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的遮羞巾
朋友媽媽入座後, 點完餐, 我以為可以放心喝開胃酒等菜上桌了. 侍者過來把餐桌上每個人面前的裝飾性美麗餐盤撤走前, 朋友媽媽正在談多年來如何用名牌包塞滿衣櫃的豐功偉業, 「每個包都有故事呢」.
侍者有點尷尬, 站在桌旁不動. 我一看, 冷汗又開始冒了…
因為朋友媽媽餐盤上的餐巾還擺在上面, 如果她不拿開, 侍者不知道該怎麼撤盤. (有經驗的侍者會將盤子傾斜慢慢抽出來, 讓餐巾留在桌上)
我打斷朋友媽媽的名牌包故事, 小聲地說: 麻煩將餐巾拿開, 好讓侍者把餐盤拿走.
朋友媽媽說: 咦, 不是服務生要來舖在我的腿上才對嗎?
我: 呃, 法國沒有這個規矩, 這裡都是客人自己拿起來放在身上的.
(而且, 誰知道妳餐巾是要遮住豐胸還是舖在肥腿?)
餐巾, 不知何時台灣改叫口布, 難不成又是從中國傳過來的說法? 我還是比較喜歡”餐巾” – 用餐時的手巾, 比”口布” – 擦嘴巴的布 – 優美多了.
也不知何時, 在台灣高級餐廳用餐, 客人都變殘障, 清簡的一片方巾, 不重又不難拿, 我始終不懂為何要勞煩服務生來打開, 鋪在腿上? 我超怕這個動作, 常常要跟服務生搶看誰先搶到餐巾, 搞得好緊張…
台灣教導服務生幫客人舖餐巾的”傳統”從何而來? 而且是中日西餐都有, 不獨獨西餐. 我在法國從未見過這個奇怪的服務. 莫非是日本? 也始終不明白讓服務生為客人舖餐巾的用意何在.
關於餐巾的歷史頗有趣的, 約從15,16世紀開始出現, 在這之前因為歐洲人使用刀叉並不普遍, 都是用手抓食物, 用完後手指在麵包上擦乾淨, 嘴巴就用袖口擦.
到了18, 19世紀出現個人式餐巾, 也開始講究餐巾的質料, 從高級的絲綢緞, 棉布到麻布都有, 有許多繡上個人名字或家族姓氏的, 多半還是哪個知名織品坊特別訂製的.
還有餐巾環, 上面刻有使用者名字, 在家庭裡是在兩餐之間將餐巾收起來, 下一餐拿出來繼續使用(自己家人不必那麼講究用一次洗一次). 餐廳則是保留給經常來的熟客, 除了有親切感還有給熟客的特殊待遇感.
現在餐廳的餐巾和桌巾多半交給專業清洗公司洗燙, 每日更新送到. 漿燙得硬直平整, 摸起來舒服跟新的一樣. 我個人喜歡麻料的, 摸起來硬, 可是把它弄皺了有種奇異的快感(像把盒子踩扁那樣. 我變態…). 絲綢餐巾我遇過幾次, 不過都是在高尚的朋友家, 不是餐廳. 絲綢脆弱不耐洗, 也不好燙. 好看好摸, 可是很整人, 也難怪餐廳不用絲綢餐巾. 想想以前慈禧用這個來擦屁股, 現在拿來擦嘴巴也覺得怪.
餐巾的作用很簡單: 擦嘴巴或是不小心沾到東西的手指. 老一代的法國人還有習慣把餐巾塞掛在領口, 而不是鋪在大腿上. 過去這是喫海鮮時怕蝦蟹殼沾到衣服的權宜之計; 後來連喫麵條也會, 扭蛇一樣的麵條不小心會把醬汁抖灑四濺, 弄髒衣服. 換句話說, 塞在領口下巴下並非不合禮儀, 只是有些不合時宜. 不過話說回來, 最近這個復古動作也有點流行回來了.
用餐時難免嘴角有殘餘食物, 或是嘴唇油膩不堪, 此時就是用餐巾抿一下. 我說”抿一下”, 不是擦喔, 不是擦屁股那樣的前後左右來回擦拭喔.
餐巾抿嘴是過去餐桌上的淑女教育, 現在當然不必那麼講究, 寫出來是讓大家知道, 在歐洲上流社會仍有這樣的要求, 淑女們就不會將口紅擦糊了.
此外, 餐巾不宜用來擤鼻涕. 可是萬一要打噴嚏用來遮口鼻則是可以的(打噴嚏是電光石火間的事, 哪容你找面紙出來?)
