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觀影閱讀記錄
Medium:https://goo.gl/XwwdMZ
「There are infinite numbers between 0 and 1. Some infinities are bigger than other infinities. I cannot tell you how grateful I am for our little infinity. You gave me forever within the numbered days, and I’m grateful.」《生命中的美好缺憾》
時常在想,有限的人生中應該如何活的無限,而在無限的迷茫裡又該如何精粹,兩個想法來回擺盪,幾近佔據了我的人生,曾經想要掙脫,但又發現無法輕易地放下,只好任其自行抗衡。
曾經我以為電影創作有所邊界,但最後發現其實是自己仍太無知。有這樣的想法或許不難理解,畢竟天馬行空的想法,某種程度上仍然受限於技術,再怎麼努力豐富畫面,人每秒鐘能夠接收的資訊仍然有限。再者,類型電影出現後,「好」電影成功的要素被分析歸納,發展出作品範型,電影畢竟是個工業市場生意,為了生存有些創作者為了票房一再拍攝同樣類型,觀眾在長期的餵食下對此也大多變得毫無抵抗之力。但另一方面,電影終究也還是個嚴肅的藝術表達方式,某些導演為了跳脫,盡力嘗試在有受限的條件下,創作出無限不同可能,可能一敗塗地,可能因此開拓新的類型,誰知道呢?有限與無限,來回不同的對話、拉扯,這可能便是電影自發明至今,亙古不變的命題,也是電影之所以歷久不衰這樣迷人的原因。
說到底,每部電影都是一個抗衡的過程,每個創作及呈現都是一場搏鬥,對導演是,對觀眾亦是,導演在有限素材中極力掙脫,觀眾在景框內看見無限可能。對於我而言,每場電影都是價值觀的碰撞,破壞固有概念、拓展觀看視野。我的影展生涯始於,金馬五十,真正看意義上第一次認真看影展可能要等到五一,那年我看了楚浮、看了奇士勞斯基,雖然他們在可說是我對於嚴肅電影藝術的啟蒙,但真正震驚到我,讓我有種電影原來也可以這樣拍感覺的則是英國先鋒導演賈曼的最後一部電影《藍》。這部作品創作於賈曼罹患愛滋病視力受損之後,基本上他的世界僅剩下一片模糊的藍,電影以他的主觀視角為出發,鏡頭只有藍色,聲音則是以自述為主,可能偶有對話,但基本上就是一個有藍色畫面的廣播劇。你能想像一位電影導演失去視力之後是怎樣的光景,這讓我想起貝多芬創作《命運交響曲》的背景,兩位大師同樣失去了可說是創作者最基本的技能,但仍奮力不輟,克服限制創作出不朽的作品(雖然我睡死了,但很享受),實在是讓人覺得動容,也從此我的觀影沒有了界線,我想電影,就是我的那個大於其他無限的無限了。
這個月依然看了不少電影,承接這上月底的北影,這月初期也沉浸在這場夏日的電影節慶中,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拙文《2018台北電影節觀影回顧》,另一方面,因為工作需求,看了時下最熱門的詩選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關於內容可以稍後討論,只覺得目前看下來感到有些可惜,題材、內容是好的,但短短的絕句硬是拍成長恨歌,我想便有點過頭且冗長了。另外,此月個人的重點,我想或許是我終於開始有意識的觀看「公視新創電影」系列,他是獨立於「學生劇展」與「人生劇展」的全新單元。題材大抵選自台灣民間的真人真事,議題較為寫實,調性也偏向驚悚黑暗,對於議題有興趣以及關注台灣電影發展的朋友,或許是一個相當好的觀察角度。
下個月也繼續一起看電影吧。
「電影」
後來的我們 Us and Them (2018) ★★
巴黎教會我的事 A Paris Education (2018)★★
騙婚風暴 The Charmer (2017) ★★★
北方一片蒼茫 The Widowed Witch (2017)★★★
與爸爸的足球約定 Bad Gones (2011) ★★
巴黎迷路的午後 Cleo & Paul (2018) ★★
街頭 The Edge of Night (2018) ★★☆
愛人孕事 Human Affairs (2018) ★★★
接近無限思念的藍 Blue Wind Blows (2018)★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Our Youth in Taiwan (2018) ☆
蟻人 Ant-Man and the Wasp (2018)★★☆
超人特攻隊 Incredibles 2 (2018) ★★★★
命帶追逐 Mirror Image (2001)★★★☆
小偷家族 Shoplifters (2018)★★★
