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外匯入門】
每個國家地區所使用的貨幣都不同,於是形成了全球有多種不同的貨幣,由於貨幣間的價值不同,於是出現了貨幣間的兌換價,而這個匯率可以以不同形式進行。例如固定在某範圍的聯繫匯率,釘著一籃子貨幣而定價的匯率模式,自由浮動的匯率模式。
至於其中的匯率為何是這個兌換率,表面來說就是供應與需求,貨幣供需決定了當中的兌換價,供應增多就會令匯價下跌,供求增加就會令匯價上升,當然在供求原因背後,有著很多複雜的原因。
-\-\購買力因素-\-\
其中一個因素就是貨幣的購買力,以及當地的物價指數,例如在香港買一個麵包要$10,但在澳洲只需$2澳元,因此單從這角度,可說澳元的匯率是5.00。即是可以用$10港幣買這麵包,又或將$10港幣兌成澳元,兌換率是5.00,即是可兌成$2澳元,而這$2同樣可買到這麵包。這令當中達至平衡的結果,當然這只是影響匯率的其中一個因素,因為實際上更為複雜。
另外,貿易亦是影響匯價的因素,全球的一體化,令每個國家要做到自給自足的狀態已近乎無可能,國家A必需將自己的產品賣給其他的國家,以賺取外匯,同時又要從其他國家中買入各種所需,進口及出口的數目不一定平衡,從而影響了貿易賬,令匯率有所變動。
資金的流向會影響匯率的價格,貿易是其中一個因素,而投資亦是另一因素,投資當地的股票、物業,一般都要兌成當地的貨幣,這些投資將影響資金流向,從而令匯率有所變化。
-\-\利率是關鍵因素-\-\
除上述的因素外,利率亦是影響匯價的因素,因為各貨幣的利率都不同,於是令借取這貨幣,以及存入這貨幣的利率都不同,並且影響匯價。正由於利息的差異,這對將來的匯率產生影響,亦能在理論上推算匯率。
例如澳元兌港元的匯價現時為 5.0000,假設澳元有3%利息,港元則無利息,在理論的層面,澳元的匯價將在1年後下跌3%,以達至平衡狀態。例如以港元存$10000以收取利息,一年後同樣是$10000,若最初將該$10000兌澳元,就會得到$2000澳元,存$2000以收取3%的利息,一年後會變成$2060澳元。從理論層面,一年後澳元會下跌3%,即 4.8543,將$2060澳元以4.8543兌回港元,就會得到$9999.9(即$10000港元),令成從理論上達至平衡。
可能你會奇怪,高息會吸引較多資金,令匯價上升,那高息貨幣不是應較強勢的嗎?
這前題是正確,但當時的匯價是已經反映這回事,即是原本的匯價只有4.X,但由於有高息,令該貨幣的需求增加,從而令匯價上升,升至平衡狀態。這個平衡狀態就是市場認為沒有任何一方特別有利的狀態,令無論買港元或買澳元,在理論層面沒有分別。
當買入港元時,就無法得到利息,若想將資金轉成澳元以收取更高的利息,代價是買入已上升了的匯價,即要面對理論會下跌的情況,令兩貨幣的理論回報無分別。
-\-\政府因素-\-\
另外,政府的干預亦是影響匯價的因素,因為該國貨幣的強與弱,將對國民有不同層面的影響,例如本國的貨幣強勢,國民在購買進口貨時會平宜了,但企業要將產品賣去外國,則會變得較貴,從而影響出口,而資產市場在外國人眼中亦會變得較貴,從而減少資金流入。
相反,若本國的貨幣較弱,人民買進口貨會變得較貴,引至較大的通脹,而企業要償還的外國債,亦會變相要還更多。因此,一種貨幣無論是強或是弱,都有其利弊,無論貨幣要升值或貶值,都不宜過快,若一該貨幣在一年升值或貶值超過20%,必然對該國造成某一方面的沖擊,所以各國政府在匯價出現較大的波動時,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干預。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
貨幣升值有利進口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周六晚從紐約回港,直接從機場趕往好朋友、永遠青春美麗WW女士,以及女兒的大型慶生,在此再跟她們說聲Happy Birthday!Party主題為荷里活電影,主人家扮作神奇女俠,令人目不暇給。我穿着西裝,拖着行李,順勢就扮作《寡佬飛行日記》(Up In The Air)的George Clooney吧!(哈哈,I wish!)
