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告訴你,台灣Covid-19的「致死率」將有機會快速下降到2%以下,會是好事嗎?
如果法國、比利時、英國、荷蘭、西班牙、瑞典、美國的致死率一直停在10%以上,沒有後面巨幅增大的「分母」,他們的民眾會罵政府嗎?
台灣累計至9/24,確診人數1萬6176,死亡841,致死率是5.2%。
台灣從五月份的疫情爆發,很快速的在二到三個月的時間,幾乎達到「本土清零」的程度,這實在是很令世界各國稱羡的成果!
但是,卻仍然有一群人,不斷的以台灣的「高致死率」,來批評台灣的防疫做不好,而無法好好的感受,現在得來不易的「疫情平靜」。
我們為失去的生命感到悲傷,但是,也不要讓有心人士,以這樣一個數字,抹殺了大家共同防疫的努力!禍首是病毒,病毒才是我們共同的敵人,不是我們彼此。
台灣的致死率真的那麼不堪嗎?
疫情爆發初期,即使先進的歐美各國,他們的致死率,是遠高於台灣的!
法國23.84%、比利時16.38%、英國15.24%、荷蘭12.91%、西班牙12.20%、瑞典12.12%、美國10.91%、加拿大8.56%、愛爾蘭6.83%,和台灣比較接近的日本5.40%、丹麥5.02%
這些國家早期的高「致死率」,後來是怎麼都降到2%以下的呢?
就是「疫情失控」,造成大量的傳播、大量的人民感染,讓致死率的「分母」有機會巨幅衝高!
百萬、甚至千萬的感染人數,巨幅的增加分母,雖然死亡人數也有數萬、甚至是數十萬,但是,因為分母增加的幅度比分子大上許多,相除之下,「致死率」就會下降。
這樣的疫情失控導致大量的確診人數、大量的死亡人數,所換來的「致死率」下降,並不是我們所樂見的!這個衝高「分母」的代價太大了!
台灣的「致死率」為什麼「居高不下」?
因為台灣的疫情控制得太好了!
非常快速的框列,減少社區的大量傳播,疫情太快平息,基數衝得不夠大,造成確診人數這個「分母」沒有機會大幅度擴大。
早期死亡人數(分子)變動不大,確診人數(分母)又沒有巨幅增加,當然相除之後的「致死率」就不會下降。
所以,這個高「致死率」,就是一個「採樣」的誤差,這個誤差,是因為「人為」的介入所造成的:我們這種「衝天炮的上升,跳水式的下降」,代表著疫情早期快速獲得掌握、有效控制的結果。
而這個「人為」的介入,就是各位大家的努力防疫!
我們不必再去耿耿於懷那個已經過去的「致死率」為什麼還這麼高?
因為上述那些高「致死率」的國家,後來都是靠「巨大分母」洗下來了的。
台灣全民的努力,讓我們的「分母」無法肆無忌憚的壯大、才讓這個「致死率」沒有機會被洗下來!
這並不是壞事!而是應該感到慶幸、感謝大家共同的努力!我們只要繼續守好就好!
我們絕對不會想要付出這麼慘痛的代價,去降低這個致死率的,這個5.2%只是代表我們曾經走過的痕跡。
現在都已經九月底了,不要再停留在五月的崩潰了!
人是要往前走的!我們繼續為防疫而努力吧!
看得懂的話
請按讚、分享,並留言感謝你的數學老師和自己努力的付出^_^
誤差傳播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果告訴你,台灣Covid-19的致死率將有機會快速下降到2%以下,會是好事嗎?如果英國的致死率一直停在15%,沒有後面巨幅增大的「分母」,英國民眾,會罵他們的政府嗎?
台灣累計至9/24,確診人數1萬6176,死亡841,致死率是5.2%。台灣從五月份的疫情爆發,很快速的在二到三個月的時間,幾乎達到「本土清零」的程度,這實在是很令世界各國稱羡的成果。但是,仍然有一些人,不斷的以台灣的「高致死率」,來批評台灣的防疫政策做不好,而無法好好的感受,現在得來不易的「疫情平靜」。
台灣的「高致死率」,其實,很多人都談過了:初期的感染者是年長、有多重慢性共病者,再加上突然的爆量,醫療能量一度無法調適... 當然,也有人提到,我們對Covid-19相關的死亡,認定比較寬鬆等等。
我在這裡想提的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這個「高致死率」,可能是因為我們控制太好、太快把疫情控制下來的關係?
