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教學】《燭之武退秦師》:讓想法飛一會兒
教書久了,
我發現自己很容易,
成為課文的代言人。
說作者有多厲害啊!
說服技巧有多成熟啊!
久而久之,
厲害的都是前人,
我們永遠活在他們的陰影裡。
高中有篇我還蠻喜歡的課文,
叫做《燭之武退秦師》,
這篇是遊說文的經典。
簡單說一下故事內容,
就是晉文公揪秦穆公,
一起攻打鄭國。
就像是小夫找胖虎,
一起毆打大雄一樣,
重點是大雄還沒多啦A夢喔!
這根本穩死啊!
所以鄭國只能祭出包龍星,
啊,不是,是燭之武,
用他那三寸不爛之舌,
遊說秦穆公退兵。
通常到這裡,
我們老師就會開始滔滔不絕,
說燭之武的說服策略有多強。
但直到我讀了厭世國文老師的
《厭世廢文觀止》,
裡頭提到一個有趣的論點。
就是,同樣的素材,
《左傳》把燭之武寫成談判大神,
但《史記》卻直接讓燭之武神隱,
怎麼會這樣呢?
也就是說,
在司馬遷的眼裡,
這場談判誰去都差不多,
因為說服的論點就那幾個。
讀到這裡,
我不禁哎呀的讚嘆!
既然如此,
我幹嘛老當主角的代言人,
說不定我們自己也能想得到。
於是,在課堂上,
我只告訴學生兩項資料:
資料一:
晉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時,
行經鄭國,鄭文公連門都不開,
因而晉文公懷恨在心。
資料二:
注意春秋各國間的位置,
尤其是秦、晉、鄭三國。
重點來了,接下來,
我叫學生把課本蓋起來,
告訴他們:
「如果你是燭之武,
你會怎麼遊說秦穆公?
不準偷看課文!」
學生愣住,
因為他們習慣接受課文想法,
但我就是要他們自己練習談判。
看他們舉棋不定,
我多給他們一道提示:
「談判重點在利害兩字,
注意,是著眼於對方的利害,
但偷偷滿足你的利。
另外,說服技巧不外乎:
說之以理、動之以情、
誘之以利、威之以勢。
好了,我只能提醒到這邊。
各位燭之武,上吧!」
有了明確的方向,
孩子們開始熱絡的討論起來。
接著,就是重頭戲,
就是燭之武們上台遊說了。
「你們打鄭國是不智的,
一來,我們無怨無仇,
二來,你打了也是被晉國整盤端走。
所以,我勸你最好撤兵。」
小闓講的頭頭是道,據理力爭,
「小闓,你很有說服力,
但為何我聽完還是想出兵打你?」我說。
大家笑成一團。
「就因為你太理直氣壯了,
但別忘了,這是鄭國是弱勢方。
所以就算有理,但更得拿捏語氣。」
我接著解釋。
果然,後面上來的燭之武,
都溫謙有禮多了。
其中,最亮眼的,
就是未來想讀軍校的景翔。
不僅談三國局勢,
還從地形來做分析,
如果秦出兵,晉趁虛而入,
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拿下鄭國,
對於晉會有什麼好處,
對於秦又會有哪些損失。
講得鉅細靡遺,
害我以為自己在看
劉寶傑的「關鍵時刻」節目。
最後,有意思的事,
課文裡燭之武的四點遊說,
孩子們自己就說中了三點。
你說,
真的需要燭之武來教嗎?
其實,這招我是跟
台大歷史系教授呂世浩學來的。
我讀他的著作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發現他讀歷史的方式特別有趣。
他說:
「讀歷史就是你要不斷問自己,
當角色面對選擇時,
為什麼他要這樣選?
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選?」
我又不禁哎呀哎呀讚嘆起來!
