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煥彰 - 守護國家寶藏
黃煥彰是2021年唯一獲頒台灣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者,是台灣知名的環境運動者,長期聚焦環境調查,以科學證據揭發環境污染,是安順戴奧辛、二仁溪廢五金、台南後壁鉻米、新豐海岸掩埋場等重大污染事件揭弊的重要推手,影響深遠。
[講座簡介]
1.檜木林的故事
2.泥岩惡地的故事
3.桃園藻礁的故事
[黃煥彰 講師經歷]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副教授
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理事長
以下摘自中央社:
黃煥彰認為,環境教育的教與學的場域必須在環境議題現場,學習的目標則必須對解決議題有幫助,因此他也長期投入台南社區大學環境教育課程,以「護生-守護生命」為核心軸線。
2011年,黃煥彰成立台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將土地污染調查由台南延伸到全台,從桃園石門水庫、桃園滲眉埤、新竹新豐台灣最毒的海岸線、台中焚化爐底渣、台南後壁鉻米、高雄大寮戴奧辛鴨等,都可見其小組的行動身影。他也長時間推動再利用管理辦法與廢清法修法,2016年12月30日立法院終於通過廢清法修正案。
報導:
揭發全球最高戴奧辛污染,黃煥彰追查環境毒害26年,對抗黑白永不妥協(上下游 楊語芸報導)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45020/
藻礁課程 在 桃園在地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黃小莫 - 消失中的台灣海洋之美
[講座簡介]
海洋旅遊記者黃小莫(黃佳琳)長年在採訪海洋報導時,總會聽到海邊居民、漁夫或學者們,感嘆著台灣海洋環境的轉變,魚變少了、變小了,海洋環境變差了,甚至有些人會擔憂,現在記錄下的海中影像,會不會是這些生物們的遺照?
黃小莫從一個怕水怕曬的都會女子,因為潛水改變人生視野,長期環游台灣海域,出海潛水、賞鯨,不僅看見台灣海洋美麗的生態,也看見海洋環境的變遷:環境開發造成海洋生物的生存危機,海洋廢棄物包圍台灣,以及離島觀光垃圾、廢水汙染、珊瑚白化等問題,著書《海洋台灣:大藍國土紀實》,讓人看見台灣海洋的美麗與哀愁。
然而,《海洋台灣:大藍國土紀實》報導了台灣許多海域、海岸,甚至還去了東沙,但卻漏了「藻礁」,為什麼?當天也可以一起聽她分享道來,在從事海洋保育推廣的過程中,她體會到,雖然看似在倡議環境保護、海洋保育,但其實最終處理的,都是「人」的問題。
[黃小莫 講師經歷]
旅遊作家、海洋記者
海洋保育推廣講師
海洋永續旅遊顧問
怕水、卻非常熱愛大海,喜歡旅行、愛台灣,因此洄游台灣各海岸、離島多年,寫下《海洋台灣:大藍國土紀實》一書。
擔任記者十餘年,現為自由工作者,遊歷足跡遍及歐美紐澳和亞洲各國,長期關注永續旅遊、潛水觀光、環境保護等,報導專欄遍布各大媒體,常上廣播、電視、網路節目等分享旅遊、海洋與環保,並常到公部門、企業、學校、書店、NGO等演講近百場,也是《與海共生的必修課:設計屬於你的愛海生活》線上課程講師。
2021觀光局優良觀光產業從業人員「熱心觀光產業工作人員獎」,環境保育「綠獎」第五屆評審。
藻礁課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知道嗎?六月是海洋的月份,而大海是孕育生命的源頭
在太平洋西南方、台灣以南的不遠處,有著一片科學家俗稱的「珊瑚大三角」(Coral Triangle),面積約六百萬平方公里,蘊藏著世界密度最高、最豐富的海洋生態,超過3,000種以上的珊瑚礁魚棲息在此,超過一億多人的生活依賴著這片海域。
珊瑚大三角範圍橫跨印尼、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索羅門群島和東帝汶
圖片來源:WWF 世界自然基金會
未知且神祕的大海
去年十月,一群科學家在澳洲大堡礁海下,發現約 500 公尺高、1.5 公里寬的巨大珊瑚,其高度甚至超過帝國大廈與艾菲爾鐵塔,為 120 年來首見。這令人興奮的消息告訴了我們,儘管海洋探測儀器日趨先進,我們對於海下世界仍所知不多。
