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篇文章是年初在張老師月刊發表的文章,現在把它全文分享在自己的粉專裡^^
==========(HI,我是分隔線)==========
【 跌倒了,哭一場再爬起來】
當媽媽最大的喜好就是欣賞孩子的影像,尤其,每當親子關係陷入冰點,或是在教養上有難題挫折時,我都靠瀏覽手機裡孩子的影像,藉以平復騷動的心,找回自己最初對待孩子的方式。
轉眼間,龍鳳胎已經8歲,如今的他們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這一年最大的變化是女兒,彷彿是進入「青春準備期」,開始有很多情緒、人際關係上的煩惱。
慶幸的是我們母女感情一向不錯,除了有「伴著飯菜香的親子對話」,睡前也會擁抱、親吻彼此。
偶爾,她「鳳心大悅」時,會主動跟我分享自己的心情,孩子年紀越大,要聽到他們的心情越來越不容易,更別提主動提及,那簡直比中大樂透還難上加難,所以聽到時雖然內心雀躍不已,我總是努力裝平靜。
這天,女兒跟我說到,她和同學「胖達」吵架,大聲罵胖達背叛了她。
關於胖達,我曾經在自己的粉絲專頁提到他的故事,在這裡略做介紹。
胖達是女兒班上的小男生,長得胖胖的,很喜歡吃東西,平常上下學遇到他,他總會笑咪咪跟我打招呼「饅頭媽媽」你好,在我眼裡是個很有禮貌的小男生。
#孩子建立友誼的方式
至於,他是怎麼跟女兒建立友誼的呢?
女兒班上的小男生很喜歡欺負胖達,有次女兒看不下去,出手和一群男生打架,別人是「英雄救美」,她是「女漢子救弱男子」,兩人因此變成好朋友。
胖達喜歡吃東西,女兒討厭吃東西,午餐時間,女兒常把自己的食物「偷渡」到胖達的餐盤上,胖達吃得開心,女兒更是樂不可支。
女兒喜歡小文具,胖達家只有他一個孩子,長輩寵溺孫子,總是買了過多的東西給他,胖達很樂意與女兒分享自己擁有的物品。
倆人的友誼得來不易,也一直很堅定,女兒怎麼會用「背叛」這種強烈的字眼形容對方呢?看著女兒眼裡噙著淚水,努力忍耐的模樣,我不忍在這個時刻細問,出手輕拍她的背部,順便和她話家常。
「寶貝,你知道嗎?媽咪今天又看了你們小寶寶時候的影片。」
「嗯,媽咪你怎麼那麼愛看我們小時候的影片。」
「對啊!媽咪最愛看了,今天看到妳小時候學走路的影片。你想跟我一起看嗎?」
「好啊」其實孩子們自己也很愛看「小時候的自己」
於是,我把哥哥一起邀請來,母子三人待在電腦前欣賞影片。影片裡的妹妹搖搖晃晃打算走向當時的我,結果一不小心被地上的玩具絆倒了,只見她本能反應第一時間就哇哇大哭,我把她抱起來安撫,可能人生第一次的跌倒太痛了,足足哭了好一會兒才漸漸平息下來。
妹妹看到這裡說:「小寶寶太不勇敢了,如果現在的我跌倒了絕對不會哭。」
哭聲才停,影片裡的妹妹馬上想掙脫我的懷抱,當我把她放下來,她又立刻開始搖搖晃晃嘗試學走路,一個不小心再次跌倒,結果妹妹先是愣了一下,像是在思考什麼,沒哭就直接扶著牆面站起來。看到結局換我感動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這次換哥哥問我:「媽咪,你哭什麼啦?」
我帶著濃濃的鼻音說:「跌倒了,哭一場再爬起來,哭是在練習勇敢啊!」
兄妹倆異口同聲地說:「媽咪,妳真的很愛哭」
#大人也要練習勇敢嗎?
孩子上小學之後,已不是我的專業幼教擅長處理的年紀,有時看到他們面臨的困難,我會為自己無法好好的幫助他們而感到挫折,但身為父母最不該擁有的就是失望無助這種奢侈的感受,如果我不能為孩子挺身而出,勇敢再嘗試一次,那麼孩子也不能看著我的背影一起努力。
是不是我無意之中將壓抑情緒的習慣影響了孩子?讓孩子感到痛苦時不敢抒發自己的情緒,連想哭都只能眼裡噙著淚水,努力控制不讓它滑落,一切都只是為了追求外界所定義的勇敢。
#誰說跌倒了就要馬上爬起來才是勇敢呢?
