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日)的獨奏時我要彈只電吉他,可是因為這張照片很好看所以請讓我po一下。photo by Oneness Zeng
以下是再po我寫的文章。文字我的,翻譯柳橋出版 李家騏
<捲動發條的男人今天也要繼續彈奏吉他>
我是在什麼時候,買下這只手錶的呢?
如果沒記錯,應該是2001年的夏天還是秋天那陣子,在池袋的西武百貨,位於高樓層的LOFT。要價兩萬多日圓,對當時的我來說(對現在的我也是)這金額不算小,但我對它一見鍾情,當場就決定買下來。
為什麼會買手錶呢?當時本來計畫好要去美國的音樂大學留學,正式課程將從2002年的五月開始。為了在那之前盡可能學好英語,我在2001年十一月前往美國,上了兩個月的語言學校。那時尚未有智慧型手機,即便帶了行動電話去美國,也無法收到訊號,只能用來看日本的當地時間。因此我想,如果有只手錶,在生活上應該會比較方便。
事實上我在美國的生活,因為有了這只錶,確實便利了許多。等車要去語言學校的公車亭、下午的課堂開始之前、夜晚、前往喜愛的音樂人Live現場的半路上、晴天也好下雨也好降雪也好、不論清晨白晝或深夜,我都會默默捲起格紋襯衫或Uniqlo的刷毛外套的袖子;在某些重要的時刻即將到來之前,身在異國的自己用半睡半醒的眼睛,凝視著置於自己左手臂與手腕交界處上的圓形錶面,時而躍動神往、時而焦急難耐、欲求不滿、患得患失。
十七年過去了。後來我並沒有去美國留學。2002年春天,我不期然地成為一個職業音樂人。2003年,第一次來到台灣,那是我生平第一場的國外演出。後來去了德國演奏吉他,也去了美國、挪威、芬蘭、加拿大、中國、香港、泰國、印度……倘若我是個更有名的音樂人,或許會去到更多國家吧。但從另一個角度想,自從買了這只手錶,這十七年來我也算造訪過很多地方了。十七年前,因為轉機而落地芝加哥市的機場時,我旋緊了手錶的發條,將時間調整成美國東岸的時間。從那刻起,為了讓時間前進或者倒退,我上過多少次發條呢?次數已經多到我不可能記得住了吧。
其實現在我正坐在台灣飛往日本的飛機機艙裡。台灣與日本,有著一個小時的時差對吧。為了調校到日本當地時間,我做了已做過無數次的動作,將發條一圈一圈地旋緊,心裡則再次湧起「也真是多虧了這只手錶啊」的念頭。然後我陷入回憶,想起那些溫暖的過往,以及一點都不願再想起的悲慘經歷,最後寫下這篇文章。
我很著迷北野武的電影。曾讀過一篇評論,作者是優秀的電影評論家町山智浩先生,他寫道:「北野導演想要透過電影去說的話,全部都在他的初試啼聲之作《凶暴的男人》中說完了,之後的其他作品都只是導演的自我重複而已。」對於這樣的論調,個人完全同意。我音樂習藝的私淑對象,Bill Frisell也好,John Scofield也好,在某個意義上,他們想要表現的意念,幾乎都凝縮在第一張專輯,或者生涯初期的作品裡了,從中已能清晰辨認出他們往後幾十年創作生涯以及成果的「雛型」。無論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些音樂前輩們都根據這個「雛型」,持續創作作品,跨越自己畫設的界線,不斷地成長。我一路聽著他們的創作,非常強烈地感受到一件事,那就是打磨自己的重要性。這並不是說要去裝飾外在,而是去面對赤裸的自己。一面對外發散能量,同時也不斷深入挖掘自己的內在核心。我認為應該是這樣。
去年的木吉他巡演《想念魚》開始之前,我也將自己的想法寫成了文字。
各自帶著生命中各款各樣、好壞互見的情感,而前來參加音樂會的朋友們,希望都能在我的音樂中,將那些轉化為可溫暖回想的記憶片段。我寫下的內容大約是如此,而今年的演出,這個初衷還是不變。只是,去年巡演之後,經過一年的時間,自己是否稍微成長了呢?心裡總有點不踏實。過去這一年半,我仍持續在台灣展開音樂活動,同時一點一點地增加回日本的頻率,也收到很多來自國外的工作邀約,因此,我一次又一次地重複捲動手錶發條的動作:讓時間快轉,或者倒帶。現在的我,對於自己能夠用音樂來與人產生聯繫,並繼續前進,懷著深深的感謝之情。我感覺著因為這個年歲而會有的疲累,以及即使已到這個年歲仍保有孩童般的心情,眼睛盯著錶面,左手拿著錶,右手旋緊發條:讓自己快轉,或者倒帶。
