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8年8月號
正心
前面講到儒學八目中的格物、致知、誠意,由格物而致知,知識從外得到,進而達到知的境界,自己始有正確辨別能力,而力量能否集中,對己能否不自欺,則在於意之誠。有了以上這些,下一步乃如何用此能力朝向正當之方向,而支配力量,調整方向者,心是也。
我們可以從格物理解求得知識的方法,有了方法以至達到知的境界,進而增加知識的深度廣度,面對自我勿自欺並以誠意作為動力,將取得知識做到最好。自古以來,不論中西,均知知識就是能力,而知識越多,越能運用知識者,能力越大。我們看到現代的電影,尤其是英雄片中,常常提及「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雖然其能力被誇大,但正心的道理並無差異。
身與心有如船與舵,舵若把持不穩,則船無以渡達彼岸;心之方向若不正,則行為不能免於偏差。心若有定向,不受外力所動、所移、所屈,即使一時受外力影響,也能隨時復歸於正。但人均有慾望、難處、害怕,要常有正確之定向,殊不易也。人為有感情之動物,情感抒發較難不形之於外,故憤怒、恐懼、喜樂、憂患等情緒皆足以影響人之心志,而使其發生偏失。更有時因這些情緒造成心不在焉,使官能失去其作用,以致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孔子曰:「操則存,捨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孔子講的這14個字正是對人心最佳的形容,心之難於把持也。《大學》雲:「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我們處在生生不已、變化無定的宇宙,萬事萬物不停在動在變,是非善惡,盈虛消長,激蕩推排,相因相成,均有關聯,以至互相影響。若心不能保持定向,堅持一己之立場,突然不慎失之毫釐,結果則將差以千里。
吾人常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鮮少提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大學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正心為修身之先決條件,未正心則無法修身。而修身需要正心。如何正心?荀子曰:「治氣養心之術: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和;知慮漸深,則一之以易良;勇膽猛戾,則輔之以道順;齊給便利,則節之以動止;狹隘褊小,則廓之以廣大;卑濕重遲貪利,則抗之以高志;庸眾駑散,則劫之以師友;怠慢棄,則照之以禍災;愚款端愨,則合之以禮樂,通之以思索。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莫要得師,莫神一好。夫是之謂治氣養心之術也。」荀子認為正心以治心起,宜由於禮,本於師,專於一。夫師者所以教人以正道者也,禮者所以示人以正路也,專於一則無事不辦,由荀子之說可使各種個性之人,治其心,而趨正途。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在 Victor 陳紹誠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7年12月號
格物的方法與程序
上一篇講到格物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但因篇幅有限無法詳細解釋。《大學》雲:「致知在格物。」物要如何格才能達到致知?其方法又是什麼呢?
何謂博學?博學者,力求知識材料之蒐集周遍。宇宙的範圍無窮盡,知識的範圍也一樣無窮盡;事物增加無盡,知識也增加無盡,因此我們要廣習博學,多聞多見。知識範圍如此廣大,我們對知識的追求自然無停止滿足的一天,故當勤學、時習、溫故、知新。
