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業工作的人際界線】天啊,這個忙我該不該幫?
'
心理工作者、心理師在日常生活中偶爾會遇到一下狀況,諸如親戚知道你念心理相關科系,希望你輔導一下他家困難溝通的青少年。或是大學時期的朋友長期情緒憂鬱,在知道你研究所念心理後,開始把你當成他的情緒垃圾桶。在面對周遭的人需要幫助的時候,這個時候你該怎麼做?
’
類似的問題很難有固定答案。但有可能需要考量下列幾點:
1.你和對方關係上的親密度為何?
2.對方的求助是單一偶發事件還是需要長期介入?
3.你有多少時間與精力處理這件事?
’
在心理師的專業訓練中,治療倫理有一項很重要的是「避免雙重關係」,意思是心理師不能治療自己的家人、朋友、老闆、同事,以及有日常社交關係的人,以維護心理治療的品質與個案權益。雙重關係對於心理治療品質和社交關係的傷害這個議題很複雜,足以讓我再多寫篇文章來說明。不過如果直接把雙重關係議題搬出來或許會有很多人認為不近人情。只是陪著說話而已啊,怎麼這樣不夠朋友?不是說念心理的嗎?怎麼連家人都不願意幫?真的好傷感情呀。而某些心理工作者或許也會覺得,我是相關專業工作者有某種義務要把和自己有關的人照顧到好。
’
但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即便這位擁有心理師證照或心理專業能力的親友給予再多的關心、支持與陪伴,他永遠只是一個朋友或家人的角色,無法取代真正的治療關係,心理諮商、治療沒有那種「幫個忙」這種事。最多就是陪伴、支持與諮詢。
’
那有哪些是心理師、心理工作者可以做的事呢?
’
1.評估當事人的狀況,狀況是一般心情不好、還是已經到需要看心理師的地步,或是建議找身心科醫師。
2.提供適當的訊息與資源,介紹適合的醫療機構與心理諮商所。
3.支持與陪伴(時間與頻率視狀況而定)。
’
當事人寧可找認識的心理工作者親友「聊聊」也不願意尋求相關資源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覺得反正認識找這個人比較方便,也有一定程度的信任關係,有時是不知道怎麼找心理相關的資源,有時會對於就醫或是尋求心理專業的幫助有抗拒,心理還沒準備好要面對自己的議題,當然也有可能有極少數人是為了「省錢」,想說就請人幫個忙,沒什麼(嗯?)。
’
但如果求助的頻率頻繁或耗時很長,也有可能讓心理工作者、心理師自己感覺到有負擔,或是因為知道太多當事人個人的私密的資訊而損傷了彼此之間的社交關係。當然,也阻礙了當事人進一步找心理師、就醫,在心理治療關係中處理自己議題或創傷經驗的可能。而這些都不是令人樂見的結果。
’
因此心理師需要知道自己的有限性,我們無法同時扮演很多角色,即便有時想要照顧好每位身邊的親友,但轉介、建立適當的人際界線也是一種保護對方、保護雙方關係的方式。身為心理師、心理工作者親朋好友的我們也要知道,要尋求心理專業協助是不容易的,但也是重要的,唯有尋求專業,才有機會好好的處理個人面對的生命困境。
’
註:心理工作者包含精神科護理師、身心科醫師、社工、社工師、各級學校的輔導老師、心理相關科系的學生等。
Search
護理師需要對下列那一位個案做進一步的評估 在 長庚科技大學課業輔導小組交流園地- Q470:護理師需要對下列 ... 的推薦與評價
Q470:護理師需要對下列那一位個案做進一步的評估? (A) 1 歲的小英,只能獨自站立2 秒鐘(B) 2 歲的大明,除有意義叫爸媽外,只會一個單字(C) 6 歲的小華,仍會吸吮大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