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的關係,已經超過兩年沒有回家了!
每年的父親節前夕,不免又會重溫這篇文章。
======
常寫我媽卻很少寫我爸:
說不出口的「愛」
我很常在文章裡提到我媽,卻很少寫到我爸。
我和父親的糾結幾十年了。尤其母親過世之後,我對父親曾經是很不諒解的,甚至可以說是心有怨恨的,怨到不想與他有任何聯繫。後來,我才逐漸明白父親的愛是如此的紮實,即使他從來不曾說出口。
小時候,家裡貧窮。記得父親下班回家,吃過晚餐,都會找我短暫的聊聊天,然後他就會外出找朋友,在我們睡著後才會回來。我們父子之間沒有什麼深入的交談過,他也從來不操心我的課業。父親他只有小學畢業,母親則連小學都沒讀過,所以,念書從來都是「我自己的事」。
我很常寫我媽,卻很少寫我爸。和父親的糾結也幾十年了。父親他沒教我什麼大道理,但他常說「勤有功、戲無益」、「做人要有志氣」、「有恩必報」,這三點我一直都有遵照辦理。或許是因為我是長子,也或許是我的個性使然,認真讀書這檔事,在眾多的兄弟姐妹之中,也只有我一個人有真正做到。
為了讓父親安心,小學的時候,我總是在父親下班回家洗澡的時候,大聲的朗讀課文,讓他聽到,其實,我是連課本都沒有打開,因為我早已經把課文背到滾瓜爛熟,我念給他聽,只是不想讓他操心。
他也常叫我「不要多管別人的閒事」、「要防著別人」,這或許是他之前有過一些不好的經驗,但是這兩點我卻從來都沒有好好遵守。雞婆率直的個性,雖然偶爾會給自己帶來一些困擾,卻是自己最執著、最鮮明的特質。
母親過世之後,我對父親是很不諒解的,甚至可以說是有怨恨的。每每想到母親所受的種種委屈,我就會打消和他聯絡的念頭。
父親是個雜工,沒有穩定的收入,有一段時間還迷上了賭博。有好幾次是一發薪水就輸光,家用沒著落,只好由母親硬著頭皮向雜貨店賒借。多虧小學老師和中學校長的幫忙,我中小學時高昂的學雜費都是全免的,我只需要負擔公車通勤費用、午餐費用和書籍費。奇怪的是,這些費用我從來沒有一次缺繳。
這件事困惑了我許久。有一回,父親喝醉了酒,回家攤躺在客廳,嘴裡嚷嚷著:「你們不要拿走我的錢,那是阿金讀書的錢!我再怎麼賭,也不會輸掉他讀書的錢!」直到現在,每每想到這件事,眼淚都會止不住地掉下來。是的,這就是他的「分寸」,也是他對我的愛。就像讀小學時,即使家裡沒有鬧鐘叫醒他,他仍然準時載我去上學,我一次也沒有遲到過。
有次,他在報章上看見我恩人的母親過世的訃文,他竟然可以自己一個人,搭著公車依照訃文上面的地址,到達300公里外的喪家去致意。我的父親對於這些「白事」,一向禮數都非常的周到。他說,因為是有錢人家的喪禮,別人都是送很大的花圈,他只能買個小花圈示意,有點不好意思。但是就是這麼巧,剛好喪家在「車頭照片」缺一個花圈,別人送的都太大,只有他送的「夠小」,剛好派上用場,解決了喪家的困擾。
說到這裡,他臉上掛著的是既尷尬又有點自豪的微笑。這件事,我有聽恩人提起過,她也很感謝我父親的心意。這是我恩人家中的大事,我沒辦法出席,父親覺得這場白事,無論如何,他都得替我跑一趟。父親說,他雖然是個「粗人」,這些人情世故,他還是知道的。
隨著在臺灣的工作愈來愈忙碌,每次回馬來西亞的探親,時間都非常倉促。那次,我想辦法擠出一點時間回去看看父親,謝謝他代我盡的人情事故。看著他撐著逐漸蒼老的體態與容顏,眼眶泛紅的站在門口和我道別,我沒有再叮嚀他菸要少抽一點,但是想說的「爸,我愛你」這句話,依然是沒能說出口。一直以來,這不是我們互動的方式,但我們彼此交接的眼神,已經是無聲勝有聲了。
這次回程恰巧是颱風天,在飛機遇上劇烈亂流,在顛頗的機艙內,我趕緊把這文章寫完,深怕......。一邊寫著,也一邊擦著淚,偶爾抬頭,和空服員四目交接時,其實很怕她誤以為我是被亂流嚇哭的。對父親的愛,總是比較開不了口。但總是會害怕,自己會來不及說,因此,我寫下來,提醒自己。期待終有一天,嘴裡能吐出「爸,我愛你!」這幾個字。
=====
因為疫情實聯制,父親也開始使用智慧手機了
我們才能視訊通話
父親看起來蒼老了許多
看他赤著身子
雖然只是千篇一律的聊著:吃飽了沒?孫子的課業成績?兒子有沒有多睡一些?
