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十天回答問題第七擊:#鄧小樺 的提問
小樺的問題真是刁鑽!談有趣的相識很容易,但限在三年內,有甚麼意思呢?難道想考核我近年的社交活躍程度?或者想探知,甚麼對我來說是「有趣」的?其實最有趣的人,往往是不請自來的,比如下面這一位。
我曾經收到一個陌生人從獄中的來信。寫信的是一位男士,我猜他的年紀和我相若。他的信是透過出版社轉發過來的。第一封信頗長,有好幾頁,用廉價的藍色原子筆,寫在單薄粗糙的單行紙上,應該是監獄提供的用品,散發著掉落到生存底線的氣息。這位先生的字跡清楚整齊,略帶陰柔,但不算秀麗。據他的自述,他的教育程度不高,從事貨運工作,因一時的魯莽觸犯法紀,在獄中度過了幾年時光。他之所以寫信給我,是因為讀了我的書,勾起了心中的一些困惑,想和我商討。言談之間,我發現他原來對文學甚感興趣,涉獵的當代作品不少,提到的包括莫言、王安憶、朱天文等等成名大家,香港的劉以鬯、黃碧雲也有讀過。他提出的兩個主要問題是:一、在這個時代寫長篇小說還有甚麼意義?二、我對以廣東話口語入文有何見解?這些都是我關心的事情,簡直有點自己寫信給自己的感覺。
他沒有說是甚麼時候開始接觸文學的。也許是之前已經略有所知,然後在獄中深入閱讀。我後來又知道,他曾經在網上發表過自己的連載小說,是一個手法通俗的、生活化的愛情故事,寫進了自己在工作和感情方面的很多真實經驗。但是,他似乎對此並未滿足,所以嘗試探進文學的領域。我盡我所能解答他的疑問,如此這般,有過兩三輪的書信往還。後來他告訴我,他很快便回復自由了,希望之後可以跟我保持聯絡。他給了我一個外面的地址。我後來向該地址寫過一封信,但沒有回音。之後,便和這位先生失去聯絡了。
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個有趣的故事,但這位先生常常令我深思。我們傾向以為,文學讀者有特定的背景和同質性,而且圈子很小。但我們永遠沒法想像,怎麼樣的人會讀文學,會受它影響。我們也沒法預期,怎麼樣的人會對文學有犀利的見解,甚至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潛能。文學的連結,是很奇妙的,是充滿可能性的。
這令我想起前不久去世的法國哲學家Bernard Stiegler。Stielger是當代科技哲學研究的領頭人。他的Technics and Time是有關方面的力作。他年輕的時候曾經打劫銀行,三次成功,第四次被捕,被判五年監禁。他在獄中開始看胡塞爾的《邏輯研究》和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為了閱讀和思考不被囚友打斷,他以絕食爭取單獨囚禁。他在獄中考進大學,並且通過書信跟隨哲學家Granel學習。出獄之後,他去到巴黎,拜解構主義巨擘德里達為師。他那關於科技和時間的博士論文,就是在德里達指導下寫成的。
我不想說這是個勵志故事。我只是想說,這些都是我心目中的「有趣的人」,也即是能在絕境中令生命變得有趣的人。只要能抓住事情「有趣」的一面,連坐牢也可以是一個生命轉化的經驗。當然,可以不坐牢,最好還是不要坐。
#後人間喜劇 #請問董啟章 系列10之7
#新經典文化
解構主義 教育 在 中衛產業行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日微信》20160619設計大未來
設計在這幾年爆紅,十分令人意外!但深究全球教育、產業、經濟、社會、政治的重重挑戰,設計思維在各種場域成為廣泛採用的創新手法,藉以引領各國邁入下一個可能,若明白設計的真諦,設計爆紅就似乎理所當然。再加上設計思維五個步驟的第一步「同理」(Empathy),正扣合第四次工業革命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設計正是邁向未來的通道。
