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念:情緒勞動】【家庭情緒勞動不失衡】1-2
反省自己在教生涯規劃的過程中,我與學生談「職場」、「工作」、「職涯」時,談到工作內容時,談工作產業、職業、職稱、分工、能力、價值觀、興趣、人格特質、性質、內容……,似乎少了一個重要三面向:「情緒勞動」
真心覺得未來要特別主動設計,放到我的教學內容之中
- 什麼是 #情緒勞動? -
用我的話說就是:「表現符合別人所期待的情緒管理」。
游美惠老師的解釋是:因應工作性質、雇求要求或社會性別期待,工作者需要特別仔細管理自己的情緒,以便展現特定的情感,讓客人有受到觀迎的感受。
有主管會說:「不要把情緒帶到工作裡」,但這裡的情緒指的是負向情緒,事實上,要我們做的是「工作時不要帶著負向情緒,要表現出正向情緒」。
- 什麼樣的工作需要有情緒勞動? -
在我的經驗中,情緒勞動,最需要運作的情緒叫「耐心」。
作為便利超商店員:「在處理龐雜、多工的工作環境下,耐住性子,保持微笑,回應客人」
作為餐飲業外場服務員:「耐著性子,為客人點餐、送餐,最好可以帶著親切的感覺。」
作為保險業務員:「耐著性子,既要展現保險知識的專業,讓客戶感受到缺少保險的危機,同時提供一份個人或企業如何給人帶來安全的感受。」
作為程式工程師:「耐著性子,把需求端的要求記下來,無論內心有多少白眼、多麼厭世,也要冷靜確認與溝通。」
作為教師:「同一個問題已被學生問八百遍,還是需要在學生前面演出耐心、願意善誘的態度,有時候在學生吵雜的時候,適時演出嚴肅、威嚴或憤怒。」
作為家長:「需要努力安撫與照顧自己的情緒,一直記下所有龐雜、要持續進行的事務,同時耐住性子回應孩子各種需求。」
作為指導教授:「無論學生如何挫折、崩潰,仍要耐住性子,鼓勵學生,彷彿自己是人生導師一樣。」
勞動,從來不是只有「把事完成」而已,我們常背負著「把事做好」,當然包括維持外人所認可的情緒管理
連交往也是,在別人面前,看似恩愛的伴侶
在家族活動的場合,盡量給伴侶或孩子「面子」
或在臉書、影音平台的管道上,思考自己想要呈現什麼樣的情緒,能吸引到閱聽人?
這些都是「情緒勞動」
也邀請妳/你在留言區分享,你的工作/職場,或是家務/親職活動中,有哪些「情緒勞動」呢?
#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 #共同承擔情緒勞動
參考:游美惠(2005)。情感性勞動/情緒勞務。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2,84-86。
負向人格特質 在 寶總監的寶之國與他的狗王子 Empire of Director Bao & Niku & Baku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嗨小粉絲們,我已經好多了,謝謝你們,不要再傳訊息鼓勵我了哈哈,因為其中有混合認養文還有什麼狗的皮膚問題還有狗吃東西的問題等等,訊息都要爆掉了有時要回答會找不到,沒回答你們我覺得很不好意思,然後亂點又會不見爛FB。
