「今天應該要做什麼呢?」該怎麼樣協助其他同仁好讓開發作業更為順利呢?對我們來說,這份工作不單純只是獲取金錢上的報酬而已。
資誠顧問薪水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工作、職業與辦事能力,這些與性別差異有什麼連結?當我們自詡為進步且開放的社會,已經能夠以開放的態度接受多元成家,已經選出女性元首的情況下,性別的不平等還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之中嗎?在職場與校園環境中提供哺乳室、生理假、育嬰假與產假等措施,就是性別平等的表徵了嗎?實際上,工作與職業的生涯規劃,以及能力被重視等面向,也就是真正的有著職業生涯發展的條件下,女性與男性的能力評估、升遷甚至是薪水登記是否平等,是否是依照真正的能力去評估,還是說評估的時候仍然會不自覺的帶入了性別差異的觀點呢?人類學的研究中,也有部分的研究在描述某些社會的現象,從我們眼光看來是十分「性別平等」的,但實際上深層的文化價值上,仍舊會讓女性感受到不自由或被壓迫的感覺。例如喜馬拉雅地區藏人的一妻多夫,看起來是由妻子掌控了家中的資源,甚至能夠決定哪一位丈夫可以同床共眠,但實際上,由於這個多夫的婚姻制度是父系的,所以多半是兄弟(有時是父子)共妻。當兄弟的年齡差距太大時,年紀小的弟弟可能會另外娶妻,在不分家的前提下,新娶的妻子也是要共妻的。所以,從女性的角度來看,表面上看來對女性較有利的一妻多夫,實際上並沒有男性一夫多妻那麼具有優勢,反而搭配上深層的文化價值來看,反而有可能成為女性被束縛的一種機制。或是中國西南的拉祜族,以要求丈夫必須參與妻子待產、生產到育嬰的每個步驟,在家務與勞動上也要求男女平等而聞名。看似平等的社會機制與文化價值,卻讓女性少了自由選擇婚配對象或不同生活規劃的彈性。從這些不同社會的規範與文化價值面對性別時的民族誌資料來看,對於性別與職業生涯發展的話題裡,最為核心的「男性適合工作,女性適合照顧家裡」,與過去的「男主外,女主內」有著怎樣的文化邏輯關係呢?這些性別與職涯的文化價值差異是否只針對女性,是不是也有處理男性與工作倫理態度上的論述呢?
小編今天要分享的文章,就是由研究職場性別不平等的學者所調查、撰寫的內容。同時,我們「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團隊,也即將於9月初舉辦一系列關於女性、人類學以及職涯的講座活動喔!尤其是今天推薦的關於女性職場平等以及女性職涯規劃與性別議題的內容,將會邀請奧沃市場顧問創辦人林宛瑩來進行講座,千萬不要錯過喔!系列講座的訊息請參考貼文最下方。
——————————————
我們是研究職場性別不平等的學者,企業通常會請我們調查,為什麼他們難以讓女性留任,並晉升到高階職位。這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在1970和1980年代,女性在晉升到位高權重職務方面,有顯著進展,但這個進展在1990年代明顯減緩,到了本世紀就完全停滯不前了。
如果你問人們,為何女性擔任高階職位的比率如此低,你會聽到絕大多數人哀嘆這情況,大致說法是這樣的(這是不幸但避免不了的「真相」):高階職位需要極長時間工作,而女性必須照顧家庭,因此無法在工作上投入那麼多時間,結果就是職涯受到損害。我們稱這種解釋是「工作與家庭難以兼顧」的說法。2012年,一項針對各行各業超過6,500名哈佛商學院校友進行的調查發現,有73%的男性和85%的女性採用這種說法,來解釋女性晉升受阻的情況。然而,相信這種解釋並不代表它是真實的,而且我們的研究嚴重質疑這個說法。
企業文化阻礙女性員工發展
幾年前,我們從一家全球性顧問公司那裡聽到這個解釋,這家公司沒有現成的解決方案,於是尋求我們的協助,以了解文化可能會如何阻礙女性員工。該公司從頂尖的大學和企管碩士班招募人才,在頗負聲望的顧問公司名單上名列前茅,但和大多數其他專業服務公司一樣,它的女性合夥人很少。