就像學生練閱讀測驗,
看到文言文都直接看白話,
看到英文都直接看翻譯,
結果都以為自己會了。
但事實上,他根本不會。
往後遇到無法
看白話和翻譯的考試,
就直接舉白旗投降了。
因為思考,
需要經過推敲;
因為技能,
需要經過磨練。
一旦用最舒服的方式劇透,
那我們就只是學舌鳥,
無關思考,無緣技能。
讓你的想法飛一會兒,
你不知道,
他會帶什麼意外的驚喜給你。
但至少,你會知道,
他是會飛的,
只要你願意打開籠子。
◎延伸書單:
厭世國文老師《厭世廢文觀止》
呂世浩《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歡迎分享
#自己先想一遍很重要
說 文 解 字注 白話 在 湛昆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日文把我們寫成"私達", 一個字借義一個字借音. 怎麼沒有人指責日本人這樣是在亂寫漢字, 在寫火星文?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國家啊幹!
因為他們早就獨立建國了, 他們早就有國家可以保護他們的主體性了! 就算是亂寫漢字又如何? 他們日本人自己看得懂就夠了啊! 他們自己有把文字標準化成所有日本人都看得懂就夠了啊!
上面那段文字我是流著淚打完的.
只有建國, 我們才能自己決定自己的文字要怎麼寫, 才能保護自己的語言跟文字, 不受到其他不相干的人在旁邊下指導棋, 其實都在削弱台灣人的主體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lan.3/posts/10205019465723030
今天想聊所謂漢字這回事
這篇不用台文寫的理由是因為我的台文程度還不夠, 跟我的第一外國語文, 也就是中國國語文相比還差很遠, 沒辦法把這個話題用全台文寫還能寫的通順, 我自己也覺得難過, 嫌礙眼就跳過這篇ㄅ
另外這篇文也沒有什麼引用學術資料來源, 內容都是一位朋友的講座, 另一位朋友的粉專內容, 以及接觸台文這些日子以來的感想, 我想大概也不適合發在任何一個粉專上面, 寫成網誌也沒人會看, 乾脆就當成普通的發文發掉ㄅ
--
不只台文圈內曾經為了"台文因該用漢字寫還是羅馬字寫"這件事吵了無數次, 事實上台文圈外的人在看到用羅馬字寫台文的時候, 多半也會有疑問, 為什麼不用漢字寫? 漢字才是老祖宗使用的文字啊? 漢字才有東方文化的底蘊與美感啊? 每個台語詞素必定都有相對應的漢字才對, 只是找不找到的問題而己, 諸如此類的"指導棋"
每次遇到這種人, 我的回答永遠都是"你要用漢字去寫你就自己學", 實在不想跟沒學過台文的人爭執這個. 但是台文圈內就不一樣了, 大家都會聽說讀寫台文, 漢羅之爭實在不該流為意氣之爭, 台語都要死了為什麼還要爭這個?
我抱著非常遺憾的心情寫這篇. 我的想法是"漢字也好羅馬字也好, 只要跟中華民國無關的寫法都很好". 事實是, 沒有國家的人無法保護自己的語言.
--
遙遠的過去, 一個叫做秦的國家消滅了鄰近的其他國家. 東亞大陸第一次出現如此龐大的帝國.
在這個國家的境內有著無數不同的族群, 說著不同的語言, 彼此無法溝通, 這對於追求行政效率的秦帝國來說因該很困擾ㄅ.
他們做了一件事叫做"書同文"
注意, 他們沒有要求境內所有人都說同一種語言, 他們只有要大家寫一樣的文字而己. 要大家說同一種語言的是中華民國, 用消滅所有母語的方式.
根據維基, 書同文指語言書寫的標準化, 筆談時用同一種符號體系, 或者是不同語言共享同樣的文字體系. 帝國境內各語族各自說著不同的語言, 彼此根本無法溝通, 但是如果大家都使用同一種符號當作文字呢? 是不是光看這些符號就可以猜對方的意思了呢?
於是, 被稱為漢字的符號, 開始了系統化, 是為漢文.
