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結論:
1. 為什麼第二類對象接種高端的很少?
第一類醫事人員開放接種是3月底,4/12 開放到第三類對象接種(因為那時疫情平穩加上AZ被黑,沒人要打),5月底疫情緊繃,雙北第一到三類優先接種,其他縣市先開放第一類接種;6/2 開放第一到三類優先接種。高端通過EUA是7/19。
你覺得我們那時候是打得到高端膩!!! (氣到跑出南部腔)
要是信任高端可以等啊,為什麼不等?
如果你在六、七月必須去醫院,或是有防疫人員去你家社區,而你知道他們都沒打疫苗你會安心的話...... #防疫工作者接種疫苗是保護自己更是職業義務
2. 中央高官跟我搶BNT啦!
誒都,如果總統副總統符合你高官的定義的話,他們打的是被講得比中國疫苗還危險的高端欸......
以這張表來看,到目前第二類未接種疫苗者,中央18人,佔造冊1%。 地方4001人,佔造冊14%。
18人跟你「搶」⋯⋯🤷♀️ ?
👉 提醒大家,個別人士接種疫苗意願都應尊重喔。
3. 再看一下這二天有人在吵的「第二類接種對象」。
先說,我支持指揮中心公布中央及 #各縣市 這些「第二類」名冊的人數。
不用多,人數就好。
這樣說啦,在開放1922預約平台給民眾自己預約之前,武漢肺炎疫苗接種對象,除了憲兵啦、出國運動員之外,醫事人員造冊由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防疫人員造冊也是由地方政府,地方第一線防疫人員、地方執行居家檢疫對象相關服務、維持防疫體系運作地方政府重要官員這些名單,也是由 #地方政府造冊。
造冊之後,提報數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撥發疫苗給地方衛生局。
我是樂見大家繼續討論 #地方政府還有多少志工和好心肝以及Ben啦
4. 其實仔細看這張表,第二類造冊的216,100人,完成至少一劑疫苗接種的有94.3%。剩下一萬二千多人,可能因為身體某些因素未接種,可能本來就是拒絕接種疫苗這,也可能就是「我只相信BNT給我BNT其餘免談」的支持者。台灣美好的地方就是,只要維持防疫應有的規範,你要選哪一支疫苗,我們盡量滿足並尊重你。
我真不知道拿「第二類接種對象」來吵的人是在拿資訊落差吵個麼勁。
最後用這張表的資訊來判讀一些有趣的數字:
第二類接種對象接至今未完成一劑接種比例(依造冊及接種數字計算):
第一線警消海巡人員2.7%
CIQS相關人員 4.1%
執行居家檢疫/隔離對象相關服務工作者4.4%
中央衛生單位第一線防疫人員 5.5%
地方第一線防疫人員 7.7%
維持防疫體系運作之中央政府重要官員 1.1% (只剩18人也可以被炒作成中央官員要搶BNT真是I服了U)
維持防疫體系運作之地方政府重要官員 13.9%
民間救護車之緊急救護人員 14.5%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30的網紅小戴 Davin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podcast #判斷力 #客觀思考 過去因為資訊傳遞不便,大部份的人都是被瞞在鼓裡-- 媒體業壟斷資訊傳遞的通道,決定你我能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 如果不希望被他人欺騙、受他人控制,提升自己的判別力就是唯一的選擇。 快來聽聽小戴怎麼說吧~ ● 定義辨別力與判斷力的差別 00:16 ● 判讀資訊...