我們和那家公司合作了18個月,其間我們訪談107名顧問,包括男性和女性,也包括合夥人和資淺顧問。幾乎每個人都採用某種版本的工作與家庭難以兼顧說法,來解釋缺少女性合夥人的現象。但正如我們去年和同事艾琳.里德(Erin Reid)一起提出的報告那樣,我們和該公司的人員共事的時間愈長,就愈發現他們的解釋與數據資料不符。女性升遷受阻,並不是因為難以兼顧工作與家庭的需求;男性也有難以兼顧這兩者的問題困擾,但仍舊能夠升遷。和男性不同的是,女性升遷受阻,是因為她們被鼓勵要配合調整職務,而男性則不必,她們做出的調整包括改為兼職工作,以及轉為內勤人員,這些都妨礙了她們的職涯發展。真正的罪魁禍首,是企業普遍的「工作過度」文化,這種文化不但同時傷害到男性和女性,也造成性別不平等的情況根深柢固。
人們告訴我們的故事,和資料顯示的實況大不相同
在好幾個層面上,該公司的資料所透露的現實情況,和員工告訴我們(以及告訴他們自己)的故事截然不同。我們觀察到這些不一致的情況,因而質疑為何這種故事有如此強大的掌控力;即使該公司的資料導向型分析師,理應看得出這是虛構的故事,卻仍受到這類故事的掌控。
來看看留任情形。雖然這家公司來找我們的動機之一,是希望協助處理「女性流動率較高」的問題,但我們仔細檢視他們之前三年的資料之後,發現女性和男性的流動率幾乎沒有差異。另一個不一致情形是,雖然公司成員把工作與家庭衝突的苦惱,大多歸諸於女性,但我們發現,許多男性也有樣的困擾。一位男士告訴我們:「我一星期出差三天,每週只有一、兩次能在孩子上床睡覺之前看到他們,每次45分鐘。」他回憶起一個特別痛苦的星期六,告訴兒子無法去看他的足球比賽。「他放聲大哭,當時我真想立刻辭職,」這位男士說。我們訪談已為人父的資淺顧問,其中有三分之二提到這種工作與家庭衝突的情況,但只有一個人接受調整職務的做法,以緩和這種衝突。
職務調整,是該公司說法和資料不一致的另一個領域。接受職務調整的員工幾乎都是女性,而她們被「汙名化」,並發現自己的職涯受到阻礙。在個人層次,結果是女性犧牲了權力、地位和收入;在集體層次,這意味高層職位是男性專利的模式延續不變。這結果是事與願違,該公司原本試圖解決女性晉升受阻的問題,卻使問題更加根深柢固。
我們還發現,工作與家庭難以兼顧的說法本身,也有不一致之處。就以這名男性總結問題的方式來看:「女性會想要生孩子而不想工作;或是她們想要生孩子也想要工作,但不想每週出差和一週工作六、七十小時,而這些正是顧問的生活方式。」他堅信女性的個人偏好,是她們成功的障礙,但他無法解釋無子女的女性這種特殊現象:她們的晉升紀錄,並不比為人母的女性更好。在他的推測中,所有的女性都是母親,而像這樣硬是把兩者結合起來的情況,在我們的訪談中很常見。人們回覆的內容,並未提及無子女的女性,或許是因為她們與難以兼顧工作和家庭的說法相牴觸。
在最後一種不一致情況中,我們訪談的許多人都會提到的一種經歷,令人質疑工作與家庭難以兼顧說法的基本前提:一天24小時、一週七天的全天候工作安排,是不可避免的。他們談到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做一些既昂貴又不必要的事情,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過度銷售(overselling)和超值服務(overdelivering)。我們聽到許多合夥人的故事,正如一位資淺顧問說的,他們「承諾客戶做到不可能的任務」,卻沒有考慮到,履行這些承諾要耗費多少時間和精力。他解釋,他們的訴求方式如下:「我們將做X、Y和Z,而且只要花你以為所需要時間的一半,就能全部完成。」他告訴我們,結果客戶喜出望外,迫不及待要簽約。