昨天在冠蓋雲集的台中清新溫泉飯店,參加「前瞻智慧機械與航太,提升台灣競爭力」論壇,上銀卓永財董事長以芬蘭科學院Rainco Vayrynen院長2006年的一句話總結:「未來不是以前瞻來創造,而是透過實際的行動。」誠哉斯言!因為高瞻遠矚這個成語在目前能見度不佳的時代裡,彷彿是可望不可及的目標,而未來,還是得要以各種方法開創。因此,設計思維手法在Stanford的光環下,得以快速滲入各個領域。但如同五月造訪Stanford d.School時,執行長Bill Burnett所告訴我的,d.School是一所沒有設計師的設計學院,而是以設計思維的方法吸引來自各個領域的專家在此場域,一起「設計」解決方案,迎向未來。
胡思亂想以說文解字的手法拆解設計的英文Design,可分解為De-的字首與Sign的字根。Sign有符號的意義,在人類社會中,處處可見的是「符號」。難以判斷一個人的內在,我們往往以他人身上的行頭品牌秤斤秤兩、掂一掂對方在自己心中的份量,無論是學歷或經歷,處處可見符號的痕跡,符號區隔了階級,也逐漸製造了對立。符號無所不在,從抽象的概念到具象的品牌,在不經意之間一切的價值與關係就微妙地被決定了。而De-字首意味著去除(Remove)、分離(Separate)或解除,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ism就是要解除結構的思想與行動。若把De與Sign合體,「設計」擁有一個遠超過大多數人對她偏誤認知的生命力,傳遞富含創造性的方法與過程;若設計是解除符號表象的過程,與大多數人以為設計是包裝美化的刻板印象,完全南轅北轍。
我在研究所學工業設計時,一直對「圖像識別」這門功課似懂非懂。Pattern Recognition這個概念橫跨許多領域,在不同專業中都有不同的詮釋,甚至,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人工智慧這麼高深的數學模式都與圖像辨識脫不了干係。研究所畢業三十年後,我在多年的工作實戰經驗中,越來越體會圖像辨識對工作績效的影響。即便在影像處理的電腦科學裡也必須處理的形態學(Morphology),哲學層面上,有形而下的實踐、也有形而上的理念,穿越了務實與務虛之間,構成了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形態學在教育學、生物學、社會學與電腦科學理論都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近年來影響深遠的體制主義(Institutionalism)將組織理論聚焦於同構(Iso-morphism)的探討,此Iso非彼國際標準組織的ISO,談的是結構的趨同過程。
前述的理論根源居然是「形態」,而虛的「形態」決定了實的「型態」,德文Gestalt的深度遠超過一般人理解的型態,在實的創新或型態被一般大眾辨識之前,必須有一群先驅者將虛的圖像或形態辨識出來,以創造性的努力過程將實的符號(型態)證明出來。我歷經了三十年,才漸漸從生活與工作經驗中明白或驗證了圖像辨識的影響力。轉任教職後,告訴學生策略管理中的「願景」(Vision)就是看見一個未來的圖像,行銷管理的重點也不是定睛於大家都看到的市場,而是在消費者與競爭者都尚未「看見」那個市場之前,就率先投入,否則就犯了Theodore Levitt教授所說的行銷近視症(Marketing Myopia)。可惜,多數經營者還是落在看不見那些看不見的圖像、也無法將願景轉換為經營績效的困境中。
未來若以「解開符號」理解,設計從創新的最後階段,搖身一變成為策略展開時即需導入的工具。就設計思考的方法論而言,以人為本的同理所引領的策略制定與執行,涉及如何將對未來的想像以及朦朧的圖像,轉化成為逐漸浮現的策略行動,所有校準的標準就是「人」。在執行階段,同時不斷修正、校準工程圖與按圖施工所造成的落差,可能必須重新修正圖像、也可能是修正完成圖像的行動,在不斷的PDCA過程中,嘗試各種可行性與快速修正執行方法,都不斷面對解除表象符號與比對真實圖像的掙扎。
設計,不再是設計師的專屬工作,而是所有要遇見未來,或更積極一點,要開創未來的人必須投入的。
