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聖殿《毀滅傳說》的電影】🎬
許多人對這充滿歷史意義的主題深感興趣,尤其是宗教人士。然而這部電影是由非宗教人士的吉迪.達爾(Gidi Dar)執導和編劇的。吉迪.達爾 (Gidi Dar) 的迷人新片《毀滅傳奇》將於7月15日在以色列電影院上映(隨後將在頻道Hot 8和Kan 11上放映),這是一部非常特別的電影。
這是關於猶太史中第二聖殿毀滅的故事,它是一部故事片,而不是紀錄片,探討了猶太歷史上最兩極分化的事件之一,是很少電影製作人願意嘗試將其戲劇化的主題。
此片沒有特別聚焦在這時代的主要人物,例如西門.巴爾.吉奧拉(Shimon Bar Giora)、拉比耶書亞.本.革馬拉(Rabbi Yehoshua Ben Gamla)或拉比約哈南.本-扎凱( Rabbi Yohanan Ben-Zakai),儘管他們都存在於電影中。然而,電影中聚焦的英雄是本.巴提赫(Ben Batih),一個歷史上鮮為人知的人物。巴提赫是一個年輕人──在經過一番猶豫及掙扎後──決定參與狂熱分子對抗羅馬人的反抗行動。
雖然這是一個需要大規模描繪衝突和戰鬥的故事,但電影卻是由1500幅生動而令人難忘的美麗原畫組成,以動畫的方式講述了這個故事。這些畫作由大衛‧波隆斯基(David Polonsky)和麥可.浮士德(Michael Faust)創作,他們負責阿瑞.福爾曼(Ari Folman)在2008年執導關於黎巴嫩戰爭的動畫紀錄片《與巴席爾跳華爾滋》中的藝術創作。在這種情況下,圖片並不是先製作成動畫,而是一張接著一張的呈現。對於一個有大量動作的故事來說,這聽起來可能跟我們原先想像的不同,但僅僅幾分鐘後,圖片就不再像是靜止的,當我回想這部電影時,我記得它就像是動畫一樣。
許多人對這充滿歷史意義的主題深感興趣,尤其是宗教人士。然而這部電影是由非宗教人士的吉迪.達爾(Gidi Dar)執導和編劇的。
這是達爾導演與演員舒利.蘭德(Shuli Rand)第三次的合作,後者為主角本.巴提赫(Ben Batih)配音。蘭德主演了達爾早期的兩部電影,他曾飾演艾迪.金(Eddie King),一個涉入犯罪事件的角色,在電影烏什皮辛(Ushpizin)中,一個新宗教改革罪犯的故事,故事中他最終在住棚節接待了他的兩個前同事。這些電影和蘭德本人的生長經歷相仿,他出生於一個宗教錫安復國主義家庭,後來成為一名過著世俗化生活的演員而聲名大噪,並主演了《愛克發鏡頭下的人生》等電影,這是對特拉維夫咖啡餐館文化的慶祝和批評的故事。之後蘭德成為布雷斯洛夫的拉比納赫曼(Nachman)的極端正統信徒。雖然達爾在一般世俗世界中長大,但與蘭德的關係為他提供了進入宗教世界的窗口。
對達爾來說,這部電影能審視這一件最為核心而痛苦的歷史事件,並探索其對當今以色列的影響。
作為一名年輕的電影製作人,達爾注意到「那些帶給我啟發的導演,比如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和法蘭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他們也審視著自己的文化和宗教。而基督教是構成這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達爾從小在世俗化的以色列社區長大,對猶太教的傳統感到格格不入。 「我們無法接觸到錫安復國主義前100年的相關資料。」他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說:「當然我們在學校裡能學到了一些跟聖經有關的知識,但除了這些以外,還有具2000年歷史的塔木德和猶太文本,不僅是法律,還有詩歌和傳說……等等,我們其實還未完全了解自己的文化。過去我研究歐洲人和美國人的文化,發現他們在他們的文化裡已生活非常久,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錫安復國主義卻燒毀了那些散居在外的猶太人們能認識歷史的管道。當然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會有這種衝動,而且他們做到了,超出了任何人的想像。但在某個時刻,它使其他猶太人在認識自己的文化上如同走到了死胡同。”