資訊判讀定義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張圖看清本週 #台灣疫情 走向】#一週疫情速報:https://bit.ly/2RG71L9
台灣疫情爆發第一週,端傳媒用 #數據儀表板 總覽本週「確診」人數的趨勢變化、「採檢陽性率」、「未檢驗的檢體數量」和全台「疫苗累計接種人次」。注:今(23日)下午最新數據(新增287例本土、3例境外移入個案,另有170例「校正回歸」上週各日個案),尚未列入此表中。
然而,現行部分信息卻引發了不少媒體、公衛專家和醫師的質疑。部分欄目 #端傳媒與其他台灣媒體記者已多次向台灣政府索取 ,卻未獲回覆。校正回歸中「研判日」定義是什麼? #指揮官陳時中 以「採檢陽性率下降」推導「疫情並無爆發情況」的說法,是否有待商榷?
端傳媒將收集政府公開資訊、綜合採訪專家意見,於每週日下午14:30,推出每週的關鍵疫情數據儀表板,直到疫情警戒解除為止。
下週開始除了持續收集公開數據,請專家進行確認與判讀,並持續要求政府公開必要之數據外,從疫情進入第二週開始,我們會加上這些欄位:(疫情爆發後的)七日平均確診數、住院(重症)死亡人數、醫院現有空床 / 佔床數等。
端傳媒歡迎國內外醫療、公衛與流行病學專家與第一線醫護與防疫人員向我們提供建議與指正。https://bit.ly/2RG71L9
#相關閱讀
【5月22日台灣共增確診321+400例】https://bit.ly/34kdpe5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台灣防疫 #COVID19 #2019冠狀病毒疫情
資訊判讀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疫情整理【7張圖表掌握台灣入境管制最新規定:什麼人能入台?哪國人來得最多?入境強制普篩率究竟有多少?解除隔離最新標準是?】
2021年,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全世界超過9,300萬人確診、199萬人死亡。台灣12日爆發桃園地區醫院院內感染,讓社會警戒升高。不過,至今全台確診數842例,其他有745例都來自境外,本土病例為58例,入境管控仍是防疫主戰場。
為因應農曆春節恐帶來大批民眾返台,指揮中心再調升入境防疫等級,本月1日起,除了特殊身分者,原則上外籍人士皆限制入境;今(15日)起,入境居家檢疫規格再度提升,入境需普篩的地區也增加。《報導者》統合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內政部、勞動部統計資料及政策,以圖表呈現相關規範及執行現況,讓民眾掌握最新資訊;並採訪醫療和醫檢專家,針對篩檢數據、檢驗能量與全球疫情發展,提出入境防疫政策調整評析與建議。
■居家檢疫:須1人1戶、不能和台灣家人同住
在疫苗接種普及、全球疫情逐漸趨緩之前,全球防疫仍在紅色警戒之中。2021年1月1日起,原則上除特殊身份者,全面禁止外籍人士入境;今天開始,入境檢疫,不僅要有登機前3日內病毒核酸PCR陰性報告,還必須提供檢疫居所證明。
此外,採居家檢疫必須一人一戶,不可以與台灣的家人同住(但可與其他檢疫者同住),無法做到一人一戶者,就需要到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進行14天檢疫。
■入境普篩:英國、南非、史瓦帝尼及東南亞移工
入境者是否應全面普篩,國內專家一直都有不同看法,目前指揮中心作法是針對「高風險國家」入境者做普篩,高風險的定義則以帶入「變種病毒」及疫情嚴峻國家為主。目前包含英國(含14天英國旅遊史)、14天內曾有南非、史瓦帝尼旅遊史者(含在當地轉機),入境時一律入住集中檢疫所採檢、檢疫14天期滿後再採檢一次,即採檢2次。菲律賓、印尼、泰國、越南來台移工,則是在檢疫期滿14天採檢,即採驗1次。