跌倒過才知道痛徹心扉的感覺是什麼
哭過才能用淚水把傷痛帶走重新開始
哭泣是孩子與生俱有的本能,然而這樣的能力卻隨著孩子的成長被剝奪了,教育和社會化的過程讓我們失去這項寶貴的能力,只要孩子一哭,會被大人嚇斥「這孩子怎麼如此不勇敢,動不動就哭」,包括成人的我都忘了上一次哭是什麼時候。
人的勇敢不是說有了就有,而是從生活中一點一滴、千錘百鍊慢慢累積而來,哭泣是在練習勇敢啊!
而且誰規定一定要勇敢呢?世界上還有一種心情叫「平常心」,想哭就哭,需要幫助就求援,從容面對生命中的起起伏伏,如果連在最親密的家人面前,都不能坦白放聲哭喊,那不就活得太辛苦了嗎?
我把自己無助的心情告訴兄妹倆,易感的妹妹陪著我默默流下眼淚,憨厚的哥哥則是在一旁不知所措,構成一幅很有趣的家庭畫面。
過幾天之後,妹妹睡前跑來和我抱抱,我不經意的問她
「寶貝,和胖達最近怎麼樣啊?」
她瞪大眼睛看著我,好像我問了一句不該問的話
「和好了」
「不吵架啦?」我又問
「媽咪,如果一直想著吵架的事情,我們什麼時候才可以玩啊?」這次換她對我曉以大義。
哇!這句話太有哲學味!原來孩子們已經翻篇了,只有我還執著在原地。更是高興自己沒有在第一時間裡追問孩子所遇見的友情挫折,單純用陪伴的方式,找回最初自然的本能,和她一起盡情的流眼淚。
或許我也該練習接受自己有做不到的地方,做不到做不好並不意謂我不是好媽媽,而是每個人都有極限,做不到某些事很正常,更何況和孩子保持適當的距離,有些事以祝福代替擔心,試著相信孩子有處理自己世界的能力,這樣孩子才有機會成長茁壯,我也才有時間好好經營自己,實現「相伴不相絆」的親子關係。
#順著人性來教養
「誰說跌倒了就要馬上爬起來才是勇敢呢」的推薦目錄:
誰說跌倒了就要馬上爬起來才是勇敢呢 在 雙寶娘 (譚惋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下面這篇文章是年初在張老師月刊發表的文章,現在把它全文分享在自己的粉專裡^^
==========(HI,我是分隔線)==========
【 跌倒了,哭一場再爬起來】
當媽媽最大的喜好就是欣賞孩子的影像,尤其,每當親子關係陷入冰點,或是在教養上有難題挫折時,我都靠瀏覽手機裡孩子的影像,藉以平復騷動的心,找回自己最初對待孩子的方式。
轉眼間,龍鳳胎已經8歲,如今的他們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這一年最大的變化是女兒,彷彿是進入「青春準備期」,開始有很多情緒、人際關係上的煩惱。
慶幸的是我們母女感情一向不錯,除了有「伴著飯菜香的親子對話」,睡前也會擁抱、親吻彼此。
偶爾,她「鳳心大悅」時,會主動跟我分享自己的心情,孩子年紀越大,要聽到他們的心情越來越不容易,更別提主動提及,那簡直比中大樂透還難上加難,所以聽到時雖然內心雀躍不已,我總是努力裝平靜。
這天,女兒跟我說到,她和同學「胖達」吵架,大聲罵胖達背叛了她。
關於胖達,我曾經在自己的粉絲專頁提到他的故事,在這裡略做介紹。
胖達是女兒班上的小男生,長得胖胖的,很喜歡吃東西,平常上下學遇到他,他總會笑咪咪跟我打招呼「饅頭媽媽」你好,在我眼裡是個很有禮貌的小男生。
#孩子建立友誼的方式
至於,他是怎麼跟女兒建立友誼的呢?