雖然依舊是沒有說出「爸爸我愛你」,卻是滿滿的感動與喜悅
我想,有些話,不必說出口,也能夠感受得到吧?
《ICU重症醫療現場》出版的時候,我鼓起勇氣用寫,「我愛您」三個字,就藏在這篇文章那一頁中。
謹以此書獻給不擅表達情感的父親們~
祝 大家 父親節快樂!
歡迎分享~
謹遵辦理意思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04b帶你看指揮中心記者會
不好意思昨晚因為直播,所以現在才送上。
雖然希望看到奧運五環,但也會擔心這會讓大家大解放把口罩都拿下來....
#放心,#但不要放鬆啦!
29日是連四日零確診,指揮中心成立第101天。目前429人確診(境外移入343人,本土案例55人,31例敦睦遠訓支隊),311人(+4)解除隔離,6人死亡。
亮點:請問莊副如何紓解壓力,什麼鬼問題XD
摘要草稿出自 看板nCoV2019 作者jerejesse
https://www.ptt.cc/bbs/nCoV2019/M.1588158866.A.B34.html
1.教育部四月十號宣布全中運延後,目前疫情趨緩是否可以重新考慮辦理時間?之前立法院質詢提到五一勞動節是個試金石,那是否連假21天後都沒有本土案例就可以開始考慮振興方案?
阿中:這樣講基本上方向沒有錯,不過監控上還要更精密一點。還是要提醒,並不是勞動節就大解放,可以輕鬆一點但千萬不要鬆懈,個人該做的防護還是要做。三月份時全中運主委有做出決定,當指揮中心宣布疫情結束的兩個月後,恢復舉辦全中運。
2.百日來各位長官都非常辛苦,莊副夫人有說你都早出晚歸和家人互動少,可以分享一下工作家庭兩面兼顧的心得嗎?
祥祥:以後會定時向媽媽請安。
浩浩:我孩子在國外,就打個電話關心一下。
淳淳:醫院七點半開會很常見,本來就早出晚歸。現在多了這份義工的工作,當然就會更晚。
(璧璧:我都寫防疫衛教文紓解壓力。老師,我現在也是義工誒)
3.高雄衛生局宣傳海報請大家五一連假宅在家,台南市長則歡迎大家到台南觀光,兩者不同調讓民眾不知所措,請問指揮中心的看法?上午質詢時提到是否今後狀況放寬管制,阿中說不想看這麼久,請問是一個月內嗎?
阿中:不論宅在家還是出門,心情要放輕鬆,社交距離、勤洗手、戴口罩都還是要維持。放寬的部分,昨天說明過現在防疫的現況,我們要把防線慢慢退到個人的部分。之前有些國家封城,有些是封區域,有些比較小規模,我們希望把防線退到個人生活規範。如果生活規範這條線能嚴守,當有疾病的傳播發生時,傳播鏈就會被切斷,不至於大規模傳播。零星的發生我們都有心理準備,醫療的量能也夠。這樣生活就不至於受到太大影響。要看大家是否能做的確實。我不想定外部指標,像是幾天零確診什麼的,值得高興但意義不是很大,不見得沒有傳播源了。總之要看個人的生活習慣是否能謹守的好,這樣就越敢開放,因為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因應很多突發的情況沒有問題。
4.中研院研究提出全球病毒已經變異演化成六大類,並且變異率越高致死率也越高,這是否代表台灣這裡的病毒變異率不算高?初期至今在台灣的病毒有沒有很大差異?酒店停業的禁令是否考慮解除?