常見使用餐巾的小問題反而不是在餐桌上, 而是站起來去洗手間時. 請記得將餐巾摺疊好, 不必要變成豆腐乾, 但是也不要揉成一團像擦過的屁股紙, 放在桌上; 或是掛在椅肘上. 有時侍者會來收走, 換一條新的乾淨的, 燙得整整齊齊的, 用刀叉夾著送上來. 有時不會, 所以請勿用這個來要求高級餐廳.
另一個換新餐巾的時間點就是主菜用完, 上甜點前, 有些餐廳會來換新餐巾, 但也不是一定會有的程序動作.
侍者手臂上也有一條餐巾, 這是侍者用的. 當他手上因為拿酒拿水弄濕了, 或是沾到菜餚湯汁時. 有時也會用一片餐巾俐落地掃掉一桌子的麵包殘屑.
不過, 最重要的作用是: 當不小心弄翻酒水或是湯汁食物弄髒桌面時, 侍者會用餐巾將污漬蓋住, 讓桌面看起來仍舊是乾淨清爽的一片, 而不是讓客人面對著一大塊污漬繼續用餐.
真的發生弄翻酒杯或是弄髒桌面時, 不要慌張惱怒(尤其忌諱父母長輩這時候當面大聲責罵), 只要給侍者一個歉意的微笑就好, 也不要動手想幫忙甚麼, 讓侍者自己來(就是不要來礙事, 越幫越忙啦). 這是他們重要的服務訓練之一, 幾乎每天都會遇到, 不會因此而輕蔑客人的.
餐巾, 其實就是塊優雅的遮羞布, 遮掩弄髒的手, 抹去油膩的嘴, 蓋住有污漬的桌面.
讓整個用餐時光, 發生再天大的事都-始-終-優-雅.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新麗美歌劇團」介紹 訪問藝術家:張芳遠 團長 超過一甲子的新麗美歌劇團,是嘉義當地排名前三名歷史悠久的歌仔戲班,戲班是從我阿公張溪成傳承下來,約在民國42年,原在公所當公務人員阿公,因為對歌仔戲很感興趣,基於想要保存地方傳統藝術,開始籌組戲班在地方上公演。 ...
落地掃 在 蘇治芬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關於《勸世三姐妹》,因為討論實在太熱烈,所以我再補充一下
第一 #語感
有臉友私訊問我什麼叫語感,我想我說的太快,應該再多花點力氣說清楚點。
是的!我們的母語(不管是台語,客語,原住民語)都進入學校體系了。但我想請大家閉上眼睛回想一下:我們的母語有沒有毫無違和地在科學演講裡,傳遞知識;我們的母語有沒有在藝術的領域裡,傳遞情感;我們的母語有沒有在面對外來新事物的時話,被用來傳遞新概念?
[舉例:老師,請問這個python語言若欲學,包括原始開放碼合CC創用,是欲安怎處理安排?]
你聽起來、或說起來會不會覺得很彆扭?!這就是語感的疏離!我們的語言教育,沒有社會功能的安排,讓大家在學校的母語,只是圈圍在學校裡,沒有透過政治經濟的手段去安排(比方會雙語有加薪?!),讓母語真正在這些新生的事物裡被使用、被理會、被爭執、被喜歡、被討厭,這些都是語言的辯證過程,這樣才會形成語感。有語感的母語社群,才會有共同體。
而這個音樂劇只是其中一小步。
好,回來說,我的母語的歌謠已經變遷到旋律跟語言聲調,彼此之間脫鉤失聯的窘境。
這裏我舉個例:當年很多翻譯日文歌曲的台語歌,其實很多是不合聲調地寫就,比如“黃昏的故鄉”第一句話:叫著我.....第一個字“叫”唱出來的時候,是兩個音so-do"(高音do)的滑音,變成了橋的台語。這就是不ㄠ韻。
然而,這個唸謠式的音樂劇,或許俚俗,或許可以內斂,但創作這件事牽涉太多了(我早說了以下省略三千字)。我只就:我作為一個關心在地母語文化的人立場提出看法。
我喜歡的是它循著說話的方式找旋律,寫出符合劇情推進的歌詞跟表達。
第二 #藝術
戲劇或是任何藝術的再現,常常找的是典型中的典型,或者你也可以叫罕見的類型,“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但要不要用髒話,我再說一次,我覺得不一定。
不過,大家可以從過去文學史裡,從藝術表演裡,去找很多很多例子,一時風俗一地風物,此時被反對,彼時被奉為經典。
例如山東話的水滸傳根本是下里巴人的語言,好好好,提台灣的。布袋戲“南俠翻山虎”裡頭對當時台灣的新生物,以及過往的語言之結合巧妙,我目眩“沈迷”。
我要說的是,別這麼快下定論!
