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何要重金贖回蔡文姬
我見網上不少文章在探討,作為喜愛「人妻」的曹操接回蔡文姬,為何要讓她同董祀成婚,並未佔為已有而討論得熱火朝天。其實,如果你了解曹操,知道當時的情景,是很容易得出答案的,並不存在所謂揭秘一類高深的課題。
-----
亂世佳人苦,腸斷付胡笳
大漠,孤煙直,茫茫戈壁;琵琶,馬頭琴,秋草飛黃。叮咚地駱駝鈴聲,清脆而又單調,落日深處行進着地一隊駝隊,在隱隱地《陽關三疊》聲中,向着關內依然執着地移動著。荒涼的邊塞上,那遠處依稀可辨的烽火台,在半簾彎月的映照下佇立的身影,顯得格外地孤獨……
文姬歸漢,一個淒美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被頌詠了千年。這淒,說的是蔡文姬悲情的身世,懷骨肉生死離別之痛,在漫漫長路上跋涉;這美,說的是蔡文姬終於結束顛沛流離,異域邊塞,帶着希望,一步步地向着故鄉逶迤而來,這個中滋味,怕只有這文姬心中才知道。
蔡文姬,名琰,漢末女詩人,河南杞縣人,出身名門望族。自小受過良好教育,博學多才,通曉音律。初嫁河東衛仲道,不久丈夫病死,回到娘家。東漢戰亂之時,遭董卓部將俘虜,獻給匈奴的左賢王。後被曹操重金贖回,再嫁董祀為妻,並完成《續漢書》的寫作。
其父蔡邕是東漢文學家、書法家,通曉經史、音律、天文,曾仕董卓。董卓被殺後,他也受牽連,被那設連環計讓呂布殺死董卓的王允投入獄中,最後迫害致死。
不得不說,這蔡文姬實在是個苦命之人,她美貌且才華橫溢,精通音律,是結結實實的大才女一枚。但在東漢那亂世之時,女人的命運是自已無法掌握的,尤其是對美麗的女人來說更是如此。
蔡文姬最初是嫁與河東衛氏家族的衛仲道,可丈夫早亡,她被看作克夫之人而遭到婆婆怨恨,在衛家無以立足,遂回娘家守寡,但及至父親蔡邕死後,孤寂如草,百般地不順。在董卓之亂時,北方的匈奴趁機南下劫掠,蔡文姬在戰亂中被亂兵擄走,獻給了當時匈奴的左賢王,在大漠荒原生活了12年,並生育了兩個兒子。
曹操北征烏桓後完成霸業,匈奴單于劉豹畏懼曹操勢大,主動派人請和。曹操說起蔡文姬被匈奴擄掠一事。劉豹嚇得趕忙通知左賢王,讓蔡文姬回歸漢朝,於是便出現文中開頭的一幕。
曹操原本是蔡邕的學生,當他得知小師妹「沒入」匈奴後,很是自責,趁着匈奴請和之時,提出此事,匈奴自是不敢回絕,何況曹操還是派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贖回,對此,也給足了匈奴的面子。
我見網上不少文章在探討,作為喜愛「人妻」的曹操接回蔡文姬,為何要讓她同董祀成婚,並未佔為已有而討論得熱火朝天。其實,如果你了解曹操,知道當時的情景,是很容易得出答案的,並不存在所謂揭秘一類高深的課題。
雖說蔡文姬可以說是曹操的小師妹,但其實並沒有史料證明曹操一定就是蔡邕的弟子,只是有記載說曹操經常去拜訪蔡邕,探討詩文,當然,作為文學大家的曹操對蔡邕是十分尊重的,執師之禮也是很自然的,所以我認為,二人應該是那種亦師亦友的關係。
在這樣一種關係下,曹操結識蔡文姬當然是很自然之事,他肯定對蔡文姬的文采是相當了解的,所以,當他聽說其在匈奴之事後,伸出援手接其回家,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這曹大丞相喜歡「人妻」是盡人皆知,估計除了丁夫人外,其它皆是二婚之婦。在宛城同張繡的老嬸嬸鬼混時還差點送了性命,子侄皆亡,弄得來丁夫人要同其拼命。更讓曹操心痛的是失去了最心愛的大將典韋,這些都是曹操刻骨銘心的慘痛之事。
蔡文姬的美麗當是無疑的,不然那些亂兵在一大堆擄來的女人中,會看出她的美麗而將其獻於左賢王。但當曹操要將其接回時,蔡文姬年已三十有五,大漠的風沙同歲月一起,將她昔日的豔顏沖刷得是早已不在。所以,對美豔不管不顧的曹操接其回來的初衷,絕對不會是以獵豔為目的。
曹操的目的只有一個,要對得起老師蔡邕,要對得起蔡文姬的文才,更是可憐這小師妹的命運多舛。有些人為了吸睛,說什麼曹操同蔡文姬是青梅竹馬,舊情難忘,這些都是信口開河,胡說八道,嚴重鄙視之。
蔡文姬的歸漢對她本人來說,也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她原本在匈奴的地位就不高,僅僅是左賢王的一個妾而不是妻,因為如果是妻就必定有封號,匈奴叫作「閼氏」,這蔡文姬並無此尊號,所以她只是眾多小老婆中的一個。