死亡的841人,我們當然感到非常的難過!那是病毒的錯,但是,我們也不要否定大家對防疫的努力,我們真的控制得很好,如果不是,我們的確診人數,就不只這個數字了。
如果我們疫情失控,確診人數爆增,雖然伴隨著的死亡人數也會增加,但是,因為疫情的大量擴散,就會有大量的輕症和無症狀者,如此,就會讓致死率下降。這樣的「致死率」下降,應該不會是我們想要的吧?所以,為什麼要這個時候這麼在乎「致死率」沒有下降?
我們可以來看看英國,在早期疫情爆發的時候,「致死率」高達15.24%,比台灣還高出許多。那麼,英國的致死率,後來是怎麼下降到1.8%的呢?
2020年4月25日,確診15萬5千人,死亡2萬3600,致死率15.2%
2021年9月22日,確診760萬人,死亡13萬6千人,致死率 1.8%
看到這樣大幅下降的「致死率」,從15.2%降到1.8%,我們不會比較欣慰的,因為在這段時間,死亡人數增加了 11萬多人,但是,因為確診人數增加更多——745萬!如此巨幅的增加分母、分母比分子增加的幅度大上許多,相除之下,自然「致死率」就會下降,但是,這也意味著是疫情的失控,大量傳播的結果。所以,致死率是會下降的,代價就是巨大的「分母」,這並不是我們所樂見的!
累計至9/24,台灣確診人數1萬6176,死亡841,致死率是5.2%。各位可以想像,如果我們和新加坡一樣,每天確診6000人(新國一天確診1500人,台灣的人口數是新國的4倍),不用兩個星期,我們的確診人數就可以來到8萬4000人,疫情大幅擴大,年輕人的占比就會增加,此時,我們的「致死率」就可以下降到1~2%了。「致死率」雖然可以下降到比較好看的數字,但是,我想,這並不會是我們所樂見的!
台灣的「致死率」為什麼居高不下?
我們知道,這個早期的高致死率,如果要「下降」,就是得靠大量的社區傳播、大量的人被感染、大量的輕症,把分母衝大。因為台灣的疫情控制太好了,及早框列,減少社區的大量的傳播,疫情太快平息,基數衝得不夠大,造成確診的「分母」沒有機會大幅度擴大。早期死亡的分子不變,分母又沒有大幅增加,當然死亡率就不會下降。
所以,這個高「致死率」,就是一個「採樣」的誤差,這個誤差,是因為「人為」的介入造成的:我們這種「衝天炮的上升,跳水式的下降」,也就是因為疫情早期快速獲得掌握、有效控制的結果。
我們不必再去耿耿於懷那個已經過去的「致死率」為什麼還這麼高?其實,很多國家的早期「致死率」都這麼高,只是後來都被「大分母」洗下來了,台灣全民的努力,讓這個「分母」無法肆無忌憚的壯大、讓這個「致死率」沒有機會被洗下來!也不是壞事!「致死率」開始下降,未必是好事!我們只要繼續守好就好!
現在已經九月了,不要再停留在五月的崩潰了!
人是要往前走的!我們繼續為防疫而努力吧!
=====
如果大家有興趣,我們可以來細看看英國的三波疫情
A. 2020年4月
每日確診高點4千人,死亡高點900人,累積致死率高點15% (樣本數不夠,抽樣偏差) 請問,如果一直停在這個15%的致死率,沒有後面巨幅增大的「分母」,英國民眾,會罵他們的政府嗎?