漢文, 也就是文言文, 根據維基的描述, 那是一種書面語, 也就是專門拿來寫的語言, #並不是任何一種自然語言, 沒有人講話的時候會用文言文那種方式說話, 就算是千年前也沒有. 在帝國做官, 只要會自己的母語以及這種書面語就夠了, 不需要學皇帝的母語. 閩人, 晉人, 徽人, 客人, 湘人, 吳人, 粵人, 甚至朝鮮人, 日本人, 只要看得懂文言文, 都能用筆談方式溝通. 真是十分有效率的系統. 很多人看不懂日文就用日文裡面出現的漢字猜意思, 完全不用害羞, #這本來就是漢字的功能, #也是漢字唯一的功能
既然這是一個大家共用的書面語, 他就必須以最少的文字表達最多的內容. 書面語也不需要為境內所有的語言服務, 他就是一個人造的語言, 只要大家在官方文書上面照規則寫就夠了. 書面語也不需要跟各族語言相對應, 只要有一定程度的共通就夠了. 根據維基, 閩南語的核心詞彙僅49%與華語同源. 所以說起來, 漢文的性質其實跟世界語, 高位精靈語, 克林貢語比較接近, 甚至更像電腦語言, #都是拿來寫而不是拿來說.
所謂的漢語, 就只是迷信而己, 因為漢文根本不是拿來說的. 沒有任何現存語言被稱為漢語, 而所謂的漢語系這個詞也是一個沒有明確定義的東西.
繼續談下去. 雖然漢文本身自成一種語言, 但是沒人規定說各語族的人不能自己 #把漢字拿去用, 於是有些語族開始把漢字"馴化"成自己語言的文字. 某個字要怎麼讀, 可以查一種東西叫做"反切韻", 也就是"用漢字去幫漢字注音", 如此一來只要學會幾十個漢字"在該語言裡的的讀音", 就能把所有漢字都用該語言讀出來了
在日文的場合, 這叫音読み,日本語における漢字の字音による読み方である.
在台文的場合, 這叫Tha̍k chheh im, 也就是文音.
但是自然語言一定是比文字先出現, 有很多漢字所表意的東西是在該語言裡早就有相對應的稱呼了, 這時常常發生的狀況是, 寫成漢字但讀音是該語言本來就有的讀音.
在日文的場合, 這叫訓読み, 只借用漢字的形和義,不採用漢字的音
在台文的場合, 這叫Pe̍h ōe im, 也就是話音
像是日文的山可以寫成 やま (訓読み) 跟 さん (音読み), 草可以寫成くさ(訓読み)跟そう(音読み), 月可以寫成つき跟げつ...... 案例太多不及備載.
像是台文的林可以寫成nâ(話音)跟 lîm(文音), 蛇可以寫成chôa(話音)跟siâ(文音), 山可以寫成soaⁿ跟san…...案例太多不及備載.
有趣的東西要來了, 這個現象叫做" #文白異讀 ", 根據維基, 以及中文系"不需要解釋的概念", 文白異讀是"漢語系方言"的特徵.
但是同樣有文白異讀的日文, 從來不被當成漢語. 莫名其妙又何其幸運.
繼續談下去, 由於漢字並非設計來對應每一種語言的, 一定有些詞是找不到漢字的, 在書寫的時候, 只好找 #同音的漢字 寫下去. 過去日本人在使用的 #萬葉名 就是這個概念.
安以宇衣意, a i u e o. 後來日本人覺得滿滿漢字 #礙眼又難讀, 把借音的漢字直接簡化寫成"仮名", 變成了あいうえお, 把借音的假名跟借義的漢字差異化, 方便又好讀.
台文漢字有沒有借音字呢? 當然有, hoān-sè 寫成"凡世", hân-bān寫成"咸慢"...... 案例太多不及備載.
甚至在書寫的時候, 各語族也會自己創造"原本的漢文所沒有的字". 像是 #焿 這個字就是個台語字, 這個字不會也不該被唸成ㄍㄥ, 這個字就唸kiⁿ或是keⁿ.