更為嚴重的是,按匈奴「烝報」習俗,一旦丈夫故亡,蔡文姬則必須歸於左賢王的嫡子,這對深喑漢家禮儀,才學傍身的她來說,那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她只能選擇回歸。但她畢竟同左賢王生有兩個兒子,當她要離開時,兒子是帶不走的,她又只能孤身歸漢。
這對一個母親來說,那可謂是割肉之痛,何況她知道,這一走就是生離死別,從此天各一方,再無相見之期。但回歸大漢又是她的宿願,於是,她只能接受現實,一步三回頭地踏上了歸程。
秋草枯黃,大漠悲雁,琵琶冷咽,胡笳聲起。就著那滿目的淒涼,忍住內心斷腸的心傷,蔡文姬呤出了千古悲歌《胡笳十八拍》。
「不謂殘生兮卻得旋歸,撫抱胡兒兮注下沾衣。漢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兒號兮誰得知?與我生死兮逢此時,愁為子兮日無光輝,焉得羽翼兮將汝歸。一步一遠兮足難移,魂消影絕兮恩愛遺。十有三拍兮弦急調悲,肝腸攪刺兮人莫我知。」
這是一首令人落淚的長篇詩作,上述僅是其中之一拍。表達的是別子歸漢路上的思子之情,一詠三歎,讀來腸斷。
明朝人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說:「東京風格頹下,蔡文姬才氣英英。讀《胡笳吟》,可令驚蓬坐振,沙礫自飛,真是激烈人懷抱。郭沫若稱道為「自屈原《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詩」。
這《胡笳十八拍》被後人譜成18首歌曲,是我國古樂府琴曲中的著名聲樂套曲,以其委婉悲傷,撕裂肝腸而位列中國古代十大經典名曲。唐代詩人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詩中寫道:「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
蔡文姬歸來後,曹操關照有加,並自以為是地給她找了個夫婿,時任屯田都尉的董祀。但作為名士的董小鮮肉實在是不喜歡這兩作人婦,青春不在的蔡文姬,但畏於曹操的權勢,只得隱忍而受,於是對蔡文姬是作「冷暴力」處之。
悲催的蔡文姬對此也無良策,只能得過且過地苦捱時日,但一個偶然的機遇卻打破這看似平靜,實則悲哀的現狀。
這董祀不知道因何事犯下死罪,當處斬令發出之時,蔡文姬披頭垢面地出現在曹操大宴賓客的大堂上,大冷天光著腳替丈夫求情免其一死。後漢書形容蔡文姬:「蓬首徒行,叩頭請罪,音辭清辨,旨甚酸哀,眾皆為改容」。 曹操看在她的面子上,赦免了董祀。
經此一劫,董祀對蔡文姬敬重有加,從此接受了她。至於後來是如何一樁情景,蔡文姬是否從此就過上了幸福的日子,史無記載,對此就不敢亂猜測了。
據說後來夫妻二人選擇了隱居,所以之後的蔡文姬就再也沒有出現在人們的視線裏。但她有個女兒卻是嫁給了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由此推測,過得還算是不差吧。
有一件小事可以說明這蔡文姬的才情,在一次交談當中,曹操表示他當時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表示,父親所收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但是自己能背出400篇。蔡文姬:被曹操重金贖回的小師妹
曹操大喜說道:「今當使十吏就夫人寫之」。蔡文姬曰:「妾聞男女之別,禮不親授。乞給紙筆,真草唯命。於是繕書送之,文無遺誤。」也就是說,她憑著記憶寫出了四百本書,可見其才情了得。此事非風聞,乃見於正史。
至於風聞之事倒也有一樁,現一併錄下,就教於方家。說的是蔡文姬的書法造詣非常之高,深得其父蔡邕真傳。後為她將此技藝之精髓傳與一鐘姓之人,而鐘又傳給一位叫魏夫人的書法高人,而這魏夫人有一弟子,乃中國書法界巔峰神人王羲之。只是俺不知道其真實性能有多大。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蔡文姬 #曹操 #胡笳十八拍 #匈奴 #東漢