資淺顧問覺得有壓力,必須要按照那些要求而加班工作,因為他們想在高素質的同事中脫穎而出,成為明星。「我們花好多小時工作,做出這些瘋狂的幻燈片。」一位人士說:「這種態度是:我要用一百張幻燈片征服這個客戶。但其實那個客戶用不到那麼多!」另一個資淺顧問懊惱地敘述,她每個週末的時間都花在這類任務上。「我真的非常非常努力工作,」她告訴我們:「犧牲家庭事務,犧牲我的健康,最後當我回顧這一切時卻會想,『嗯,我們真的必須這樣做嗎?也許不必。』」
“公司若要解決性別問題,就必須解決員工長時間工作的問題;並且要從停止過度銷售和超值服務著手。”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9484.html
---------------------------------------
百工誠摯邀請您與我們一起 #先加入展覽再聽演講
#線上活動開放全世界讀者加入 #機會難得 #呼朋引伴來參加
【展覽資訊】展出現代女人的模樣|跨世代女「人」線上互動展
🌟線上互動展覽:https://padlet.com/r09325002/anthrodo
【講座資訊】跨世代女「人」交流系列講座
📍廖雲章・獨立評論在天下總監・9/3(五) 19:00-21:00
📍劉雨涵May・健身頻道May fit創辦人・9/5(日) 13:00-15:00
📍林宛瑩・奧沃市場顧問創辦人・9/8(三) 19:00-21:00
🌟報名資訊放置於展覽內
🌟講座採用webex視訊軟體進行線上講座
🌟搶先看百工粉專,不錯漏任何資訊
#歡迎大家按讚分享留言
資誠顧問薪水 在 Ashlee xiu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創業什麼時候可以請人、請助理?
✨訂閱我的頻道 https://goo.gl/cJUSVh
我們的健身服裝品牌
✨ TAIGER 官網 👉🏻https://goo.gl/IjRjwB
✨【折扣碼】👉🏻Ashlee
--------------------------------------
常用的營養品
✨【MYPROTEIN】http://bit.ly/Ashleexiu
✨【專屬6折碼】👉🏻MYPASHLEE
-------------------------------
常用的拉力帶
✨【VERSA GRIPPS】https://www.versagripps.tw/
✨【折扣碼】👉🏻Ashlee
-------------------------------
高蛋白健身魚
✨【POSEIDON】https://www.poseidonfh.com
✨【折扣碼】👉🏻Ashlee
--------------------------------------
追蹤我
✨ Instagram 👉🏻https://goo.gl/m5Ro8b
✨Weibo 👉🏻http://weibo.com/ashleexiu/
✨ FB👉🏻 https://www.facebook.com/ashlee.lin.0/
--------------------------------------
高質感滾輪水壺
✨ MOBOT官網 👉🏻https://www.mobottaiwan.com/
✨【折扣碼】👉🏻Ashlee
--------------------------------------
我們出國上網會用的WIFI分享器
✨下面連結點入有特價+8折+寄件免運
✨http://globalwifi.com.tw/?pr_vmaf=QOLAdV1Gk5
来台湾租借WiFi 优惠连结:https://www.wifi-rental.com.tw/?apply_coupon=ashlee10
--------------------------------------
✨ 我的二手出清👉🏻 https://shopee.tw/show_o_o
--------------------------------------
原文字幕
我今天忘記帶相機
有帶相機啦 忘記帶到記憶卡
我們現在來到這個拍攝景點
結果這邊有一個劇組在拍古裝劇