藝術也不是只有談「美」,藝術也討論醜、善、惡、人類處境的歡喜與苦難。藝術扣連著時代,它反映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的脈絡,喚起我們在忙碌生活裡遺忘的感知,衝擊我們習以為常的感知結構,賦予我們反思「我們是誰?」的契機。
我可以看到躍演劇團正努力在做。
第三 #布爾喬亞
至於,這齣戲是不是只是布爾喬亞(資產階級)的鄉野奇觀,我可不認為。我捫心自問,從我早年參與黨外運動,所有的本土文化運動,過與不及,或者矯枉過正,我都歷歷在目。我們正走在一個「不再需要去談:文化創作要有框架」的路上前進著。我對文化的欣賞,可以欣賞荒野裡,各個物種之間的辯證演化,我也會欣賞歐洲庭園裡,帶入巴洛克美學的修整線條,我也可以欣賞落地掃,也可以入得廳堂做御前清客。
這樣一齣戲,是中產布爾喬亞的鄉野奇觀,實在太沈重。它的錯在於,劇情中個資的舖陳不夠細膩,道歉不夠草地化,這個要改。
好啦,我寫太多了。
內斂可以是文化,狂野可以是文化。
下里巴人是文化,陽春白雪也是文化,只要只要「它從土地裡長出來」我都歡迎,或者不反對。
我還是說一句話:喜不喜歡是一回事。你當然可以不喜歡。但別太快判它有罪。
#最後的最後,
我在這篇有史以來最文青的貼文的最後,貼一則「算是比較內斂」的表達;裡頭一直咒罵詈言,但最後卻說:「只是在腦海走一遍,不然你會死好幾遍」。
這樣有比較內斂齁?! https://youtu.be/l81lcfnV2nc
落地掃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特輯──歌仔戲的「王寶釧」怎麼穿?】
『我身騎白馬過三關/改換素衣回中原……我一心只想王寶釧……』
自1950年代起,就有不少影視公司看中歌仔戲的娛樂市場,陸續將《#王寶釧》翻拍成電視、電影歌仔戲,隨著影劇的普及,再加上近年流行歌曲的翻唱,這段「#平貴回窯」,也成為臺灣人琅琅上口的曲調。
而在寒窯裡苦等丈夫十八年的王寶釧,自然是穿著象徵淒苦婦女的「#苦旦」服裝了。
◆#苦旦的烏苦衣
臺灣歌仔戲的服裝大致可分為兩個路線,受到1950年代後,臺灣歌仔戲影視化的潮流影響,新編劇本或胡撇仔戲的服裝更偏向電視劇中的古裝形象。
而我們這次介紹的《王寶釧》,則因為是較為傳統、經典的「#古路戲」(又稱古冊戲),因此服裝中也有較多的京劇元素。
#妝容:[北管妝]
傳統歌仔戲的妝容與服飾受到京劇影響深遠,因此這類妝,大多稱為「#北管妝」或「京戲妝」,相較於一般妝容的膚色,北管妝以戲曲的「油白」為底色,並油紅在眼睛周圍做出眼影漸層,最後在眉眼部分勾勒,突出眼部的線條。
#髮型:[大頭]
梳「大頭」是傳統的戲曲髮型,需要非常多的時間。首先要先用髮網把髮絲們固定,然後利用勒頭帶「吊眉」,將眉毛與眼尾向上拉提;再「#貼片子」,將假的鬢髮黏貼在額邊,加強在舞台上的效果;中間還會經過像是上黑巾、加上線尾子等步驟,最後才會輪到「插頭飾」。
#髮飾:[銀泡〕
戲曲中旦角的髮飾被稱為「#頭面」,常見的有像是「水鑽頭面」等,但由於苦旦是一個貧苦無依的形象,因此頭飾會減少金光閃閃的水鑽,會選擇用比較簡潔、素雅的「銀泡」表現,有時搭配沒有華麗繡紋的藍色綢子,來表達其貧苦婦人的形象。
#服裝:[烏苦衣+白裙]
傳統戲曲的服裝,主要是用來區分角色身份、性別,好比「生旦淨末丑」,就是大家熟知的京劇角色分類,而發源於臺灣的歌仔戲也是如此。
「旦」通常指的是戲曲中的女性角色,「苦旦」通常是賢淑、端莊卻因命運折磨,有些淒苦的中年婦女。其中,最代表苦旦的服裝,就是「#烏苦衣」與素色白裙了。
烏苦衣是一種黑色的對襟素褶子,時常與配有水袖,強調對方傳統婦女柔弱的形象。
而王寶釧的服裝,又常常縫有「補丁」,讓她貧苦卻又堅強的模樣更加鮮明,而簡樸的白裙、沒有裝飾的素鞋,同樣也都是苦旦的特徵。
◆#歷史性的薛平貴與王寶釧
歌仔戲一開始是從「#落地掃」演變而來,沒有固定的劇本,也沒有固定的舞台形式,就像一個隨時隨地的快閃歌唱一樣。
後來歌仔戲變成了廟會酬神的表演,被稱為「外台歌仔戲」,也就是俗稱的「#野台戲」。如今台灣在許多廟宇祭典時,仍保留了野台戲酬神的傳統。
而隨著技藝的成熟,與歌仔戲逐漸的普及,在1920開始現代化的年代,歌仔戲也融合了「#外江戲」(京戲),進入到了表演廳、劇院,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新的觀影體驗。