蔡 邕 之死 在 英雄故事 HeroStor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黃絹幼婦,外孫虀臼。」說到這八個字,通常我們都會想起楊修跟他的解答:絕妙好辭。
經常都會忘記,這道曹操也要想上三十里路才能解答的謎題,是蔡邕所設下的。
蔡邕,一個在董卓死後,唯一在王允面前流露出哀悼之情的士人,也是原本應該成就《後漢書》的才子,對范瞱來說,蔡邕列傳必然相當特別。
史前文話 的「新漢演義」▶ https://tinyurl.com/yxmt44sp
蔡 邕 之死 在 兩個太陽的台灣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949年後被中共處決242國民黨抗日高級將領及資本家。1951年公私合營及地主全數企業、土地收歸國有,資本家及地主一律處決。
注:我會發這資料是告訴台灣人,共產黨本性永遠都不會變,匪就是匪,跟匪合作的人將來死的很慘。例如:蔡衍明.....聯電....等。
1949 年新中國成立後,進行了一場鎮壓反革命的運動,但是在這場鎮反運動中,國民黨軍在解放戰爭期間起義、投誠、被俘;退 役返鄉,閑居或從商的高級將領絕大部分遭到槍殺、關押,他們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孩子都不同程度地收到株連。這 些被殺的242名民國高級將領中,其中上將與辛亥元老5名、中將 78 名、少將159名。
這被殺的242國民黨高級將領,他們中幾乎全部參加了八年抗日戰爭,其中不少高級將領都是抗日名將,民族英雄。
同時期被關押1062名曰本戰犯中,1017名分批釋放,只有40名罪行嚴重的分別判處8—20年有期徒刑,沒有一個判死刑。」
上將與辛亥元老
1、何海清辛亥革命元勳(1875-1950)上將 1950年處死。
2、宋鶴庚辛亥革命元勳(1883-1952)上將。1952年死刑。
3、夏之時辛亥革命元勳(1887-1950)1950年槍決。
4、鄧玉麟辛亥革命元勳(1881-1951)1950年被處決
中將
1、糜藕池(1897-1951)中將。1951年7月在鎮反中被處決。
2、謝崇階(1904-1951)中將,1951年9月10日在四川樂山被處決。
3、彭曠高(1902-1951)中將。1937年9月任第15集團軍總部少將高參,旋任第54軍參謀長,參加淞滬會戰,1938年秋任陸軍通信兵學校教育處長,1939年任西南游擊訓練班教務處長,1943年春任第29集團軍參謀長,參加常德會戰,1951年9月26日處決。
4、崔世昌(1900-1953)中將。1939年任第1戰區司令長官部少將高參,1942年任第14集團軍中將參謀長,1944年7月任第5戰區副參謀長,1953年12月7日在河北涿縣被處決。
5、倪弼(1894-1958)中將。江蘇江都人。1938年任第3戰區軍法執行監,1941年冬調任軍事委員會中將參議 1958年7月31日以反革命罪在江西贛州被處決
6、曹勖(1901-1951)中將。1938年任第98軍193師副師長,參加武漢會戰,1939年5月任第6戰區鄂中游擊第7縱隊司令,1951年在湖北京山被處決,
7、趙世玲(1905-1949)中將。1938年任山西青年決死隊第3縱隊游擊9團團長,1939年任山西青年決死隊第3縱隊197旅旅長,1940年任第2戰區第2游擊縱隊司令,同年秋任第43軍70師師長,1941年5月參加晉南會戰,12月任第43軍中將軍長,1949年處決。
8、周址(1890-1953)中將。於1938年任廣東軍管區司令部兵役處長。1940年第十二集團軍參謀長。1945年任陸軍總司令部第十二兵站分監。在此期間,在對日軍的多次會戰中出力甚大。1953年死刑。
9、林伯民(1866-1952)中將。1952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10、田西原(1900-1951)中將。1937年冬任第5戰區第3路游擊司令,1938年陸軍大學教官,同年秋任第37軍參謀長,後任第37軍副軍長,1939年任第15集團軍參謀長,1940年秋任第1戰區司令長官部高參兼乾訓團教官,1941年任第39集團軍參謀長,1943年任軍令部中將參議兼陸軍大學高級教官,1951年4月27日在湖北保康被處決。
