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瑪莉娜2》
有些創作的過程,被遙遠的過去所驅動著,遙遠的過去存在著滯留的夢魘。創作的過程就像是抗拒這個夢魘,宣洩夢魘孳生的焦躁,然而創作到一個過程後,藝術家會發現這個夢魘跟自己的身軀是同個部分,只是在某個時刻被粗暴的切割,這個分離的部分就會被誤以為是所有不幸的源頭。
紐約有幾十萬個藝術家,要脫穎而出並不容易,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說如果要從這麼多的藝術家被看見,要為藝術注入情感。瑪莉娜為作品投注的情感,來自於孩童時期母親的壓抑,以及生長國家體制的壓迫。
行為藝術對於一般人說較難以離解,但記錄片卻透由瑪莉娜的生命歷程的脈絡,引領觀眾慢慢滲透進她的創作思維裡,用另一個面向讓觀眾能更淺顯的理解瑪莉娜的創作想法。「傷口」是很多藝術家的靈感來源,但也是折騰藝術家的鋒刃,記憶的瘡疤不時滲出鮮血,這些鮮血成為了藝術家挑戰世俗的顏料。
無獨有偶的,「傷口」是漫威英雄電影時常被談論的主題,鋼鐵人東尼史塔克,幼時遭逢巨大的家庭變故,而這個變故讓他決定扛下最終戰役的重責。《凝視瑪莉娜2》依循瑪莉娜兒時傷痛的輪廓,娓娓說盡一個藝術家如何在創作裡逐漸放下銳利的偏執,整體敘事與傳統好萊塢商業電影「英雄旅程」有異曲同工之妙,最終瑪莉娜也需要像漫威的英雄一樣,最後必須跟過去的自己和解。
當體制壓迫個人的存在,藝術就成為爬出圍牆的繩索。瑪莉納承受國家與母親的壓迫,兩者存在著緊密的關係,不敢反抗體制的母親,便將自己的傷透轉嫁於瑪莉娜。瑪莉娜的作品裡存在著許多對體制的思辯,但自己身上的限制不一定來自於外來者,有時也來自記憶的枷鎖。創作,其實是理解如何解下自己上的鎖銬。
跟隨著瑪莉娜的背影,我們能逐漸理解逃避的傷痛,一直是自己的一部分,因為遺落了它,才會總是覺得人生不完整。創作一開始是宣洩歲月長期積累的不諒解,但最後會發現,創作是一個跟過去傷口和解的過程。人生的瘡疤成為個人藝術最鮮明的標記,傷疤也是一個衝撞體制與規則的劍,憤怒號召了有類似情感的人,然後在共同熟悉的大火裡,一起用剩下的灰燼灌溉孕育未來的土壤。
記錄片裡提到,「當一個人能自律時,他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瑪莉娜早期的作品還有明顯的敘事架構,能一眼便清楚知道作品的意涵,然而當她掌握了發聲權,她更能在現有的規則與價值上豎立自己的存在,然後擺脫部分的世俗眼光,擁有了真正的自由。懂得先服膺於規則,才能裡解規則的破綻,最後一舉突破,在規則的破口裡築出讓他人能安棲的巢穴。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電腦王阿達,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行為藝術教母 在 大人物 - 創意生活設計好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激進狂放背後!紀錄片《#凝視瑪莉娜2》帶你一窺行為藝術教母 #瑪莉娜 近半世紀的創作藝術是如何而來!
#大人物
行為藝術教母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https://youtu.be/PX_E5zd57wI
前幾天搶先看了「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的《凝視瑪莉娜2》,離鄉南斯拉夫40年的她在世界各大城市表演都能吸引百萬人,大家願意排隊等上數個小時,只為換來一對一的凝視關係。那時候看完文章時也心癢癢的想辦這樣的活動!光是短短凝視據說能引起許多不同的情緒反應。
當看到這樣突出又成功的背後是如此衝突,她把傷害、壓力與束縛變成激發勇氣與意志的動力,愛的情感糾葛絕對影響甚巨。不管創作上有多瘋狂、直視人們心底對恐懼、性愛的眼光,私底下卻是幽默、平易近人、渴望愛情的人和我們並無不同。
當每次出走是為了回家,每次傷害都想靠近光亮,流浪多時的旅人,最終會知道回歸內心即便家,而生命是人最偉大的藝術。當葬禮是我們生前的最後一次演出,在這之前,你想怎麼演你自己呢?
這部電影的感動很難三言兩語說明,只有當你進戲院才知道了。
《#凝視瑪莉娜2》8/20(五) 正式上映
𝙃𝙤𝙢𝙚𝙘𝙤𝙢𝙞𝙣𝙜 -
𝙈𝙖𝙧𝙞𝙣𝙖 𝘼𝙗𝙧𝙖𝙢𝙤𝙫𝙞𝙘 𝙖𝙣𝙙 𝙃𝙚𝙧 𝘾𝙝𝙞𝙡𝙙𝙧𝙚𝙣
Marina Abramovic
Marina Abramovic Institute
#𝙃𝙤𝙢𝙚𝙘𝙤𝙢𝙞𝙣𝙜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烏雷 #凝視瑪莉娜
#紀錄片 #聯影電影 聯影電影cinep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