我還無法做出一張單人吉他的專輯。今年出版的Bill Frisell新專輯就是單人吉他,實在太優異了,讓我不禁低呼感佩。即使盡可能用客觀的角度來看,我還是得很遺憾地承認,距離做出一張完美的單人吉他專輯,自己還差得遠。不過,前來參與演出的朋友們,應該能見證到我不斷掙扎前行試圖接近的身影,有時候覺得自己似乎有點進步,有時又覺得只是幻覺。自己就像是那只戴了十七年的手錶,而有另一個我旋緊著發條,驅使自己快轉前進或是倒帶重來。無論如何,我堅信著自己正逐步向前,捲動發條的男人今天也要繼續彈奏吉他。
於是,今年也會在台灣各地舉辦吉他巡演。與去年的《想念魚》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彈奏的將會是電吉他(川畑完之先生2001年製造)。我會帶著電吉他,還有一台比我年紀更大的吉他音箱,以及類比效果器,前往一般樂團編制較難以去到的場所。說到電吉他,不是有種「好像會很吵」的印象嗎?其實我也是(笑)。然而,電吉他也有不同的面貌與模樣。彷彿融入每個參與朋友們的日常的風景,又像是悄悄地在你身後推一下,成為前進的那個契機:捲動你的記憶,快轉或倒帶。希望我的吉他能夠創造出一段這樣的時間。我會在演出現場,帶著同樣歲數的吉他與手錶,等待你的來臨。
謝雨橋歲數 在 大竹研 Ken Ohtak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0/21(日)的獨奏時我要彈只電吉他,可是因為這張照片很好看所以請讓我po一下。photo by Oneness Zeng
以下是再po我寫的文章。文字我的,翻譯柳橋出版 李家騏
<捲動發條的男人今天也要繼續彈奏吉他>
我是在什麼時候,買下這只手錶的呢?
如果沒記錯,應該是2001年的夏天還是秋天那陣子,在池袋的西武百貨,位於高樓層的LOFT。要價兩萬多日圓,對當時的我來說(對現在的我也是)這金額不算小,但我對它一見鍾情,當場就決定買下來。
為什麼會買手錶呢?當時本來計畫好要去美國的音樂大學留學,正式課程將從2002年的五月開始。為了在那之前盡可能學好英語,我在2001年十一月前往美國,上了兩個月的語言學校。那時尚未有智慧型手機,即便帶了行動電話去美國,也無法收到訊號,只能用來看日本的當地時間。因此我想,如果有只手錶,在生活上應該會比較方便。
事實上我在美國的生活,因為有了這只錶,確實便利了許多。等車要去語言學校的公車亭、下午的課堂開始之前、夜晚、前往喜愛的音樂人Live現場的半路上、晴天也好下雨也好降雪也好、不論清晨白晝或深夜,我都會默默捲起格紋襯衫或Uniqlo的刷毛外套的袖子;在某些重要的時刻即將到來之前,身在異國的自己用半睡半醒的眼睛,凝視著置於自己左手臂與手腕交界處上的圓形錶面,時而躍動神往、時而焦急難耐、欲求不滿、患得患失。
十七年過去了。後來我並沒有去美國留學。2002年春天,我不期然地成為一個職業音樂人。2003年,第一次來到台灣,那是我生平第一場的國外演出。後來去了德國演奏吉他,也去了美國、挪威、芬蘭、加拿大、中國、香港、泰國、印度……倘若我是個更有名的音樂人,或許會去到更多國家吧。但從另一個角度想,自從買了這只手錶,這十七年來我也算造訪過很多地方了。十七年前,因為轉機而落地芝加哥市的機場時,我旋緊了手錶的發條,將時間調整成美國東岸的時間。從那刻起,為了讓時間前進或者倒退,我上過多少次發條呢?次數已經多到我不可能記得住了吧。
其實現在我正坐在台灣飛往日本的飛機機艙裡。台灣與日本,有著一個小時的時差對吧。為了調校到日本當地時間,我做了已做過無數次的動作,將發條一圈一圈地旋緊,心裡則再次湧起「也真是多虧了這只手錶啊」的念頭。然後我陷入回憶,想起那些溫暖的過往,以及一點都不願再想起的悲慘經歷,最後寫下這篇文章。