11、李強(1905-1952)中將,1939年任軍政部第24補訓處少將處長,1940年4月任新編第2軍暫編16師師長,1941年任第29軍暫編16師師長,1942年3月任第29軍中將副軍長,1943年任暫編第15軍副軍長兼鎮平師管區司令,1952年4月14日在遂川被處決。
12、馬守援(1899-1951)中將,1951年處決,
13、劉晴初(1894-1951)中將,1938年參與第一次長沙會戰。1951年處決。
14、潘峰名別字目屏,中將,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一三五旅團長、旅長。1939年改任第一一三師師長,第五十一軍副軍長、代軍長,第五戰區前方指揮部副主任。參加徐州會戰、魯南會戰諸役。1950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15、宋士台,抗日將領國軍中將,第66軍160師師長,7戰區少將高參;1953年被槍決。
16、金亦吾(1904-1951)中將,1951年處決。
17、武庭麟(18921952)中將。抗戰爆發後參加忻口會戰,1939年10月任第15軍軍長,曾參加豫中會戰、豫西鄂北會戰,1952年在河南洛陽被處決。
18、歐陽珍(1892-1950)中將。1950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19、陳光中(18971949)中將。號德隆,字桂山,湖南邵陽人。1937年6月任中將,抗戰爆發後參加淞滬會戰,1949年在湖南邵陽被處決。
20、陳宏謨(1906-1952)中將。,1938年7月任軍事委員會駐第18集團軍少將參謀,1952年被判處死刑。
21、陳春霖(19011951)中將。1951年11月9日在鎮反中被處決。
22、羅賢達(1905-1950)中將。1938年10月任第18軍11師31旅62團團長,1939年3月任第18軍11師31團上校團長,1940年參加棗宜會戰,1941年9月任第18軍11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1943年12月任第86軍67師少將師長,1945年6月任第66軍13師師長,1950年11月擊斃。
23、戴炳南(1905-1949)中將。號瞻衡,山東即墨人,抗戰爆發後參加娘子關抗戰,1938年任第30軍31師91旅181團團長,參加徐州會戰,1941年4月入中央訓練團受訓,1943年6月任第30軍30師少將副師長1949年判處死刑。
24、周磐(1893-1952)中將。1952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25、黃鎮中(18981950)中將。1938年4月任第3戰區獨立第33旅旅長,1941年秋任第3戰區司令長官部中將參議,旋赴中央訓練團受訓,1950年1月26日在江西寧都被處決。
26、徐經濟(1897-1951)中將。抗戰爆發後任陝西抗日義勇軍第1縱隊副司令,1938年6月任陝西省防空司令部少將副司令兼參謀長,1951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27、夏炯(1897-1950)中將。字鬥樞,四川溫江人。抗戰爆發後參加淞滬會戰,1937年10月任第20軍副軍長,1939年1月兼任第20軍133師師長,參加南昌會戰、第1次長沙會戰,1941年參加第2、3次長沙會戰,1943年參加鄂西會戰、常德會戰,1950年被處決。
28、胡棟成(1901-1950)中將。又名棟臣,號立中,廣西修仁人。黃埔軍校第1期、1938年任第93軍少將參謀長,1939年參加冬季攻勢作戰,1942年12月任第93軍副軍長,1944年參加桂柳會戰,1945年1月兼任新編8師師長,4月任第46軍副軍長,1950年1月被處決。
29、柏輝章(1901-1952)中將。號建儒,貴州遵義人。抗戰爆發後參加淞滬會戰、武漢會戰,1939年3月參加南昌會戰,7月任第4軍副軍長兼102師師長,9月參加第1次長沙會戰,1943年5月兼任贛南師管區司令,1944年調任第88軍副軍長,。1952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30、鐘祖培(1890-1951)中將,1951年2月27日在桂林被槍決。