我之前在使用日文輸入法的時候, 發現日文沒有"爸"這個字, 後來才知道漢文本來就沒有這個字, 這是北方人自創的字. #台文跟日文都不會也不該出現這個字.
這些借義借音甚至自創字, 從漢文的角度來看都是亂寫的火星文ㄅ. 但其實這就是一個語言在馴化一種符號來當成文字的過程, 是該語言專用的文字.
像是日文把我們寫成"私達", 一個字借義一個字借音. 怎麼沒有人指責日本人這樣是在亂寫漢字, 在寫火星文?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國家啊幹!
因為他們早就獨立建國了, 他們早就有國家可以保護他們的主體性了! 就算是亂寫漢字又如何? 他們日本人自己看得懂就夠了啊! 他們自己有把文字標準化成所有日本人都看得懂就夠了啊!
上面那段文字我是流著淚打完的.
台灣人因為沒有自己的國家, 連文字的詮釋權都在中國(ROC)人手中, 我中國人說你們台灣人的台文不能亂寫, 要用康熙大字典裡面的字寫, 不能用你們那些亂七八糟的自創字, 要照中華民國教育部建議用閩南語漢字寫不能用民貫漢字, 不能寫"哭飫"只能寫"哭枵". 講難聽的, 幹你寫康熙大字典的人不要說台語, 搞不好連台灣都不知道在哪, 白話字的正當性都比用康熙大字典的教育部用字高, 至少發明台語白話字的傳教士們住台灣會說台語.
什麼本字, 什麼漢語系方言, 什麼文化的深度, 就是一個把台灣人綁住的概念而己啦, 就是你他媽的台灣人就是附屬在中華文化底下的漢人啦, 至於什麼是漢人什麼是漢語, 對中華民國人而言那不是重點啦!
我的主張很簡單, 一開始就寫了, 漢字也好羅馬字也好, 只要跟中華民國無關的寫法都很好.
但是只有建國, 我們才能自己決定自己的文字要怎麼寫, 才能保護自己的語言跟文字, 不受到其他不相干的人在旁邊下指導棋, 其實都在削弱台灣人的主體性
族群独立, 蠻番建囯. 加忌 ê 母語加忌救, 加忌 ê 囯家加忌建.
--
Kám-siā 友志 AThiⁿ 糾正:
『所謂的漢語, 就只是迷信而已, 因為漢文根本不是拿來說的. 沒有任何現存語言被稱為漢語, 而所謂的漢語系這個詞也是一個沒有明確定義的東西.』
(y)
「漢語」hit 个「漢」本成是「漢人」个漢、不是「漢文」个漢。「漢文」个漢 kap 中華「智」識体制 hit 个「漢」無 sáⁿ tī-tāi。(「漢人」chit 个詞 tī 北唐山本土 káⁿ-ná 是有機个、有伊 ka-kī 个脈草、不 koh chit-má 華人仔个「漢人」chhām he mā 無 siáⁿ 仝。)
『漢文, 也就是文言文, 根據維基的描述, 那是一種書面語, 也就是專門拿來寫的語言, #並不是任何一種自然語言, 沒有人講話的時候會用文言文那種方式說話, 就算是千年前也沒有.』
1000 tang chêng ū-iáⁿ bô, m̄-koh siōng chèng-thóng thong-hêng ê Hàn-bûn chiàu-kóng chhām 2500 tang chêng tang-A chi̍t kóa só͘-chāi ê kháu-gí ū tùi-tâng. M̄-sī seⁿ-sêng tiō sī ngē kek—ê. He sī to͘-chhī thoân-soat.
『在日文的場合, 這叫音読み,日本語における漢字の字音による読み方である.
