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實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長大想要當老師。但後來一直在找有沒有更 "fancy"、可以有美麗辦公室的工作,所以到了UNESCO、華盛頓州商務部繞了一圈。從發掘中慢慢發現,能用專業幫助別人的人生變更好,就是最 "fancy" 的工作。 後來受到哥大的教授嚴格的雕琢下,才得以將熱情昇華成專業。回頭後發現,恩師帶我做了好多的刻意練習。
小時候在年節聚會時,常常聽到長輩們說誰很ㄎㄧㄠˋ誰很棒,長大認識了 Stanford 教授 Carol Dweck 後,才知道不能誇獎孩子聰明。
我也曾經在好久以前錯以為,學習外語好大一塊是靠模仿、天份也扮演重要角色,長大在托福、雅思、GRE 都考到近滿分、研究語言習得理論後才知道,有正確的學習方法才是關鍵。
✔︎ 也許你還在尋找人生的熱情、方向。
✔︎ 也許你也希望在夜深人靜時,少一點 self-doubt。
✔︎ 也許你還在找一個有效的、科學的英語學習方式。
✔︎ 也許你知道有哪些東西可以看 (Netflix)、可以聽 (Podcast),但不知道怎麼看、怎麼聽。
這次與 VoiceTube Vclass合作推出的「恆毅力英文:我的學習熱情提案」課程中,我結合了知名語言學家 Stephen Krashen 的窄式學習法 (我自己私下很喜歡用的學習法) 和知名心理學家 Angela Duckworth 的恆毅力理論,希望能藉由用英文聽、讀、思維相似的主題 (刻意練習、成長型思維、使命的找尋、專注的重要),帶大家用科學的方式,有效學好英文,人生也更有方向、更快樂。
在課程預熱期,只要你在表單中留下你/妳的 email,並在發文下方留言 +1,我就會寄給你「窄式學習+刻意練習」的懶人包喔!
➠ ➠ 填寫表單 ➠ ➠
bit.ly/補充包講義
Note: 創勝文教的舊生填完表單並 "+1" 後可內信我,我將會再提供給你 300 元的折扣碼。
語言習得理論模仿說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有關「吸收性心智」The Absorbment Mind一書的提問』
羅老師,你好:
偶然看见你的部落格,裡面的文章讓我對蒙特梭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有幾個問题想请教你,不知可否得到你的回复。 我现在這裡先谢谢你。
在Dr. Montessori的『THE ABSORBENT MIND』里面,她有提到Nebulae, Horme 和 Mneme 我理解大概的意思,可是我却不知如何解释给朋友聽。能否請你用简单的與言帮我解釋一下區别呢?还有Absorbment Mind 与 Sensitive Periods 之间相互的聯繫?
問题有点多,真心期待你的回覆。谢谢。
-\-\-\-\-\-\-\-\-\-\-\-\-\-\-\-\-\-\-\-\-\-\-\-\-\-\-\-\-
很高興認識您。
1. 『…Nebulae, Horme 和 Mneme 我理解大概的意思,可是我却不知如何解釋给朋友聽。能否請你用簡單的语言幫我解釋一下區别呢?』
是的,很多人剛開始在閱讀蒙特梭利博士這本著作的時候(包括我自己),都會搞不清楚這幾個名詞的意思。
簡單來說,Nebulae是「星雲」;在「吸收性心智」這本書裡面,蒙特梭利博士用星雲來代表孩子剛出生時混沌且充滿未知潛力的心智。星雲會形成各種不同的星系,好比人類腦部裡面的神經元,透過外在環境的刺激與內在的統合,將會形成各個不同的「心智器官」(mental organs / mental faculties)。
而Horme則是「策動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類從出生到死亡都俱有的能量。一直到人類了死亡的一天,它都不會停止對人類的策動。
Mneme是「人類心裡潛藏的記憶」,這裡面也可能記錄著整個宇宙演化的過程,有一點類似在佛法裡面講的第八識 - 阿賴耶識。蒙特梭利瑪麗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曾經流亡到印度很多年,在當時相信她也有接觸到印度宗教的宇宙觀,所以在她晚年的著述裡面,她的教育理論得以用一個更宏觀的角度來觀看生命的發展。
-\-\-\-\-\-\-\-\-\-\-\-\-\-\-\-\-\-\-\-\-\-\-\-\-\-\-\-\