剛好抓緊他們放飯的時間
趕快利用時間來拍一下
這裡滿漂亮的
滿有感覺的
現在是中午12點20分
完全沒有人
因為不會有人像我們一樣這麼傻在這時間
我裡面是穿比基尼
想說等一下直接在這邊曬太陽
因為完全沒有時間去渡假
沒有時間去海邊
就直接在這邊曬
還帶了防曬油跟助曬油喔
終於到家了
快累死了
曬完太陽就有一種非常睏的感覺
如果你有看過 Tao 的Vlog86的話
我是想要延續這個話題
如果你還沒有看過也沒關係
我就在這邊簡短的講一下
Tao 的Vlog86在講什麼
他裡面提到說我們最近壓力很大
公司的部分讓我們壓力很大
因為當計劃沒有趕上變化的時候
那種壓力是一點一點慢慢累積的
Tao 的Vlog裡面還有提到說
關於一些國外的健身youtuber
不一定是健身youtuber啦
可能不是做健身的
也可能不是youtuber
反正就是一些網路上有影響力知名人士
他們是如何用他們的知名度去打造他們的品牌
或是產品
他說大部分的人是
一開始都花很多的時間跟精力
繼續的做內容
繼續增加粉絲量 增加粉絲的忠誠度
然後增加產品的曝光度
這個時候他們賣的產品
因為沒有花很多心思在上面
所以可能也都是一些很簡單的東西
但是因為他粉絲多粉絲忠誠
所以大家還是會為了支持而去購買
在很短的時間他們公司的資本額
就累積的愈來愈多
那這時候他們有足夠的資本額
再去聘請一些專業的人士
好比說設計師 顧問等等
就是這個時候再來優化公司內部
他們公司就運作得很順利
但是我們的狀況剛好是相反
我們是一開始就花很多時間在顧產品面的部分
因為
如果有在追蹤我們應該知道
就是我們其實對產品要求標準是比較高一點的
當你要求高的時候
在很多細節上覺得不行的時候都要打掉重練
所以也會花掉很多很多的時間跟精力在上面
Tao 的部分在影片也有提到
他最近甚至覺得自己做內容
所謂做內容就是可能做影片啊
貼文啊 或是分享一些東西
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東西都沒有這個時間了
他把他的時間全部投入在產品上面
也因為我們是這樣反過來
所以相對辛苦一些
Tao 也提到當你畫出一個設計圖
他只是一個藍圖
從藍圖到產品真正生產出來的時候
這中間的過程是非常繁瑣而且耗精神耗時間的
非常的
說複雜也不複雜
就是非常多的問題要去解決
你才會一步一步的往前
愈來愈接近你滿意的成品的目標
有一點是他在Vlog裡面漏講的
就是其實我們大概從2018年就是今年開始
我們的生產流程有一些更動
以前我們配合的大部分廠商都是所謂的成衣廠
就是你把設計圖給他
跟他說希望做成什麼樣子
成衣廠會用他們那邊的資源
去把你要的這件成品的所有材料拼在一起
中間的過程中
假設
比如說衣服的標籤或是一些輔料
繩子 拉鍊等等
這時候成衣廠就會去搜集一些資源
問我們喜歡哪一種
如果不滿意的話他再去找
之前的方式比較是偏向這種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對那個成衣廠就好了
但是這也有缺點
缺點的部分就是成本會提高非常多
這些原料其實價格是非常不透明的
因為成衣廠說多少就是多少
你能怎麼樣
你覺得太貴那就拿差一點的
可是差一點的又沒有達到我們的要求
根本不知道這個東西他合理的價格是多少
而且你再編列預算的時候也會不精準
因為你可能就只能算出這個款式
從沒有到生產出來是多少錢
你不會知道它的細分
比如說它布料是多少 輔料是多少
加工是多少 印刷多少 包裝是多少
你不會知道
成衣廠就報一個價格給你
他說多少就是多少
我當時就非常不滿意這樣的狀況
所以女裝的部分我就自己去找
就等於說自己去找面料 自己去找輔料
然後再請加工廠幫我把這些東西拼起來
自己上印刷 自己上包裝
這個時候呢
事情就會變得很複雜
因為你要跟每一個不同的窗口對細節
每一個窗口都需要磨合
所謂磨合就是工廠必須要知道我的標準在哪裡
我希望的品質在哪裡
我也要他們提供給我的東西是我可以接受的價格
反正中間有各種問題要處理