在台文的場合, 這叫Tha̍k chheh im, 也就是文音.』
『在日文的場合, 這叫訓読み, 只借用漢字的形和義,不採用漢字的音
在台文的場合, 這叫Pe̍h ōe im, 也就是話音』
日本語个『訓読み』是對應台語个訓讀音(~訓用字)。台語个讀冊音・白話音 hām 日語學个「漢音」kap「吳音」加減對同。
『像是台文的林可以寫成nâ(話音)跟 lîm(文音), 蛇可以寫成chôa(話音)跟siâ(文音), 山可以寫成soaⁿ跟san』
Chiah-ê m̄-sī hùn-iōng / hùn-tho̍k—ê. NÂ, CHÔA, SOAⁿ, chioh Ji̍t-gí-ha̍k ê sû-lūi lâi kóng, tiō sī Gô͘-im, m̄-sī "訓読み". LÎM, SIÂ, SAN tiō sī Hàn-im.
“Gô͘-im,” “Hàn-im,” chit cho͘ sû, khêng-si̍t mā chin sek-ha̍p Tâi-gí...
另外、「讀冊音」chit 个詞是設想講台語無 tè 寫、nā 讀冊 tiō 是讀漢文冊。Bē 輸台文冊・漳泉文冊不是冊。Kà-nā 讀台文冊 mā 是讀冊、LÎM、SIÂ、SAN hit 組音 ka 号做「漢文音」不 chiah khah 妥當。簡稱「漢音」。Tú 好 koh hām 日語越南語對同。
說 文 解 字注 白話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微冷 各位讀者晚安。這次冷知識只有一句話:
日文五十音並不是字母(alphabet)而是音節文字(syllabary)喔!
耶,收工。晚安~晚安~我們下次見。by科宅編
_
呵呵。你怎麼還在呀?下去領便當。
不會有更多說明啦。
真的?
真的是假的。
好,語言學家主要把文字分為兩大類:表意文字(logogram)[注1] 和表音文字(phonogram)。
但是,因為人類發明口頭語言早於文字,於是幾乎沒有哪種書寫文字是純粹表達意義,而不牽涉發音的。漢字、楔形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最初可能是緣起於表意記號,不過到後來三者仍都往「形音混合」的方向發展了,白話文就是:都是可以讀的。
所以,實務上應該說文字是分成「意音文字」(logosyllabic characters)和純表音文字兩種。例如漢字就是形、音、義兼具的一種「意音文字」系統。
另一大類就是表音文字,所謂表音,指的就是用符號一對一對應聲音。
自古至今的,人類超級有才有創意的發明了無數種語言,也許是一大群人從日常溝通中天然的製造,還是一小群興趣群眾人為的創造語言。像什麼小小兵語、多斯拉克語、精靈語、克林貢語、世界語、C++ (咦?)。
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靠符號記載聲音的文字,分為幾大系統……咳咳~就是……
欸?先等等說,表音文字就表音文字,背起來就好,分系統有什麼用意嗎?
其實,如果我們把某種超古代未解語言當作「密碼」來處理,先搞懂這種「神祕文字」屬於哪種系統,就對破解很有幫助。當有某種未解文明的奇怪符號出土,語言學家會從下列幾大群已知的系統開始猜起,根據此基礎來慢慢推進後續破譯。
這些大類包括:
一、全音素文字(字母)
二、輔音音素文字
三、元音附標文字
四、音節文字
五、以及其他不好歸類、兼具多種特色的文字系統
日文的假名就是一種音節文字(syllabary)的典型,特色是除了標記鼻音的 ”ん” 和用來標記音節「節拍」的促音記號 ”っ”,其他都含有一個母音,或是一個子音接著母音 [注2],一個符號是一個音節,因此得名「音節」文字。
「元音附標文字」(abugida)和音節文字很像,但是不像日文假名,同一子音配上不同母音會用完全不同的符號表示,例如 か 行
——か(ka)、き(ki)、く(ku)、け(ke)、こ(ko)。
但元音附標文字如藏語中,是用 ka 的符號作為基準,在四周加上各種記號,表示需要換成其他母音,例如
—— ཀ (ka) 、 ཀི (ki)、 ཀུ (ku)、 ཀེ (ke)、 ཀོ (ko)
其實,中文用漢字也是一個字一個音節啊(日文則不見得),為什麼中文字不能算音節文字呢?