回來本需好好休息,但周日又要去深圳開會,手上仍有很多工作,然後明天又要去內地一周。所以再次抱歉,今天文章可能有點雜亂。
新經濟班子富海外經驗
人行行長周小川正式退休了,原副行長易綱被委任為接班人。周小川在位超過15年,率先超越了所有退休年齡和任期界限,既因他是一位非常難得的人才,亦有一定的政治預告意義吧。周小川不止在中國破紀錄,亦是全球主要央行最有經驗和資歷最深的一位行長。周小川剛上任時,美國聯儲局主席仍是格林斯平,到現在聯儲局已換了3任主席了。記得在某次大型投行峰會,主講嘉賓為剛卸任的格林斯平,另外還有視像直播的周小川,他們如老朋友般互相恭維,周小川雖在國內受教育,但英文叻叻聲,對答如流,非常有國際風範。
周小川堅信改革開放,是啟動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推手。當他在2002年上台時中國GDP才1.15萬億美元,到了2017年GDP已差不多12萬億美元,足足是當年的10倍有多。經濟規模增長了那麼多,絕大部分海外投資者都歡迎人民幣國際化,覺得是最合理和必然的事。但其實偏偏在國內,反對人民幣國際化的聲音一直是非常大。很多人認為近幾年來的所有問題:人民幣升值也好(擔心走上日本之路)、貶值也好(變多擔心失去購買力),和走資(擔心挖空國庫)等等,反正都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錯。
反對人民幣國際化的人有他們的道理,但整體來說,他們的視野當然有點過窄,漠視了中國經濟已增長到不可能保持近乎完全封閉的一個金融系統。其實愈大的國內房產泡沫、愈大的債務和影子銀行風險,和愈大的資金流出壓力,就更證明開放資本賬和繼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必要性愈大。
過去數周,很多人(包括在美國峰會碰到的參與者)都一直猜測劉鶴先生將成為副總理,亦將如從前朱鎔基當副總理時,同時兼任人行行長。我從來不太相信這傳聞,因為熟悉國情的人會知道去年成立了一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由副總理馬凱兼任為主任,作用猶如一個超級監管機構,指導和協調「一行三會」(銀監會和保監會合併後變成兩會)。所以如果由新任副總理劉鶴來直接當人行行長,不太合理,兼任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主任的機會較大。
易綱當人行行長是一個非常恰當的選擇。他既有豐富人行經驗,更曾當過外管局局長。他亦是一位「海歸」,曾在美國生活15年,在美國念研究院,亦在印第安納州兩家大學教書多年才回國到北大當教授。所以罕有地,今屆主管經濟的班子,竟有好幾位是有海外經驗的,除易綱外,劉鶴當然也曾在哈佛留學,最近發現竟然連王滬寧都曾在美國「遊學」半年。新任國家副主席王岐山雖然不是海歸,但當然有多年跟美國打交道的經驗,是美國前財長保爾森的好朋友。
未來中美關係必將風起雲湧,無論在貿易、外交、軍事、科技、以至貨幣和稅務各方面,將有愈來愈多的競爭、矛盾和衝突。有一個如此經驗豐富的班底(尤其對比美方),對中國非常有利。
如美國真的執行貿易保護主義,尤其針對中國進行貿易戰,受影響的行業可能十分廣泛,包括鋼鐵、半導體、航天、新能源、汽車,以至農業。受影響的公司可能包括波音、福特、Tesla、Applied Material、蘋果、ADM,以及很多其他公司,連Walmart和亞馬遜都受加價影響。中方包括很多出口企業如晶科能源、創科(00669)、富士康、裕元(00551)等,依賴進口的企業如雨潤(01068)、中芯(00981)、京東方(00710),以至國航(00753),甚至乎阿里都必受影響。
貿易戰當然對誰都沒好處,只有特朗普才會天真地認為美國會是贏家。我暫時認為他仍是馬基維利式裝腔作勢為主,最後未必有大規模貿易戰爆發出來,但經多年努力談判才得到的,有明確法律條文監管的世貿框架,就已受到嚴重傷害。
長遠為人幣製造上位空間
在美國參加的峰會上,某一位西方前國家元首(是個中國通)指出,特朗普對中方的要求是在數年內把每年貿赤減少1000億美元,約三分之一。美國正準備對300億至6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貨徵收關稅。我認為最有可能用來幫助平衡中美貿易的貨物是能源,因為美國頁岩油和頁岩氣革命,每天石油產量超過900萬桶,比沙地還要多。而中國亦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
假如美國成功大幅減少貿赤,反過來,在美國本土以外流通的美元亦將大幅減少(再加上因稅改而大量美元回流)。這趨勢將減低美元作為全球外滙儲備的比例。短期內不可說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就此消失,但長遠來說,將為人民幣製造一個上位的空間。我希望劉鶴副總理能實現他在達沃斯的承諾,給予全球投資者有關開放中國金融系統的一些驚喜,包括重啟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任務。
