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城的聲音】周末到香港仔體驗文化旅遊:https://youtu.be/l1ExabZboqM
「從前,香港是個漁港……」這句話,香港人都耳熟能詳,但未必懂得怎樣把故事說下去。親身乘搭舢舨船,到香港仔避風塘遊覽,探索昔日水上人的生活面貌,自能更了解香港身為漁港的歷史文化。
水上人後代陳子坤及其妻阮穎姿,2019年起經營文化旅遊機構「 浪遊漁港1773」,舉辦香港仔港灣舢舨遊,讓人沿途觀賞風景之餘,亦有內容豐富的語音導賞、「住家艇」展覽參觀環節。「香港仔以前有水上人在此居住,有community,有『住家艇』、形形式式的漁船,在它們未真正式微或消逝前,希望把這種文化承傳下去。」阮穎姿說。年屆七十歲的水上人杜海富,是舢舨遊的船長,他自述水上人的刻苦生活:「水上面嘅生活,千變萬化,刺激試過,乜都試過。
- - -
《明周》推介:
【我城的聲音】樹上男兒攀樹師 馬學銘 入行十一年見證香港樹變遷
https://youtu.be/_FkzoObeJmU
【我城的聲音】本地旅行團:童遊社區 孩子看天下
https://youtu.be/w227OB4anAA
- -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bit.ly/3oCfmuo
Instagram: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elegram: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Aberdeen Fishing Heritage Tour 浪遊漁港1773 #文化旅遊 #香港仔 #漁民 #香港仔避風塘 #蜑家人 #蜑民 #漁村 #漁港 #舢舨遊 #珍寶 #漁民生活 #水上人 #香港文化 #香港歷史 #我就是我 #我城的聲音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三聖墟Sam Shing Hui是香港屯門的小漁村,位於青山灣東南岸,介乎井頭村和掃管笏村之間,該地的三聖墟海鮮市場Sam Shing Hui Seafood Market是香港著名海鮮市場之一。三聖墟原來的名稱是青山灣,後來因村旁山邊建成三聖廟而得名。廟旁佇立著一塊巨石,石前有碑文記述「填海之前,...
蜑民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ISSUE 2745】香港之南,最後寧靜?今期封面故事,寫香港之南——香港仔及其周遭一帶——的變遷,過去與現在的延續或斷裂。逐篇翻閱,像是一趟旅程,在炎熱的夏日,到南區各處散步,遊歷觀光。
旅程的起點,在香港仔避風塘。我們先乘坐舢舨,一覽避風塘風光,了解香港漁港歷。回到岸上,到訪屹立六十載的漁光村,細察其建築美學,傾聽居民人情故事。其後深入鬧市,審視香港仔街市翻新計劃,如何影響商戶、街坊,牽動社區的人際關係,並發現:整個南區都處於巨大變遷之中。像黃竹坑,在鐵路通車後,由工業區急速轉型為商住區,也聚集了不少藝廊。
如此種種,加上南港島線(西段)工程、華富邨重建,以及政府蓄勢待發的「躍動港島南」等發展,可斷言,南區往日的寧靜,勢將點滴流逝。
但大可放心,「香港仔」歷盡風浪。香港人的「祖先」,即水上人蜑民,遠古以來已在此羣居。一八四一年,相傳是漁民阿群為英軍帶路,經過古稱「香港村」的黃竹坑舊圍,告訴軍人此地名為「香港」,「Hong Kong」作為英國遠東殖民地的歷史就此展開,往後香港成了整座城市的代名,而名稱發源地則命名為「香港仔」。
數百年來,時局更迭,幾經劫難,香港仔既有變遷,亦有延續,地方身份個性依樣鮮明,相信將來也能如此。「香港仔」就像一艘小船,在洶湧的渦流中,仍能穩持着舵,切浪前行,優雅無懼。香港的起點可以,香港也可以。
精彩內容:
✧ 舢舨遊覽香港仔 傳承漁港水上人文化
✧ 水上人口述 昔日刻苦生活
✧ 記錄拆遷前的漁光村 探第一代公共屋邨建築特色
✧ 安居樂業四十載 居民訴說漁光村互助精神
✧ 香港仔街市翻新 牽動南區人際網絡
✧ 從工業走到商業與藝術 黃竹坑的十年
---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 iPad 版明周:
https://ebook.mpweekly.com/bookshelf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bit.ly/3oCfmuo
Instagram: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elegram: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明周社區 #香港仔 #港島南區 #南區 #香港歷史 #漁港 #漁民 #避風塘 #水上人 #蜑家人 #舢舨 #漁光村 #公共屋邨 #建築設計 #美學 #香港歷史建築 #重建 #發展 #保育 #黃竹坑 #鴨脷洲 #南港島線 #躍動港島南 #城市 #香港 #hongkong #aberdeen #我就是我 Aberdeen Fishing Heritage Tour 浪遊漁港1773 城市日記 Urban Diary Blindspot Gallery 刺點畫廊 Art Statements 黃銳熺 Angus Wong
