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最適合看西班牙流感?就是現在!
文/ICU醫生陳志金
「我們現在遇到的防疫問題,竟然在一百年前就發生過了……」
歷史能知古鑑今,如果你能親身經歷兩個不同年代的類似事件,你就更能體會,我們是否真的有從歷史事件中學到教訓。
我們經歷了SARS,因此當2020年COVID-19來臨時,能夠及早做一些因應。但是,就大流行的規模來說,SARS還是差太遠了。如果要比較的話,大家都會用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來做比較。你或許有聽過1918這事件,但是,可能沒有太深入的瞭解,一方面是因為不夠切身、另一方面可能是會害怕有些專業醫學內容不太好瞭解。那麼,現在會是一個最好的時機,讓我們回頭看看這場世紀之疫。
如果有人在2020年初告訴你說,COVID-19會造成全球大流行、感染人數會超過一億五千萬人、死亡人數會超過三百萬人、疫情持續會超過一年,你一定無法相信!2020年三月六日,在全球確診個案也才不過十萬例之際(中國就占了八萬例),原水出版社的總編輯說想要翻譯這本有關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的書,問我的意見如何?我說,COVID-19和SARS不一樣,它會造成全球大流行,規模可能不亞於一百年前的西班牙流感,瞭解一百年前和一百年後,人類面對世紀瘟疫的做法有何不同,將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比較。
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在兩年之內,席捲了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總數高達五億人!死亡人數估計是五千萬到一億人,占全球人口的2.5~5%!不只是流行病學家、病毒學家和醫學歷史家,就連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以及心理學家都對它感到興趣,本書嘗試將這些不同視角的觀點集結在一起,讓讀者可以用更多元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紀大流行。
作者以更宏觀的角度,看人類從過去一萬兩千年裡,如何和流感共存、互動、共同進化,而非只有講述1918年的流感。為什麼會扯到一萬兩千年前呢?因為人類在一萬兩千年前開始群居,拉近了彼此的「社交距離」,進而讓仰賴飛沫傳染的病毒,找到了絕佳的機會造成「群聚感染」。而原本只出現在豬禽類身上的病毒,又因為牲畜的豢養,有機會傳到人類身上,進行突變。從流感成為人類疾病的那一刻起,它就開始塑造人類的歷史了。我們必須從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氣候、甚至是心理學去看流感,而不是只有醫學。
我非常的訝異,我們現在遇到的防疫問題,竟然在一百年前就發生過了:
- 輪船、咖啡廳、酒吧、學校的傳播風險;
- 民眾的恐慌、搶奪民生物資與食物的戲碼;
- 疾病命名的爭論與互相「甩鍋」;
- 貧窮國家、外來移民的醫療資源分配問題;
- 過早的解除隔離、解封與慶祝所造成的疫情復燃;
- 疫情因為時間過長而使人們降低戒心或是疲乏,進而造成疫情一波接著一波發生;
- 政治和宗教聚會、人民集結的自由、學校停課、經濟活動與防疫的拉鋸;
- 島國憑著天然屏障優勢,執行入境的隔離管控,相對的受疫情的衝擊較小;
- 封城、保持社交距離、管制交通、邊境管控、病房設有隔離區、打噴嚏時要用手帕遮掩、要勤加洗手等防疫措施;
- 有些國家人民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的抗拒;
- 路人突然倒下、嗅覺喪失、意識混亂這些似曾相識的症狀。
然而,大多數人在危機之中還是心存善念的,常常能讓人感到溫暖,無論一百年前還是一百年後,醫療人員依然沒有臨陣脫逃。
比較不同的是:
- 那時候的檢疫隔離(Quarantine)時間更長,指的是隔離40天;
- 現在有著更為頻繁的交通與交流,比較不利防疫;
- 但是我們現在沒有戰爭;
- 沉寂的死城、滿街的屍體沒那麼誇張;
- 那個年代沒有抗病毒藥、沒有抗生素、不僅病毒沒辦法定序、也沒有核酸檢驗、就連致病微生物是病毒也不知道,當然也不可能在一年不到的時間內研發出疫苗,進行大規模施打;
- 我們現在的媒體不會封鎖疫情消息,大部分國家都有一個能夠跨部會整合的疫情指揮中心。
書中提到,南非總統塔博‧姆貝基(Thabo Mbeki)拒絕承認愛滋病是由病毒所引起,他還規定公衛部長要建議民眾用大蒜、甜菜根和檸檬汁去治療。此次的COVID-19疫情,類似的事件,也發生在坦尚尼亞總統身上,他鼓吹不戴口罩、反對打疫苗,呼籲民眾只靠薰蒸療法、多吃薑、蒜、西瓜、橘子和檸檬就能增強免疫力。從一百年前的疫情反應來看,對於某些國家的政府和人民在2020年的反應,我們也就不會感到太過訝異了。
