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加入民眾黨之後,依照柯文哲主席的吩咐,為黨舉才,推薦了三位不分區立委人選;後來民眾黨採納了其中一位。請問這有什麼問題嗎?
我不了解 #臺北廣播電台 主持人 #朱蕙蓉 女士所謂「何景榮、蔡壁如跟她之間的三角」是什麼意思? 難道是暗示我們之間的某種誹聞嗎?
感謝 主! 讓我知道:在面對各種的含沙射影時,誠實永遠是上策!
誠實為上策意思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們必須願意練習展現同理心、犯錯、繞回再談、善後,然後再試一次。
練習同理心最難克服的阻礙是什麼?
請你照一下鏡子。我們需要做的第一步是,在搞砸時善待自己,把寬厚待人的道理先用在自己身上。犯錯時不要急著懲罰自己或是感到羞愧,才是真正掌握了同理心。
取自《召喚勇氣》
*********************************
「要做到自我包容,就不能把不屬於我們的想法和情緒往身上攬。簡單說就是:你不需要為別人說的話負責,只要攬起自己的責任就好。」
作者在摘文提到的觀念,我們反覆在版面上討論過。但概念上是理解了,我們還需要時時刻刻自我提醒,方能進入體驗,進一步形成新的慣性。
自我寬容、自我慈悲,要先用在自己身上。對自己都難同理,是能多同理他人?
用同理心應對自卑,作者這段論述實在精彩。祝願您,懂得對自己寬容,因此對人更能同理!
*********************************
【文/ 布芮尼.布朗】
同理心是一種很難習得的能力,因為要掌握這種能力,你必須經常練習,而經常練習代表你有時會嚴重誤解別人的意思。不過,練習本來就是這樣。如果你不願意站在罰球線練投不進三千七百五十九次,你就永遠無法成為神射手。
我們必須願意練習展現同理心、犯錯、繞回再談、善後,然後再試一次。
你要向你自己、你的團隊、你的朋友和你的家人做出這樣的承諾。當你願意繞回並對某個人說,「你跟我分享了一些難以啟齒的事,我很希望我剛才不是用那種方式回應你。我真的很在乎你及你跟我分享的東西,我可以再試一次嗎?」
你不知道這些話會讓對方多麼感動。這是一種領導的勇氣。
自我包容也需要練習
練習同理心最難克服的阻礙是什麼?
請你照一下鏡子。我們需要做的第一步是,在搞砸時善待自己,把寬厚待人的道理先用在自己身上。犯錯時不要急著懲罰自己或是感到羞愧,才是真正掌握了同理心。
保持覺察有助於我們擁有同理心和自我包容。作家聶夫提到,要做到自我包容,就不能把不屬於我們的想法和情緒往身上攬。簡單說就是:你不需要為別人說的話負責,只要攬起自己的責任就好。舉例來說,把「她在生我的氣」改成「她在生氣」。不要執著、不要反覆咀嚼,不要卡在那裡。
聶夫對自我寬容的定義淺顯易懂:「當我們受苦、失敗或自覺不夠格時,以溫暖和理解的態度對待自己,不要忽略自己的痛苦,或是用自我批評折磨自己。」用在自己身上時,我把這個概念轉述成:用我對我愛的人說話的方式,來進行自我對話。我們經常會羞辱、看輕和批評自己,卻從來沒想過要這種方式對待別人。我絕對不會看著艾倫和查理說,「天哪,你怎麼這麼笨!」但我會不假思索的對自己這麼說。
請記住,同理心是產生連結和培養信任最有效的工具,而且是自卑的解藥。假如你把自卑放進培養皿,然後用批評、緘默和保密覆蓋在上面,你就為自卑製造了最完美的生長環境,它會滲入你人生的每個角落和縫隙。反過來說,假如你把自卑放進培養皿,再注入同理心,自卑就會失去力量,並開始萎縮。同理心不利於自卑生長,會使自卑凋萎,因為自卑需要你相信,你是孤單一人,而且只有你是如此。因此下列這些話威力無窮:
• 哦,老兄。我懂你的感受。
• 我知道那是什麼感覺,真的很糟。
• 我也是。
• 我看見你了,你並不孤單。
• 我曾有類似的遭遇,真的很難熬。
• 我想許多人都經歷過同樣的事。要嘛我們全都是正常人,要嘛我們全都是怪咖。不論哪一種,都不只有你會遇到這種事。
• 我懂那種感覺。
***
培養同理心與克服自卑的方法:
一、辨識自卑,了解引發自卑的原因。
你能透過生理狀態發現自己正身陷自卑,慢慢摸索這個過程,找出是什麼訊息和期待引發自卑嗎? 克服自卑能力最強的研究參與者能辨識自卑的生理症狀,他們知道自卑引發的生理反應是什麼。這給了我們很大的線索。我的格言是,「我自卑時絕不說話、傳訊息,或是寫電郵,也不適合從事消費行為。」我會遵守這個原則,直到情緒回歸正常。
當我們對自卑有所了解和覺察,就比較不會反射性的訴諸自卑的盾牌,衛斯理學院史東中心的琳達.哈特寧與同僚所謂的「切斷連結策略」:
遠離:疏離、逃避、緘默、保密。
親近:息事寧人與迎合討好。
反抗:以挑釁行為凌駕他人,以羞辱他人反抗自卑。
就和盔甲一樣,這些自保方法很有吸引力,但會使我們難以忠於自我和全心投入。
二、實踐批判性覺察。
自卑的運作方式就像是相機的變焦鏡頭。當我們感到自卑,相機的鏡頭會將景物放到最大,使我們只看到有缺陷的自己獨自在掙扎。於是我們心想,「只有我這樣。一定是我有問題。我好孤單。」
當我們將景物縮小,格局拉大,會看到不一樣的畫面;我們會看見許多人也和我們一樣,正在痛苦掙扎。於是我們不再覺得「只有我這樣」,而是想「我真不敢相信! 你也是?我其實很正常? 我以為只有我這樣!」當我們看見全貌,就更有能力查證引發自卑的原因,以及助長自卑的社會期待是否屬實。
三、接觸外界。
接觸外界最大的好處之一,是了解令我們倍感孤單的感受其實普遍存在。不論我們是誰、在何種教養方式下長大,或是我們的信念是什麼,所有人都在默默與內在那個「不夠好、找不到歸屬」的感覺奮戰。當我們鼓起勇氣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經驗,帶著慈悲傾聽別人的故事,就能把自卑從暗處挖出來,並終結沉默。如果不接觸外界,最後只能和恐懼、責怪與疏離為伍。
四、談論自卑。
自卑的力量來自我們不把它說出來,這就是自卑特別愛找上完美主義者的原因。完美主義會使我們對自卑默不作聲。若我們培養覺察自卑的能力,說出它的存在並談論它,基本上,它就無法得逞了。自卑討厭被語言包圍。如果我們談論它,它就會開始凋萎。語言和故事會把光照射在自卑上,將它摧毀。當我們不談論自己的感受,不向外求援,我們往往會封閉自己、做出不當反應,或是同時出現這兩種情形。
學習談論自卑也可幫助你學會與自卑有關的微妙、甚至是心理操弄性的語言。當我們試著要說明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會使用這種語言來羞辱自卑或為自卑辯護。現在當我聽見下列這些話,我會提高警覺:
• 你太敏感了。
• 我不知道你這麼脆弱。
• 我不知道你這麼在意這件事。
• 你的防衛心太重了。
• 我以後在你面前說話要小心一點了。
• 一切都是你想出來的。
• 你看起來很有敵意。
我嚴禁輸家、遜咖、軟弱等用詞。我也不喜歡殘酷,包括誠實在內。誠實的確是上上策,但若誠實背後的動機是自卑、憤怒、恐懼或傷痛,那麼它就不是誠實,而是偽裝成誠實的自卑、憤怒、恐懼或傷痛。正確無誤的事實不代表它不會傷人:「抱歉,我只是告訴你實話。這些都是事實。」
.