這並不代表達爾不尊重錫安復國主義。「我的祖父是先驅者,父母也是委身的錫安復國主義者,有著『背對大海』的精神,他們行了許多神蹟,但隨著我們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在概念上漸漸出現些問題……錫安復國主義將妥拉(Torah)給宗教社區,說:「這是屬於你們的,跟我們無關。」
達爾熱衷於他的信念,對藝術家而言,審視歷史及宗教信仰也是重要的。我們需要創造新的東西,這與虔不虔誠無關,我們必須兼容兩者,既需要回顧過去,且創造新的事物。」
他認為以色列人對西方正在發生的事情、或歐洲正在面臨的挑戰太感興趣了,而忽視自己的文化及歷史,當然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也是如此。
因著與蘭德的友誼,達爾開始更仔細的研究猶太歷史和文本,並意識到他對自己在學校學過的東西幾乎不記得了。他甚至與另一位朋友一起學習革馬拉(Gemara,猶太教經典,是塔木德的一部分)。當他研究羅馬時代猶太人分裂的主題時,他認為第二聖殿的毀滅和導致它的緣由能化為引人入勝的劇本。他還決定最好不要讓像本-扎凱(Ben-Zakai)或西門.巴爾.吉奧拉(Shimon Bar Giora)等知名人物出現在劇本裡面。
「劇中,英雄需要改變,而其他角色都不會改變,他們有一個明確而嚴格的議程」他解釋道,「只有年輕的本.巴提赫(Ben Batih) 在雙方之間搖擺不定,並面臨將會造成他改變的衝突。最後他會與故事剛開始時的他截然不同。」
本-扎凱的侄子本.巴提赫是一個與母親住在一起,並保護母親的年輕人。一開始當他看到人們因著沒有繳納聖殿祭司徵收的稅、而在街上被毆打時,他選擇什麼也不做。
達爾說:「但隨後他想到了本-扎凱的話,如果他不採取行動,他就稱不上是個男人。」「這就像莎士比亞說的:『生存還是毀滅』,只是在這裡變成『行動還是無動於衷。』」最終,本.巴提赫加入並參與了反叛起義的行動。故事述說至此,達爾表示他並沒有譴責狂熱分子,儘管許多人認為他們的行為削弱了猶太人與羅馬人抗戰的力量。
「我認為他們(狂熱份子)只是單純願意為著所追求的正義奮鬥到底的人。」達爾說,「他看見了不公不義的事情,意識到如果什麼都不做的話,就只是個懦夫,然而,如果選擇做些什麼,將會導致毀滅。」
達爾發現當時導致聖殿被毀的情境與今日的政治不和諧間有相似之處,無論是在以色列或世界上其他的國家,尤其是那些根深蒂固腐敗的獨裁國家。
「你不可能永遠忍受腐敗……我不是共產主義者,但我相信正義。」
達爾覺得要儘快講述這個故事──「因為故事能帶出的影響力遠超於我。」──選擇透過繪畫來講述它,因此最終花了幾年才完成這部作品。為主要角色配音的演員們都是以色列當代之名影星──除了蘭德之外,杰夫.里凡奇(Ze'ev Revach)是本.迦姆拉(Ben Gamla),阿莫斯.塔馬姆(Amos Tamam)是巴爾.吉奧拉(Bar Giora),莫尼.穆索諾夫(Moni Moshonov)是本-扎凱(Ben-Zakai),雅艾兒.阿貝卡西斯(Yael Abecassis)是貝尼基女王(Queen Berniki)和伊格爾.納奧(Igal Naor)是奮銳黨(Giscala)的約翰,他認為讓故事栩栩如生的最佳方式是使用繪畫。因此他與藝術家波隆斯基和浮士德密切合作,製作了一個短片版本,看看這想法是否可行;結果他發現效果挺好的,並繼續完成了整部電影的創作。
達爾說「因為圖片不會動,所以甚至更美麗。」製作這部電影是一個漫長且艱苦的過程,但他認為最終展現出來的成果是值得的。「在製作中我嘗試以不同的方式來做,當不必跟隨動態圖像時,想像力將會自己填補中間的空白,並進入劇情的節奏中。」