中環資產持有福特、Tesla、Applied Material、蘋果、亞馬遜、國航、阿里的財務權益。
貨幣升值有利進口 在 林建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央行總裁 挑戰大
2018-01-11 01:23經濟日報 林建甫
今年以來,新台幣升值加劇,一度突破29.5元兌1美元大關,創下四年來的新高。日前彭博資訊訪查17名匯市交易員,預測新台幣第1季有機會挑戰29元關卡。市場對於後彭總裁時代新台幣匯率走向的臆測已經甚囂塵上。
在彭總裁任內20年間,央行落實管理浮動匯率制度(managed floating regime),為台灣累積了4,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對於經濟穩定成長的貢獻功不可沒。但被質疑的可能「阻升不阻貶」,長期的「維持匯率動態穩定」及利率的緩慢變動,應有討論空間。去年以來,對匯率,央行看來已經放手,但不少廠商、民眾對未來總裁「蕭規曹隨」仍然有所期待,這也影響總統對新任人選的考量。與時俱進及合宜的政策值得深入思考。
貨幣升貶是兩面刃。貶值有利出口,創造更大的貿易順差;但也加重進口企業採購國外商品的壓力;而對廣大的國民,貶值還等於購買力的下滑,出國洽公及旅遊的成本增加。重要、但被忽略的,還可能是它影響國內服務業、文創等的競爭力提升,短期間雖可透過貨幣貶值吸引更多國際遊客創造商機,但長期的弱勢格局,無形間讓這些靠人力、腦力的產業,其附加價值被侵蝕,薪資成長動能進而停滯。
身為智庫的工作者,我經常接待各國來訪的政府官員及經濟專家,尤其是來自美國財政部官員及智厙學者。他們對於過去每天的最後一盤及年末的操盤知之甚詳,也對台灣長期經常帳順差頗有微詞。我會解釋,台灣是一個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體,不像美日的大企業本身具有很好的避險能力,因此在匯率政策上,會盡量減少其波動性,希望給中小企業廠商一個較穩定且可預期的經商環境。也常常動之以情的解釋:台灣廠商賺的是辛苦錢,而日間尾盤及年終匯率影響報帳價格及財務報表數字,這是政府用心良苦。
但觀察近年來供應鏈全球化的生產模式分工,逐漸公開透明,已讓貨幣貶值的好處大打折扣。英國就是很好的案例,去年在脫歐、國會提前改選等政治因素的紛擾下,英鎊大跌,理論上英國汽車製造商、食品加工廠、鋸木廠等出口產業獲利應該能大幅增加,但結果事與願違。而過去有時新台幣一貶,我們也就面對歐美買家算到你的利潤增加,進而大砍我方報價,造成我出口廠商無法多賺,徒留全民分享弱勢台幣的苦果,這一因素都要考量。
另外,央行為「維持匯率動態穩定」,過度進出市場減少匯率的波動,也值得商榷。廠商應該要自行避險。保護形成依賴,一旦奶嘴拔掉,適應不良,形成匯損,就會欲哭無淚。這在最近升值的過程就已經凸顯出來。廠商避險也會活化金融業,更多的匯率型商品研發、上市、交易,也能夠培養更好的金融競爭力。
長遠來看,匯率也是影響經濟升級轉型的關鍵。台灣需要擺脫純製造業思維,盡量軟硬通吃,整合服務進入製造,大量提升服務業的GDP占比及提供就業機會,如此低薪的困境才能擺脫,進而讓台灣的年輕人能在國際間發光發熱。
目前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正在快速轉變,數位經濟結構革命如火如荼,資金行情已到尾聲。美國早已進入升息循環,今年開始啟動縮表,歐洲央行也公布量化寬鬆(QE)退場的想法。資金緊縮已是大勢所趨,未來的利率政策是不是再以不變應萬變?也真的需要大智慧,這都是下任央行總裁最大的挑戰。(作者是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大經濟系教授)
貨幣升值有利進口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上班族劉小姐最近考慮要出國旅遊,因為台幣一路升值,出國很划算。
旅遊業者觀察到,匯率升值加上農曆年後的旅遊淡季,到美加或東南亞地區旅遊,比去年至少便宜一成以上。
外資匯入,7號新台幣兌美元匯率以29.05元兌1美元作收,升值 1角,盤中最高價位衝破29元,來到28.94元。
如果以新台幣十萬元來說,今年1月3號的匯率30.2元,可以換3311美元,4月7號卻可以換3442美元,足足多了131美元。
匯銀人士指出,國際熱錢再度回流亞洲,新台幣連續升值2天。也有學者認為央行還是會有限度讓匯率浮動,抵消通膨的壓力。
新台幣升值代表民眾購買力增加,進口商受惠,不過以出口為主的電子業,利潤都被匯損吃掉了。學者認為,和整個亞洲的貨幣都升值相比,新台幣升值幅度相對小,對台灣的出口壓力反而比較輕,另外,日本震災重建的進口需求將在下半年浮現,到時候也將有利台灣的出口業。
記者黃亦如莊志成 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