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戴安全帽,咬警、罵警妨害公務竟無罪?為甚麼?
https://tw.news.yahoo.com/%E5%95%A5%E7%B1%B3%EF%BC%81%E6%9C%AA%E6%88%B4%E5%AE%89%E5%85%A8%E5%B8%BD%E6%8B%92%E6%AA%A2%E5%92%AC%E4%BA%BA%E9%82%84%E8%AD%99%E8%AD%A6-%E7%94%B7%E5%88%A4%E7%84%A1%E7%BD%AA-230821026.html
據新聞即判決內容指出,警方兩位證人證稱,被告「因未戴安全帽」,「警察懷疑其有酒駕或為通緝犯便將其攔停」,但因「其車速緩慢,故告知沒有要開紅單」,「接近被告時,並無發現被告身上有酒氣或其他有喝酒的情狀,也沒有其他犯罪嫌疑。」
此時警察要查證被告身分時,被告表示要上樓拿證件,為警員所反對,且遭警員以身體擋住去路,因無法查證被告身分,所以警方欲依警察職權行使法規定,使用強制力將被告帶回勤務處所查證身分,被告情緒漸激動,且質疑警員查證其身分之依據,直至警員以手搭上被告左肩、手部後,被告始為劇烈之肢體反抗、咬人、謾罵等情。
這樣的情況為甚麼一審法院給予無罪呢?理由是甚麼?讓告狀俠用Q&A來為各位解答!
Q:警察在什麼樣的情況可以合法查證人民身分?
A:
一、大法官釋字535號解釋
舊法「警察勤務條例臨檢規定」中對於警察對於人民查證身分時,為影響、干預人民自由權的行使,已涉及有行為法的性質,法律明文規定做規範,以符合法治國家的法律保留原則,且應有其必要性與符合比例原則,而也因此催生了這次要討論的法律之一「警察職權行使法」。
二、警察可以合法查證人民身分的法源依據來自「警察職權行使法」與「行政罰法」。
警察職權行使法第6條:
1、合理懷疑其有犯罪之嫌疑或有犯罪之虞者。
2、有事實足認其對已發生之犯罪或即將發生之犯罪知情者。
3、有事實足認為防止其本人或他人生命、身體之具體危害,有查證其身分之必要者。
4、滯留於有事實足認有陰謀、預備、著手實施重大犯罪或有人犯藏匿之處所者。
5、滯留於應有停(居)留許可之處所,而無停(居)留許可者。
6、行經指定公共場所、路段及管制站者。
警察職權行使法第8條:
「警察對於已發生危害或依客觀合理判斷易生危害之交通工具」
行政罰法第34條:
「行政機關對『現行』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行為人」
上述情況都是屬於警察可以合法查證人民身分的情況。
而本次新聞中提到警方盤查被告的理由,是警職法中的合理懷疑有犯罪之嫌疑或有犯罪之虞者。
Q:警察於查證人民身分時,要告知人民法源依據嗎?
A:是的,如前述,警察對於人民的身分查證,是屬於干預、影響人民行動自由的一種,所以像是警察對你開紅單、攔檢等等,請你接受身分查證,都是須要告訴人民為甚麼要這樣行使他的職權,並不能甚麼都不告知直接行使職權,而如果警察未告知行使職權的目的、或是行使職權實際上於法無據,人民都是有拒絕的權利。
(如果有像是貓助理因為趕時間紅燈右轉或其他違規經驗的朋友們,應該有喚起你們的印象,警察都會問:「你剛剛是不是紅燈右轉?」、「這樣是違規」....等等等的情況,記得下次不要再犯嘿!)
Q:那為甚麼被告咬、謾罵警察了,地方法院會判決被告妨害公務無罪呢?
A:本次被告涉犯的起訴法條,是我國刑法妨害公務篇章第第135條第1項、與140條第1項,也就是妨害公務執行及職務強制罪與侮辱公務員、公署罪,而兩者之構成要件上皆有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
而依據地方法院判決認為:
警方當時證稱,「因為被告行車速度緩慢,認為沒有立即危害」,所以並沒有要依據交通道路安全管理條例做開罰,於此也就不符合行政罰法中對行為人查證身分的法源依據,又查閱錄影畫面與警方證稱後發現,「警方接近被告時並沒有酒氣,且客觀上也沒有其他犯罪嫌疑」,故地方法院認為警方當時要查證人民身分時,並沒有法源依據,自非合法依法執行職務,也就不符起訴法條中「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的構成要件,因而判決妨害公務部分無罪。
而網友另外提問既然不是執行職務時,那傷害、 辱罵警察為甚麼無罪?