以上文字取自
召喚勇氣:覺察情緒衝擊、不逃避尖銳對話、從心同理創造真實的主導力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347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誠實為上策意思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們必須願意練習展現同理心、犯錯、繞回再談、善後,然後再試一次。
練習同理心最難克服的阻礙是什麼?
請你照一下鏡子。我們需要做的第一步是,在搞砸時善待自己,把寬厚待人的道理先用在自己身上。犯錯時不要急著懲罰自己或是感到羞愧,才是真正掌握了同理心。
取自《召喚勇氣》
*********************************
「要做到自我包容,就不能把不屬於我們的想法和情緒往身上攬。簡單說就是:你不需要為別人說的話負責,只要攬起自己的責任就好。」
作者在摘文提到的觀念,我們反覆在版面上討論過。但概念上是理解了,我們還需要時時刻刻自我提醒,方能進入體驗,進一步形成新的慣性。
自我寬容、自我慈悲,要先用在自己身上。對自己都難同理,是能多同理他人?
用同理心應對自卑,作者這段論述實在精彩。祝願您,懂得對自己寬容,因此對人更能同理!
*********************************
【文/ 布芮尼.布朗】
同理心是一種很難習得的能力,因為要掌握這種能力,你必須經常練習,而經常練習代表你有時會嚴重誤解別人的意思。不過,練習本來就是這樣。如果你不願意站在罰球線練投不進三千七百五十九次,你就永遠無法成為神射手。
我們必須願意練習展現同理心、犯錯、繞回再談、善後,然後再試一次。
你要向你自己、你的團隊、你的朋友和你的家人做出這樣的承諾。當你願意繞回並對某個人說,「你跟我分享了一些難以啟齒的事,我很希望我剛才不是用那種方式回應你。我真的很在乎你及你跟我分享的東西,我可以再試一次嗎?」
你不知道這些話會讓對方多麼感動。這是一種領導的勇氣。
自我包容也需要練習
練習同理心最難克服的阻礙是什麼?
請你照一下鏡子。我們需要做的第一步是,在搞砸時善待自己,把寬厚待人的道理先用在自己身上。犯錯時不要急著懲罰自己或是感到羞愧,才是真正掌握了同理心。
保持覺察有助於我們擁有同理心和自我包容。作家聶夫提到,要做到自我包容,就不能把不屬於我們的想法和情緒往身上攬。簡單說就是:你不需要為別人說的話負責,只要攬起自己的責任就好。舉例來說,把「她在生我的氣」改成「她在生氣」。不要執著、不要反覆咀嚼,不要卡在那裡。
聶夫對自我寬容的定義淺顯易懂:「當我們受苦、失敗或自覺不夠格時,以溫暖和理解的態度對待自己,不要忽略自己的痛苦,或是用自我批評折磨自己。」用在自己身上時,我把這個概念轉述成:用我對我愛的人說話的方式,來進行自我對話。我們經常會羞辱、看輕和批評自己,卻從來沒想過要這種方式對待別人。我絕對不會看著艾倫和查理說,「天哪,你怎麼這麼笨!」但我會不假思索的對自己這麼說。
請記住,同理心是產生連結和培養信任最有效的工具,而且是自卑的解藥。假如你把自卑放進培養皿,然後用批評、緘默和保密覆蓋在上面,你就為自卑製造了最完美的生長環境,它會滲入你人生的每個角落和縫隙。反過來說,假如你把自卑放進培養皿,再注入同理心,自卑就會失去力量,並開始萎縮。同理心不利於自卑生長,會使自卑凋萎,因為自卑需要你相信,你是孤單一人,而且只有你是如此。因此下列這些話威力無窮:
• 哦,老兄。我懂你的感受。
• 我知道那是什麼感覺,真的很糟。
• 我也是。
• 我看見你了,你並不孤單。
• 我曾有類似的遭遇,真的很難熬。