我很著迷北野武的電影。曾讀過一篇評論,作者是優秀的電影評論家町山智浩先生,他寫道:「北野導演想要透過電影去說的話,全部都在他的初試啼聲之作《凶暴的男人》中說完了,之後的其他作品都只是導演的自我重複而已。」對於這樣的論調,個人完全同意。我音樂習藝的私淑對象,Bill Frisell也好,John Scofield也好,在某個意義上,他們想要表現的意念,幾乎都凝縮在第一張專輯,或者生涯初期的作品裡了,從中已能清晰辨認出他們往後幾十年創作生涯以及成果的「雛型」。無論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些音樂前輩們都根據這個「雛型」,持續創作作品,跨越自己畫設的界線,不斷地成長。我一路聽著他們的創作,非常強烈地感受到一件事,那就是打磨自己的重要性。這並不是說要去裝飾外在,而是去面對赤裸的自己。一面對外發散能量,同時也不斷深入挖掘自己的內在核心。我認為應該是這樣。
去年的木吉他巡演《想念魚》開始之前,我也將自己的想法寫成了文字。
各自帶著生命中各款各樣、好壞互見的情感,而前來參加音樂會的朋友們,希望都能在我的音樂中,將那些轉化為可溫暖回想的記憶片段。我寫下的內容大約是如此,而今年的演出,這個初衷還是不變。只是,去年巡演之後,經過一年的時間,自己是否稍微成長了呢?心裡總有點不踏實。過去這一年半,我仍持續在台灣展開音樂活動,同時一點一點地增加回日本的頻率,也收到很多來自國外的工作邀約,因此,我一次又一次地重複捲動手錶發條的動作:讓時間快轉,或者倒帶。現在的我,對於自己能夠用音樂來與人產生聯繫,並繼續前進,懷著深深的感謝之情。我感覺著因為這個年歲而會有的疲累,以及即使已到這個年歲仍保有孩童般的心情,眼睛盯著錶面,左手拿著錶,右手旋緊發條:讓自己快轉,或者倒帶。
我還無法做出一張單人吉他的專輯。今年出版的Bill Frisell新專輯就是單人吉他,實在太優異了,讓我不禁低呼感佩。即使盡可能用客觀的角度來看,我還是得很遺憾地承認,距離做出一張完美的單人吉他專輯,自己還差得遠。不過,前來參與演出的朋友們,應該能見證到我不斷掙扎前行試圖接近的身影,有時候覺得自己似乎有點進步,有時又覺得只是幻覺。自己就像是那只戴了十七年的手錶,而有另一個我旋緊著發條,驅使自己快轉前進或是倒帶重來。無論如何,我堅信著自己正逐步向前,捲動發條的男人今天也要繼續彈奏吉他。
於是,今年也會在台灣各地舉辦吉他巡演。與去年的《想念魚》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彈奏的將會是電吉他(川畑完之先生2001年製造)。我會帶著電吉他,還有一台比我年紀更大的吉他音箱,以及類比效果器,前往一般樂團編制較難以去到的場所。說到電吉他,不是有種「好像會很吵」的印象嗎?其實我也是(笑)。然而,電吉他也有不同的面貌與模樣。彷彿融入每個參與朋友們的日常的風景,又像是悄悄地在你身後推一下,成為前進的那個契機:捲動你的記憶,快轉或倒帶。希望我的吉他能夠創造出一段這樣的時間。我會在演出現場,帶著同樣歲數的吉他與手錶,等待你的來臨。
謝雨橋歲數 在 大竹研 Ken Ohtak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年夏天秋天我有電吉他的獨奏巡演。中壢,關西,台北,嘉義,台南,高雄,,很多的地方我去了。現場不少人問我「Ken san,那篇文章你寫的嗎?」是的,關於這個電吉他獨奏我寫了文章而柳橋出版李家騏 幫了我翻譯到國語。因為太榮幸的話很多人喜歡這篇文章所以再一次我要po一下。如果看這篇文章有興趣我的音樂的話,請來看我的演出。現場見!
《捲動發條的男人今天也要繼續彈奏吉他》
我是在什麼時候,買下這只手錶的呢?