所以就算這樣子的做法讓我們成品的成本降低
但是 就非常的勞心勞力
就是非常的耗費精神
覺得每天都快要爆炸這樣子
這也是為什麼女裝的生產速度這麼慢
女裝出新品的速度這麼慢
就是原因在這邊
這段過程中我們有
看到很多不同的東西 學到一些新的東西
有些時候就會覺得說
這個成衣廠開這樣的價格是不合理的
或是說這些成衣廠變得比較沒有彈性吧
他說多少就多少
他說怎樣就怎樣
我們感覺當然是不太好
就覺得說那我們為什麼不自己做
自己做也就符合了我當初希望陶可以自己去摸索
因為不但我們可以更掌握這些東西
更了解這些東西背後是怎麼運作的
也不至於說我們未來找加工廠的時候被騙錢
就變成我找加工廠是我想要給你賺多少錢
我覺得這個單我願意讓你賺多少錢
而不是你說多少就多少
但是當我們現在真的這樣做的時候
我看 Tao 的壓力大到我都覺得有點心疼
也因為我們的生產流程改變
就像我剛才提到的
其實你用這樣的方式的話
尤其是在我們現在還不熟悉的狀況下
這個時間是拉得非常的長
貨期會拉得更長
你想像一下
只要布料輔料或是任何一個方面
一個小問題
整個產品上市的時間都會拖延
拖延會怎麼樣呢
拖延的話就變成我們的資金回收變很慢
而且像我們現在這種方式的話
我們開發一款面料
開發出來的時候就要先把貨款給布商
這件衣服設計出來了
我們希望它上面有
假設有logo
假設有鬆緊帶
那你就要把logo跟鬆緊帶先做出來
做出來也要先把貨款給別人
最後再把這些東西全部給加工廠
給他們加工費用 給包裝費用
最後拿到成品的時候
我們才可以將這些花這麼久時間投資的資金回收
當資金回收的時間相對變慢的時候
經濟上面的壓力絕對是有的
而且我們要付出去的成本跟相關的費用不斷提高
好比說開發的成本 開發的費用
因為我們預期在2018年的下半年
是有很多產品要出來的
還有一些薪資的部份
其實很多人說我們生意這麼好我麼銷量這麼好
一定賺超多錢
我們生活都是靠 TAIGER 在養
我跟你講 完全沒有
我跟 Tao都是領最低薪資
我們兩個平常的生活是我們自己額外的收入去負擔
他的車也是他自己買的
我覺得
看東西不要看表面
剛才講到薪資就呼應了 Tao 的Vlog裡面有提到說
其實他想要再請一個算是廠務助理
幫助他去對這些不同的廠商
但同時他又覺得我們公司都還沒有賺那麼多錢
這樣一直請人會不會擴張得太快
心裡有很大的壓力
這個部份我是有用一個小公式去計算
就在這邊跟你們分享
如果你們也是自己創業
或是以後你想要創業等等
我覺得這可以給你當作一個參考
之前我有一個影片講說創業要花少錢
裡面有提到毛利率的部分不知道你們記不記得
不記得的話你可以回去看
或是你還沒有看過的也歡迎你回去看
假設我現在要請一個人
他一個月的薪資要給他兩萬五
那我們來算一下年薪資的話就是
兩萬五台幣乘以十二個月
一年我要給他三十萬
你要怎麼算今天請這個人
會不會擴張得太快
或是你請這個人他可以帶給你多少值得的投資呢
這個時候你就用他的年薪資三十萬
去除以你們公司的毛利率
假設我們公司平均下來的產品毛利率是30%好了
那你就用三十萬去除以30%
這樣算下來是
一百萬
也就是說你每個月花兩萬五請一個人
一年你要花三十萬
這一年當中這位你請的人
可不可以為你的公司營業額帶來一百萬的效益
如果可以的話那這個人就請
我們來算一下一百萬除以十二個月
等於他一個月可不可以幫你多賺83333
這個公司可以當作一個參考
其實這種擔心或是焦慮
這種不確定性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你們想像一下
人在進化的過程中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要活下來
那我們要活下來大腦就會產生一種保護機制
對危險或是潛在不確性的東西
我們就會產生擔憂 產生焦慮
可能會損失的東西比我們獲得的還要更敏感
雖然說我也是這樣子的人
我跟 Tao 比起來會更容易想到一些負面的東西
可能想到一些事情最壞的打算