31、高倬之(1903-1952)中將。號昭漢,山西天鎮人。抗戰爆發後參加忻口會戰,1938年在綏南參加抗戰,後任第35軍73師參謀長,1940年3月任第23軍73師少將師長,1943年12月任第34軍軍長,1952年12月在太原被處決。
32、黃祖塤(1900-1951)中將。抗戰爆發後任第17軍21師副師長,參加忻口會戰,1938年11月任第27軍46師師長,1939年參加冬季攻勢作戰,1941年參加晉南會戰,1942年1月任第27軍副軍長,1943年4月改任第76軍副軍長,1951年9月在重慶被處決。
33、黃質勝(1882-1951)中將。字佚文,廣西靈山人。1938年末任靈山縣抗日自衛統率委員會主任委員,1939年11月任廣東南路第3游擊區司令,1951年11月12日在靈山被處決。
34、宋天才(18801951)中將。1951年7月22日在嵩縣被處決。
35、李本一(1903-1951)中將。1951年3月5日在合肥被處決。
36、李繼龍(1898-1955)中將。1955年處決。
37、李楚瀛(1905-1950)中將。抗戰爆發後在津浦路阻擊日軍,1938年參加武漢會戰,戰後升任第85軍23師師長,1940年11月任第85軍軍長,1943年1月任第15集團軍中將副總司令,10月改任第31集團軍副總司令,先後參加隨棗、豫南、豫中會戰,1950年11月14日在廣東韶關被處決。
38、楊垕(1894-1953)中將。1950 處決。
39、楊永清(1886-1950)中將。1950年處決。
40、何大熙(19041951)中將。1951年在肅反中被處決。
41、張卓(1891-1951)中將。1939年兼任遵義警備司令,1942年4月任第1軍中將軍長兼任渭潼警備司令部司令,1944年參加豫中會戰,1945年1月任第29集團軍副總司,1951年被處決。
42、楊清海(1916-1951)中將。1951年8月正法。
43、張乃葳(1891-1950)中將。1937年8月,張率部參加淞滬會戰,扼守吳淞。三萬士卒傷亡殆盡,張之左耳亦因之失聰。後改任第一戰區預備軍總參謀長兼陝南師管區司令,1950年3月被成都市軍管會處決。
44、張佔魁(1897-1954)中將。號偉勳,河南上蔡人。抗戰爆發後在平漢路北段參加抗戰,1941年5月任騎兵第3軍騎兵9師師長,1943年6月任第36軍中將副軍長,並兼任資簡師管區司令,1945年任第1戰區司令長官部中將高參,1954年在河南上蔡被處決。
45、張國勳(1894-1951)中將。貴州綏陽人。1939年任第92軍82師246旅少將旅長,後任第6戰區司令司令長官部少將高參兼第26集團軍聯絡主任,1951年被處決。
46、余安民(18891950)中將。四川崇慶人。1938年調任四川省第8區(酉陽)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1940年秋任川康綏靖公署中將高參,1950年12月被處決。
47、張經武(1909-1955)中將。原名整軍,湖北宜城人。1942年5月任第5戰區司令長官部少將高參,6月任暫編1師副師長,1953年被判處死刑。
48、陸蔭楫(1888-1951)中將。號西川,貴州盤縣人。1939年1月任第16集團軍少將參謀長,1941年任第21集團軍參謀長,1944年任軍訓部總務廳中將廳長,1951年在貴州被處決。
49、習自強(1894-1952)中將。1937年任國民政府憲政委員會研究委員,同年任立法委員,1945年10月任雲南省政府顧問,1952年7月6日在麗江被處決。
50、王春暉(1900-1950)中將。湖南湘鄉人。1937年任軍事委員會運輸統制局巡警總隊總隊長,1938年3月任忠義救國軍教導2團團長,1940年任忠義救國軍第1團團長,1944年任忠義救國軍少將副總指揮,1950年4月6日被處決。
51、王繼祥(1904-1950)中將。1938年任駐閩綏靖公署新編20師少將師長,1939年初任第100軍80師師長,1940年7月任軍政部第1補訓處處長,抗戰勝利後任暫編獨立第13總隊總隊長,1950年再次被捕後處決。
53、鄧子超(1899-1951)中將。1951年1月被處決。
54、甘芳(1895-1951)中將。1951年3月9日在鎮反中被處決。