《報導者》取得內政部統計資料,比對上個月(2020年12月)入境者國籍統計顯示,出現全新變種病毒、疫情吃緊而在10幾個縣府宣告「緊急事態宣言」全面禁止外籍人士的日本,以及每天確診人數超過20萬人、醫療窘迫地區發出「現場急救無法恢復心跳,不要送醫」限制的美國,分別是入境台灣國家的第6名與第7名,上個月來台人數仍有1,033人及876人,但均尚未列在台灣強制入境普篩的名單中。
■入境普篩率:43.6%外籍人士入境已需強制篩檢
台灣入境強制篩檢率究竟有多少?根據我們取得的內政部統計資料及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移工入境統計,秋冬後,台灣每月總入境人數約4~5萬人左右。而上個月,入境的外籍人士一共有21,520人、約佔一半左右。
來台外籍人士中,人數最多的是越南共6,970人,其次為印尼2,937人、菲律賓2,861人、泰國1,886人。中國、美國、日本也位居前段,約有千人左右人數入境。
其中,入境需普篩的英國入境者(含14天英國旅遊史)及越南、印尼、菲律賓、泰國移工人數,總計9,383人,即外籍人士入境普篩率約43.6%。不過,內政部僅針對入境者僅統計國籍、未公布入境地點統計,而越南、泰國的移工強制篩檢是自12月10日開始,實際數據可能會稍有落差。至於,整體入境強制篩檢率,則約在18%到23%左右。
但本月開始,印尼家事類移工無法入境,外籍人士原則上都禁止入境,總入境人數估計會再降低;而在入境機場或檢疫期滿就需採檢的國家也愈來愈多,代表入境篩檢率將會升高。
■出院解除隔離標準放寬:降低CT值、不需全部二採陰
台灣為讓病毒不流竄到社區,對於確診病人,一直維持「世界最高等級」的解除隔離標準,從一開始獨有的三採陰到二採陰,陽性判讀CT值在35,但如此也加劇醫院隔離病房及檢疫空間的負荷和壓力。1月14日,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宣布,放寬條件。即日起,確診病人只要符合下列三項即可解除隔離:
1.症狀緩解至少3天
2.兩次呼吸道病毒核酸PCR採檢陰性,或CT值大於等於34
3.距離發病日達10天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則表示,CT值(病毒量愈高、數值愈低)超過32通常就培養不出病毒。不過,CT值大於等於34條件只限於解除隔離標準,如果是一開始確診時驗到CT值34,代表有感染,還是會列入確診個案,並入院隔離治療,因為在感染早期,病毒量較低,隨病程進展,病毒量會變大、CT值可能會隨時間慢慢降低。
■專家建議1:台灣檢驗能量增,應擴大入境篩檢範圍
指揮中心加強邊境檢疫,為了避免社區發生傳播風險,要求無法1人1戶居家檢疫的民眾,入住防疫旅館,造成旅館供不應求;入境普篩地區跟著「變種病毒株」跑,也可能會慢半拍。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品質管理中心主任陳世英指出,現在的疫情多變,英國、南非、日本都出現新變種病毒株,目前初步看來新變種病毒株的重症率沒有變高,但傳播力變強,臨床上也還需要更多研究,來了解新病毒株的表現,包括「無症狀病人會不會增加?」、「確診者攜帶病毒的時間會不會超過14天?」
陳世英認為,目前作法是針對高風險國家,例如英國變種新病毒株比例高,就會針對這群病人在14天隔離期滿前採檢。但病毒在全世界流竄,新病毒株不會只停留在特定國家(英國、南非),此時就要看國內的資源能否負荷採檢量,「資源若夠,量能充足,入境的人又不多,就可以擴大期滿採檢人數,例如將英國、歐洲算一起、美國也列入採檢。」
以12月的人數來看,共入境了約21,000名外籍人士,若全數篩檢,一天約須增加700多人採檢。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在記者會表示,國內目前一天的篩檢量能可達11,000件。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也同意,台灣可考慮再針對一些國家「擴大篩檢」,如美國變種病毒株愈來愈多,國人與美國交流也密切,也有自美國輸入病例,建議採檢規定可以比照英國辦理。