他每次都覺得我這樣太負面
我覺得這也是一個人格的特質
我自己覺得這對我來說是更有安全感的
因為我可以把所有事情最壞的打算都先想到了
當真的發生的時候我早就已經想過會發生
所以我早就已經想過應對的方法
對我來說是這樣
但對他來說他真的比較樂觀
我覺得我們之間就是有一點互補吧
我也可以從他那邊學到
就是做就對了
確實啊
你沒有做的話你永遠不會知道你會不會成功
這就是我今天這集的分享
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
如果你還想要看什麼其他可能關於創業
關於生活 關於健身
關於營養 關於飲食
關於愛情 等等
就是各種你想要知道的事情
都在下面留言給我
留言告訴我你想要知道什麼
我這邊也可以有題材回饋給你們
那我想今天的Vlog就到這邊
我現在超級累
只想趕快洗澡然後睡一下
等一下還要開會
所以我們下次見
peace

資誠顧問薪水 在 台灣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薪資。 - 工作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薪水 比能力高? 心情448・留言186 ... B17 照理來說沒有這麼低但我寫的很保守至少有這個薪水XD ... 想知道四大事務所如果做顧問的薪資 . ... <看更多>
資誠顧問薪水 在 資誠(PwC Taiwan) - 台灣年輕人面臨薪水偏低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資誠 PwC Taiwan副所長暨策略長吳德豐表示,依過去兩岸往來經驗發現, ... 普華國際不動產公司提供大型商用不動產公開標售、投資、估價與融資等專業顧問服務,以及 ... ... <看更多>
資誠顧問薪水 在 [徵文] 那一段空中飛人的日子- 管理顧問業- 看板Salary 的推薦與評價
剛好看到版主辦了這樣的一個徵文活動,
非常的有意義, 就把自己以前寫過的文章整理一下,
再加上一些個人這幾年的觀察分享給大家,
有興趣的版友也可以搜尋我的ID找到過去發表的關於顧問業的一系列文章!
--------------------------正式開始的分隔線---------------------------------------
如果你們有看過喬治克隆尼的Up In the Air,
顧問生活差不多就是那樣,
飛過最多的一年是幾乎每個禮拜就在飛,
那一年在飛機上的時間超過300小時,
累積到一張人人稱羨的國泰航空鑽石卡,
(但大多數人不會想到我是拿多少生命換來的呢....)
因此我常跟朋友說我不是在飛機上就在往機場的路上…
廢話不多說, 來介紹一下我所處的管理顧問這一行吧!!
我想分成以下幾點來說明:
1. 顧問業到底是在做甚麼
2. 顧問業的職業生涯發展
3. 顧問業的組織架構
4. 顧問的一天
顧問業到底是在做甚麼
顧問到底是什麼鬼? 諮詢到底是在諮什麼?
什麼是管理顧問業? 常常有人這麼問我, 雖然是大哉問,
但不可否認很多人不清楚到底顧問業在做甚麼?
我個人認為:
Consulting is a process of problem solving and work as a team to create value,
不管你在哪一種顧問業, 都不外乎如此,
很多企業主或客戶對於顧問有刻板印象,
總覺得這群人是脫褲子放屁, 拿著我的手錶告訴我幾點...
為什麼我要花大錢請一堆乳臭未乾的小子告訴我我已經知道的事情,
尤其在台灣整個管理顧問的市場是非常惡劣的,
我已經很久沒在台灣做專案了...
不可否認的確有時候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的確有時候心虛的不得了還要在客戶面前裝得很有經驗,
但我們也有很成功的專案,
透過系統化的分析, 很有邏輯的將問題及解決方案提供出來!!