55、石毓靈(1890-1951)中將。1937年任湖北省第3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1939年兼任第5戰區第1游擊縱隊司令,同年11月任鄂豫邊區抗敵工作委員會主任兼鄂中抗日游擊總指揮部總指揮,1951年12月26日在黃安被判處死刑。
56、田載龍(1894-1950)中將。1950年處決。
57、包善一(18771950)中將。1950年3月3日科右左旗被處決。
58、湯毅生(1905-1953)中將。1953年6月在鎮反中被處決。
59、劉進(1906-1950)中將。1938年第27軍45師師長,1940年任第27軍副軍長,1942年1月升任第27軍中將軍長,1943年初任第24集團軍副總司令,1950年初在武漢被處決。
60、劉召東(1905-1951)中將。字建中,湖南華容人。1938年初任第87軍少將高參兼199師參謀長,在安徽參加抗戰,同年秋任第20集團軍總部少將高參,1939年春任第20集團軍濱湖游擊總指揮部副總司令兼參謀長,1943年2月任第20集團軍少將參謀長,參加緬北對日反攻作戰,抗戰勝利後任軍政部中將參議,1951年5月9日被處決。
61、劉孟廉(?1950)中將1939年7月任中央軍校第7分校上校教官,1940年3月任第16軍109師327團團長,1942年9月調任第90軍28師副師長,1943年6月調任第96軍177師少將副師長,1950年被處決。
62、劉邦俊(1891-1950)中將。名存沈,號肇乾,四川簡陽人。1950年被俘獲後在簡陽被處決。
63、劉秉哲(1905-1950)中將。1939年底任第25軍52師師長,1940年兼任第3戰區第2游擊區副總指揮,1941年率部參與製造皖南事變,1943年任江南蘇皖邊區綏靖指揮部指揮官,1950年11月7日在蘇州因於關押中逃跑被處決。
64、劉培緒(1894-1954)中將。1954年在北平被處決。
65、危宿鐘(1888-1951)中將。1951年被處決。
66、阮齊(1902-1951)中將。1938年1月任湖北省政府保安處副處長,7月任湖北省政府保安處處長,1941年5月任第99軍197師師長,1943年任第86軍暫編32師師長,1951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67、顏仁毅(1892-1952)中將。1937年10月任第21集團軍中將高參,1938年11月任皖北行署主任兼第5戰區游擊第12縱隊司令,1952年3月被判處死刑。
68、廖卓如(1894-1951)中將。1951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69、廖士翹(1892-1951)中將。字卓如,江西修水人。1938年兼任鄱陽湖警備司令部司令,參加武漢會戰,1951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70、廖澤(1890-1952)中將,1952年被處決。
71、喻英奇(1907-1950年)中將,抗日戰爭爆發後,喻英奇作為六十六軍一六○師揪五六團團長,北上抗日,參加了淞滬保衛戰兩個月,因作戰英勇,升任六十六軍一六○師四七八旅少將旅長,接著又率部參加南京保衛戰,並於12月5日首先與日寇在南京外圍湯山交火,打響了南京保衛戰的第一槍。南京保衛戰後,蔣中正在武漢召見喻英奇,詢問作戰負傷經過,並頒一萬銀元慰恤,喻英奇後將這筆錢在保靖創辦了「英奇小學」,並請余佑任題寫校名。之後喻英奇調任獨立旅少將旅長,又在江西南尋線和廣東寶安一線抗擊日寇。1950年汕頭槍決。
72、粟廷勳(1891-1950)中將。1939年任第84軍173師副師長,1940年5月任第84軍173師師長,1942年4月該師改隸第7軍,1943年8月任第84軍中將副軍長兼邕龍師管區司令,1948年任廣西省第8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1950年被處決。
73、韓起功(?1951)中將。青海省循化縣人,1951年3月,死刑。
74、韓步洲(?1954)中將。1940年任第2戰區獨立第3旅少將旅長,1942年4月任第43軍暫編46師師長,1943年4月任第2戰區游擊第2縱隊司令,1944年6月任第43軍副軍長,1954年在北京被處決。