這部分法院並沒有判決無罪,因傷害與公然侮辱為告訴乃論,如警方認為本案有涉及傷害或公然侮辱,可以另外提起告訴。
#各位如果有想了解的法律問題
#歡迎私訊粉絲專業喔
藏匿人犯構成要件 在 苗博雅 MiaoPoy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警察要求中年拖鞋阿伯出示身份證,錯了嗎?
先講結論:
除了很多先進已經講過無數次的犯罪嫌疑和比例原則等問題外,「依法指定的公共場所」藏有更大的玄機。台灣的警方是否濫用「指定」架空關於臨檢盤查的要件限制?各級民意代表應該要好好關切「整個城市都是我的指定區」的議題。
------------
根據保五隊長說法,警員盤查的原因是「李OO與友人從便利商店出來,巡邏員警發現兩人行動倉促,並且不斷斜眼瞄警方,李OO身穿拖鞋,其友人手提紙袋,於是心覺可疑」警察是依法盤查。
那我們就來研究研究,到底有沒有依法。
很久很久以前,警察執行臨檢盤查的依據是《警察勤務條例》。但這部條例在2001年被司法院大法官釋字535號啪啪啪地打臉,兩年內必須通盤檢討。於是,在2003年,《警察職權行使法》誕生了。
釋字535號的主旨,就是在談「臨檢」的問題。解釋文寫得很清楚:
「警察人員執行場所之臨檢勤務,應限於已發生危害或依客觀、合理判斷易生危害之處所、交通工具或公共場所為之,其中處所為私人居住之空間者,並應受住宅相同之保障;對人實施之臨檢則須以有相當理由足認其行為已構成或即將發生危害者為限,且均應遵守比例原則,不得逾越必要程度。臨檢進行前應對在場者告以實施之事由,並出示證件表明其為執行人員之身分。」
既然大法官都這樣講了,《警察職權行使法》對臨檢、盤查,也就有了相應的規定:
---------------------
警察職權行使法第6條
(第1項)
警察於公共場所或合法進入之場所,得對於下列各款之人查證其身分:
一、合理懷疑其有犯罪之嫌疑或有犯罪之虞者。
二、有事實足認其對已發生之犯罪或即將發生之犯罪知情者。
三、有事實足認為防止其本人或他人生命、身體之具體危害,有查證其身分之必要者。
四、滯留於有事實足認有陰謀、預備、著手實施重大犯罪或有人犯藏匿之處所者。
五、滯留於應有停(居)留許可之處所,而無停(居)留許可者。
六、行經指定公共場所、路段及管制站者。
(第2項)
前項第六款之指定,以防止犯罪,或處理重大公共安全或社會秩序事件而有必要者為限。其指定應由警察機關主管長官為之。
(第3項)
警察進入公眾得出入之場所,應於營業時間為之,並不得任意妨礙其營業
。
---------------------
條文看清楚,就可以發現,所謂「你在公共場所,警察就可以盤查你」的說法,是百分之百錯誤的。當你在公共場所時,還必須符合第1項一至六款其中「至少任一款」,才可以發動臨檢盤查。
李姓中年拖鞋阿伯和其友人紙袋阿伯,有沒有符合任何一款?
如果「行動倉促+看警察+穿拖鞋+提紙袋」就能構成一至三款,趕著從宿舍到教室參加考試的大學生,看了一眼路邊的警察,就都變成犯罪預備軍?
而台北轉運站也不是四、五款所謂有事實足認有人犯藏匿,或應有停留許可的處所。
嗯,隊長的褲子要被沖走了嗎?也不一定,還有最後一張王牌:第六款「行經指定公共場所、路段及管制站者」。
不過,所謂指定公共場所,也不是隨便講講就能指定的。依第6條第2項,所謂的「指定」,必須符合以下兩個條件:
1. 防止犯罪,或處理重大公共安全或社會秩序事件而有必要者
2. 由地區警察分局長或其相當職務以上長官指定
所以囉,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看警方能不能說明,台北轉運站是不是依法指定的公共場所?何時指定?由何人指定?
如果拿不出「依法指定」的依據,比賽就結束了。
若能拿出指定的依據,就再接著檢驗是否符合指定場所的「必要性」;以及執行勤務的比例原則(警察職權行使法第3條第1項)。
而我個人更有興趣的問題是,全台灣到底有多少警察職權行使法第6條1項6款所定的「指定公共場所」?