張P:有和廖院長討論,到台灣的病毒因為多是境外移入,從世界各處帶進來的,相對變異率高,可是我們致死率不高。是否因為變異導致毒性變高是有這樣的可能性,但就臨床的觀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醫療量能是否能提供很好的照顧品質。我們量能充足能提供病人很好的照顧,這樣死亡率當然就會偏低。歐美有些國家是醫療量能不堪負荷,醫療崩潰下就會提高死亡率。影響致死率一方面是病毒的毒性,另一方面是醫療量能是否能提供良好的照護。
彥彥:謝謝各縣市地方政府與酒店對政策的配合。會持續觀察台灣社會自主管理的部分,但現階段還是要拜託這些業者辛苦一點再撐一下。
5.PCR有很多種,是如何得出昨天簡報上的敏感性特異性的數據?
祥祥:收集文獻和實驗室人員,先設一個基本值來做分析。並不是說這個值就不能變,在分析過程中是可以變的。
(這題其實問的好。PCR直接被當作診斷黃金標準,但其實他本身也有敏感性特異性的問題。黃立民老師曾說過,目前第一代的PCR其實敏感性大概只有70%,也因此有偽陰性的問題,做到三次就可以把偽陰性的機率減到很低。)
6.可不可以把之前沒有捐的口罩買回來?能否指定捐到哪個國家?日本媒體點名阿中是台北市長的人選?
阿中:捐口罩是捐心意,要把心意收回來這樣也不太好,他是個心意,代表我國對於援外意願有多強。讓大家感受到我們一方面在撙節使用,在國際社會一份子要互相協助我們也願意。是這樣的出發點。沒有精細到要到哪一國,就是整體的心意,政府知道大家心意的範圍,就在這個範圍做使用。日本媒體對台灣沒這麼了解啦。
(又在問台北市長人選….你這樣是榮登本場記者會最蠢記者的人選呀)
7.日本有報導指出患者使用哮喘藥物治療效果很好?
張P:報導歸報導,是個參考。但還是要看科學文獻。台灣目前沒有因為新冠肺炎使用這類藥物。
8.為何疫情趨緩了1968 APP卻反而增加上百個人潮警示點?台南市長說人潮數量的偵測工具一定要準確,否則會變成亂槍打鳥,指揮中心看法?
答:不是警示點,是熱門的景區,代表以前大家都喜歡去。讓大家多知道哪裡有人流車流,給大家參考。同意這些參數要盡可能準確,這個我們隨時可以改進。
9.德國有一份統計說,病程嚴重者腎臟有受到影響,插管的人幾乎都有急性腎衰竭,台灣確診者有這樣的情況嗎?國內有多少患者出現需要血液透析的狀況?
張P:新冠病毒要進到人體要通過ACE2,許多器官都有這個受體,所以原則上有可能會侵犯人體很多器官,腎臟是其中之一。台灣的狀況,重症者確實有腎臟受到傷害的狀況。不過在腎臟受到傷害有幾個因素,除了病毒以外,重症時容易出現全身發炎反應也影響腎臟功能,甚至出現敗血症、敗血性休克更會影響腎功能。我們重症患者的確有出現腎功能異常者,有些甚至需要靠血液透析幫忙才能度過危機。沒有完整的統計資料,不過就我所詢問到的都是重症患者偶爾會到血液透析的程度。有一個案是本來就慢性腎衰竭,病好了還是會繼續洗腎。
10.目前還有112名住院隔離,能否說明這些患者現在的狀況?
張P:有一部份近期診斷的,還要花一段時間才會解隔離。目前有七個個案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當中有三例使用葉克膜。這幾個個案目前狀況還算穩定。
(星期六記得來喔!)
11.目前口罩產量與庫存是否達到預期?是否超過某個標準廠商可以對外出口口罩?關於把防線退到個人生活習慣上,是否有更明確指引?是否等到疫苗出現後才可以恢復到不用戴口罩的常態?有人回報最近口罩故障率提高,如果被捐到國外很丟臉?