B. 2021年1月
每日確診高點6萬人,死亡高點1200人,累積致死率高點2.68% (抽樣樣本數足夠,就能反應實際致死率2%)
C. 2021年8月
每日確診高點3.8萬人,死亡高點僅133人,累積致死率高點1.8% (可以看到疫苗覆蓋率,能正向下降致死率,進而再將累積致死率下降至1.8%)
誤差傳播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果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黃旭昇
今天清晨,過了6時30分,手機鬧鐘響起。匆匆起床漱洗後出門,9月1日新北市有40萬名學生在疫後開學。算是今天採訪的重點大事,加上,採訪完後還有8時30分的市政會議。
在記者室,正寫稿敲鍵盤之際,一個人莫名跑到我座位右手邊,問了一些奇怪及令人憤怒的事情,不禮貌且又觀念錯亂,行為舉止令人嫌惡又髮指,我們媒體自覺點滴累積的形象,都是被這種人摧殘殆盡。因此,又考驗我們自身的修為。
社會對媒體仍不友善,雖然依舊渾沌,記者即使潛水,仍仰望水面呼吸;即使暗夜幽㝠,盼依舊點一盞燈。-
我認為,做一件事,不問結果,直到如心,便是修行。有時候,踽踽獨行,也是一種淒涼的美感。
每個人心中有一畝田,每個人心中有一個夢,回到採訪與被採訪者的互動,人才是重點,回到人的主題,擔任記者以來,認識的一些可敬的人,包括金門的鳥友、關心生態與文史的工作者、教育夥伴,教育崗位兢兢業業的夥伴,默默的扎根,悄悄的幫助小農與老農,讓我的眼界因此更廣。
如同認識了人生旅程的導師、號稱兄弟的慰慈老師,還一起攜手尋找部落食材,關心了一些人,這些人,包括在嘉義檳榔林園裡的長照需求者,在台灣最遙遠東南端牡丹、旭海部落的長者,甚至幫流浪的無名屍找到回家的路。
數年前,為身障兒童與熱心的朋友徐文建先生,在他的餐廳辦了幾年的歲末溫馨圍爐活動;或曾經前往花蓮強震災區採訪;還是媒介資源,終得圓滿過年的單親媽媽。曾因為報導新北市衛生局一名墜樓女子的新聞,受到各界重視,這些都是採訪的因緣,我可以做到身為報導者可以盡到的本分。
我常說,為長者折枝,易如反掌,為與不為。這些人都生活在台灣,也都在這塊土地上為了生活、為了理念打拚。以一名新聞工作者的角色,可以時而旁觀者角色紀錄,時而以參與者角色深入災區報導、深入部落服務,總是角色互換,但,「莫忘初衷、堅守崗位、與靈魂對話」的信念只有更強烈,沒有更變換。
擔任記者33年,笑看世間滄桑與政治紛亂。但在某個內心角落仍保留人性光輝,即使如豆光的蠟炬,依舊帶給人希望。我希望一步一腳印「行善如投石湖水,不斷擴散(善)。」也是人生下半場可以老老實實實踐的想法。
不管是座右銘或墓誌銘,生命旅程中因為實踐而確實印證。揮別童年與年少青春,即使我已經不再是舞劍的狂少,但驀然回首,期許持續「花若盛開,舞蝶自來。人若精彩,老天安排。 漣漪的善,必將擴散。孤獨一隅,獨行踽踽。」
#驀然回首看年少時
以前,在遙遠年代的年輕的歲月,那時候,參加考試,考上台北地區的一所師範專科學校,同時,也考上一所很有名氣的一所工業專科學校土木科系。
結果,我都沒有前往兩所學校就讀,其中,工業專科學校土木科,在報名時剛好額滿。師範專科學校則因為考慮就讀高級中學,因此,沒有前往就讀。不然,我現在就從老師職位退休了。
歷經世新洗禮與社會實務運作,至今,在工作職場上打滾33年,仍在茫茫的打字與攝影中,不斷的流浪。
當年,如果就讀師範,每年理所當然我就過「教師節」。即使,現在的教育環境,不如以往,所謂的「尊師重道」也相當式微,不過,許多在教育崗位上的夥伴,仍不放棄任何培育孩子的機會。
有一年,我有機會回到我的母校新竹縣新星國小,與學弟妹分享心情,與學長黎萬興校長一起談教育,也曾經與一群非政府組織的工作者、資深作家與創意總監、或退休校長等人分享等人,她們(他們)都很優秀,是我的人生導師。
在許多場合的分享經驗,我都會以「莫忘初衷」做最後的結語。對於教育人員,我也都給予最大的敬意與感謝。
即使不是教師,只因在職場上帶過實習生,被稱為「師父(傅)」,每年教師節會從臉書或簡訊捎來祝福。她們有的是書記官,有的是優秀法律工作者,教學相長都指導我良多,稱呼「老師」,反而讓人慚愧與感恩。
這些夥伴,都是我人生中的良師益友、忘年之交。我的「學生」中,有的已經當母親,這人生過得很快樂。我一起勉勵,莫忘初衷,不要忘記內心最原始的信念。
#笑看世間在職場上的衝突
有時在新聞採訪上有些失意頹喪,或因立場與角色不同、位階與職權的不同,看法與溝通的誤差,有了些許火花。
許多朋友勸說,何必多情。做好最保守的就是最安全的,或,一個命令一個動作,自然,這是比較萬無一失,畢竟,有功無賞、打破要賠,「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不就是職場最好的保護傘嗎?