達爾對這部電影試映後所接收到的觀眾反應感到高興,最高興的是引起了宗教界的興趣,特別是在耶路撒冷電影院的幾場放映中,包括通訊部長約阿茲.亨德爾(Yoaz Hendel)在內的觀眾對電影的問答持續了很長時間,甚至超過了預定的時間。
「這讓我非常高興」達爾說。「我原本擔心他們會覺得我在責備他們,但他們很喜歡,我收到了很多讚美。」
雖然達爾對這部電影在以色列取得如此大的反響感到欣慰,但他也期待能在國外上映,並已被負責《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紀念國際影片公司(Memento International)收購並進行國際發行。他樂觀的認為,影片提出的議題將引起各地觀眾的共鳴。
「他們在某種層面上是對的。」他談到故事中的派系時說。「他們自認為一路走來都是對的……希望大家在責備其他人之前,先看看自己。每一方都需要往裡面細細思索。」
新聞出處:JP
新聞日期:2021/07/08
翻譯|校稿|編審|台灣ICEJ
經文及禱告方向
 ̄ ̄ ̄ ̄ ̄ ̄ ̄
箴言21:1-2
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都看為正;惟有耶和華衡量人心。行仁義公平比獻祭更蒙耶和華悅納。
彼得前書2:4-5
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棄的,卻是被神所揀選、所寶貴的。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
在紀念聖殿被毀日時,這部電影正是時候,我們看到以色列世俗人士和宗教人士各別得掙扎,讓我們為著在以色列政治、宗教上不同派系的人禱告,惟有耶和華神衡量人心,願他們心中的純正及良善被主紀念,更求主光照他們能敏銳主的心意,領受啟示耶穌是彌賽亞,並起來建造屬靈的聖殿和靈宮,行神悅納的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5的網紅Yoshikage I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朋友是一個堅韌不拔的紀錄片 在香港這座城市的設置 主演莫尼卡 莫尼卡 莫尼卡 莫尼卡和一些其他他媽的演員...
莫尼卡演員 在 2Q11~Your birth our growth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照片很多
文章很長
因為天天用, 有感覺 很喜歡.......
所以就很囉唆 ........
這次的現貨團購也是五天!8/5~8/10
🌟訂購單:https://www.liqform.com/v/hypw1q33
🔷 令人醉心的手作餐盤 🔷
【 賦予餐桌生命力的原創手作碗盤 電影”瘋狂麥斯“女演員兼藝術家的創作 知名主廚、餐廳都臣服 】
Batch#
Made in Australia
【 就像ㄧ些非常有獨特性的產品, 看到就能理解.....令人醉心的碗盤顏色與線條, 連知名主廚、餐廳都臣服 】
✔️分享文:https://qq2q11.pixnet.net/blog/post/351188506
手工製作 Made in Australia, 呈現最自然的質感
看到Batch#的碗盤時,第一個感覺就是,終於讓我找到了!
Batch#來自於澳洲雪梨一位知名藝術家的手作產品,
它的”顏色“與”線條“讓我只能說是完全的臣服
一開始是看到它的墨水藍餐盤-INK,
幾乎可以說是直接擊中我心底深處對於顏色的需求
穩重深厚的藍、融合手作微微淡淡的白,
再搭上舒服寬寬大大的形狀,
手做自然的線條,不但好看,
實際使用起來也因為寬大、稍微有深度,讓人極度自在
就這樣在被”顏色”與”線條”的雙重重擊到心坎底後,
我只能說完全臣服於Batch#了。
是個從來沒遇過, 很迷人的 “墨水藍“(ink)....