2. 『請問Absorbent Mind與Sensitive Periods之間相互的聯繫為何?』
我們可以再複習一次兩者的定義,並且溫故知新,找出他們之間的差異與聯繫。
Absorbent Mind中文翻譯為『吸收性心智』。
以成人而言,我們必須經過頭腦思維,才能獲得知識;但0到6歲的孩子,卻能把知識直接吸收到他們的精神生命之中,,並且在內心進行著一種心智轉化過程(a.k.s.: mental chemistry心智化學過程),讓外界的印象不只是進入他的腦袋,而且在他的內部實體化,形成他的心智。這種心智能力,Dr. Montessori稱它為吸收性心智(The Absorbent Mind)。
成人是透過分析、學習去獲取知識的,但0-6歲的孩子,只要他有經驗過的,就會全部吸收,成為他內心的一部分。蒙特梭利博士以海綿來比喻兒童的心智,表示他不會選擇,而是會全面性地吸收。
0-3歲的吸收性心智,是不會選擇的無意識吸收(though its genetics dictate the process):以遺傳學來說:雖然每一個孩子都擁有這種心智,但因為遺傳基因的不同(蒙特梭利在著述中以相機比喻為吸收性心智, 並以暗房的沖洗過程比喻為遺傳基因不同所產生的不同結果),還是會有選擇的吸收,只是這個選擇是無意識的。
吸收性心智也會在特定的發展時間內被『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s)幫助,發展出更多為了生存必要的特定技能。
0-3歲:是孩子心智機能的創造(creation of mental faculties )
在這段期間,環境中的任何事物都會被孩子無意識地被吸收,這也是心智成長最多的時期。孩子正積極地創造他自己的心智機能,這些潛力,將會在日後適應環境中被使用。
而在這段期間,成人也無法給予孩子任何直接的影響,孩子正依循著一位「內在的導師」的引導,依循著自然的法則(Law of Nature)在建構自己。
3-6歲:會進一步發展已經被創造出來的心智:
(Development of what is already created)
在這階段,孩子仍會持續吸收環境的資訊,但開始轉為有意識性的吸收。孩子對於在混亂中建立秩序會感到興趣,因此對持續性/一致性(continuity) 會有強烈的需求,會重覆自己動作。孩子也會開始發展記憶力、理解力與推理能力,同時透過意志力的發展,促使以上的發展能力大大提升。
在這時候,孩子認知發展的能力已經建立,會受成人較多的影響,對模仿成人也會有強烈的需求,並將成人當做為自己學習的楷模。孩子心有想要被認同的欲望,並藉由模仿來適應社會與家庭。
在吸收性心智期間,孩子會藉由Sensitive Periods(敏感期)的能力,無意識地選擇環境裡的某些事物吸收。
「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本來是生物學用語,由19世紀荷蘭生物學家狄佛利(Hugo de Vries)首先提出。後來,Dr. Montessori將生物學的事實「敏感期」借用於人類的教育中。
生物學家狄佛利( Biologist Hugo de Vries)曾舉毛毛蟲的例子加以說明:有一種蝴蝶把卵產在樹木主幹的分叉處以避風雨侵襲。後來,當幼小的毛毛蟲孵化出來了,由於它的口器太小,無法進食附近的大葉子,只有樹梢頂端的新芽才適合它們。但誰來引導這些毛毛蟲呢? 狄佛利經過實驗發現,毛毛蟲在以嫩芽裹腹的時期,對於光線特別敏感,這種敏感性會驅使它們往光亮的地方移動,直到樹梢,找到適合它們的食物。過了一陣子,當它們長得又大又壯,不再靠嫩葉為生,可以爬行到樹木各部進食大葉子時,他們就會喪失了對光線的特別敏感性,不再往樹梢爬行。
Dr. Montessori觀察到孩子也有類似的現象:在兒童的發展過程中,在特定時期內,孩子會對某一些刺激特別敏感,感到強烈的興趣與衝動,甚至會不斷重覆從事與該刺激有關的活動,直到該發展的『階段性任務』完成。 (例如孩子已經習得一種新的能力,或者是某種心智器官{mental organs}已被創造,這方面的敏感期才會結束)
敏感期有四種:
1. 秩序的敏感期:0-6歲(尤其是1-3歲是高峰期)
2. 語言的敏感期0-6(~12)歲:
3. 感官精鍊的敏感期(2~4歲)
4. 動作精鍊的敏感期(2~4.5歲)
若您有需要,再跟您說明這四種敏感期的特性。
這樣兩者之間做個比對,是否能讓妳更清楚了呢?
很高興認識妳,歡迎妳多來信,有空到我部落格逛逛,我們可以多互相切磋、互相學習!
羅老師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