蜑民 在 歷史時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870s-1880s年古之 #芒角嘴 #海邊今上海街, #橫今窩打老道,#右邊今彌敦道。#照片莊園是萄葡牙商人購入地皮發展別墅園林,種植外來生果包括 菠蘿,香蕉,蘋果,桃,無花果和,番石榴等,收成後會有蒸汽渡輪從油麻地開往香港市場出售。
芒角隨着九龍發展,芒角咀被多次填海,該處已與海岸線有一大段距離。填海後芒角改名為旺角,而芒角咀街市亦改名為旺角街市。
旺角古稱芒角,因為古時此處芒草叢生,而地形像一隻牛角伸入海,故稱為芒角咀,而附近的村落便得名芒角村。芒角這個地名,見於清代嘉慶二十四年( 西元一八一九年)刊行的《 新安縣誌》;但其實,旺角的歷史比文獻記載早上一千多年,起碼在東漢時期已經有村民定居,証據是區內的通菜街曾經發掘出大量東漢、晉朝和唐朝陶器和製陶工具. 。今日繁忙的彌敦道原屬海岸邊,前人就地取材燒貝殼造灰窰。
根據1819年的《新安縣志》,芒角村以客家村民為主,約有200名居民。芒角村位於今日的弼街與通菜街、西洋菜街、花園街一帶附近,村民以種菜(以西洋菜及通菜為主)、種花、養豬和養雞維生。1860年起,芒角隨着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當時蜑民水上人呼「芒」為「望」,因此英國人把芒角叫作「Mong Kok」,而村民紛紛把所種的花朵、蔬菜和所養的禽畜運往香港島出售,由於他們多乘坐蜑民的船隻渡海,蜑民呼「芒」為「望」,因此英國人依照蜑民的口音,把芒角叫作Mong Kok。
1909年香港政府開始在旺角海邊附近填海及興建避風塘,該處開始出現碼頭和道路。而原有積水菜田因為免滋生蚊蟲而被填平,開始發展出洗衣及染布等輕工業。至1918年,人口增至5,000。但截至1920年,城市規劃遠比油麻地落後,1926年地圖內有芒角村的記錄。1930年代芒角正式改稱為旺角,取其興旺之意。不過旺角的英文譯名Mong Kok沒有改變,至今仍有水上人叫旺角為望角。當時的旺角是個工業區,製煙廠、棉織廠及五金廠林立。1932年因為地租便宜,八珍甜醋在旺角開辦[5]。在1950年代起該區逐漸轉型為商住區。
旺角彌敦道以西都是填海得來的土地。現在的新填地街在1950年代前是海邊。時至今日,旺角已成為了一個極為繁盛的購物區和住宅區,同樣亦為九龍西直通新界各區的最大樞紐(文字資料維基)
#歷史時空
蜑民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三聖墟Sam Shing Hui是香港屯門的小漁村,位於青山灣東南岸,介乎井頭村和掃管笏村之間,該地的三聖墟海鮮市場Sam Shing Hui Seafood Market是香港著名海鮮市場之一。三聖墟原來的名稱是青山灣,後來因村旁山邊建成三聖廟而得名。廟旁佇立著一塊巨石,石前有碑文記述「填海之前,岸線所在,以此石為界」。這正是往日屯門海岸線之標誌。村內的居民以蜑民和客籍為主。到1950代初,因來自大陸的移民日漸增多,山邊已建不少寮屋,居民就地在海邊搭建棚屋。近海地方逐漸發展成為墟集。到1976年,香港政府發展屯門新市鎮,三聖村大量棚屋被拆,填海後興建三聖邨。而附近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亦興建不少私人住宅。三聖墟鄰近青山灣避風塘,現時的「三聖村海鮮街」Sam Shing Hui Seafood Market又名青山灣海鮮街Castle Peak Beach Seafood Street。是香港著名的海鮮市場之一,設有約10間大小海鮮檔,當中以關財記較具規模。
鴨脷洲大街Main Street, Ap Lei Chau,當地簡稱大街,是位於香港鴨脷洲東北部的一條大街。鴨脷洲大街亦是鴨脷洲的中端位置,無論是鴨脷洲邨,山上利東邨、漁安苑,還是海旁的豪宅南灣、深灣軒的居民也會不時前往。鴨脷洲大街以生猛野生海鮮聞名,被多家傳媒稱為「香港築地」,海鮮每日捕獲,種類繁多。鴨脷洲大街的街市及海鮮食肆,吸引很多遊客、區外人士特意前往,享負盛名。現時,鴨脷洲大街除海鮮食肆外,愈來愈多特色店舖陸續開業。2014年5月,古物古蹟辦事處將位於鴨脷洲的洪聖古廟,列作法定古蹟。在此之前,洪聖古廟是有二百多年歷史的一級歷史建築。