很感謝鼓勵我的小粉絲們,你們在貼文下的留言我都有看到,所以留言在貼文下就好了,真的很感謝你們不嫌棄我講出這麼多負面的東西。
最近工作很忙剛好轉移注意力,然後拉長了睡眠時間,已經好很多了,藥量也減少到跟之前一樣(但是肝臟發炎和肋骨下肌肉拉傷還沒好超級痛),醫生說要兩週才會好,害我現在喉嚨癢都不敢咳嗽,一咳嗽就超痛。(大拇指撞到如果是8-9,那1-10的程度,我這個痛咳嗽時應該有8.5)
跟大家分享這張照片(第一張),我今天早上拍的。
第二張是巴褲過世當晚我坐在他骨灰罈旁邊哭時拍的。
我不知道你們會不會相信或是覺得我在唬爛,但這是真實的照片。
巴褲走了的當天我從台南帶他的骨灰回家,洗澡完之後,我坐在客廳大哭,然後我發現大腿上有一道爪子抓過的痕跡,是碳但是擦不掉,我只有看巴褲最後一眼時摸了摸他,然後上半身靠近火化的爐台和所以手有沾到炭,但我下半身根本沒靠近,而且有穿很厚的褲襪,根本不可能沾到,而且我洗澡是用沐浴球一定搓得掉,我洗身體都洗兩次,我覺得是巴褲告訴我他回來了,那個痕跡大概四五天才慢慢消掉(照理來說不可能,因為我以前畫炭筆素描,整個手都是黑的,但炭粉洗一洗就掉了)。
然後我通常睡覺時會吃安眠藥,我吃的安眠藥會讓我不做夢,因為夢都是在淺層睡眠時發生的,我跟醫生要求安眠藥的原因是因為我還有自律神經失調,所以我有時壓力大沒吃我會睡不著(一般沒事我就儘量不吃),第二是因為如果我的憂鬱症發作,我做的夢一定是惡夢。
我不知道人類的大腦是不是都一樣,但是我的大腦是只要憂鬱症發作,一做惡夢就全是那些過去不好的回憶湧上來,好像在看VR實境一樣非常真實,然後我的手會亂打床頭櫃和其他地方,因為在夢裡掙扎,但是安眠藥的關係,我沒辦法醒過來,所以嚴重時起床手常常瘀青。
在之前和巴褲住在一起時常常發生,他都會狂吠或是用鼻子用力的撞我,或咬住我的手讓我醒過來,有次醒來時他咬著我的手,因為那時我的右手已經撞床頭櫃撞到流血了,這些我都有跟阿培和我兩條秘書和小提琴老師說。
這張照片是今天早上拍的,我昨晚吃了安眠藥又做了不好回憶的惡夢,我想我應該又在夢裡掙扎,因為我右手的右側整個瘀青,後來巴褲出現在我的夢中很用力的大吠一聲,然後咬住我的手。
今天起床時嚇了一跳,看到撞出來的瘀青我其實不意外,但我看到夢中巴褲咬我的地方留下了兩個洞,雖然有血但是不會痛,現在已經癒合差不多了。
我想巴褲想跟我說他一直都在,我很感謝他去了彩虹橋之後還一直保護我,他真的是一條很有靈性的燙男。
這些都是真的,我不需要唬爛,我知道這陣子生病寫的這些很多人不喜歡看,當然我也有看到很多人退讚,還有人傳訊息說不要裝可憐討拍等等。
其實我並不在乎,因為人生活著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睡覺,剩下醒著的時間其實很少,當我真的狀況不好時實在沒辦法假裝幹我今天還是一樣好爽啊,然後畫些歡樂的狗養人類系列,我坦蕩蕩的只差沒有裸體因為會被抓,雖然我儘量不把負面的是寫出來,但這次實在有點嚴重,才想說跟大家說一聲。
以下想跟大家介紹一下憂鬱症的原因(我那時也做了很久的研究)
1、基因遺傳、家族中曾有精神疾病病史。
2、遭受重大壓力事件或重大失落和重大傷害。
3、人格特質。
4、早期成長的負向經驗。