阿中答:我指的常態是把戴口罩變常態,把個人防線做好。再慢慢把對外的社交、場所的限制放鬆。若有疫苗有藥物後,就可以把狀況解得更好。除了戴口罩,其他好的生活習慣希望大家可以培養起來,對其他傳染病的防治都有幫助。
目前每天生產1700萬片口罩。相對來說夠。4月9日時連三天藥局都配送1200萬片。第二個禮拜量就變少,平均下來每天900萬片(成人的)。口罩2.0兩個禮拜出去300萬人次,一天約200萬片。小孩子大約一百三、一百二。以上共約1230萬片。加上醫療用的201萬,工商業用的110萬片,國防部十多萬片,加起來全部1700萬片,所以生產量剛好平衡。戰備6000萬片,郵局配送、超商提前兩周配發會有個週轉量。有聽到這個消息。因為出貨很快沒辦法每批都查,只能提高檢查頻率確保檢查的品質。
12.磐石艦抗體二採是否完成?因為血清抗體可能有偽陽性,是否其他兩艘艦船上也有抗體陽性的狀況?三採陰轉陽有重新隔離接觸者,是否有採檢抗體研究其傳染力?
張P:今天早上本來要開血清檢測結果的會議,不過還要一點時間。現在三艘船人員都是進檢疫所先採檢,滿十四天再採檢一次。陽性送醫院,剩下的會多留一天再採一次,才離開檢疫所。
13.藥局反應因為賣口罩讀卡機不斷使用有耗損要自費購買,中央沒有補助。雖然指揮中心說沒有缺藥,但實際上基層診所調不到貨,慢簽會拿不到藥,還是只能去大醫院拿藥。新冠病毒全身器官都可能入侵,請問新冠變成終生潛藏、像B型肝炎或皰疹病毒一般終身帶原者的可能性?是否有國內外的制式指標會解散指揮中心回到日常生活?
張P:全新的病毒,還有很多還需要研究。雖然說全身很多器官都有ACE2的受體,學理上都是病毒可以侵入的地方,但並不是每個患者都全身都受到感染。就像也不是每個感染者都會產生肺炎,很多輕症者並沒有侵入肺部。病毒感染臨床表現受很多因素影響,比方說受感染時暴露病毒量的多寡,吸入飛沫的大小,是否只在口鼻或是深入到肺部。除非病毒進到血液,否則病毒從眼口鼻進來比較沒有感染到其他器官系統的機會。和其他專家討論過,在血液中要檢測到病毒機會很小。至於會不會變成終生帶病毒,呼吸道病毒變成這樣的機會很小。但確實有看到PCR長時間陽性或陰轉陽的現象,雖然是已經培養不出來,這有點我們需要更多研究了解的地方。總之,變成終生帶病毒狀況的機會應該是非常非常微小。我們還需要更多研究。
阿中:缺藥的問題,機制上有處理,配藥不要超過三個月,每一次進的時候一個月的量不能超過百分之十。結構上的管制有了,個別的藥品有缺貨的話可以直接向食藥署反應。讀卡機的損壞,立法院有委員在關心這議題,不會讓他們吃虧。
(以後可以規定問題不能超過幾百字嗎….不過這應該是第一次有人問會不會變成帶原者吧。很好,與其讓大家自己腦補已經有帶原者,不如一定要問出來呀!)
14.美國列出新冠肺炎六種症狀,台灣會跟進把發冷發抖頭痛列入嗎?台灣患者是否有前例?
張P:因為頭痛很少單獨出現,通報症狀不會單列頭痛。目前沒有看到有患者表現發冷發抖。喉嚨痛頭痛常伴隨其他症狀,所以沒有列入。因為確實出現有些個案只有嗅覺味覺失常症狀,所以後來列入了嗅覺味覺。
15.有專家認為五一連假是社區感染的試金石,壓力測試點,指揮中心看法?磐石艦女友們都零確診有什麼看法?
阿中:五一連假是一個人群移動風險增高的情況,觀察整個社區的變化,是我們觀察的重點。親密接觸者比較年輕,海軍中確診者也輕症居多,是不是跟這樣的狀況有關係要持續觀察。
(根據之前研究,輕症或無症狀的病毒量其實不一定比較低。)
16.目前持續零確診,高雄持續進行兵推,周六還有一場,指揮中心認為有必要嗎?