但,新聞工作若大家都是先想到如何保護自己,如何不犯錯,如何不觸怒當局,如何維持良好關係,大多時候就失去守門人或吹哨者的角色與天職。
如果「避險」是必要的,套句名言:「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發出聲音是危險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覺無力發光,那就蜷伏於牆角。但是,不要習慣了黑暗就為黑暗辯護;也不要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諷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的人」。
朋友勸說,在社會對媒體的價值觀與評價逐漸式微,網路鍵盤高手與正義魔人、爆料當道的新聞環境下,真不必花太多的時間與精神,太認真執著於職場上的種種。不需要太「多情」,有時候的「多情」反而會成為別人、採訪對象、或自己同事的負擔。自我的期許與堅持和初衷,如何與職場和諧與圓融取得平衡,還真的是需要智慧與學習。
1999年921集集大地震那年,孩子出生,我在産房迎接三公主呱呱墜地,在醫師剪斷臍帶後,我的新聞戰場在台北縣新莊「博士的家」倒塌災區現場。最要感謝的是妻子的體諒及支持。
去年,公司有5名縣市地方資深記者紛紛放棄新聞戰場,今年,不少媒體同業更紛紛轉換跑道或暫時休息、離開媒體圈,不同的媒體平台也轉型因應新媒體時代,媒體的環境轉變之快速與翻轉,更讓人感觸良深。
期勉繼續堅守崗位的同業、先進,則持續守望,盼媒體仍是點亮幽冥社會的微光。莫忘初衷,扮演烏鴉與守門人,守護美好的核心價值。
善的漣漪如投石湖水,在各角落點燈的夥伴,若是同時燃起火花,肯定可以照亮幽冥。身為媒體,除了聒噪、守望,也在修練自己。這是一門永遠精進的功課。
在社會對媒體仍不友善,環境依舊渾沌之際;即使暗夜幽㝠,盼依舊點一盞燈,與靈魂對話,莫忘初衷。我,仍在這滾滾紅塵學習、踽踽獨行。
我始終相信共好。紀念那個可以大鳴大放的大時代,在如今艱困的媒體環境,盼望迎向媒體敢言、政府察納雅言的共好時代。
一個人就是一個故事,盼望持續藉由採訪社會的人物故事;關照並傳播她(他)們一直努力在做的事,報導她們的熱情,不但有機會擴展自己的視野,也有機會從他人的故事中觀照自己、照亮別人。
33年來,用眼睛觀察,以腦筋思考,一顆老靈魂的聒噪絮語,仍將持續烏鴉。
33年來,用相機拍照,以筆尖紀錄,一顆老靈魂的滔滔不絕,仍將持續助人。
2021/09/01 Wagi Qwali 瓦紀瓜歷 Cidal Palang 吉達兒 巴狼 (夸父老鷹)
誤差傳播 在 桃花島工作室- "誤差傳播定律"中最簡單的題目 的推薦與評價
"誤差傳播定律"中最簡單的題目,如果連這種題目都吃不到,大概...+365 . YOUTUBE.COM. 測量學真題029-加權平均値及其中誤差的計算(100基四測量#1). ... <看更多>
誤差傳播 在 為什麼需要反向傳播? Why Backpropagation ? | Math.py 的推薦與評價
反向傳播Backpropagation. 反向傳播最主要的概念,就是將誤差值往回傳遞資訊,使權重可以利用這樣的資訊進行梯度下降法 ... ... <看更多>
誤差傳播 在 Re: [討論] 一題測量學的誤差傳播- 看板Civil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題目是脫胎自 96年 大地測量 (直接給三個角的權)
然後要平差...求配賦公式...