這麼多指定場所,為何沒有整理公告?如果沒有公告也沒有出示指定依據,民眾要怎麼分辨到底是依法指定還是違法唬爛?如果指定公共場所的範圍過大,豈不是架空警察職權行使法(整個台灣都是我的指定區)?有些臨時性或專案指定的地點或許是浮動的,但長期固定的「指定公共場所」呢?
指定公共場所,一次可以指定多大的範圍?北市警局長可以一口氣指定整個台北市嗎?一次指定的有效期是多久?可以一口氣指定一百年嗎?
公開透明不該只是口號。這次恰巧臨檢到未表明身份的客委會主委,又讓臨檢盤查成為議題,立委、議員們,也該好好檢視「指定場所」的巧門有無被濫用吧!
[註1]保五隊長說法: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009699
[註2]警察職權行使法第8條還有交通工具攔停。不過,拖鞋和紙袋阿伯並未駕駛交通工具,所以我們只看第6條。
藏匿人犯構成要件 在 刑法分則(Part22)_妨害名譽及信用罪、妨害秘密罪【心智圖 ... 的推薦與評價

柯文哲被竊聽?!三分鐘學會刑法妨害秘密罪的 構成要件 是什麼?什麼情況下才會構成呢?台北市政府有內鬼還是被裝設竊聽器呢? 羅文好公民. 羅文好公民. ... <看更多>
藏匿人犯構成要件 在 Re: [問題] 想請有關藏匿人犯罪的成立的問題- 看板LAW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andyhahaha (天線寶寶出來玩)》之銘言:
: 標題: [問題] 想請有關藏匿人犯罪的成立的問題
: 時間: Thu Nov 10 18:13:31 2016
:
: 各位前輩大家好
: 小弟有個稍嫌基本的問題想請教
: 請大家幫忙解惑一下,感謝
:
: 案例事實大概如下:
: A因犯罪遭檢察官起訴
: 而從犯罪事實中,可顯見A與不知名的B
: 基於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成立共同正犯
: 而於偵訊中,A拒絕透露B之真實身分
: 請問此種情形,A是否該當刑法164條的藏匿人犯罪?
:
: 也就是:共同正犯拒絕透露其他共犯的身分,是否成立藏匿人犯罪?
:
: 懇請大家解惑,感謝!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0.14.12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LAW/M.1478772814.A.D3F.html
上面推文恕刪,因為意見相同,故先以小弟自己的部分回覆。
: ※ 編輯: andyhahaha (42.70.14.12), 11/10/2016 22:35:28
: → tentaikanso: 隱匿是要「積極行為」,消極不陳述不算。 11/11 01:15
: 「藏匿」需要積極行為,但「使之隱避」積極或消極都算啊
先從實體法來說。
刑法第164條第1項:
「藏匿犯人或依法逮捕拘禁之脫逃人或使之隱避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我手上的教科書(黃仲夫,簡明刑法分則,第三版,第162頁):
「所謂『藏匿』,指自己藏匿人犯,使搜查者不能發現,或難於發現之謂。
所謂『隱避』,指藏匿以外,使人犯隱蔽逃避之方法而言。」
又最高法院24年上字第3518號刑事判例要旨:
「使犯人隱避罪以明知其為犯人而使之隱避為條件,所謂使之隱避,必須有
指使或風示隱避之意旨始屬相當,若對其是否確為犯人尚在疑似之間,因
不注意其行動,致被乘機隱避者,尚不能繩以使犯人隱避之罪。」
顯然使之隱避必須要有令犯人隱避的行為。
更別說自一般中文語句結構而言,「使之XX」是祈使句,
有命令、祈求的涵義,很難想像是以不作為達成。
想請問使之隱避不論作為或不作均屬之的根據何在?