為期 12 個月的探險活動中,科研人員於繪製大堡礁北部海床地圖時發現這座分離礁
圖片來源:美國施密特海洋研究所 Schmidt Ocean Institute
海中熱帶雨林與氣候變遷
生存範圍不到全球表面 1% 的珊瑚礁,又被稱作海中的熱帶雨林,是超過 1/4 海洋生物及約 4,000 種魚類的家。當颱風來臨時,珊瑚礁站在第一線作為抵擋風暴的屏障。如果珊瑚礁不健康,海中的魚、藻、微生物也就無法好好長大;如果珊瑚礁消失,海洋生物多樣性將面臨嚴重的衝擊。
海洋、氣候與人類的生活,就好像一個動態的環,在各種不同因素的作用之下,彼此牽動著彼此。
圖片來源: Francesco Ungaro from Pexels
今年五月高溫少雨、天氣炎熱,台灣好似一個蒸爐,熱烘烘的燒著,但你知道嗎?海洋能夠吸收的熱遠遠的超過大氣。科學家認為,因氣候變遷產生出來額外的熱有超過 90% 被海洋吸收,而極端氣候為海洋帶來了極大影響,也衝擊了台灣的珊瑚礁。
去年夏天,台灣發生史上最大規模的珊瑚白化事件,根據「台灣珊瑚白化觀測平台」公布的研究結果,珊瑚大白化估計損失 31%~40% 的珊瑚,背後原因與氣候變遷及海水升溫緊緊相關。
2020年後壁湖花園同潛點但非同地點與角度,珊瑚白化前(左圖) 與白化後 (右圖)
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珊瑚礁也需要健康檢查?
珊瑚礁也跟人一樣,若能夠定期進行體檢,便可及早瞭解海洋的關鍵狀況。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2009 年開啟珊瑚礁體檢行動,依據國際珊瑚礁體檢調查方法,號召各地的潛水志工,以公民科學家的形式與志工們,紀錄海下珊瑚礁的健康狀況。
珊瑚礁體檢就好似與海建立另一種關係
體檢前,志工必須參加行前訓練,科學指導員會教導志工如何佈線、下海後如何記錄指標性魚類、無脊椎動物、不同的底質類別以及珊瑚覆蓋率。
照片:科學指導員跟隨著參與珊瑚礁總體檢的志工們,隨時提供適當的協助。
照片來源: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珊瑚礁演化生態與遺傳研究室
延伸閱讀: 【三分鐘看懂體檢結果】
2009 年至 2021 年以來,共有超過千位志工參與。每年我們完成 22 個樣點地查,並將歷年數據公開。
珊瑚礁觀測數據的運用
長期的海下觀測,除了希望能夠瞭解海洋狀況,更同時透過生態調查、長期數據累積,將資料轉譯成可被接受的形式,提供可瞭解的資訊、可參與的活動、可加入的行動接觸更多人。此外,我們也運用數據成功阻擋台東美麗灣飯店開發案、更推動兩種台灣特有珊瑚列入保育。
照片:杉原海岸前 50 公尺處就有珍貴的珊瑚礁。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珊瑚礁演化生態與遺傳研究室提供
延伸閱讀:【解構美麗灣】
2014 年起至今,環資每年至少辦理 1 梯次生態潛水家 Eco-diver 培訓課程,邀請生態潛水教練授課,透過在 3 天 2 夜的行程,提高珊瑚礁體檢相關知識,並提供國際珊瑚礁體檢基金會所頒發的 Eco-diver 證照,持有此證照,可在印度太平洋地區加入其他與珊瑚礁體檢基金會相關組織的志工行動。
2020 年也辦理追逐珊瑚(Chasing Coral)放映會,共 120 人參與並邀請陳昭倫博士分享其於台灣珊瑚白化觀測平台的第一手觀察,同時介紹珊瑚礁白化成因與影響。
透過珊瑚礁體檢,在瞭解珊瑚礁與大海的健康狀況的同時,也可以透過數據資料反映海洋保育的成效。
海洋保育,真的有差!
2016 年 15 公頃的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公告為禁漁區,2017 年環資首次協同志工進行珊瑚礁體檢。長年在潮境保護區潛水的潛客表示,過去潮境保護區的珊瑚礁生長不佳,各類的大小魚類也不容易發現蹤跡。自從成立保育區後,海底生態明顯逐漸恢復生機,甚至發現稀有物種「龍女簪」的蹤影!
2021 年,珊瑚礁體檢步入第 12 個年頭,如果你也熱愛海洋、關心台灣珊瑚,邀請您支持我們進行珊瑚礁體檢,共同加入守護台灣海洋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