阿中:做演練不反對。太大規模就不贊成,但基本演練沒有問題。這樣的狀況下要做那種很實地大規模的就沒有必要。
17.針對昨天指揮中心說有些民眾篩檢過後就降低戒心不會戴口罩所以不要擴大篩檢的說法,現況是有些人擔心被無症狀感染者傳染所以戴口罩,即使擴大篩檢因為不知道旁邊誰篩檢過,所以還是會戴口罩,這麼一來不該擴大篩檢的理由是不合理的。另外是如果沒做篩檢,社區持續會有不明原因來源案例,大家還是不放心,國家需要花更多前來振興紓困,這樣變成惡性循環。請問之後若要鬆綁營業場所經濟管制相關規範,是否會先進行社區抽樣篩檢讓大家安心?
(很小聲,大意是這樣。聽得很痛苦)
(感覺上課白上了XD 這個問題我昨天誤聽為是TVBS的提問,說TVBS走火入魔。我致歉。)
阿中:答案是不會。篩完就安心、就不戴口罩,事實上這沒有因果關係。你擔心別人傳給你所以戴口罩。因為昨天大家篩完都陰性不會傳染給你所以你不用戴口罩,或者你仍然戴口罩,那麼要問這樣篩檢的意義是什麼?
再舉一個例子,昨天我看電視有個有名的人到醫院去沒有戴口罩,理由是他很重要常常被檢驗都是陰性。可實際上這樣也不代表他就是陰性,可能他是偽陰性,或是檢驗後也可以被感染。但就是這樣有名的人都會認為因為我檢驗是陰性,我可以不用戴口罩去醫院。他可能不會傳給別人,但別人可能傳染給他呀。我陰性我ok,這就是個很清楚的例子。
再來就是說,篩完社區後有許多偽陽性要再做檢測,然後隔了一個禮拜又有無症狀感染者,整個又要再測一次,就沒完沒了天天都在測。不是說六百九十億國家花不起,只是說花了那麼多要帶來什麼樣的社會效益。
昨天提過,縱使在極大值的情況下,我們社會中有三萬多個無症狀感染者,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就十個未知感染源的病患,然後十七個因為這十個受影響傳出去的。那是不是要花那麼多錢找不到那十個,事實上可能花再多的錢也還是找不到。那還是讓這十個人有症狀時把他治好,做疫調把他框好,一步步來。戰略上要把防線拉回個人的保護,也是這樣的道理。
篩檢一定會有誤差,我們現在就是對有症狀的做篩檢,有問題的隔離開。別的國家因為疫情大流行,檢驗的誤差值遠小於實際的發生值,所以檢驗有意義。台灣最大的盛行率,千分之1.8,沒有一個方法做大規模的檢驗誤差會比這個還要低。換句話說大規模篩檢誤差比盛行率要高。所以做大規模篩檢並不會帶來意義,唯一的意義是對整個社會的情況有一些了解,但對於狀況,什麼都沒改變。
18.追問剛剛沒回答的:有什麼明確指標指揮中心會解散?
阿中:個人行為的遵從度,我們用這個當做放寬的指標。
(上週問封城,本週問指揮中心何時解散….你們搞得我好亂呀)
謹遵辦理意思 在 Dolly's Leben in Deutschland 朵莉德國生活愛分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德的社會觀察現象
#文長慎入
下周一4月27日開始,全德國實施口罩義務責任,舉凡大眾交通運輸工具、超市、賣場都須配戴口罩。
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強制人民在公眾場合須配戴口罩,雖然我還不太清楚罰款細則,似乎是若超市放行未戴口罩者入內購物,被查到者,超市可能就不得營業。無佩戴口罩不能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等,這部分政府尚未全盤說明。
事實上,就是開始用法律來規範人民,畢竟有些人還是非常不聽話的。
從德國的社會觀察看來,這幾天我們去採買物資,從商場、超市的實際觀察,多數都是老人,而且還沒配戴口罩,並且還跟老伴相伴而行,這讓我們真的是有點擔心。
不只如此,公園、街道上除了小朋友出來放電之外,幾乎都是老人出來趴趴走,有時還跟鄰居聊一會天,然後沒配戴口罩........................