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對文化、替代療法興起、文學產生了鉅大的影響,也促使了歐洲公醫制度的出現。COVID-19又會對人類的醫療、經濟、社會、帶來什麼影響呢?這是現在進行式,值得我們好好觀察。此次,我們似乎能夠更快的因應這個全球疫情,但是,在許多方面,我們卻又好像在重蹈覆轍。
1918年西班牙流感,給我們上了最寶貴的一課,我認為是疫情公開透明這方面:新聞審查是沒有用的,只有將準確的資訊,用客觀、即時的方式傳遞出去才有效。唯有民眾自發性的配合防疫措施,效果才會好;不過,要這麼做一定得告知民眾疾病的本質,以及可能產生的風險。這是為什麼作者覺得,把西班牙流感的故事告訴大家會如此重要。如果在大流行到來時,政府與民間沒有信任感,那麼,就算流通的資訊再好,大家可能還是不會去在意。
即使你不是醫療相關的從業人員,經過一整年,從指揮中心的記者會、從傳統媒體或社群媒體,不斷的討論和介紹,我相信你已經具備了「病毒大流行、呼吸道疾病的基礎知識」來看1918年的這個歷史事件。你如果要問我何時最適合看這本書,那就是現在!
#這是阿金第一次審訂和導讀的新書_今天出版!
#相關資訊在留言區_歡迎分享
豢養 牲畜 在 氣象達人彭啟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很榮幸的,幫【為動物請命:建立善待眾生的正見】寫推薦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1927
愛護動物,為自己也為地球
氣象達人/彭啟明
因為一場非常殊勝的因緣,我現在是一個百分百完全的蔬食主義者。很多人看到我壯碩的身材,很難想像我是吃素的。
茹素這幾年來,只吃蔬食並不影響我的生活,例如我仍然保持高度有氧及重量訓練的運動習慣。而且有趣的是,倘若標示不明的食物中含有一點肉的成分,我的味覺就好像人工智慧檢測機一樣,自然地發現。
很多朋友問我,吃素是因為宗教因素嗎?的確,在台灣的佛教徒很多,本書中提到的佛教徒皈依時,常常會提到「我皈依佛法,誓言不再殺生」,多數亞洲的素食主義者也都和這有關連,無法每天吃素者,換成初一十五吃素,也代表虔誠尊重生命不殺生的習慣,也是傳統的習俗。而有的宗教雖然沒有嚴格限制,但多數都有對動物不殘忍的習慣。
但其實對我而言,吃素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也就是:對地球的熱愛。近幾年來,溫室氣體的排放,造成全球暖化下的氣候變遷快速;地球上人口快速成長,也造成肉類需求增加,所需要豢養的牲畜也越來越多。國民所得和吃肉量也有關聯,收入越高,吃越多的肉類,因此全球耕地正面臨大面積的被開發,甚至給牲畜的作物耕地,擠壓到原來的糧食供應鏈。
別輕忽畜牧業所帶來的危機。除了牲畜飼養過程中會造成溫室氣體增加,若遇到極端氣候事件下,當某一地的農作物減產,很容易造成糧食作物價格大漲。過去幾年許多國家的動亂,也都和氣候影響糧食產量與價格有關,肉類需求的大幅成長,干擾了傳統糧食供應。這也正是為什麼許多國家有志之士,很努力地推廣吃蔬食運動,不僅是從宗教觀點出發,更兼具對氣候變遷、環保的努力。
何況,不吃肉、無屠殺,將人類同理心擴及動物,對我們自己的健康也很有幫助。例如許多的運動員,都是吃蔬食的,反而有更好的體力與耐力。健康檢查報告中,吃蔬食者和吃肉者的血液含量也有很大差異,可以有效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疾病發生。
聯合國氣候會議 COP24在波蘭招開時,我主持過一場記者會,有位梵諦岡天主教的神父,特別來問我,如何跨宗教,可以讓更多的神父一起來享受蔬食的美好?因為大家都知道吃蔬食的好處,但習慣要改變,得需要很大的覺悟。
食物與營養過剩所造成的浪費,在台灣的確是一個嚴重問題,這多少和台灣許多標榜「吃到飽」的自助餐有關。尤其是肉類,很多人有一種「沒吃肉好像沒吃飽一樣」的錯誤觀念。根據統計,全球吃肉的國家中,歐美國家吃肉的量較多,美國與澳洲平均在每人一年吃一百公斤的肉。相較之下,印度人平均吃肉較少,約三公斤,是全球肉食消費最少地國家之一。台灣人平均吃肉將近七十公斤,和歐美平均值相近,是亞洲最高。雖然很多朋友說台灣吃素的人口很多,也有很多蔬食餐廳,但台灣人吃肉的量實在太大,仍有很大進步的空間。
本書從各個面向探討動物和我們的關聯,尤其是閱讀了書中關於動物的權利和人類的責任,讓我更加深信吃蔬食的好處,也讓我推廣蔬食的使命更堅定。我願意在各個宣導吃蔬食的機會,讓大眾知道本書作者表達的意涵。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1927
豢養 牲畜 在 早安財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動物請命 10.01 新發行!