• 我想許多人都經歷過同樣的事。要嘛我們全都是正常人,要嘛我們全都是怪咖。不論哪一種,都不只有你會遇到這種事。
• 我懂那種感覺。
***
培養同理心與克服自卑的方法:
一、辨識自卑,了解引發自卑的原因。
你能透過生理狀態發現自己正身陷自卑,慢慢摸索這個過程,找出是什麼訊息和期待引發自卑嗎? 克服自卑能力最強的研究參與者能辨識自卑的生理症狀,他們知道自卑引發的生理反應是什麼。這給了我們很大的線索。我的格言是,「我自卑時絕不說話、傳訊息,或是寫電郵,也不適合從事消費行為。」我會遵守這個原則,直到情緒回歸正常。
當我們對自卑有所了解和覺察,就比較不會反射性的訴諸自卑的盾牌,衛斯理學院史東中心的琳達.哈特寧與同僚所謂的「切斷連結策略」:
遠離:疏離、逃避、緘默、保密。
親近:息事寧人與迎合討好。
反抗:以挑釁行為凌駕他人,以羞辱他人反抗自卑。
就和盔甲一樣,這些自保方法很有吸引力,但會使我們難以忠於自我和全心投入。
二、實踐批判性覺察。
自卑的運作方式就像是相機的變焦鏡頭。當我們感到自卑,相機的鏡頭會將景物放到最大,使我們只看到有缺陷的自己獨自在掙扎。於是我們心想,「只有我這樣。一定是我有問題。我好孤單。」
當我們將景物縮小,格局拉大,會看到不一樣的畫面;我們會看見許多人也和我們一樣,正在痛苦掙扎。於是我們不再覺得「只有我這樣」,而是想「我真不敢相信! 你也是?我其實很正常? 我以為只有我這樣!」當我們看見全貌,就更有能力查證引發自卑的原因,以及助長自卑的社會期待是否屬實。
三、接觸外界。
接觸外界最大的好處之一,是了解令我們倍感孤單的感受其實普遍存在。不論我們是誰、在何種教養方式下長大,或是我們的信念是什麼,所有人都在默默與內在那個「不夠好、找不到歸屬」的感覺奮戰。當我們鼓起勇氣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經驗,帶著慈悲傾聽別人的故事,就能把自卑從暗處挖出來,並終結沉默。如果不接觸外界,最後只能和恐懼、責怪與疏離為伍。
四、談論自卑。
自卑的力量來自我們不把它說出來,這就是自卑特別愛找上完美主義者的原因。完美主義會使我們對自卑默不作聲。若我們培養覺察自卑的能力,說出它的存在並談論它,基本上,它就無法得逞了。自卑討厭被語言包圍。如果我們談論它,它就會開始凋萎。語言和故事會把光照射在自卑上,將它摧毀。當我們不談論自己的感受,不向外求援,我們往往會封閉自己、做出不當反應,或是同時出現這兩種情形。
學習談論自卑也可幫助你學會與自卑有關的微妙、甚至是心理操弄性的語言。當我們試著要說明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會使用這種語言來羞辱自卑或為自卑辯護。現在當我聽見下列這些話,我會提高警覺:
• 你太敏感了。
• 我不知道你這麼脆弱。
• 我不知道你這麼在意這件事。
• 你的防衛心太重了。
• 我以後在你面前說話要小心一點了。
• 一切都是你想出來的。
• 你看起來很有敵意。
我嚴禁輸家、遜咖、軟弱等用詞。我也不喜歡殘酷,包括誠實在內。誠實的確是上上策,但若誠實背後的動機是自卑、憤怒、恐懼或傷痛,那麼它就不是誠實,而是偽裝成誠實的自卑、憤怒、恐懼或傷痛。正確無誤的事實不代表它不會傷人:「抱歉,我只是告訴你實話。這些都是事實。」
.
以上文字取自
召喚勇氣:覺察情緒衝擊、不逃避尖銳對話、從心同理創造真實的主導力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347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