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同理心練習/與頭痛的孩子互動時
在對話中持續覺察,在覺察中持續對話
在一次教師研習中,我帶領幾位老師練習同理心的對話與回應練習。我邀請大家以自身的故事做為素材,與夥伴們互相練習如何回應對方的情緒感受。當身旁的人遇到挫敗時,不論是處於高張激動或低落沮喪的狀態時,同理心的回應都能有效地幫助對方穩定下來;而在穩定的身心狀態下,進一步討論「怎麼因應?」或「如何解決問題?」,效果會比較好,對方也較能聽進我們的建議。
同理心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對對方的感覺或想法「感同身受」,並且用適切的話語(通常是情緒形容詞)將對方的狀態表達出來。
現場的老師提問:「實務中,我們遇到讓我們頭痛的孩子,常是帶著敵意的,他們的語氣或態度通常很差,合作意願也很低,同理心的回應該怎麼做呢?」現場其他老師紛紛點頭表示同意。通常,那些配合意願低或對師長帶著敵意抗拒的孩子們,在與師長互動時,會以兩種方式呈現,一種是口氣不佳,並帶著爆衝的情緒;另一是消極配合,就是頻頻說:「好、好、好,我知道了!」但實際上仍然「做自己」。
在與這類孩子互動時,通常要有兩個基本認識:
(一)任何的抗拒必伴隨著控制而來。當孩子主觀感受到自己受到控制,缺乏自主空間時,便會試圖奪回主導權,不論是怒目相向或消極配合,都是在關係中爭奪主導權的表現。
(二)回應態度不佳的孩子,特別是語帶攻擊同時又情緒激動,通常正在「很用力」地表達自己的感覺與想法。如果,他們認為大人沒聽見或沒聽懂,便會使出更大的力道,情緒張力更強,口氣更衝,直到他們覺得再怎麼表達都無濟於事時,便放棄與大人互動了。
我現場示範了一段模擬對話,老師們紛紛表示相當不容易。事實上,師長的困境不是不知道如何回應,而是如何不被孩子的話語或態度激怒,讓自己的情緒保持穩定,這需要有足夠的自我覺察才行。
以下呈現一段師生對話,示範如何在情緒感受上回應學生。
請特別注意,若你是這位老師,在每一句對話的當下,你內心裡會升起哪些情緒與想法?而它們又會如何影響對話的品質與效果?
先交代一下背景,某位同學在班上與另一位同學發生嚴重的口角衝突,老師利用下課時間,找這位學生談話,一方面想要了解孩子怎麼了,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能幫助孩子改變現狀。
老師:「聽說,剛剛又和同學發生衝突,差點兒大打出手了。現在還很生氣吧?」
學生:「對呀!不然咧?」(臉轉向一側,斜眼看著老師)
老師:「除了生氣,還有什麼感覺呢?」
學生:「就跟你說生氣了,還一直問!」
老師:「好像,老師問起你這件事,讓你感到不舒服,是嗎?」(放慢說話速度,放輕語氣)
學生:「對呀!不然咧?」
老師:「所以,你不喜歡我一直問。」
學生:「奇怪,那你還問!」
老師:「嗯!謝謝你願意告訴我,你不喜歡被一直問。甚至,我能感覺到,你有一些生氣?」
學生:「沒有啦!所以,老師,我可以走了嗎?」
老師:「嗯……你很不想和我談話。」(持續關注孩子當下的想法與情緒)
學生:「對!不想。所以,我可以走了嗎?」
老師:「你當然可以走。你不想跟我談話,我會尊重你。不過,我很謝謝你讓我知道你的想法及感覺。」(用肯定的眼神看著學生,微笑地說)
學生:「……」
老師:「會不會,你不想和我談話,是因為,你擔心說了也沒用,不但沒能被理解,反倒會被罵,是這樣嗎?」
學生:「……」(沒說話,緩緩低下頭)