我覺得顧問的價值在於透過不斷累積專案經驗,
在不同的產業及客戶中截長補短,
並透過系統化的架構, 詰問, 抽絲剝繭的邏輯工具
在專案過程中激發自己及客戶專案成員的潛力,
進而達到專案的目的!!
顧問業的職業生涯發展
再來談談顧問業的職涯發展,
其實所有的管理顧問公司的職階都大同小異,
僅有名稱不同, 有些公司會多一階少一階,
但升到Partner的時間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下表括號內的是在該職缺的平均年資,
因此如果你平步青雲, 績效良好, 升到Partner僅需10+年的時間,
跟在一般產業比的話是比較快的一條職業道路, 至於薪水的話,
下表也提供了一個基礎給大家參考, 因為我已經在上海打滾多年,
因此所有幣別均為人民幣的年薪,
如果是Taipei Office的話會低一點, 這真的很現實呀!
每個層級或多或少都有一些Overlapping, 已經包含績效獎金,
但不包含ESPP及Senior Managing Consultant以後的Sales Bonus,
在這個行業每年都有不錯的調薪 (10% above),
如果是Promotion 更會有20%以上的增幅
基本上IBM GBS / Accenture Consulting / Capgemini / PwC Consulting / Deloitte
Consulting 薪資上大同小異,
當然如果你是Tier 1 MBB or Strategic Consulting
領Global Pay 的牛人那就另當別論了,
Entry Level Consultant (2 – 3 years): 130K – 200K
Senior Consultant (2 – 3 years): 180K – 400K
Managing Consultant (2 – 4 years): 350K – 600K
Senior Managing Consultant (3 – 4 years): 580K – 700K
Associate Partner (3 – 5 years): 700K – 900K
MD (Have their own grade) : 850K – ∞
通常顧問到了一定年紀或多或少都會厭倦這種頻繁出差的日子,
一方面是有了家庭, 另一方面是對於健康的考量,
若想要轉職, 在顧問業累積五年以上經驗後, 會有蠻多機會的,
大部分會轉到Industry內部的Consulting部門,
Fortune 500 的公司大部分都有類似的部門,
可以把他們想成是企業內部自己的幕僚顧問或者專案管理部門,
相對來講壓力比較小, 出差次數也沒那麼多, 比較能兼顧家庭及事業!
若繼續選擇待在顧問業, 則免不了要轉向銷售部門,
畢竟顧問公司就是靠賣專案賣人頭賺錢的,
因此銷售壓力是很大的, 每一年要背的Quota也是很可觀的!!
顧問業的組織架構
顧問業基本上是採取矩陣式的組織,
你會被分配到對應的一個產業 (Industry) 及職能(Function)上,
舉例來說:
Function: Sales & Customer Service, Supply Chain, Strategy, Talent & Org
Industry: Finance, FMCG, Automobile, Tech & Communication
因此我可以是Supply Chain Consultant in High Tech Industry or
Strategy Consultant in Automobile 以此類推,
這樣的組織架構有助於培養產業知識 (Industry Know-How),
客戶也會比較相信這些懂得講行話的顧問!
顧問的一天
我們來看看苦情顧問在客戶端的一天
08:30 - 09:00 抵達客戶端 (客戶幾點上班, 我們就幾點上班)
09:00 - 11:00 開會
11:00 - 12:00 會議記錄與摘錄會議重點
13:00 - 15:00 內部解決方案討論
15:00 - 17:00 開更多的會
17:00 - XX:XX 會議記錄與準備隔天簡報
以上是相當簡化的版本, 顧問的一天也會依據職位的不同有所不同,
但基本上每一天都隨時處在不小心就會踩到客戶地雷的情況下,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戒慎恐懼的心情中,
有道是好客戶帶你上天堂, 爛客戶帶你上刀山下油鍋生不如死呀....
