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不停學
🏎第八屆視覺創作期中報告評審藝術家線上到齊
🔍期待天馬行空的實驗精神,成功或失敗都無所謂的勇氣
🔍直覺若是創作者的特質,不見得要改變,但應有自覺
🔍尺寸與結構上的變化如何能夠「藝術性」高於「工藝性」
🔍數據進階為藝術命題的創作
🔍思考藉由構圖、視點展現出不同觀察者的位置
🔍試問你的特殊性與不可取代性為何
🔍內在的難處遠高於外在的限制
🔍在通透與窒息之間可做更巧妙的安排增加作品的豐富層次
🔍文化符號若移除是否背離原想表達的在地性
🔍創作意圖與表達方式落差拉近
🔍創作與攝影拉開距離凝結個人思維
🔍「文件」觀念思考「裝置」實質的視覺展現相互扣合達到思考
🔍要放大膽去面對山與景與作品的對話及其表現
🌻7/3(六)第八屆鴻梅新人獎視覺創作期中報告線上會議,感謝蕭瓊瑞教授、薛保瑕教授、謝鴻均教授、陳貺怡教授及張乃文副教授撥冗提攜與指點,聽取得獎者這半年來的創作執行與後半年的創作計畫後,問答方式梳理青年藝術家創作思維,循循善誘理出清晰脈絡!
#鴻梅新人獎
#蕭瓊瑞
#薛保瑕
#陳貺怡
#謝鴻均
#張乃文
#戴飴霏
#徐睿志
#鄧聖薷
#楊奕軒
#黃舜廷
#防疫不妨藝
薛保瑕作品 在 財團法人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鴻梅推藝文 ► 臺北【藝/牆之佮】
《藝/牆之佮》是白石畫廊今年春天舉辦的四週年慶展,對於一座定位日本的國際畫廊,除持續引介國外藝術家之外,亦展示了其收藏、策展脈絡與臺彎當代藝術鏈結的里程碑。本次展覽策展人石瑞仁錨定1980年代的臺灣當代藝術,將史觀座落在80年代商業藝文空間、藝文機構等應運而生,紛紛探索定位之際,企圖捕捉80年代的當代藝術新象,展覽遂邀請了18位先後在藝術空間亮相的藝術家,
展覽空間中提出「極素顏」與「超美白」,象徵了西方藝術所指的「白盒子」(White Cube)空間,意即以去脈絡化的空間語境,強調烘托作品的表現性和純粹性,策展人邀集的18位藝術家出身不同世代,各自擅長相異媒材,在空間應用上的「相同」展現其原創性的「相異」。然而,不同國家的當代藝術現象,其興盛的背景皆是各異,有的以學院標榜,如二戰後美國的黑山學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與激浪派(FLUXUS)的誕生,最知名的便是1980年代末期,在英國崛起的「英國年輕藝術家」(YBA,Young British Artist),起初以破舊倉庫作為出道地點,在畫廊主查爾斯.薩奇的支持下,捧紅了一個世代的明星藝術家,如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崔西.艾敏(Tracy Emin)、瑞秋.懷特雷(Rachel Whiteread)和一票倫敦金匠學院畢業的青年學生。
回望臺灣的1980年,「畫廊」卻是在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中蔚為關鍵,在官方長期忽略美術館建設與發展之時,民間的畫廊能量活絡且領銜了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故此,《藝/牆之佮》切入的時代觀與擇選的參展藝術家,恰好拼湊了迸發、萌芽的臺灣當代藝術輪廓。
展出藝術家 Exhibiting Artists:
江賢⼆、陳張莉、莊普、⿈銘哲、黎志⽂、盧明德、賴純純、蘇旺伸、薛保瑕、葉⼦奇、李明則、鄭麗雲、林鴻⽂、袁廣鳴、侯⽟書、彭弘智、紀嘉華、姚瑞中
✍推薦者
賴志婷|第八屆鴻梅新人獎藝評組得獎者、2021鴻梅年度特約藝評人
【藝/牆之佮】
展覽日期|2021/03/27(二)–05/16(日)
展覽地點|白石畫廊
展覽地址|114臺北市內湖區基湖路1號1樓
展覽時間|週二 - 週日 11:00 – 19:00
展覽網址|https://pse.is/3bcbg5
薛保瑕作品 在 財團法人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鴻梅新人獎🏆第七屆期末報告🏆第八屆頒獎💝鴻梅家族聚會
#大膽創作吧鼓勵更多嘗試與冒險
#歡迎10位青年藝術家加入鴻梅家族
#齊聚暖心年度聚會交流勉勵藝術前進
#交換禮物亮點是評審老師現地創作
12/12上午第七屆期末報告,感謝蕭瓊瑞教授、薛保瑕教授、謝鴻均教授、陳貺怡教授及張乃文教授一早趕車到場,幫助青年藝術家梳理創作思維,有鼓勵、有提醒、有點破、有期許,珍貴的指引讓大家方向更清晰!
🔍創作強化來自文本的連結
🔍引用所承載意義如何交織完整意涵
🔍發展二面可以觀看作品有新的進展與嘗試是好的
🔍繪畫到複媒須考慮媒介特性
🔍創作要經過多做去確認想傳達
收穫滿滿會議後大家齊聚鴻梅年度團聚會,由舊城散步開始,工藝櫥窗店長林文萱陶藝家帶我們看見推動「工藝生活化」的投入! 鴻梅基金會/鴻梅文創陳添順董事長帶我們走訪大同108、新州屋、影博館,感受以地方創生為使命的耕耘與投注!
在溫馨氣氛中頒發第八屆得獎者獎狀,歡迎加入鴻梅大家族!聚會中還進行了有趣的交換禮物活動,在大家互贈拆看精心準備的暖心禮物和瞎禮物的歡樂聲中,渡過了美好的夜晚❤
期待明年大家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