女兒班上的小男生很喜歡欺負胖達,有次女兒看不下去,出手和一群男生打架,別人是「英雄救美」,她是「女漢子救弱男子」,兩人因此變成好朋友。
胖達喜歡吃東西,女兒討厭吃東西,午餐時間,女兒常把自己的食物「偷渡」到胖達的餐盤上,胖達吃得開心,女兒更是樂不可支。
女兒喜歡小文具,胖達家只有他一個孩子,長輩寵溺孫子,總是買了過多的東西給他,胖達很樂意與女兒分享自己擁有的物品。
倆人的友誼得來不易,也一直很堅定,女兒怎麼會用「背叛」這種強烈的字眼形容對方呢?看著女兒眼裡噙著淚水,努力忍耐的模樣,我不忍在這個時刻細問,出手輕拍她的背部,順便和她話家常。
「寶貝,你知道嗎?媽咪今天又看了你們小寶寶時候的影片。」
「嗯,媽咪你怎麼那麼愛看我們小時候的影片。」
「對啊!媽咪最愛看了,今天看到妳小時候學走路的影片。你想跟我一起看嗎?」
「好啊」其實孩子們自己也很愛看「小時候的自己」
於是,我把哥哥一起邀請來,母子三人待在電腦前欣賞影片。影片裡的妹妹搖搖晃晃打算走向當時的我,結果一不小心被地上的玩具絆倒了,只見她本能反應第一時間就哇哇大哭,我把她抱起來安撫,可能人生第一次的跌倒太痛了,足足哭了好一會兒才漸漸平息下來。
妹妹看到這裡說:「小寶寶太不勇敢了,如果現在的我跌倒了絕對不會哭。」
哭聲才停,影片裡的妹妹馬上想掙脫我的懷抱,當我把她放下來,她又立刻開始搖搖晃晃嘗試學走路,一個不小心再次跌倒,結果妹妹先是愣了一下,像是在思考什麼,沒哭就直接扶著牆面站起來。看到結局換我感動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這次換哥哥問我:「媽咪,你哭什麼啦?」
我帶著濃濃的鼻音說:「跌倒了,哭一場再爬起來,哭是在練習勇敢啊!」
兄妹倆異口同聲地說:「媽咪,妳真的很愛哭」
#大人也要練習勇敢嗎?
孩子上小學之後,已不是我的專業幼教擅長處理的年紀,有時看到他們面臨的困難,我會為自己無法好好的幫助他們而感到挫折,但身為父母最不該擁有的就是失望無助這種奢侈的感受,如果我不能為孩子挺身而出,勇敢再嘗試一次,那麼孩子也不能看著我的背影一起努力。
是不是我無意之中將壓抑情緒的習慣影響了孩子?讓孩子感到痛苦時不敢抒發自己的情緒,連想哭都只能眼裡噙著淚水,努力控制不讓它滑落,一切都只是為了追求外界所定義的勇敢。
#誰說跌倒了就要馬上爬起來才是勇敢呢?
跌倒過才知道痛徹心扉的感覺是什麼
哭過才能用淚水把傷痛帶走重新開始
哭泣是孩子與生俱有的本能,然而這樣的能力卻隨著孩子的成長被剝奪了,教育和社會化的過程讓我們失去這項寶貴的能力,只要孩子一哭,會被大人嚇斥「這孩子怎麼如此不勇敢,動不動就哭」,包括成人的我都忘了上一次哭是什麼時候。
人的勇敢不是說有了就有,而是從生活中一點一滴、千錘百鍊慢慢累積而來,哭泣是在練習勇敢啊!
而且誰規定一定要勇敢呢?世界上還有一種心情叫「平常心」,想哭就哭,需要幫助就求援,從容面對生命中的起起伏伏,如果連在最親密的家人面前,都不能坦白放聲哭喊,那不就活得太辛苦了嗎?
我把自己無助的心情告訴兄妹倆,易感的妹妹陪著我默默流下眼淚,憨厚的哥哥則是在一旁不知所措,構成一幅很有趣的家庭畫面。
過幾天之後,妹妹睡前跑來和我抱抱,我不經意的問她
「寶貝,和胖達最近怎麼樣啊?」
她瞪大眼睛看著我,好像我問了一句不該問的話
「和好了」
「不吵架啦?」我又問
「媽咪,如果一直想著吵架的事情,我們什麼時候才可以玩啊?」這次換她對我曉以大義。
哇!這句話太有哲學味!原來孩子們已經翻篇了,只有我還執著在原地。更是高興自己沒有在第一時間裡追問孩子所遇見的友情挫折,單純用陪伴的方式,找回最初自然的本能,和她一起盡情的流眼淚。
或許我也該練習接受自己有做不到的地方,做不到做不好並不意謂我不是好媽媽,而是每個人都有極限,做不到某些事很正常,更何況和孩子保持適當的距離,有些事以祝福代替擔心,試著相信孩子有處理自己世界的能力,這樣孩子才有機會成長茁壯,我也才有時間好好經營自己,實現「相伴不相絆」的親子關係。
#順著人性來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