...如果以平差的作法是 先求"法方程式"
一般土木人 沒學過平差吧...XD
※ 引述《hatwei (......)》之銘言:
: 想問一題題目 三角形三邊角的角度已知,求誤差傳播
(你舉的例是等權)
: 假如角度a=40度00分10秒±10秒
: b=65度30分30秒±10秒
: c=74度30分10秒±10秒
: 所以w=(a+b+c)-180度=50"
1.先平差
因為等權 所以
各角都要先減50"/3 (平差的說法 配賦公式 是 (1/3)*T (1/3)*T (1/3)*T )
2.再算誤差傳播(你沒說要算什麼的誤差傳播)
: 那因為不是等權,所以要用P1:P2:P3=1/(M1)^2 : 1/(M2)^2 : 1/(M3)^2
不等權的例:
後面各角中誤差必須像是 ±1秒 ±2秒 ±3秒 (中誤差不同才是不等權)
求平差後各角及其中誤差
1.平差
這時候 50"要怎麼分配給各角 <-才是你想問的重點 XD
林老師的作法
是先求 Pa:Pb:Pc=1/(1)^2 : 1/(2)^2 :1/(3)^3 (權與中誤差平方成反比)
=36:9:4
然後 W=50秒 照上面比例分配給角 a b c ...是錯的!!!!!
林老師今年上課的問題...就是 為什麼是錯的???
看朋友的筆記
林老師的解法是
Pa:Pb:Pc=1/36 : 1/9 : 1/4 =1:4:9 (直接取倒數)
再依 1:4:9 去分配 50"
(既配賦公式為 (1/14)*T (4/14)*T (9/14)*T )
2.在計算平差後各角及其中誤差....
: 那我不懂的地方是,M1 M2 M3 是多少阿? 要怎麼用權與(中誤差)^2成正比的公式??
: 謝謝!這好像是97年還是96年 九華總複習班的題庫班的題目...因為我手上只有94年的!
: 所以在看帶子的時候,有點吃力,題目有稍微變動~
基本上
這應該是預防 土木測量考出平差觀念 XD
不用平差 法方程式的作法 要怎麼解...
只是 直接取倒數分配 背後的原理要弄懂
計算題 直接記憶"取倒數"比較容易 XD
不過萬一考出問答題型...
原理就得說明了...(不過土木測量這樣考機會不大吧)
: 請有上最新測量題庫班的同學幫解答一下,或是會的同學也幫忙一下
今年才教吧?
至少去年筆記沒看到這種題型..
: 題目或許不一樣了,我憑印象打的...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 謝謝!
--
我從來沒討厭過記者,只是不喜歡一部份自稱記者的寄生蟲。我討厭的是那些對可能受到
政治力的事避而不提,而專寫會傷害一般市民的隱私及名譽的記者;更過分一點成為當權
者的利益代辯人的傢伙而已。 ~ 宇宙曆 797.1.26 楊威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0.71.18
萬一考的跟大地測量一樣...
或是只給符號不給數值...
給分標準就會嚴格...
直接取倒數應該會被扣分(要附簡單文字說明)
不過我想 土木類科的考試應該不會這樣考..
因為 對學過平差的人來說
這只是 課本基本例題...直接把法方程式過程背出來就好 XD
※ 編輯: AHELF 來自: 114.40.71.18 (09/18 22:01)
只是現在趨勢 是他們考平差原理
我們就有機會考相關計算題 XD
所以補習班都會教一些"平差"吧...
實力的題解甚至直接用"平差"才會教的式子去解題了...XD
是 "不等權平差"....
我把不等權平差 原始題目附上來..好了...
---------------------------------------------------------------------------
三角形頂點平面內角和,考慮球面角超後不全等於180°。於非等權獨立角度觀測情
況下,已知內角α1 權重為3、內角α2 權重等於2 與α3 權重為1 時,試採條件觀測
平差法,推導角度閉合差之配賦公式。(20 分) 96.大地測量
---------------------------------------------------------------------------
九華 林老師的題目 是這個問題的延伸
(先平差完後 後續才能算其他誤差傳播)
---------------------------------------------------------------------------
這題對學過平差法的來說...
只是在考 條件平差式 怎麼列而已...XD
但是對沒學過平差的來說...
就要從 權與中誤差平方成反比開始.....
而遇到有閉合差型的誤差傳播題目
要先平差後才能誤差傳播....
所以呢...如果平差錯...(閉合差配賦錯誤)
後面傳播就沒必要算了...
只是土木考法 可能就會變成林老師舉例的那樣子...
※ 編輯: AHELF 來自: 114.40.71.18 (09/19 00:3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