施信如表示,防疫政策涵蓋領域廣,涉及防疫心理學等不同面向考量。不過單就檢驗端觀點來說,目前國內檢驗量能相較於去年2、3月已經「今非昔比」,在採用全自動機台的情況下,如果要增加檢驗量應不成問題。以長庚為例,疫情初期檢驗大量仰賴人力,要花上含夜班的4班醫檢師人力,才能檢驗300多個樣本,不過在全自動檢驗設備引進後,400多個樣本約在3至5小時就可完成。
■專家建議2:成本考量,可讓入境外籍人士自費
目前因入境政策或防疫要求強制篩檢者,費用均由國家負擔。專家認為,在強化防疫考量下,可要求入境者自費,擴大入境篩檢。
陳世英說,現在的檢驗量能已比疫情初期多很多,因為有很多的商業公司也研發出檢驗試劑,可以負荷這些人數。當初指揮中心不願意入境全面篩檢另一個考量,是為了成本,但其實可以讓進來的人自費。
此外,施信如也認為,全自動設備引入,應可提高民眾「自費篩檢」意願,自費篩檢率提高,也是另一種「擴大篩檢」。實務上,診所將患者送醫院採檢的意願有限,不過冬天仍有許多人有呼吸道症狀,如果病人本身有疑慮,雖然不一定有旅遊史或接觸史,也可選擇採檢。成本、收費的降低能增加民眾自費採檢意願,目前自費採檢費用不一,還有看到出現9,000元的不合理高價,但在引入全自動大型檢驗設備後,試劑本身成本加上採檢人力費用,費用可降到1,500元至2,000元。
新變種病毒株的變化各國仍在研究中,指揮中心政策也應不斷滾動修正。陳世英說,未來新病毒株若會讓確診者攜帶病毒時間變得更長,或許就得在14天隔離期滿時多做採檢,或是更改隔離標準的天數;但隔離天數太長,民眾無法忍受,可行性不高。「防護是一層一層的,延長隔離時間是把防護網子變得更密;篩檢隔離期滿帶有病毒的人,則是在網子後面再加一層網子,一層一層總會變嚴密。」
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的解方,通常是疫苗,陳世英說,只是隨著病毒變異,疫苗能撐多久、打下去的風險,都還在觀察當中。但目前看來效果應遠大於風險,等可以接種疫苗時,可以鼓勵民眾多去施打。(文/陳潔、柯皓翔;設計/江世民)
#延伸閱讀
【疫苗,行不行?流感 VS. COVID-19十大問題解析】https://bit.ly/38IiBdp
#報導者 #疫情 #懶人包 #防疫 #自主健康管理 #居家檢疫 #一人一戶 #入境 #外籍 #篩檢 #COVID19
資訊判讀定義 在 小戴 Davina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podcast #判斷力 #客觀思考
過去因為資訊傳遞不便,大部份的人都是被瞞在鼓裡--
媒體業壟斷資訊傳遞的通道,決定你我能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
如果不希望被他人欺騙、受他人控制,提升自己的判別力就是唯一的選擇。
快來聽聽小戴怎麼說吧~
● 定義辨別力與判斷力的差別 00:16
● 判讀資訊真假的方法 04:38
● 結論與未來展望…? 21:16
✒️前往閱讀本篇文字稿 https://moke.tw/talk/podcast-s2ep12/
💰支持小戴的推廣行動 https://moke.tw/donate/
📚 延伸閱讀
假新聞識讀術 https://youtu.be/m3gLNa-fx_w
語言好好玩 #S04E02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0429cul004/
如何進行查證 https://www.mygopen.com/p/blog-page_25.html
Stock music 由 AveCoo, AudioMechanica, HomulusTunes / MotionElements.com 提供
https://button.like.co/yenru606

資訊判讀定義 在 資訊判讀力 的推薦與評價
資訊判讀 力 找出多家新聞報導內容的差異 上週五偵結的陸軍上校共諜案,今天,許多新聞媒體都 ... 他認為台灣民主在這方面非常謹慎,他反問記者言論自由的定義。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