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資金轉化成資本,如要蓋一座工廠,資方得先和地主、政府交涉,這過程附近的住戶是否能表達意見?而又會被接受到何種程度?工廠如果沒履行承諾,政府的公權力能強制執行嗎?
工廠運作時,需要有人付出勞力與時間(成本),在固定的機器與原料前生產(成本);商品會被運送到倉儲(成本),再介由物流運送到市場販售(成本);工廠以成本估算賣到通路的價錢,再與各商家協調統一的售價。
資方想提高獲利,可以獲得新技術,如更好的機器設備來降低製作成本。售價固定,成本降低,獲利提高或成本降低,售價降低,市佔率提高,以增加銷售量來獲利。(淘寶模式)
商品販售的對象是人,當然包括在工廠工作的勞方;如果市面上的商品都是消費者(含勞方)負擔得起的價格,那資方就易不積極提高勞方的薪資所得,如果最低薪資所得都能讓大家可以安穩生活,或學會苦中作樂,如風靡萬千的小確辛,像厚奶茶陰屍路。
如果售價反映在成本提高,消費者不願意購買,工廠沒有獲利,資方更不可能提高勞方所得;薪水沒追上物價,就會造成凍結的買氣,商品賣不出去,資方沒有獲利,薪資結構無法該變。
如果把販售同一類型商品,但不同工廠(資方)放到市場競爭;當你有的技術,別家也有時,能用技術造成優勢的獲利方法就會消失,就像黃金比例(全糖)的翡翠檸檬。
資方如果要繼續贏得(保有)市場,只能開發新技術商品(成本),或是降低人事成本(如可角逐諾貝爾經濟獎的無薪假);或是降低銷售端的成本,但現在通路比製造商強勢,不要求廠商配合檔期促銷給破盤價,就要謝天謝地了;或是降低售價求生存如濃純香的牛奶,但商品就以低價印象留在消費者心中,一輩子也爬不上來,所以才會有改包裝再賣的方式;如果連低價販售都無法獲利,再循著路線回溯,一定得在某一環節降低成本,不然工廠就會停業,勞方會失業。
此刻可能找上政府與銀行,政府不希望勞方失業,也不願意無稅金可課;銀行得靠貸款獲利,借錢給工廠,就是希望對方穩定獲利繳利息和本金;如果工廠倒了,會造成銀行虧損,而銀行也得透過勞方的付出才能獲利,賠錢的銀行怎麼可能付出高傭金給業務。因此政府和銀行都不會希望資方倒閉,而勞方看似只能被動的等待,其實也有種方法可以幫忙,如增加工時(降低成本),只是實際上發生的機率很低,這得看資方平時如何待人,與勞方看待大環境與工作的想法。
極端結果就是資方勞方政府銀行都成了輸家,因為大家都是自由市場的一份子,而市場如何發展都是每一個小決策、消費習慣積累而成,人造就市場,也同時屈就市場。
贏家呢?贏得奶茶冠軍的工廠呢?會有什麼發展?
資方獲利後,會將利潤再轉化成資本,為了是確保自己可以永遠獨佔市場鰲頭;可能又要跟政府、銀行打交道,或許提高生產技術與規模,或許轉投資通路、物流等,這是政府、銀行、資方都開心的選擇。
勞方呢?假設資方很上道提高薪水與獎金,當收入高於同業時,對於錢的使用是會造成勞方差易的關鍵。
怎麼用錢是自由選擇的自由,
但每個人都要承擔起選擇後的責任。
這在上一篇分享羅爾斯正義論的感想有寫到,政府確實得對資方與勞方規範一些制度,避免人的錯誤選擇,造成其他人的負擔。
投資應該是入社會工作時最常聽到的,
買股票買基金才是聰明的選擇?
富爸爸和有錢人都是這樣告訴我的。
但現在的我越來越懷疑這種說法了⋯⋯
錢給了資方後轉化成資方的資本,
而資本產生更多的利潤再轉化成資本,
勞方可能薪水變高也可能沒有,
但假設所有人的錢都變多了,
商品的售價會不變嗎?
(雖然現在台北的狀況是薪水不變商品變貴)
買股票會不會像是在玩接炸彈的遊戲,
大量的資金像點燃引信的炸彈,
傳到你手上時,自己和隊友都很high,因為其他人都得敬畏誠服於你;
結果可能在你手上炸了,自己死了也波及旁人;或其他遊戲參與者從你手上接走炸彈,換別人high成為市場焦點。
還是會像抽鬼牌遊戲,大家抽到自己要的那對牌得分獲利;當剩下一張鬼牌眼看倒霉鬼要誕生了,政府和銀行又從旁邊拿出一堆牌發給大家,確保遊戲可以繼續下去!
可是這些牌是哪裡來的?會不會有用完的一刻?或是大家手中早已經沒牌了,為了怕遊戲結束,因為結束時得算誰是贏家或輸家,而有種可能根本沒有人贏,於是每個人只好假裝這遊戲很好玩,玩不完呢⋯⋯
好多疑問未解,但最難的是我無法確定我的問題是真的存在的問題。
我只好回過頭去看歷史,小心翼翼地確認我真的可以這樣假設問題嗎?
如果工業革命只留在英國,現在的世界會變怎樣?或當帝國主義的侵略者再下決定的前一秒,腦中忽然想起眾多哲學家的耳提面命,會不會這世界就不一樣了?
我們現在處在資本主義(金錢)控制的社會,怎麼樣才能活得更像人一點呢?
*今天開始讀資本論了,絕對不是擺在桌上好看的。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