老師:「所以,你心裡面是有些擔心或害怕的,你覺得老師不會懂你,還會指責你。」(繼續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
學生:「你就是會呀!而且你都特別針對我……」(放大聲量,有股情緒上來)
老師:「特別針對你,指的是?」(保持好奇)
學生:「你怎麼不找另一位同學來問話,是他先惹我的好不好?但你每次都只找我來!」
老師:「我明白了,所以,你感覺到不公平,是嗎?甚至,有些委屈,因為,明明是對方先惹你的,是嗎?」
學生:「……」(低下頭,眼眶泛淚)
老師:「嗯……是呀!如果我是你的話,我也會感到很委屈;而當老師每次要找我過去時,我也會充滿擔心。更重要的是,我會有種不被信任的感覺,是這樣子的嗎?」
師生對話節錄至此,接下來,這位老師的回應,幫助學生本來激動的身心狀態漸漸沈澱下來,也願意與老師談起自己的委屈及困境,最後,能與老師一同討論如何面對及解決問題。
在這段對話中,學生是持續帶著敵意的,時而出現攻擊性話語,時而消極配合;然而,老師沒有給出任何建議或評價,不講道理也不說教,而是將對話的焦點持續放在孩子的情緒感受上,讓孩子能感受到被充分理解。
這樣的對話能夠有效持續,師長勢必要有著強大的自覺能力,並且能夠快速調控自己的狀態。首先,當學生說出「不然咧?」「還一直問?」「我可以走了嗎?」等具有挑釁意味的話語時,師長的第一直覺反應常是「你這是什麼態度?」「你懂不懂得老師的用心呀?」「我幹嘛浪費時間在你身上呢?」也就是,被學生惡劣的態度給激怒了,於是冒出指責學生的話語,或用更強烈的高張情緒試圖壓下學生,取回互動的主導權。得到的結果常是,學生更認定了:「看吧!我果然會被罵」、「老師根本不會想理解我」,最後兩敗俱傷,不歡而散。
所以,師長必須清楚意識到自己有著「憤怒」、「生氣」或「挫折」等情緒——因為覺得不被尊重,或者身為師長的尊嚴被侵犯了。在脫口而出一些反擊的話語時,想一想:「什麼才會是有效果的回應?」,因而能打破慣性的回應方式,繼續在情緒感受上回應對方,讓雙方的互動能夠持續。
特別是,當孩子控訴老師:「你都特別針對我」時,老師要能忍住想要解釋或澄清的意圖,先帶著好奇聽孩子怎麼說,並且繼續回應孩子感覺到「不公平」或「委屈」的情緒感受。
再來,當學生出現敵意攻擊或抗拒的回應時,師長要願意去正向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意圖,看見孩子正「很用力地想表達自己」,因此師長也需要更用心地聆聽孩子,同時為孩子「願意說出來」而表達感謝。
最後,這段對話的關鍵轉折,出現在老師選擇將談話的焦點,從一個事件(當事人常與同學發生衝突)上轉移到師生此刻的互動關係上,也就是聚焦在「此時此地」(here and now)發生在兩人之間的事情。在助人會談中,對話的焦點若在事件上,稱為「內容」(content);若聚焦在此時此地雙方的關係上,則稱為「歷程」(process)。具有療效的高品質對話,通常會關注「歷程」多過於「內容」。
總結上述,當師長在面對情緒高漲、敵意攻擊、配合度低或消極對抗的孩子時,需要記得與不斷練習的幾件事情:
(一)在情緒感受上給予回應,試圖幫助當事人創造一個「被理解」的情感體驗。
(二)自我覺察當下的情緒狀態,特別是那些不被尊重時的憤怒或挫敗感,並理解這分情緒的來源。
(三)當想要反擊前,停下來,思考一下,這段對話的初衷是什麼?一開始設定的目標是什麼?你的反擊是否能帶來有效的結果?什麼才是當下真正有效的回應?