切小金家的旅館 Secrets in The Hot Spring (2018)★★☆
我不是藥神 Dying To Survive (2018)★★★
魚男 Fishman (2017) ★
媽媽的遙控器 Mother’s Remote ★
貓的孩子 Child of the Ca ★★☆
茉莉的最後一天The Last Day of Molly ★★☆
孔雀 Peacock ★★☆
乒乓 Ping Pong ★★☆
最後的詩句 ★★☆
引爆點 High Flash ★★
機器人來了 Miyibi (2017) –
「書」
螢火蟲 / 村上春樹
跟你一起看風景 一人一犬的日本公路冒險 / Domi
一瞬二十 / 台北電影節
大誌 100期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創作背景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七月份觀影閱讀記錄
Medium:https://goo.gl/XwwdMZ
「There are infinite numbers between 0 and 1. Some infinities are bigger than other infinities. I cannot tell you how grateful I am for our little infinity. You gave me forever within the numbered days, and I’m grateful.」《生命中的美好缺憾》
時常在想,有限的人生中應該如何活的無限,而在無限的迷茫裡又該如何精粹,兩個想法來回擺盪,幾近佔據了我的人生,曾經想要掙脫,但又發現無法輕易地放下,只好任其自行抗衡。
曾經我以為電影創作有所邊界,但最後發現其實是自己仍太無知。有這樣的想法或許不難理解,畢竟天馬行空的想法,某種程度上仍然受限於技術,再怎麼努力豐富畫面,人每秒鐘能夠接收的資訊仍然有限。再者,類型電影出現後,「好」電影成功的要素被分析歸納,發展出作品範型,電影畢竟是個工業市場生意,為了生存有些創作者為了票房一再拍攝同樣類型,觀眾在長期的餵食下對此也大多變得毫無抵抗之力。但另一方面,電影終究也還是個嚴肅的藝術表達方式,某些導演為了跳脫,盡力嘗試在有受限的條件下,創作出無限不同可能,可能一敗塗地,可能因此開拓新的類型,誰知道呢?有限與無限,來回不同的對話、拉扯,這可能便是電影自發明至今,亙古不變的命題,也是電影之所以歷久不衰這樣迷人的原因。
說到底,每部電影都是一個抗衡的過程,每個創作及呈現都是一場搏鬥,對導演是,對觀眾亦是,導演在有限素材中極力掙脫,觀眾在景框內看見無限可能。對於我而言,每場電影都是價值觀的碰撞,破壞固有概念、拓展觀看視野。我的影展生涯始於,金馬五十,真正看意義上第一次認真看影展可能要等到五一,那年我看了楚浮、看了奇士勞斯基,雖然他們在可說是我對於嚴肅電影藝術的啟蒙,但真正震驚到我,讓我有種電影原來也可以這樣拍感覺的則是英國先鋒導演賈曼的最後一部電影《藍》。這部作品創作於賈曼罹患愛滋病視力受損之後,基本上他的世界僅剩下一片模糊的藍,電影以他的主觀視角為出發,鏡頭只有藍色,聲音則是以自述為主,可能偶有對話,但基本上就是一個有藍色畫面的廣播劇。你能想像一位電影導演失去視力之後是怎樣的光景,這讓我想起貝多芬創作《命運交響曲》的背景,兩位大師同樣失去了可說是創作者最基本的技能,但仍奮力不輟,克服限制創作出不朽的作品(雖然我睡死了,但很享受),實在是讓人覺得動容,也從此我的觀影沒有了界線,我想電影,就是我的那個大於其他無限的無限了。
這個月依然看了不少電影,承接這上月底的北影,這月初期也沉浸在這場夏日的電影節慶中,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拙文《2018台北電影節觀影回顧》,另一方面,因為工作需求,看了時下最熱門的詩選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關於內容可以稍後討論,只覺得目前看下來感到有些可惜,題材、內容是好的,但短短的絕句硬是拍成長恨歌,我想便有點過頭且冗長了。另外,此月個人的重點,我想或許是我終於開始有意識的觀看「公視新創電影」系列,他是獨立於「學生劇展」與「人生劇展」的全新單元。題材大抵選自台灣民間的真人真事,議題較為寫實,調性也偏向驚悚黑暗,對於議題有興趣以及關注台灣電影發展的朋友,或許是一個相當好的觀察角度。
下個月也繼續一起看電影吧。
「電影」
後來的我們 Us and Them (2018) ★★
巴黎教會我的事 A Paris Education (2018)★★
騙婚風暴 The Charmer (2017) ★★★
北方一片蒼茫 The Widowed Witch (2017)★★★