5、腦內神經物質失調或內分泌異常。
6、多重慢性疾病或腦部相關疾患。
7、酗酒或藥物濫用等成癮行為。
憂鬱症的引發並非單一原因,簡單來說,如果同時具備越多因素,發病的可能性就越高。
和其他精神疾病一樣,憂鬱症也是一種腦部的疾病,由於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失衡、或腦部區域缺損,使得腦部功能失調,進而出現各種精神症狀。
以上,我的醫生說我是2.3.4.5.6,(尤其5最嚴重所以我要吃藥)有夠衰小,我以前也沒辦法理解為什麼人會得憂鬱症,後來發現這也是一種腦部的疾病,但大多數人沒辦法理解。
如果有人跟你說欸那個人是肖欸是神經病腦子出問題,你可能會比較容易理解,但憂鬱症大部分人就比較難理解,憂鬱是一種情緒,憂鬱症是一種疾病,有些人會想說靠北生活都忙不夠了你還有時間得憂鬱症,但其實憂鬱症的人是腦子裡面生病了,只是一般人看不見而已。
憂鬱症發作時,你看出去的世界是灰色的,你會覺得很絕望,做什麼你都不會感到快樂,那是一種很痛苦的感覺,有時嚴重時還會晃神,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之前在美國和台灣都看了諮詢師,我個人覺得最好的方式是,藥如果醫生開了你一定要吃,但不能過量,隨時回診跟醫生討論藥量增減,睡眠一定要充足要夠,不可以隨便斷藥。
我之前自己斷藥了一週,結果非常的痛苦,因為我還有自律神經失調,我身體很累但我的精神卻睡不著,整整一個星期睡不著而且胸悶不能呼吸,後來去醫院拿到藥吃了之後才好一點。
然後如果旁邊的人很煩一直靠北,你一個人帶著狗或貓或什麼動物都可以,你就離開那些叫你硬要看開點或給你負能量的人。
狗最好的地方是,他給人類一種:「沒關係,我都在,我陪你,我站在你這邊。」的感覺,如果那時我回台灣時沒有巴褲,我應該早就葛屁了。
然後要吃東西,吃不下就用喝的,另外,之前一個美國一個心理醫生跟我說,難過時就試著讓自己轉移注意力,如果身體許可,可以去走走路或運動,曬點太陽。
找諮詢師談個幾次,主要是把垃圾吐出來,因為他們會聆聽,不會硬要你怎麼樣也不會說教,會讓你自己發現問題。
如果還有時間,中西醫可以一起看,西醫緩解症狀和治療,中醫調養身體也同時治療,睡覺時間要夠,轉移注意力,把髒東西吐出來,定時吃藥,我覺得這樣會好轉的比較快,這是我的個人經驗,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傷口和疤痕永遠都在那邊,有些傷口就算已經結痂了,有時碰到還是會痛會流血,你不會忘記也很難忘記,也不需要刻意去原諒,我們是凡人不是神,只要自己繼續往前走不要回頭看,我覺得這是最好的方法了。
以上這些經驗希望能幫到一些有同樣困擾的小粉絲們,然後再次感謝這幾天鼓勵我的大家,真的謝謝你們。
負向人格特質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心靈小品】覺察抱怨,健康疏導情緒
✒文:陳慧蓉🖼圖:菊子
遇到不如意事,我們免不了會「抱怨」以抒發情緒。但是你可曾發現,一開始抱怨,不順眼的事情就愈來愈多,負面情緒愈滾愈大?
什麼是抱怨?