鴨脷洲風之塔公園Ap Lei Chau Wind Tower Park簡稱風之塔公園,是香港的一個公園,位於香港島鴨脷洲北岸海旁,鴨脷洲海濱長廊以西,香港仔避風塘以南,前身為城巴車廠,佔地2.62公頃,耗資1億港元興建,於2009年9月28日開放,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鴨脷洲市政大廈Ap Lei Chau Municipal Services Building,是香港一座多用途的市政大樓,位處於鴨脷洲洪聖街8號,於1996年1月19日動工興建,於1999年3月27日正式啟用,為市政局殺局之前最後一次建成的市政大廈。樓高6層,設有5部升降機,佔地2900平方米,是前市政局(即今日的食物環境衞生署)的第一座設有空氣調節設備的市政大廈,耗資1億7,100百萬興建。大樓曾經於2005年進行過外牆翻新工程。地下及1樓:鴨脷洲街市;1至3樓:鴨脷洲體育館 (設一個多用途主場、兒童遊戲室、美式撞球室、健身室、2個壁球場、2個室內草地滾球場、2個舞蹈室、2個多用途活動室);2樓:熟食中心;2至4樓:家庭康樂中心;5樓:鴨脷洲公共圖書館。香港仔小輪香港仔至鴨脷洲航線,是一條香港仔避風塘內的航線,由香港仔小輪營辦,實際營運時則分為兩條支線:兩者皆由鴨脷洲(悅海華庭)來往香港仔:其一停靠香港仔行人隧道口,另一則服務香港仔珍寶碼頭。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waPKn7PwIc/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CloRgscrCqKj8ZI0fByRTmK03hoQ)
蜑民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旺角Mong Kok是位於香港九龍西油尖旺區北部的地區,是香港著名的旅遊和購物區之一。旺角新舊樓宇林立;舊住宅樓宇地鋪多為商店或餐廳。以彌敦道為界,購物中心集中在東面,住宅區在西面。旺角的人口密度極高,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0,000人,現時其地積比率約4倍,超高層大樓非常多,是世界的一大都市景觀。自西九龍填海工程後,位於櫻桃街以南,渡船街以西奧海城至富榮花園一帶的新填海地段則被稱為旺角西。同時,由於早年地下鐵路車站命名的關係,弼街至界限街一帶的地方亦會被部分人稱為「太子」。旺角古稱芒角,因為古時此處芒草叢生,而地形像一隻牛角伸入海,故稱為芒角咀,而附近的村落便得名芒角村。旺角曾經發掘出大量東漢、晉朝和唐朝陶器和製陶工具,顯示早於東漢時期,旺角一帶已有人居住。今日繁忙的彌敦道,原海岸邊,前人就地取材燒貝殼造灰窰。根據1819年的《新安縣志》,芒角村以客家村民為主,約有200名居民。芒角村位於今日的弼街與通菜街、西洋菜街、花園街一帶附近,村民以種菜(以西洋菜及通菜為主)、種花、養豬和養雞維生。1860年起,芒角隨著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村民紛紛把所種的花朵、蔬菜和所養的禽畜運往香港島出售。當時,他們多乘坐蜑民的船隻渡海,由於蜑民呼「芒」為「望」,因此英國人依照蜑民的口音,把芒角叫作Mong Kok。
旺角這輯記錄了下列特式街道:
• 豉油街——相傳以前有醬油廠設於該地,因而得名。
• 女人街——即通菜街貫穿登打士街至亞皆老街之一段。因售賣服裝、化妝品、擺設等女士用品等而得名。
• 波鞋街——即花園街其中一段,因售賣運動鞋的店舖林立而得名。
諸聖座堂All Saints' Cathedral是香港聖公會西九龍教區的座堂,位於九龍旺角白布街11號,為一座具有農村式建築風格的教堂。在1891年諸聖日成立;2010年10月31日諸聖日祝聖為西九龍教區座堂。1891年,聖公會何約翰牧師在油麻地官涌火井(佐敦道官立小學附近)一小型樓宇開設講堂。1894年遷往榕樹頭側,由莫壽增伉儷開辦女子義學及布道所。1903年在彌敦道建立聖堂,因地方不敷應用,1922年曾紀岳牧師請聖公會杜培義會督向政府申請撥地,在白布街現址建立新堂。諸聖堂在1928年5月26日落成,1934年加建學校,在旺角區推展教育及傳播福音工作。日治期間,教堂被日軍徵作集議場及宿舍之用。戰後教堂重修復用,1951年加建兩校舍,1961年設立小學校舍,目前諸聖堂已有中學、小學及幼稚園各一所,為西九龍教區歷史最悠久之聖公會教堂。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QJiOHdTyIY/hqdefault.jpg)
蜑民 在 年初二非遺深圳南澳蜑民一天成龍原來有段「古」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在國際大都市深圳,保留着不少特別的傳統新年習俗大鵬新區南澳的 蜑民 「一天龍」,就是其中之一蜑家漁民以船為家,終年生活在水上,每年正月初二卻會 ... ... <看更多>
蜑民 在 #蜑民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explore #蜑民 at Facebook.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