|推薦序。氣象達人彭啟明|
➣ 吃蔬食,為自己也為地球
因為一場非常殊勝的因緣,我現在是一個百分百完全的蔬食主義者。很多人看到我壯碩的身材,很難想像我是吃素的。
茹素這幾年來,只吃蔬食並不影響我的生活,例如我仍然保持高度有氧及重量訓練的運動習慣。而且有趣的是,倘若標示不明的食物中含有一點肉的成分,我的味覺就好像人工智慧檢測機一樣,自然地發現。
很多朋友問我,吃素是因為宗教因素嗎?的確,在台灣的佛教徒很多,本書中提到的佛教徒皈依時,常常會提到「我皈依佛法,誓言不再殺生」,多數亞洲的素食主義者也都和這有關連,無法每天吃素者,換成初一十五吃素,也代表虔誠尊重生命不殺生的習慣,也是傳統的習俗。而有的宗教雖然沒有嚴格限制,但多數都有對動物不殘忍的習慣。
但其實對我而言,吃素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也就是:對地球的熱愛。近幾年來,溫室氣體的排放,造成全球暖化下的氣候變遷快速;地球上人口快速成長,也造成肉類需求增加,所需要豢養的牲畜也越來越多。國民所得和吃肉量也有關聯,收入越高,吃越多的肉類,因此全球耕地正面臨大面積的被開發,甚至給牲畜的作物耕地,擠壓到原來的糧食供應鏈。
別輕忽畜牧業所帶來的危機。除了牲畜飼養過程中會造成溫室氣體增加,若遇到極端氣候事件下,當某一地的農作物減產,很容易造成糧食作物價格大漲。過去幾年許多國家的動亂,也都和氣候影響糧食產量與價格有關,肉類需求的大幅成長,干擾了傳統糧食供應。這也正是為什麼許多國家有志之士,很努力地推廣吃蔬食運動,不僅是從宗教觀點出發,更兼具對氣候變遷、環保的努力。
何況,不吃肉、無屠殺,將人類同理心擴及動物,對我們自己的健康也很有幫助。例如許多的運動員,都是吃蔬食的,反而有更好的體力與耐力。健康檢查報告中,吃蔬食者和吃肉者的血液含量也有很大差異,可以有效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疾病發生。
聯合國氣候會議 COP24在波蘭招開時,我主持過一場記者會,有位梵諦岡天主教的神父,特別來問我,如何跨宗教,可以讓更多的神父一起來享受蔬食的美好?因為大家都知道吃蔬食的好處,但習慣要改變,得需要很大的覺悟。
食物與營養過剩所造成的浪費,在台灣的確是一個嚴重問題,這多少和台灣許多標榜「吃到飽」的自助餐有關。尤其是肉類,很多人有一種「沒吃肉好像沒吃飽一樣」的錯誤觀念。根據統計,全球吃肉的國家中,歐美國家吃肉的量較多,美國與澳洲平均在每人一年吃一百公斤的肉。相較之下,印度人平均吃肉較少,約三公斤,是全球肉食消費最少地國家之一。台灣人平均吃肉將近七十公斤,和歐美平均值相近,是亞洲最高。雖然很多朋友說台灣吃素的人口很多,也有很多蔬食餐廳,但台灣人吃肉的量實在太大,仍有很大進步的空間。
本書從各個面向探討動物和我們的關聯,尤其是閱讀了書中關於動物的權利和人類的責任,讓我更加深信吃蔬食的好處,也讓我推廣蔬食的使命更堅定。我願意在各個宣導吃蔬食的機會,讓大眾知道本書作者表達的意涵。
➤ 更多關於本書:
《為動物請命:建立善待眾生的正見》
博客來 https://bit.ly/2RX6yAS
誠品 https://bit.ly/2SbAQQy
金石堂 https://bit.ly/3cvYvEy
讀冊 https://bit.ly/2RWTNq6
momo書店 https://bit.ly/3cJCHW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