(四)看見並正向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意圖——孩子正「很用力地想表達自己」。
(五)將對話的焦點從「內容」轉移到「歷程」上,在互動關係上繼續回應孩子的情緒感受。
如何與孩子進行有品質與有效果的對話,是否安頓自己的情緒狀態是關鍵,這得仰賴平時在對話中有意識地覺察,同時,帶著覺察持續與孩子互動。
(本文收錄於《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年))
文章連結:https://udn.com/umedia/story/12762/4029852?fbclid=IwAR1qa1-chRFylYYDg9TJQxJmPN1yDXAiJplJtplMnY3OJv2kjmy2oMVl62M
被罵是 一種 能力 在 林姿佑粉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早安、每日一名言:「被罵是一種能力。受得了多大的委屈,做得了多大的事;受得了多大詆毀,就能承的住多大讚美;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
如果能把每次的羞辱和傷害,視作你轉變所需的營養珍饈,絕對能喂大你的格局。否則事過境遷後,別人只會記得你爆發的情緒,卻不記得原因,徒留給別人你容忍力不夠的印象。」加油~(^○^)
被罵是 一種 能力 在 韓雨恩/周書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想和大家分享,在職場上被鼓舞,會影響一個人的成就。
老一派的人,對於職場謾罵、控制、霸凌認為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他們的主管、長官也是這樣對待他們,他們的文化是那樣,於是他們會告訴我們,
「你們被罵是很正常的!」「你夠幸運了」「這已經算好了」我們以前如何如何....
這就像關在鳥籠不會飛的鳥,認為飛翔是一種病。
但這樣的領導,有好有壞,我個人認為這種激將法只適合在特定的族群身上,那些人也許真的會很成功,他們會激起一種:
「沒關係!我將來成功給你看」
「以後換位當上總經理來修理你」
但這種證明自己的方式並不健康。
普世來說,並不會是一種好的影響,
如果長官用造就、勸勉、鼓勵的方式來帶領一位員工,他一定會很卓越,(除非他本身不上進)而且是用健康的自信去成長。
我有一位朋友,她是台大高材生,出社會在頂尖的職場工作,她的行業經手的項目都是千萬美金這種的買賣、客戶都是富比世排行的行家。
但她遇見過負面的主管,讓她憂鬱、否定自己、失去光環、失去信心,那段職場生涯讓她生不如死。
也遇過一位老闆,讓她有不一樣的眼界,
有一次她處理一件買賣,寫錯了金額(但其實是同事給錯誤資訊),千萬飛了,照理說一般公司一定是炒魷魚,但那老闆,不但一句責備也沒有,甚至還用心傳了一段語音鼓勵她,叫她別為了這事情放心上,而且老闆肯定她的能力。
還說:「如果這筆錢可以帶給妳學習,我覺得很值得」
這是多麼大器又有智慧的領導人,而且這樣的老闆,更精進的專業,以至於她存錢計畫出國深造、還幫老闆寫書。
但是如果她這位老闆是換成當初那位用謾罵的方式對待,那也許她可能會失去這份工作的熱情。
我就想起我剛進入新聞產業的那一天,拿到記者證熱情如火,我前兩個月都全勤、最早到公司,到後期我能不早到就不要到、上班變成折磨、寫稿成了痛苦的事情,現在我完全不敢碰新聞。
寫錯一個日期也可以被罵成狗兒子一樣。
現在回想起來依然是一場噩夢。
今天課堂上有一段,東方人不太稱讚,西方人喜歡讚美人的差別,他們的孩子只是做點什麼,或是就算沒做好,
他們也會:「Oh~~Good job!」(拉高音拍手)
他們從小被滿足自信,長大不需要和別人比較。
而東方文化是,用罵的、羞辱的、控制的,從小被否定,你會發現很多小孩已經很厲害了,分數差兩分,父母就說怎麼會這麼不小心呢!為什麼差兩分!今天不准吃飯!
那些孩子從小被否定,所以長大會希望在社會得到權利,想證明自己不是很爛,這些都是一直影響我們一生的原因。
我寫這一篇,是想鼓勵大家,在職場上就算被上司否定,也不要輕看自己,你們都有自己的特質,放在對的地方就會放光。
#歡迎轉發
#職場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