而博學方法亦有三:其一,觀察宇宙之現象,以瞭解自然界之法則,用於人事,以為人所取法。其二,研讀書籍,俾知古今知識。書籍是人類文化遺產之寶藏,是智慧與經驗之結晶,讀書可以免於重蹈前人之失敗覆轍,節省精力而享受其成果,也是博學里最重要的部份。其三,注意日常所接觸之事務,在行動中求新知、求實證。除了探索宇宙之理,瞭解自然法則,還要將古人的知識經驗貫通求證,將新舊知識濃縮為自己之知識經驗。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何謂審問?審問者,力求知識材料之探討完備。問有三種動機:一. 不知則問。二. 雖知而有所疑則問。三. 知之略而欲盡其詳則問。問與學是互相為用,學而不問,未必能得明徹之瞭解及正確之認識。孔子的門生中有不同的問,問仁、問孝、問士,孔子按照每個學生的性格和環境告知其應知之道,是謂因材施教。然而我們並非聖人,問者與答者均能從問答之間得到新知,改正其思想及行動,受益廣大。《書經》雲:「好問則裕。」
何謂慎思?慎思者,力求知識材料之推考細密。我們需要將所學所知所記憶的事物聯想而推究其相互之關係,方能構成有系統的概念。如無構思成有系統的概念,則知識材料即浮散零碎而無用。思必須用心才能謹慎,不用心謹慎思考則無用,甚至會變成「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因此子夏曾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博學、審問後,繼之以近思,才可謂深會於學者矣。孔子教學,甚重思維,不思之弊,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要學便要思,光思而未證實也是無用。
何謂明辨?明辨者,力求知識材料之類別明晰。宇宙間事物種類繁多,性質複雜,有同異、反正、真偽、善惡、是非,必須深切解析,明其真相。當今科技重實驗實證,皆求真之表現。事物之性質情態如有明顯分別則尚易辨識,最難辨識乃性質相近,情態相似,或內外不符,這種則須特別用心,比別其是非,辨其真偽。尤其人心人性,蓋似是而非,則真偽善惡,互相混淆,最易陷人於惡,敗德亂行也。
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
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
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
何謂篤行?篤行者,力求知識材料之實際應用切實。經過學、問、思、辨四個階段,知的功夫大致完成,下一步則是行其所知,以證其然。行中求知,以益其信,知行須並進,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為一事之兩段。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就是這個道理,從學和行中相互證實及應用,方能精益求精,愈行愈知。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在 李博士中醫教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在澳門主講兩場新書分享會,有參加者用心製作了詳細筆記呢😍感動!跟大家分享😁
今日有幸參與李宇銘醫師根本飲食分享,獲益良多,感恩。有手機drop note 了可以分享一下。
05·13,根本飲食 意食分享
食物會分心
基本飲食理論
怎麼吃比吃甚麼更重要
注重營養,未必是食物問題
意識飲食方法
目標,
⭕️❤️1減少飲食煩惱
如素食初頭點食先夠營養
大部分問題用飲食解決是煩惱
根本飲食法希望幫忙解決煩惱
⭕️❤️2深層目標,幫助您選擇更健康適合的食物味道。
脾胃理論-主管人消化吸收
胃-鍋裝食物,胃火充足消化好,食慾好、腐熟水足。胃火足食生ok 胃本身有轉化食物為能量
先去脾,脾是先收藏起來的倉庫(胃產生的氣血)將收藏品運輸進出。
胃強脾虛:運輸不能
胃口ok 消化ok 脾虛,收藏吾到。
食極都吾肥/水腫-流通吾到,滯留中間。肚脹,積係肚腩(中央肥胖,上下肥,-脾虛。)
氣血循環不好
中間有問題,全第都有問題
脾虛原因:感冒/寒氣入/
思傷脾-思則氣結,一邊食一邊想傷脾,日頭工作太多思想都傷脾,食飯時間吾好想咁多野放下工作的思考。頭腦郁緊,食咩都吾吸收。可以養護胃脾。
根本飲食2大原則
⭕️❤️1-食不言:一邊食一邊講,咀嚼不好,味覺也吾夠,專注食物,仔細咀嚼30-50下,感受一下。目標是咬食物到消失。咬得夠爛,舌頭可以吸收食物。動作要輕聲。
咀嚼得細 腸胃消化輕鬆好多。
⭕️❤️2-心不語,口裡吾講,心都吾好講野。吾好諗野或諗少d野。
專心食野,減少頭腦諗野
