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困大放送 免稅的富農......
譚謝天/自由業(台北市)
行政院擴大紓困,由於農漁民免稅,無法勾稽實際收入,所以從寬認定,田主、契作大農也可領。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相對其他部會紓困申請的百般刁難,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日前宣布,有農保及農民職災保險且有農會信用部帳戶的免申請,一萬元紓困金直接入帳戶,估計逾九十萬農民受惠;另十四萬名實耕者與符合資格的廿萬漁民須至農漁會申辦。這讓勞工、軍公教及工商服務業納稅人錯愕驚訝。
的確,台灣的「農民」真好,不用「繳稅」,也不用「報稅」,還有各部會競相提供的「扶貧」福利補貼,琳瑯滿目,政府也無納稅資料來勾稽。雖沒有人認真把農業當成職業,但大家卻爭先恐後想當「農民」,管他真假。
首先是,怎麼會突然冒出這麼多的農漁民?根據農業發展條例第三條的定義,「農民」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之自然人。在此定義下,一○七年農業統計年報資料顯示,農林漁牧業總就業人口就只有五十六萬人,怎麼會有一百四十萬農漁民需要紓困補貼?
或許是「呷好逗相報」,福利補貼要雨露均霑,由「農民」擴大到「農家」所有成員,尤其是「非農業就業人口」的妻兒與子女。但這升級版的紓困補貼恐無法源依據,遑論還需勾稽其存款、薪資與財產。其實,農業發展條例並無「農家所得」的字眼,只有在第一條開宗明義,述明其目的之一為「增進『農民所得』及福利」,怎麼在紓困補貼時,自動加碼將「農民所得」擴大解釋為「農家所得」?
其次是,農漁民的貧富差距相當大,遠超外界想像。根據主計總處九十九年農林漁牧業普查結果顯示,農耕業平均每戶當年銷售收入僅十七萬元。農耕業當中,最低的是稻作栽培業,平均每戶不到十萬元,次低的是雜糧與特用作物栽培業,平均每戶都不到廿萬元;而每戶平均年收入最高者為食用菇菌栽培業,為一六九萬元,其次為花卉栽培業。
相較而言,畜牧業平均每戶當年的銷售收入高達五六四萬元,收入高於農耕業達卅倍,且遠遠高於勞工界、軍公教及工商服務業等納稅人的收入。
君不知,自民國七十八年財政部發布一紙規定後,農民不分貧富,統統不用繳稅。雖然所得稅法從未針對農業或農民免課綜合所得稅或營利事業所得稅,但所得稅法第十四條第六類:自力耕作、漁、牧、林、礦之所得:全年收入減除「成本及必要費用」後之餘額為所得額。依此規定,計入綜合所得總額的重點在「成本及必要費用」占全年收入之比例。財政部「七十八年度自力耕作漁林牧收入成本及必要費用標準」,首次訂定所占比例均為收入之百分之一百,計入綜合所得總額之金額等於零元。免稅的福利「易放難收」,自此富農不用繳稅,也不用報稅。
此次農業紓困補貼並不排富,對富農而言,真是錦上添花;無人理會其可能造成勞工界、軍公教及工商服務業等納稅人的相對剝奪感受。
在台灣政治舞台上,悲情農業的廉價戲碼重複上演,政客的漫天喊價,福利補貼的不歸路將無法翻轉。農民是特殊國民,農業是特殊行業。如果農民沒有尊嚴,何來幸福農業?這或許也是另類的「台灣奇蹟」。
行政院主計總處工商及服務業普查 在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微型企業知多少】秒懂微型企業💡
臺灣超過140萬家的中小企業,向來是推動我國經濟的重要動能,其中「微型企業」約占8成!
多年來,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提供財務規劃、經營管理、研發補助、法律諮詢等不同面向的課程及輔導服務,以增強微、中小企業競爭力,並運用電子商務促進產品從「地產地銷」到「地產外銷」,讓微型企業能成長茁壯成為中大型企業!🤔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1年工商及服務業普查資料顯示,微型企業以批發零售業占大宗(約45%),若加上住宿餐飲業、其它服務業等項目,約有將近7成皆屬於 #民生服務業,可見「微型民生服務業」不僅與民眾生活中息息相關,更實際創造可觀的生產總額及就業人口!😉😉😉
#微型企業 #特搜微型企業縮影
行政院主計總處工商及服務業普查 在 竹科大小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05年工商普查作業本局榮獲分工績優單位】
本局配合行政院主計總處辦理普查業務,在全體同仁的努力下,「105年工業及服務業普查作業」🎉榮獲分工績優單位,於106年12月15日在內政部移民署禮堂舉行頒獎典禮,由王彩晴科長親自到場接受這份殊榮。
105年工業及服務業普查期間自106年4月起至6月15日止,本局共計動員5名普查員進行訪查📞🛵📬,普查家數結果全面訪查實際完成499家。感謝園區廠商配合,使本局圓滿完成調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