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抱怨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心中懷藏怨恨」,另一種是「對他人訴說心中的不滿、怨恨」,相似的詞彙還有懷恨、埋怨、訴苦。更深入一點看,「怨」的涵意除了恨,還有哀愁,舉例來說,我們說愁眉苦臉的人很「哀怨」,其實就是在形容不抱希望的無力感。
生活中不論是大小事,都有可能成為抱怨的對象,抱怨的方式因人而異,心理教育學家鄭石岩分析,抱怨有兩大類型,一種是外顯型,性子急的人會與人爭吵,較平和的人就念一念、講一講;另一種是內隱型,雖有不滿,但只在內心嘀咕或生悶氣。但不論是什麼形式,抱怨都包含憤怒、瞋恨與無力感等負面情緒。
當心抱怨副作用
吐露怨氣確實可以逞一時之快,但是太頻繁地抱怨、過度倚賴抱怨回應問題,會在生理、心理與人際關係留下副作用,是我們必須注意的。
●抱怨打壞人際關係
有些人習慣將抱怨當作拉近人際關係的手段,例如以抱怨打開話匣子,或是在聚會中抱怨家人、天氣、社會,瞬時間大家同仇敵愾,你一言、我一語地爭相說出心中的不滿,從中獲得某種程度的歸屬與支持。
然而黃文翔指出,這樣的支持與安慰只是揚湯止沸,不能根本解決問題。表達不滿,把一切自己感受到不圓滿的部分,歸因於外在的人事物,這樣的抱怨是帶有攻擊性的。這種攻擊性、負面的情緒,會一直散發負面的能量,對別人與自己會有負面的影響。
●抱怨破壞身心健康
有人認為抱怨可紓解內心壓力,有助身心健康。對此國防大學心理與社會工作系副教授曾麗娟表示,抱怨某個程度是壓力跟負向情緒的出口,適切的抱怨是有功能的,但是過度的話,會不斷累積負面能量,對健康有傷害。
黃文翔也指出,身心是緊密連動的,念頭會透過中樞神經,傳導至自律神經,影響肌肉、器官與內分泌系統。抱怨的攻擊性言語,會讓身心都會受到負面影響。如果抱怨的對象是自己,怨自己命不好、能力不好、沒有好的家世背景、外貌等等,會產生對自己的攻擊,容易導致憂鬱。若是怨別人、怨環境,這類對外的攻擊,會產生憤怒,但是憤怒之後,接著會有一種無力與挫折感,之後還是會回到憂鬱的狀態。
●抱怨限縮自我功能
「抱怨時,腦子以為問題已經解決,跳過深思、面對問題的過程,會限制問題解決的能力。」鄭石岩分析。許多人抱怨完,就以為問題已經解決了,但或許在富含情緒的怨言中,對方根本沒有理解他的訴求;或是跟完全不相干的對象抱怨,問題當然依舊存在,下次遇到同樣的狀況,還是會重複抱怨。
更嚴重的是,一味把問題歸咎他人,會消磨自我功能。因為這樣做,一來無法學習解決問題,二來無法養成健康的情緒習慣,三者會導致缺乏穩定、堅毅與承擔的人格特質,潛能與創意無法全然開展。
「同樣地,如果抱怨形成社會風氣,人們只用抱怨來回應公共問題,彼此互相指責,卻沒有人採取真正有助益的行動,社會也會陷入停頓,無法進步。」鄭石岩語重心長地說。
抱怨之外的選擇
「抱怨是將注意力放在自己不要的東西上,做為藉口逃避自己嚮往卻沒有完成的目標。」將「不抱怨運動」推展到全世界的鮑溫牧師(Will Bowen)指出,抱怨不會改善我們的處境,只是原地打轉,甚至將目標愈推愈遠;而且過度抱怨與習慣性抱怨還侵蝕身心健康與人際關係,顯然不是明智的選擇。轉念與採取積極的作為,才是最重要的事。
曾麗娟分享避免過度抱怨,可以透過禪修提高覺察力,「觀察自己所說的話中,正面的多,還是負面的多?知道自己在抱怨時,就停下來,對眼前的事不給批評、不給比較,以直觀的方式看待,並嘗試用不同角度看事情,心境就能夠轉變。」
黃文翔也肯定正向思考的作用。他指出,正向思考的時候,大腦處理訊息的速度比較快,而且會散發正向能量,讓身邊的人覺得舒服、喜歡接近,自然匯聚好人緣,因此比較容易成功。當遇到抱怨不停的病患,他會提醒:「你只是想抱怨嗎?還是真的想要改變?」引導病人將力氣放在真正有用的事情上。
我們每天有無數個念頭上上下下,每個念頭都牽動情緒,情緒又影響了身心健康。如果經常處於負面情緒中,就好像生活在垃圾堆裡面。想要迎接清爽開朗人生,就從覺察抱怨開始吧!
◎本文摘自《人生》雜誌367期
更多心靈小品 https://pse.is/3b4wkr
#心靈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