頭十五分鐘望食物吾好食住,先做冥想,半小時專注係味覺上,可以分開食,仔細分開,食慢,感官與思想相反。將注意力係感官,諗少好多野 。
⭕️❤️會有三個階段
1 開頭會多野諗左。煩躁聲一直都在,深層聲音出左來。要做的事就是吾好理會,這是正常,(完全無野煩,再要高修行,打坐3小時才能)。
食野前準備:練咀嚼,舌頭在內打轉,望,使再食,只限自然植物蔬菜水果。心存讚美,同食物傾計,感恩。是動物的本能,鍾意食就食,胖身體感受。
⭕️❤️會易飽滿,滿足,胃少工作。味道更豐盛層次,慢慢食,咩都有滿足感,肚皮與心靈都有滿足。味覺有智慧智幫忙,食落舒服就繼續,食落吾舒服就吾可以食。
可以閉上眼,可以更專注。連結翻食物。更欣賞。
味道要覺察,分辦到邊d適合。
平時一邊食一邊傾,較淺層溝通,坐埋一齊,低頭專心食飯,係深層更有愛的溝通。
生活中的應用方法。
要大魚大肉因爲吾夠滿足。
好食的會更想咀嚼爛,吾好食的就不會在口裡咀嚼得更深,可以感受到食物背後原因。
下午分享會
怎麼吃比吃甚麼重要。
還原基本健康
停止各食療,
⭕️❤️每人都有能選擇食物,如動物會選擇岩自己食。
係動物都有這基本能量。人比理性帶著忘記了。
⭕️❤️人身體根本結據最適合食水果,人根本吾需要食太多野。
一日一餐飯未減到小腩肉
頭兩月瘦10幾公斤,之前午餐太多。飯氣攻心會訓覺,午睡之後吾精神。
可能是兩日食一餐
如自然動物食一餐吾知再幾時先食。
如一日一餐已足夠,多一餐會曬gas’s
脾胃
胃如鍋,要有火煮熟,胃火,胃陽氣,消化過程,太過精細,長期熟食,胃火會少,更易寒涼,食生,胃會增加胃火,易暖,更健康。
胃-腐熟水穀-產生氣血,然後轉送去脾
收藏而要用。收藏氣血發運輸到上下全身,上補心肺,下補肝腎。
脾虛產生百病
點解會脾虛-思傷脾
頭腦想得多影響消化
食飯專注吾到
開心吾開心都食飯,交際應酬邊食飯邊傾計。食時無享受味道,吸收吾到。不能好好的安靜下來。
⭕️❤️兩大原則
1 食不言,食飯吾好講野,講野需要用腦,邊思考邊咀嚼,做得吾好。咀嚼吾仔細影響腸胃消化。
起碼在食飯時專心。
2 心不語
口不講,頭腦也不要諗野。口裡吾講野的目的為了腦吾好諗野。
思慮過度-不用時間決定而是可吾可以吾諗野來決定。坐下來,公園咩都吾好做吾會諗野。
吾比自己休息。
學習享受食物。
正念飲食。有野諗不要批判。
每日六萬個煩惱,只察覺四千個,吾好批判,保持一個中性心態。
來到就食。咩都保持感恩心態。只是專注感受。
感受吾同味覺減少大腦思慮的好方法。
每次食野盡力提提自己專注,
當安靜專注,體驗吾同層次感覺。
用心感受食物背後的故事。
仔細感受食物味道,個個都係蔡蘭。
⭕️❤️根本飲食解決深層次問題,自己試完而知道自己適合與否,用自己味覺去選擇適合與否。
自己味覺話你知是否需要,拿翻飲食的主權。
⭕️❤️意食-格物自知靜心誠意,修自齊家治國平天下。
心吾平靜~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壞人。
不知道味道~無營養~想食得更多~貪心有慾望
平靜專注地食,半餐已滿足,內心也滿足而不需要食太多野,不需追求太多,人生可以更自由。所有動物都是咁食法。心平靜食咩都開心。
鐘意是否等於需要/適合?
如喜歡垃圾食物,用感覺去訓練,只限蔬菜水果植物,如熟食是上癮。先戒毒癮。
信自己多過權威。
食野同快樂分開。
累勞做下運動或做其他野(靜心靜坐)。內心生活不滿足尋求食物滿足,想令自己開心。
素/果療都是容易消化。
想知道更詳細就買李大夫的根本飲食這本書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在 財富之門- 【發現生活之美】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 的推薦與評價
【發現生活之美】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只要用心觀察,生活處處都流露她的美麗和智慧。 張開心靈的眼睛,生活之美就在身邊。 : ♡。゚. ... <看更多>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在 隆禪法師大學經025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心不在焉, 視而不見 , 聽而不聞 , 食而不知其味 。此謂修身在正其心。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