而且,無論是何種行為,討論其刑法評價時,
必須注意其不法性,若行為係基於法律賦予之權利,
自非刑法所要拘束的犯罪行為。
: → tentaikanso: 先不說共同正犯很難想像不併案審理,就算真的是兩案 11/11 01:18
: 102 年度台上字第 3990 號
: 「具有共犯關係之共同被告(下稱共犯被告)在本質上兼具被告與證人雙重身
: 分,偵查中檢察官以被告身分訊問共犯被告,就我國法制而言,固無令其具
: 結陳述之問題,但當共犯被告陳述之內容,涉及另一共犯犯罪時,就該另一
: 共犯而言,其證人之地位已然形成。此際,檢察官為調查另一共犯犯罪情形
: 及蒐集證據之必要,即應將該共犯被告改列為證人訊問,並應踐行告知證人
: 得拒絕證言之相關程序權,使其具結陳述,其之陳述始符合刑事訴訟法第一
: 百五十九條之一第二項所定得為證據之傳聞例外。」
:
: 刑事訴訟法287-2條
: 法院就被告本人之案件調查共同被告時,該共同被告準用有關人證之規定。
共同被告在他被告的案件中屬證人地位,
這從釋字582號公布之後就是如此,也是實務學界通說,無須多言。
: → tentaikanso: ,證人仍然擁有避免被訴追的拒絕證言權。 11/11 01:19
: 假設A是就犯罪事實證言,自然可能有不自證己罪的問題
: 但是指出身分不會有這個問題吧?
: 例如:A、B、C、D結夥搶劫
: 逃逸時A倒楣被以現行犯遭逮,BCD都逃走
: 此時若A拒不供述BCD之真實身分
: 不是就屬刑法164條的「使之隱避」嗎?
使之隱避必須要指使或風示犯人隱蔽逃避,已如前述。
單純不陳述共犯身分,並不屬之。
:
: 此外,刑訴180條有關拒絕證言的規定:
:
: 證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拒絕證言:
: 一、現為或曾為被告或自訴人之配偶、直系血親、三親等內之旁系血親、
: 二親等內之姻親或家長、家屬者。
: 二、與被告或自訴人訂有婚約者。
: 三、現為或曾為被告或自訴人之法定代理人或現由或曾由被告或自訴人為
: 其法定代理人者。
: 對於共同被告或自訴人中一人或數人有前項關係,而就僅關於他共同被告
: 或他共同自訴人之事項為證人者,不得拒絕證言。
:
: 也明定了被告就他共同被告事項為證人者,不得拒絕證言啊
你對刑訴法第180條第2項的理解不正確。
該項規定是指,在一個共同被告案件中,
證人若與被告中一人或數人有前項的關係,
只能就該有關係人部分拒絕證言,而不得對其他共同被告拒絕。
例如A、B、C、D為共同被告,證人甲與A、B為親兄弟,
則甲可以就A、B部分拒絕證言,但就C、D部分不得拒絕。
刑訴法從來沒有規定「被告就他共同被告為證人者,不得拒絕證言」。
: ※ 編輯: andyhahaha (42.70.14.12), 11/11/2016 06:08:30
: 推 KKyosuke: …你爽就好。 11/11 06:30
: 呃....K大,我是很認真的在問耶...
: 我從來沒有看過因為這樣而判刑的,所以我想一定有理由
: 可是沒找到任何相關論述
:
: 證人的確可以因不自證己罪而拒絕證言
: 但供述其他共犯身分的例子,並未涉及犯罪的構成要件,應該不會有不自證己罪的問題
:
: 而且隱匿人犯不是積極或消極行為都算嗎?
:
: 大家都這樣講,但我看不出我自己的盲點在哪啊Orz
: ※ 編輯: andyhahaha (1.171.196.107), 11/11/2016 08:49:52
: → a9301040: 上面就有人說單純沉默不構成隱蔽了... 11/11 09:23
: → a9301040: 如果你的見解可以通,以後檢警都不用辦案 11/11 09:24
: 推 TheMidnight: 你的刑訴只有180條?181呢? 11/11 11:35
感謝TheMidnight前輩,
我所指的拒絕證言權規範是指刑訴法第181條:
「證人恐因陳述致自己或與其有前條第一項關係之人受刑事追訴或處罰者,
得拒絕證言。」
本條規定為證人為避免據實陳述而使得有關自己或有關係之人之犯罪亦受訴追,
侵害其本身作為被告之緘默權保障,
或是避免與刑訴法第180條規定矛盾而設。
故共同被告就他共同被告為證人,
只要是關乎自己犯罪事實的部分,仍然可以拒絕證言。
而他共同被告之身分,亦屬有關自己犯罪事實之一部,自然可以拒絕證言。
所以縱認使之隱避亦含消極不作為之情形,
但拒絕證言權屬合法權利之行使,不具有不法性,
亦不會該當刑法第164條第1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0.245.21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LAW/M.1478846742.A.0FA.html
※ 編輯: tentaikanso (36.230.245.210), 11/11/2016 14:46:32
※ 編輯: tentaikanso (36.230.245.210), 11/11/2016 14:50:00
※ 編輯: tentaikanso (36.230.245.210), 11/11/2016 14:53:4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