不是深藍 更不是淺藍,
特殊的墨水藍加上霧面的質感, 第一眼就令人醉心
除了墨水藍, 白色的餐盤ㄧ直是自己的愛
因為白色的餐盤 好擺盤, 有下廚的人ㄧ定知道
但霧面的純白 加上不會染色, 它簡單優雅得很有氣質 又實用
[2020 08 Batch# 手作餐盤 ,新品上市:新色、新產品 ]
🆕
< 新色 >
經典“藻青白” 眾多餐廳、名廚的最愛
除了墨水藍、白色之外,Batch#另一個經典色:藻青白
也是很多知名餐廳、廚師很喜歡的”藻青白”。
藻青白是以乳白色為底,刷上海藻般的墨綠色,
由於每個作品都是親手創造出來,所以每個產品也稍有不同,
有的刷色比較有線條感,
有的刷色是偏向大片的刷面,各自有各自的美感
這也是為什麼這麼愛Batch#的原因,
Batch#絕對不單調無聊,
每次拿起來的碗盤都稍有不同,都有自己的個性外貌
每次用Batch#,用著用著就會看著不同的刷色樣式發呆,感受那渲染式的生命力
#藻青白
#可以彰顯華麗與眾不同也可以說它內斂低調
#墨水藍白色素色餐盤主婦最好發揮的畫布
藻青白 很獨特
想要與眾不同時
你可以把它看成在乳白色上 刷上層層線條與色塊
想要內斂低調時
你可以說它是安靜的大地色系 靜靜的融入餐桌不彰顯
而這也是Batch#特別的地方,
一般家居使用固然合適,無論是全家人的桌菜,中式、西式、日式等等都可以。
全家人之外,我跟Q常常一人一碗優格、水果、麥片,而Q爸就是一碗泡麵,一人一碗也很合適。
但當你把它放在高級餐廳,
光亮銀白的餐具旁也一點都沒有違和感,絲毫不遜色,反而讓整個餐桌活絡了起來,充滿了生命力
這讓我聯想到村上春樹曾經在一本書裡定義過”原創性”。
村上春樹的定義是:
”所謂原創性很難解釋,就像第一次聽到披頭四,你只能說很震驚,因為披頭四唱出了別人不曾聽過的高品質音樂,
它的原創性你能立即”啪”一下就理解的明顯事實,非常簡單。”
沒錯,說得真好,Batch#的獨特性、原創性,對我而言就像”啪”一下就理解的明顯事實,非常簡單
除 了新色新產品
也是大家熟悉的 #橢圓蛋小碟 #肥皂小碟 #經典前菜盤
#日出圓碗 #橢圓蛋分享碗 #農人大碗 #經典大碗盤 #淺扁大拼盤 #蛋糕架 #expresso小杯
🆕
< 新產品 >
這次Batch#推出四個新品~
#超級大碗盤
寬寬大大的舒暢平底空間,可以帥氣的擺放上任何菜餚,變成家中上菜最常用的盤子
#皮球碗,
可愛圓滾的造型,一人份的飯碗湯碗都很合適。
#圓形小碟,
醬料小份點心的最佳選擇
#快樂胖花瓶,
Batch#的質感做成花瓶原來這麼好看,有別於一般精緻花瓶,
充滿自然生命力的質感樣式,讓我重新愛上使用花瓶。
🔷 平日使用又熟悉, 還是會熱切盼望的 🔷
#松露橄欖油 #松露日式沾醬 #松露蘑菇醬 #松露蜂蜜 #松露芥末 #松露喜馬拉雅粉紅鹽 #松露海鹽
【 宛若魔法的松露調味品 神秘且扎實的松露極致體驗 無數米其林主廚推薦 】
✔️分享文:https://qq2q11.pixnet.net/blog/post/351231097
松露,
法國人稱『廚房的鑽石』,歐洲人把松露與魚子醬、鵝肝並列為『世界三大珍饈』
每年產量有限,造就了它不凡且高貴的身價
也因為這稀缺性,一般來說,要品嚐到真正(非人工調味)的松露機會並不多,品質好的松露不用說
就更稀少了
我是在讀一篇介紹知名主廚彼得.吉爾摩(Peter Gilmore)的報導時,發現Truffle & Wine松露調味品
彼得.吉爾摩主持的餐廳,Quay,獲選五次世界最佳50餐廳,
不知道為什麼,家庭主婦其實不像家裡兩位書蟲, 但我就是一直很喜歡讀名廚的訪問。
訪問中,彼得談到使用松露做料理,松露本來就常出現在頂級料理
但意外的是,
彼得提到他都選用生長於澳洲西南部的黑松露,而不是大家常聽到的法國、義大利的黑松露或白松露,
彼得說因為部分歐洲松露被炒作很兇,中間商層層剝削,常常不夠新鮮,價格又過高。
而澳洲這家公司Truffle & Wine生產的黑松露品質好、新鮮、價格合理!