75、蔣在珍(1896-1952)中將。抗戰爆發後率部在河南對日作戰,1939年9月任第93軍中將副軍長,後辭職回鄉,1952年因組織叛亂被處決。
76、段樹華(1888-1953)中將。1937年10月任第61軍72師師長,參加忻口抗戰,1938年7月因傷改任第2戰區司令長官部中將高參,9月任軍事委員會第2戰區點驗委員,1943年任第2戰區軍糧督運處中將主任,1953年4月在山西陵川被處決。
77、梁順德,陸軍總司令部重炮兵訓練班副主任1952被鎮壓處決。
78、陳應龍,字美山,中將。抗戰爆發後參加凇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1938年5月升任第二軍副軍長兼第九師師長。以後又率部參加桂南會戰、鄂西棗宜會戰。1951年在鎮反中被捕處死。
少將
1.裴元俊(1914-1951)少將。號侯生,四川成都人。中央軍校第9期炮科、陸軍大學第16期畢業。1942年任第47軍125師373團團長,後任國防部第2廳1處處長,1949年2月任第47軍125師少將師長,12月21日在四川什邡參加起義。1951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2.謝靈石(1902-1952)少將。別號雲根,四川簡陽人。抗戰勝利後任新疆迪化警備司令部少將高參。1949年參加新疆和平起義,後返鄉定居。1952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3.魯堅(1910-1951)少將。湖北枝江人。1942年任湖北省訓練委員會秘書處3科科長,1951年8月被處決,
4.褚懷裡(1897-1951)少將。字燮亞,河南南召人。1944年2月任河南省第6區(南陽)行政度察專員兼保安司令,1947年任暫編第1軍1師少將師長,1948年10月任第13綏靖區16縱隊司令,1949年春任湘鄂川邊區綏靖公署少將高參,8月任第19兵團少將高參兼河南省軍政幹部訓練班副主任,12月26日在四川巴中參加起義。1951年3月在河南南陽被處決。
5.蔡洪範(1901-1951)少將。字敬賢,河南虞
147.謝東山(1884-1951)少將,1951年5月4日在廣西橫縣被處決。
148.蔣作均(1903-1951)少將。1937年任第48師副師長,1938年任陝西省軍官訓練班主任,1942年任第1戰區司令長官部政治部1組少將組長,1951年處決。
149.韓子佩(1907-1950)少將。,1950年1月17日被判處死刑。
150.韓進祿(1906-1951)少將。,1951年10月在西寧被處決。
151.蒙自仁(1884-1950)少將。1950年2月7日被俘,6月20日在南寧被處決。
152.路可貞(1904-1951)少將。1951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153.廖開孝(1898-1950)少將。1950年3月因組織叛暴亂在重慶被逮捕槍決。
154.廖劍父(1908-1951)少將。1951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155.譚化民(1905-1951)少將。1951年在湖南茶陵於鎮反中被處決。
156.譚呈祥(1906-1951)少將。1937年秋任第82軍特務團團長,1943年任第82軍100師副師長,1951年5月25日在西寧被處決。
157潘琦(1910-1951)少將。1951年被處決。
158.樊明淵(?1949)少將。抗戰爆發後任第61軍新編獨立第4旅參謀長,參加忻口會戰,後任晉綏憲兵司令部司令,1943年3月任山西省憲兵司 1949年4月24日在太原戰役中被俘,同年被處決。
159.趙俊圖(1911-1952)少將。1952年在鎮反中被處決。
這些只是國民黨中的一些「高層人員」,在同時期,據有關資料反映,鎮壓反革命全國共處決了約300多萬「地富反壞」等等各類「壞人」,其中主要是地主、資本家,其主要「罪行」有錢!以及國民黨低層軍官、偽職人員(軍公教人員)等等。
國民黨軍隊中的低層人員被處決的更是不知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