從這些社會觀察得出一個結論,多數老人完全不介意病毒,報導已經一直在呼籲請老人待在家裡,盡量不要外出,並且採買以一個人為佳,減少染病風險,但他們完全不聽,也不在意他們是高危險群,就是egal(隨便、管他的)。
連我們參與的志工團體,也是希望老人待在家裡,如果需要採買物資,可是有好多位志工都隨時準備好要幫助他們。
社福團體有寄給地緣區老人們一封email,信上也說明: 可否請你們待在家裡,給我們一點工作做,許多志工都在等著派遣社會服務工作,給我們機會為你們服務吧!這其實是有點揶揄說法。其實是要請他們不要再擅自出門了!!
不過多數人完全忽略,他們可能覺得自己還可以出門,為什麼要別人幫?!簡單來說,就是要出門.......
不過他們有想過嗎?!老人是高風險群呀!!你自己不在意(不怕死),但別人在意啊!!! 醫護人員也已經好久沒休息了!如果因此傳染病菌給別人,然後這個別人有可能也會傳給自己的家人(例如家中老人),別人的家人乖乖居家隔離,為什麼要因為你的自私而無辜染病或是增加醫療人員壓力。
其實德國一些社會觀察報導也曾說過,多數老人是最不聽話的、很硬,或許他們認為,我經歷過大山大海,也經歷戰爭後困苦的時代,這傳染病就是如此罷了!!(這是猜測原因)
不過不管如何,還是要多替別人著想,一起合作抗疫才是,請你們待在家裡好嗎?!別再給社會增添風險了。
在德國若開始依法強制,大家是會非常努力遵守的,就算沒警察在旁邊,多數人是不會有僥倖心態。(例如:交通規則多數人都很嚴謹的遵守,才能施行無限速等等)這跟台灣又有些不太一樣。
說說台灣我觀察到的現象,以酒駕、配戴安全帶(包含前後座)、配戴安全帽、超載、腳踏車騎人行道等等來說,這些在台灣已用法律規範很久了,但是有些人還是有僥倖心態。
大城市因為壯年人口比例高,多數人會比較容易遵守社會規範,但一到老年人口比例較高的城市,或是小城鄉,那又是不同風景。
在台灣小城鄉基本上我不太敢開車出門,因為我不習慣有人違規右轉或是突然竄出,有一次我們停個紅綠燈,慢慢前進時,被一位阿婆攔腰撞,然後她安全帽還沒扣,最重要的是她無照駕駛,但她年紀大了,我還是報警處理。
不過,令人不解的是,交通罰則非常不明確,警察跟我說:先把老人送至醫院檢查,以免她會用民事索賠,所以年紀大不用遵守交通規則???
警察跟我說明:刑事上是會開罰單給她,但民事上最好的方法是互相用金錢及保險和解,但和解之後,她其實沒有拿到無照的罰單,等於這個案件全以和解辦理,我因為不想浪費時間在我美好的台灣行,也不可能留下來跟她打官司,最後和解是:她把繳罰單的錢,給我當修車費用。而我不想為了錢浪費時間,只好自認倒楣。
所以和解的意思是雖然有警察在場,筆錄上有說明老人經檢查健康無虞(情緒索賠真的很要不得,尤其是自己違規),但就當我們私下和解,而她的違反交通規則也當沒發生過。
因為警察跟我說,交通罰則有一條是:應注意而未注意(就是我的罰則,太不合理了,我怎知道有人會竄出,如此只要是行進中的車,發生事故,都有可能是應注意而未注意)警察礙於身分,有責任歸屬問題,一般不會有明確的建議雙方該如何做,所以這樣法律模糊地帶,會造成很多交通糾紛,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對我而言,自此之後,在台灣開車上路都很沒安全感。
以上是我的親身經歷,更遑論有些人看到警察才配戴安全帶、或是看到警察才戴安全帽,有好幾次丹尼問我:為什麼他們不扣安全帽的帶子,這樣一撞帽子就飛了!