很愛黑松露的家庭主婦, 三更半夜讀到這眼睛都發亮!!!
也因為“品質好 、新鮮、價格合理”!!!這幾個字....
買東西很有效率的我,還很有神農嚐百草精神
馬上入手Truffle & Wine 一系列松露產品
我開始認識了Truffle & Wine,也驚訝的發現...
Truffle & Wine居然是全世界最大的黑松露單一供應商 !!!!!
除了彼得.吉爾摩還有好幾個米其林餐廳、廚師使用也推薦他們的松露產品。
因此,我也就此一頭栽進黑松露調味品的世界
包含了松露蜂蜜、松露橄欖油、松露黃芥末、松露日式沾醬 、松露蘑菇醬 松露海鹽與松露粉紅喜馬拉雅鹽
Truffle & Wine松露調味品最令人驚艷的地方在於,
它總是可以很厲害、很輕鬆的把食物往上提升一個層次,宛若魔法一般!💕
[ Truffle & Wine 介紹 ]
來自澳洲西南方小城鎮曼吉馬普(Majimup)的Truffle & Wine,
是全世界最大的黑松露單一供應商,
他們生產的是罕見且品質極高的黑冬松露(Black Winter Truffle)。
於1997年在滿是葡萄藤、果園、綿延的山丘中創立了。
六年後,2003年發現了第一顆黑松露168公克,從此之後,產量開始持續上升,
2008年生產600公斤,至今已經超過5000公斤。
[ 松露採集 ]
一般來說,松露都生長在地面下,採集並不容易,往往要靠嗅覺靈敏的豬或是狗來尋找並挖掘松露
。
Truffle & Wine是用狗來採集,所以整個莊園裡有好幾隻狗,像是拉布拉多犬,都是訓練來採集松
露的。
[ 知名主廚推薦、知名餐廳使用 ]
• Peter Gilmore,五次入選世界50最佳餐廳Quay
• Umberto Bombana,米其林三星主廚,有”白松露國王”美稱的廚師
• Shane Osborn,米其林二星主廚
• Peter Rudolph,米其林餐廳Madera
• Poh Ling Yeow, 知名廚師,身兼演員、作家、電視節目主持人
🔷 廚房裡的固定班底 🔷
【 純淨無味清新口感 讓人日常多些堅持的法國葡萄籽油 】
【 來自法國香檳區, 水果香氣交融而成的香檳 】
✔️分享文:https://qq2q11.pixnet.net/blog/post/352087300
來自法國的Huilerie J. Leblanc的葡萄籽油:
天然(100%法國葡萄籽生產)、無味道、高燃煙點。
🔹<1> 主婦最膚淺的開始認識這瓶油
是從它這很有質感的瓶身設計,
是會讓人錯亂會想喝ㄧ杯的油
就是喜歡連廚房裡的瓶瓶罐罐擺起來都很有質感
很喜歡的瓶身設計:
有別於市面上一般的各種油品的傳統長方形瓶身,
法國Leblanc葡萄籽油瓶身猶如縮小的紅酒酒瓶,
搭配牛皮紙般的標籤,
加上法文標注,宛若廚房的新飾品。
🔹 <2> 富含人體必需脂肪酸,法國人的最愛。且燃煙點高。
如果想到義大利人,可以聯想到橄欖油。
那法國人,就不可不提法國人愛用的葡萄籽油了。
法國人愛葡萄籽油的原因當然很多,葡萄籽油富含人體合成量少,卻是必須脂肪酸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也是葡萄籽油受歡迎的原因。
補充一下:
脂肪酸因為結構不同,可以分成”飽和脂肪酸”與”不飽和脂肪酸”。
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又可以分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如Omega-9)、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Omega-6, Omega-3)
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又大多必須從食物攝取。
燃煙點>215度