與爸爸的足球約定 Bad Gones (2011) ★★
巴黎迷路的午後 Cleo & Paul (2018) ★★
街頭 The Edge of Night (2018) ★★☆
愛人孕事 Human Affairs (2018) ★★★
接近無限思念的藍 Blue Wind Blows (2018)★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Our Youth in Taiwan (2018) ☆
蟻人 Ant-Man and the Wasp (2018)★★☆
超人特攻隊 Incredibles 2 (2018) ★★★★
命帶追逐 Mirror Image (2001)★★★☆
小偷家族 Shoplifters (2018)★★★
切小金家的旅館 Secrets in The Hot Spring (2018)★★☆
我不是藥神 Dying To Survive (2018)★★★
魚男 Fishman (2017) ★
媽媽的遙控器 Mother’s Remote ★
貓的孩子 Child of the Ca ★★☆
茉莉的最後一天The Last Day of Molly ★★☆
孔雀 Peacock ★★☆
乒乓 Ping Pong ★★☆
最後的詩句 ★★☆
引爆點 High Flash ★★
機器人來了 Miyibi (2017) –
「書」
螢火蟲 / 村上春樹
跟你一起看風景 一人一犬的日本公路冒險 / Domi
一瞬二十 / 台北電影節
大誌 100期
貝多芬命運交響曲創作背景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10#~本日冷知識~
你知道嗎?
你可能知道「波麗路」是台灣第一家西餐廳,儘管Mr. Wednesday對它的評價並不怎麼樣,但它確實有一段風光的年代聚集了社會上的文人雅士,讓許多俱年代風味的電影都在此取景。當然你也知道,「波麗路」這個名字來自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的舞蹈作品《波麗露》。
「波麗露」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拉威爾不取名叫「波麗士」或是「瑪麗露」呢?
其實「波麗露」是一種發跡於18世紀初的拉丁舞蹈形式,融合了來自古巴2/4拍的哈巴奈拉舞曲(Habanera)和西班牙傳統3/4拍的賽維亞舞曲(Sevillana)。兩者相乘(?)之後便得到了我們所熟悉的6/4拍的波麗露舞曲(Bolero)。
拉威爾在過世之前受到俄羅斯芭蕾舞團的舞者伊達‧魯賓斯坦(Ida Rubinstein)的委託而在1928年創作的「以西班牙為背景的芭蕾舞作品」,而借用了西班牙舞曲形式「波麗露」為標題和節奏,其實根本還是芭蕾舞曲。儘管波麗露都不波麗露了,這首曲子還是成為了拉威爾最知名的作品之一,以致於後世只要一提到「波麗露」只記得拉威爾澎湃的旋律,而忘了它原本西班牙舞曲式的前身。
同樣的例子就如同大家熟悉的「卡農」(Canon),其實是一種利用對位法的模仿技巧創作類似「賦格」(Fugue)的一種作曲形式。巴哈曾創作過多首「卡農」,貝多芬也用了「卡農」的技巧創作了《命運交響曲》。但由於電視電影都採用帕海貝爾(Pachelbel)的《D大調卡農》作為配樂,自然而然帕海貝爾的《D大調卡農》就成了「卡農」的代名詞。回到「波麗露」,其實在比拉威爾早一百年前,鋼琴詩人蕭邦也在1833年以浪漫樂派曲風創作過西班牙風格的「波麗露」呢!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F1ny5bgeNk
小編覺得也蠻不錯聽的唷!
今天的冷知識可真是幫「波麗露」喊了冤。
說到冤,我還是要偷偷說儘管Mr. Wednesday說「很可怕,不要問!」但其實小編覺得波麗路的「法國鴨子飯」還算不錯吃啦,至少真才實料!XD
我們明天見!:D
以下同場加映!
上面有提到的哈巴奈拉舞曲,最有名的不外乎就是比才(Georges Bizet)歌劇《卡門》(Carmen)中的哈巴奈拉了,為您分享Maria Callas於1962年的演唱版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fZRssq7UlM
另外還有西班牙傳統的賽維亞舞曲,其實也影響後世的佛朗明哥舞蹈(Flamenco)很深遠,基本上要學習佛朗明哥之前賽維亞舞曲算是初階課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Gq5uBMqJi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