丹尼在台灣開車時,有幾次在鄉下,有些阿伯阿嬤還闖紅燈,不然就龜速、逆向行駛,這其實都非常危險,當我們搖下車窗跟他們說,他們還會見笑轉生氣,罵我們年輕人不懂禮讓???!!!
然後後座繫安全帶,在台灣這個有時我都還要提醒我的朋友,不只前座要配戴,後座也得要配戴,然後腳踏車不能雙載、摩托車前面不能載孩子,這樣簡單的法律規則,雖施行多年,但依舊有人完全不遵守。
其實我自己在台生活的經驗結論就是,麻煩到自己的,不會立即有生命危脅的,就算有法律規範,但仍有僥倖心態。
不過像是戴口罩防病毒,因為我人不在台灣,只能從台灣的新聞看到,似乎多數人就非常聽話,乖乖的配戴,即使法律沒強制執行,利用勸導方式,還是很有成效,或許是會直接危及到自身安全及健康的,再怎麼麻煩,多數人就會乖乖遵守。
大家有發現不同處嗎?!
德國是法治國家,對與錯大致依法執行,不會參雜個人喜惡及情感或社會期待,比較不會產生許多灰色地帶,所以只要是法律強制規範的,多數人是不會有僥倖心態,而且努力遵守,怕自己是少數違法的人,因為有法依據,多數德國人會很直接的評判你的錯處。頒布下來就是遵守,通常沒有什麼過渡期。
所以我住德國六年多,沒看過德國人開車闖紅燈、開車前後座未配戴安全帶、騎摩托車未配戴安全帽等等(有明確立法規定的,多數人都會遵守)甚至有交通事故,全權給保險公司處理,雙方也不需要見面,因為見面只會引來情緒衝突,有次丹尼擦撞上一台保時捷,車上是一對老夫婦,丹尼嚇壞,因為車轉了一圈,不過幸好這對老夫妻都沒事,還安慰丹尼說:別擔心,我們都沒事就好。(根本不會當場談賠償,保險公司該怎麼賠就怎麼賠,如此才不會有趁機訛錢的情況)。
我有一次倒車也不小心撞到停在路邊的車,也是全權由警察通報給車主,然後委託我的保險公司處理,我連車主長甚麼樣都不知道。其實這會讓用路人非常有安全感。
相反的,在德國法律若沒強制規範,有時就算一直勸導也沒用,很多人是不乖乖遵從的,因為他們在意的是自己,人偏好用自身感受去做事的,享受自由慣了,其實就是很自我,就像老人硬要出門然後不配戴口罩,年輕人想要聚在一起Party 等。
而台灣呢?!一樣有法治,但要不要遵守看麻煩程度,如果沒立即威脅到自己的生命安全的,就有一搭沒一搭的遵守,像兩段式左轉也宣導好久,警察甚至要躲在某處抓,丹尼第一次看到這個,也有被衝擊到,難道大家不能乖乖守法,看到警察才守法?! 警察還要躲起來抓?!
而我們的文化中也是有愛面子的成分在,我們會在意他人眼光較多,所以當全民多數人都在遵守規範時,自己也比較會跟進。不想當異類,所以當電視新聞一直宣導戴口罩時,民眾就會覺得應該要遵守,願意花時間排隊買。也因為民眾與政府的配合,反映出防疫的好成果。話說大家是否也能用一樣的態度,反映在生活上的各種規範呢?
所以說對於新冠病毒,多數德國人不怕死?(沒法律不遵守?)多數台灣人比較怕死?(沒法律還是會遵守?)
就留給大家思考空間了。
以上是我的經驗談及台德社會感受與觀察,歡迎大家交流自身的經驗喔!!!
#以上為個人經驗分享
#令人想深度思考的社會觀察
#婆婆已經做了將近200個手工布口罩捐贈
#持續做愛心
#聽說Bonn還有6千多個弱勢需要口罩
#持續應援婆婆
#我跟我的台灣家人已經因為小交通事故被訛過很多次錢
#我心想這些人真悲哀自己違規連台幣1千2千也要訛
#還有趁機換假牙的
#我們真的都當做捐贈做善事
#有這麼缺這幾千塊
#打給我的電話費跟來拿錢的油資你都可以省一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