1930年代末,開始進入二戰時期,日本皇民化時期政治的打壓、中華民國政府的「國語運動」,與如今工業化後影視娛樂的興起,時代的遽變一度讓歌仔戲逐漸沒落。
然而歌仔戲終究是一個出自於民間,發揚於生活的藝術,即便曾經奄奄一息,卻總能在各方的努力下求新求變,找出自己的生存之道。
就像這齣講唐代愛情故事的《#薛平貴與王寶釧》,雖然是古老的故事,但它卻曾開啟 #臺語電影 的第一波黃金時期,也因為電視劇的翻拍而成為大家耳熟的旋律,進而影響到了流行音樂,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
如今,許多歌仔戲團都推出自己的原創新戲,在劇本、曲調、舞臺設計都非常的精緻,不只登上了國家戲劇院,也站上了世界各大洲的舞臺。但除了去劇院看的美麗的舞臺歌仔戲,當巷口的小廟酬神時,也不妨去看看吧!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動呢!
參考資料:
廖瓊枝老師〈王寶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ynstaJZJwc;台灣民俗文化工作室http://www.folktw.com.tw/drama.php#item2;〈歌仔戲角色服裝特色:教育部學習加油站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4/grandma/artsturct1.html;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1299;新唐人電視台〈傳承歌仔戲之美 綁大頭過程直擊〉
落地掃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新麗美歌劇團」介紹
訪問藝術家:張芳遠 團長
超過一甲子的新麗美歌劇團,是嘉義當地排名前三名歷史悠久的歌仔戲班,戲班是從我阿公張溪成傳承下來,約在民國42年,原在公所當公務人員阿公,因為對歌仔戲很感興趣,基於想要保存地方傳統藝術,開始籌組戲班在地方上公演。
當時,尚未有野台戲,是以「落地掃」的形態演出,所謂「落地掃」就是,群眾在廣場上圍成圈圈, 形成一個表演空間,演出者就在中間開始表演,沒有正式舞台的演出型態,表演者在廣場游走,褲腳及裙擺在地上「掃來掃去」, 所以老輩的人就稱為「落地掃」。由於演出時並不在舞臺,是在廣場演出,如廟埕、樹下,所以台語又稱為「土腳趖」。
大約五年後,阿公張溪成才開始嘗試野台戲的演出,不過,一直到我爸爸(張金湖)接掌戲班,戲班的規模才漸漸擴大。民國九十五年,我爸爸又將戲班傳承給身為獨子的我(張芳遠)。
新麗美歌仔劇團是難得祖傳三代的地方野台戲班,不管環境多麼困難,我們堅持不斷傳承下去,是為了保存台灣的地方傳統戲曲,讓能夠代表台灣精神的野台歌仔戲,可以一直源遠流長,為後代子孫不斷傳唱下去!
粉絲頁: 嘉義新麗美歌劇團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落地掃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 )
PNN livehouse.in頻道 ( http://livehouse.in/channel/PNNPTS )
落地掃 在 #落地掃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歌仔戲就是在大樹公下所產生的戲種,開始的表演情境為「落地掃」,把大樹下的落葉掃乾淨,再擺上四根竹竿即是表演的戲台,最早為歐來助先生在大樹公下以唸歌方式,在農閒之 ... ... <看更多>
落地掃 在 落地掃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大家作伙唱歌、演戲,在地上放四支竹竿,裡面就是舞台,這種表演的方式就叫做「本地歌仔」,也有人說是落地掃、滾歌仔。 From the video description.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