如果是國外的案子, 那星期一或五通常是半天在飛機上,
但做一樣的事"會議記錄與準備隔天簡報"...差別只在於你是在三萬英呎高空XD
再來我們來看看快樂顧問沒有專案時歡樂的一天
09:30 - 10:30 慢慢晃到辦公室 隨便找個位子坐 (無固定座位之隨便坐辦公室)
10:30 - 11:30 關心國家大事及朋友動態
11:30 - 14:00 提早出去與久違的朋友或同事吃頓悠閒的午餐
14:00 - 17:00 匯報新專案準備進度與工作計畫
這種日子看起來很爽, 但通常不會持續太久,
因為沒有案子就代表你沒有替公司賺錢,
因此在顧問公司你會很常聽到Chargebility or Utilization 這個字,
意思是你有多少比率在客戶端替公司賺錢,
這個指標跟你的Bonus及升遷有很大的連結關係
Consulting Firm最希望的就是顧問365天都在客戶端為公司賺進大把鈔票囉!!
結語
我有幾點觀察分享給大家, 不一定對, 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對於中階外商經理人的建議:
1. 盡量申請在Regional HQ的職缺:
道理很簡單, 哪裡有資源, 就應該往哪裡去,
請問你有看過哪家跨國企業的CEO Visit 台灣嗎?
反之上海北京香港東京呢?
連在中國被封鎖的FB Mark 都要來北京清大演講,
而且還用中文, OMG, 這不是抱中國大腿嗎?
但現實是有一個13億的市場, 你不抱可有很多人要抱呀…
因此如果你已經是外商在台灣中階職位,
有感於升遷緩慢,
兩眼逐漸失去戰鬥的光芒,
想一展長才,
我的建議是可以內轉到大中華區的總部,
你的視野及格局會開闊很多!
整天被Regional GM看到的人升遷還是比較快的,
見面三分情呀! 切記切記!!
2. 看發展而不看年薪:
這點我想會有點爭議,
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本身已經領不錯的薪水 (E.g. 2M TWD above / annual),
就不需要拘泥於到大中華區談的Package要x 2 or x 1.5,
該看的是該職缺的發展性,
是不是在大中華區總部下,
是不是一個正在發展的部門,
雖然不一定會談到非常高的薪水,
有些時候甚至沒有Relocation Package,
但與其選擇在台灣爽爽過,
倒不如來總部賭個三五年呢?
(每年10%調薪, 三年後就可能被挖角的機會…)
我想這個機會成本相對是低的,
但換取的報酬是可以期待的!
只要把家人安頓好, 讓他們成為支持你的後盾就夠了
對於想進外商的新鮮人建議:
1. 來總部做Internship吧:
會做這樣的建議主要是兩個原因, 一個是你的Global exposure,
再來就是外商的確會從Intern裡優先錄取新鮮人,
如果機票住宿對於你而言不是太大的負擔,
每天領120 – 250 RMB 的薪水你可以忍受,
我想很多人會說這薪水在上海是活不下去的,
的確, 但Internship 短短數月長則一年,
孩子, 我還是會強烈建議你來總部做Intern!!
忍一忍就過去了,
當作是一個對你職業生涯的小投資吧!
如果你夠優秀, 肯定可以拿到正式職缺,
我也相信台灣學子在能力上是沒問題的!!
2. 認認真真的寫份履歷:
這個其實在我之前的文章也一直強調,
當你有很好的學歷, 不錯的實習經驗,
但台灣新鮮人就是沒辦法很有組織地在一頁簡歷中將自己的好表現出來,
跟中國學生寫的履歷真的是差一大截,
我只能說多下點功夫,
有空多給一些已經工作的老大哥老大姊看一下,
或者去網上蒐一下各大MBA Career Center,
都會教你怎麼寫一份好履歷, 依樣畫葫蘆一下吧!!
3. 清晰的邏輯表達能力:
英文能力只是基本,
有很多人英文很強,
但是聽他說了老半天還是不知道他想表達甚麼,
如果有機會多做報章雜誌做Summary的練習,
譬如看經濟學人的專欄, 強迫自己寫一百字列點的摘要,
不僅練習英文也可訓練抽絲剝繭的能力
大概先說到這裡吧!
如果有興趣的版友可以站內信問我,
我會在有空時盡量解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0.153.3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lary/M.1419338025.A.D41.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