哼哼,那是因為,不同字可以念同一個音,再加上字音以外另外附帶有意義,這兩點不符特徵囉。你看,例如「逝、視、事、市、世、式、室、氏、釋、適、恃、柿……」。
音節文字其實是比較少見的文字類型:日文假名以外,值得一提的音節文字還包括——邁錫尼線形文字B(寫下的是遠在希臘字母發明之前的古希臘語)、美洲印地安人的切羅基語,還有馬雅文字。
而剩下兩大類表音文字的系統都源遠流長,
輔音音素文字(abjad),就是只把語言的子音(輔音)寫出來的一類文字。值得一提的是埃及象形文字「聖書體」就是一種只寫子音的文字。[注3] 換句話說,正是因為古代的埃及僧侶懶惰不寫,所以埃及語的母音就永遠丟失了。
因此,現代所有電影、遊戲中的「古埃及語」發音,都是一種半真半假的猜測,無法保證與古埃及人完全相同的喔。語言學家終歸只能復原子音而已。剩下只能靠猜測、或一套約定俗成的規則(特定位置填特定音,或特定母音的組合)模擬那些永遠消失的母音。
最後就是全音素文字,也就是字母表(alphabet)了。所謂全音素就是把母音加回去,而且永遠寫出來,就這麼簡單。
字母表的誕生,源於希臘人決定說:在我們的語言裡,母音影響話的意思(格位)很大,這下沒辦法投機取巧了,我們必須把母音寫出來。於是希臘人從腓尼基人那邊照單全收,抄襲走一整套代表子音的字母,再加上母音的記號就成了。
世界上現存所有字母表都來自於這一次創意。羅馬人抄希臘人,得到拉丁字母。俄羅斯人也抄希臘人,得到西里爾字母。民初章太炎參考字母的概念,從中文字型創造出ㄅㄆㄇㄈ。
隨著歐洲稱霸四方,「羅馬字」因為它的簡單,經過適當的擴充符號,就能近似表達非常多種的語音系統。眼看大有形成一種普世通用的拼音系統的野心。但是……舊的沒壞,又何必修理替代呢?在電腦系統的發達下,文字符號的構通傳達更是便利,有了UNICODE,想用哪套系統就用哪套——最近新版的UNICODE還增加了埃及聖書體呢。
最後,有一種文字實在太特別了,必須自己獨當一面,歸入第五類:它就是韓語的諺文,寫法不像以上任何一種,雖然組成元件包含全音素,卻不像字母一樣線性書寫,而是如漢字一樣組合成一個方塊一個音節。歷史證據證明,發明於十五世紀的諺文並不是受到歐洲字母的啟發,畢竟諺文發明的時候,哥倫布都還沒到美洲啊。
此外像國際音標IPA、或各種速寫(shorthand)系統,因為有太多特殊標記,也歸入美其名叫做「特徵文字」(Featural writing system)但其實就是「很難歸類的歸類」的一種歸類這樣子XD
解說完畢。是真的這次。
[注1]這邊我撒謊了,logogram 目前通行的譯名是「表語文字」,但這樣我就得多打個五百字解釋表意和表語,表達的內涵有何不同,這篇的焦點就飛了。請饒恕科宅編選了「表意文字」這個一看便懂,但不甚精確的「假專有名詞」。
[注2]母音:由聲帶的振動與口鼻腔共鳴,發出較長的聲音,不同母音的種類差別在共鳴的位置、以及組成的共振頻率成分。子音:在口腔發聲構造周圍,造成氣流堵塞或亂流,而產生的短促聲音。
[注3]埃及聖書體仍有一些純粹用形狀表達意義,而不是紀錄聲音的成分,但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