如果沒記錯,應該是2001年的夏天還是秋天那陣子,在池袋的西武百貨,位於高樓層的LOFT。要價兩萬多日圓,對當時的我來說(對現在的我也是)這金額不算小,但我對它一見鍾情,當場就決定買下來。
為什麼會買手錶呢?當時本來計畫好要去美國的音樂大學留學,正式課程將從2002年的五月開始。為了在那之前盡可能學好英語,我在2001年十一月前往美國,上了兩個月的語言學校。那時尚未有智慧型手機,即便帶了行動電話去美國,也無法收到訊號,只能用來看日本的當地時間。因此我想,如果有只手錶,在生活上應該會比較方便。
事實上我在美國的生活,因為有了這只錶,確實便利了許多。等車要去語言學校的公車亭、下午的課堂開始之前、夜晚、前往喜愛的音樂人Live現場的半路上、晴天也好下雨也好降雪也好、不論清晨白晝或深夜,我都會默默捲起格紋襯衫或Uniqlo的刷毛外套的袖子;在某些重要的時刻即將到來之前,身在異國的自己用半睡半醒的眼睛,凝視著置於自己左手臂與手腕交界處上的圓形錶面,時而躍動神往、時而焦急難耐、欲求不滿、患得患失。
十七年過去了。後來我並沒有去美國留學。2002年春天,我不期然地成為一個職業音樂人。2003年,第一次來到台灣,那是我生平第一場的國外演出。後來去了德國演奏吉他,也去了美國、挪威、芬蘭、加拿大、中國、香港、泰國、印度……倘若我是個更有名的音樂人,或許會去到更多國家吧。但從另一個角度想,自從買了這只手錶,這十七年來我也算造訪過很多地方了。十七年前,因為轉機而落地芝加哥市的機場時,我旋緊了手錶的發條,將時間調整成美國東岸的時間。從那刻起,為了讓時間前進或者倒退,我上過多少次發條呢?次數已經多到我不可能記得住了吧。
其實現在我正坐在台灣飛往日本的飛機機艙裡。台灣與日本,有著一個小時的時差對吧。為了調校到日本當地時間,我做了已做過無數次的動作,將發條一圈一圈地旋緊,心裡則再次湧起「也真是多虧了這只手錶啊」的念頭。然後我陷入回憶,想起那些溫暖的過往,以及一點都不願再想起的悲慘經歷,最後寫下這篇文章。
我很著迷北野武的電影。曾讀過一篇評論,作者是優秀的電影評論家町山智浩先生,他寫道:「北野導演想要透過電影去說的話,全部都在他的初試啼聲之作《凶暴的男人》中說完了,之後的其他作品都只是導演的自我重複而已。」對於這樣的論調,個人完全同意。我音樂習藝的私淑對象,Bill Frisell也好,John Scofield也好,在某個意義上,他們想要表現的意念,幾乎都凝縮在第一張專輯,或者生涯初期的作品裡了,從中已能清晰辨認出他們往後幾十年創作生涯以及成果的「雛型」。無論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些音樂前輩們都根據這個「雛型」,持續創作作品,跨越自己畫設的界線,不斷地成長。我一路聽著他們的創作,非常強烈地感受到一件事,那就是打磨自己的重要性。這並不是說要去裝飾外在,而是去面對赤裸的自己。一面對外發散能量,同時也不斷深入挖掘自己的內在核心。我認為應該是這樣。
去年的木吉他巡演《想念魚》開始之前,我也將自己的想法寫成了文字。
各自帶著生命中各款各樣、好壞互見的情感,而前來參加音樂會的朋友們,希望都能在我的音樂中,將那些轉化為可溫暖回想的記憶片段。我寫下的內容大約是如此,而今年的演出,這個初衷還是不變。只是,去年巡演之後,經過一年的時間,自己是否稍微成長了呢?心裡總有點不踏實。過去這一年半,我仍持續在台灣展開音樂活動,同時一點一點地增加回日本的頻率,也收到很多來自國外的工作邀約,因此,我一次又一次地重複捲動手錶發條的動作:讓時間快轉,或者倒帶。現在的我,對於自己能夠用音樂來與人產生聯繫,並繼續前進,懷著深深的感謝之情。我感覺著因為這個年歲而會有的疲累,以及即使已到這個年歲仍保有孩童般的心情,眼睛盯著錶面,左手拿著錶,右手旋緊發條:讓自己快轉,或者倒帶。
我還無法做出一張單人吉他的專輯。今年出版的Bill Frisell新專輯就是單人吉他,實在太優異了,讓我不禁低呼感佩。即使盡可能用客觀的角度來看,我還是得很遺憾地承認,距離做出一張完美的單人吉他專輯,自己還差得遠。不過,前來參與演出的朋友們,應該能見證到我不斷掙扎前行試圖接近的身影,有時候覺得自己似乎有點進步,有時又覺得只是幻覺。自己就像是那只戴了十七年的手錶,而有另一個我旋緊著發條,驅使自己快轉前進或是倒帶重來。無論如何,我堅信著自己正逐步向前,捲動發條的男人今天也要繼續彈奏吉他。
於是,今年也會在台灣各地舉辦吉他巡演。與去年的《想念魚》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彈奏的將會是電吉他(川畑完之先生2001年製造)。我會帶著電吉他,還有一台比我年紀更大的吉他音箱,以及類比效果器,前往一般樂團編制較難以去到的場所。說到電吉他,不是有種「好像會很吵」的印象嗎?其實我也是(笑)。然而,電吉他也有不同的面貌與模樣。彷彿融入每個參與朋友們的日常的風景,又像是悄悄地在你身後推一下,成為前進的那個契機:捲動你的記憶,快轉或倒帶。希望我的吉他能夠創造出一段這樣的時間。我會在演出現場,帶著同樣歲數的吉他與手錶,等待你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