解構主義 教育 在 李清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李清志/新美術館的美感教育
2015-08-03 02:14:34 聯合報 李清志
美術館作為美感教育的重要基地,過去一直是以儲存藝術作品、展示,以及教育為主要功能,但是其教育的方式,多以藝術知識的傳授為主,以致一般人主觀認為,去美術館必須要具備某種專業知識,才可能看得懂藝術作品,若沒有先作好功課,或有專家導讀,是不可能看懂的,因此一般人對於去美術館都有一種焦慮,我將它稱之為「知識上的焦慮」,這種焦慮也導致人們不願意,也不敢去美術館。
但是從這個世紀初開始,美術館已經產生了極大的變革,美術館的美感教育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而是一種美學的體驗;從美的感知中,慢慢去學習對於美的認識。因此新世紀的美術館不再只是儲存美術品的方盒子,美術館本身的建築就是藝術品,美術館與周遭環境構成一個優美的環境氛圍,讓人沉浸在其中,真正被美所震撼與感動。
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所設計的MIHO美秀美術館,就是一個強調美感體驗,而非美學知識獲得的美術館。貝聿銘以「桃花源記」的故事,作為整個MIHO美術館的設計概念,參觀者需經歷櫻花林、隧道、橋梁,然後才進入半掩於山林中的美術館,過程中或與自然山林互動,或在隧道中體會沉靜漫長、曙光乍現的人生哲學,或在美術館中眺望後山,感受層層疊疊的山水畫意境,都讓參觀者陷入美感的陶醉,MIHO美術館不只是一座建築物,整座山林其實就是一座美術館!
美術館的美感教育不應該只是美學知識的傳授,更應該是個人五感的體驗。過去的美術館著重於視覺的體驗,忽略了其他感知的體會;新世紀的美術館不只提供視覺上的美好經驗,也試圖讓參觀者在各種感知上得到美好的經驗。
以美術館餐廳為例,台灣過去美術館餐廳因為多是外包給廠商經營,並未嚴格要求廠商的美學水準,所以經常出現一種怪異的現象,就是當參觀者飽嚐視覺上美學的饗宴之後,卻在進入餐廳後,看見低俗的室內裝飾,甚至吃到品質低劣的真空包食物,讓所有美好的感動,一下子完全破功!
美術館餐廳也是美術館美感教育重要的一環,世界各地的新美術館,無不砸重金整修裝潢美術館餐廳及咖啡館,除了營利之外,也是希望美術館參觀者可以在五感上都得到大滿足。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在新世紀整修屋頂餐廳,特別請來法國年輕建築團隊Jakob+MacFarlane操刀設計,將餐廳改造成前衛具有解構主義風格的餐廳Georges,與龐畢度藝術中心的前衛風格十分搭調。
直島美術館更聘請米其林星級主廚長駐美術館餐廳,讓參觀者在享受大自然山海美景,以及藝術極品之外,也能搭配嗅覺與味覺的完美美感體驗。當今許多美術館餐廳甚至推出美術館風格主題的餐點,成為美術館的特色之一。
過去在重視美術知識傳授,忽略美感體驗的教育下,美術知識的學習只是為了考試交報告,讓學生們失去了體驗美感的喜悅,導致去參觀美術館成為趕流行炫耀的事,而不是為了心靈的安寧與美善的追求。如果參觀美術館只是為了炫耀與趕流行,策展單位也只是為了衝業績,創造流行風潮,我們就不能怪台灣會出現駁二天台游泳池事件,我們也不能怪台灣為什麼生活空間美學這麼低落了?
全世界新的美術館都已經在改變!我們若還只是認為,美術館所謂的美學教育就只是傳授美學知識,然後學生考試考一百分就算大功告成,我必須說,這樣的美感教育將永遠不會成功!
(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解構主義 教育 在 【哲學】哲學概論:解構主義- 德希達| Anarchitect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今天帶來 解構主義 和後現代的後續: 解構主義 !哲學太難,希望能帶給大家一個入門,說的不對,歡迎留言!希望大家喜歡!喜歡就關註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