🔹<3>沒有味道的油,完全不搶風采
真的喚醒了自己對於”乾淨、沒有味道的油”的期待,
因為它是真的沒.有.味.道,完全不搶各種菜餚的味道風采,
一直以來,對於搭配料理、佐餐的油品,無論是特級初榨橄欖油、松露橄欖油,都滿有自己的喜好跟想法。
反而對於天天使用的油並沒有特別的喜好,基本上都是換來換去,因為感覺都差不多。
直到遇到了來自法國的Huilerie J. Leblanc的葡萄籽油,天天在使用的油就再也沒換過了。
Leblanc葡萄籽油,完全符合我對天天使用油的需求:天然(100%法國葡萄籽生產)、無味道、高燃煙點。
同樣是來自法國的Huilerie J. Leblanc的香檳醋 ,也非常值得好好推薦
< 來自法國香檳區 水果香氣交融而成的香檳醋 >
來自法國東北,正統香檳產區(香檳-阿登大區 Champagne-Ardenne)的香檳醋,
由一脈相承、高品質的法國香檳製作而成,許多精品食材店、主廚首選。
Leblanc 香檳醋由兩種葡萄品種製作而成,
法國香檳區的灰皮諾葡萄(Pinot Gris) 與 莫尼耶葡萄(Pinot Meunier),
透明清亮,口感清爽,無論用來調味、直接沾取都非常合適。
★現貨商品, 付款完成一~三日出貨
★付款方式:刷卡或ATM轉帳
★下單後尚未24小時完成付款訂單, 會失效喔!可以再重新下單
莫尼卡演員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系列專文(一):費里尼的秘密情人〉
●作者:翁煌德(FB:無影無蹤)
.
1993年,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和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在頒獎台上攜手將奧斯卡榮譽獎(又稱終身成就獎)獻給費德里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費里尼在台上除了向觀眾致謝,更向在台下已經哭成淚人兒的太太、也是她的繆思茱麗葉塔.瑪西娜(Giulietta Masina)真情表白。
.
這對夫婦的關係,在外界看來是「鶼鰈情深」,有如一個愛情神話。至少,與同個時代的眾家名導,好比引薦他入行的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和他景仰的同行柏格曼(Ingmar Bergman)相比,費里尼從來沒有轟轟烈烈的緋聞事件。然而,費里尼雖然從不諱言自己是個愛做夢、愛幻想的創作者,卻同時也是一個極度誠實、不惜深鑿自己一切黑暗面的創作者,在其作品之中,他從不否認自己的確是個多情而好色的男人。
.
費里尼特別厭惡受訪,因為他總是被迫去解讀自己在故事當中安排的一切符碼,同時更要不斷地被外界詢問哪些事情是基於他的真實遭遇。許多人都相信他作品中的排場是來自他的真實生活,這使得他拍完場面豪奢的《生活的甜蜜 La Dolce Vita》(1960)之後,遭受到了查稅員的叨擾,為此還失去了一棟房子。當然,許多人首要關注的當然還是他的情史究竟多少真實反映在電影故事之中。
.
其實,費里尼在回憶錄之中曾直言自己對一夫一妻制的不信任,指出「不論他(男人)再怎麼努力控制他的生物本能,他也一定會違抗壓制體內的衝動,因為壓抑比順從這些衝動要來得費勁(註1)」。雖然他認定茱麗葉塔是他最珍惜的人生伴侶,卻也告解道:「我該做個好朋友,卻沒做到;我該做個好丈夫,也沒做到。茱麗葉塔應該配一個更好的男人。我在她心中也許是最好的導演,卻不是最好的丈夫。(註2)」
.
在由他擔任編劇與聯合執導的《賣藝春秋 The Lights of Variety》(1950)之中,雜技團團長美其名是要振興馬戲團,實際上卻是與美豔且富有野心的女新人越走越近,甚至不惜離開一向對他不離不棄的愛妻。費里尼在這部電影之中剖析了多情男人的心理,或者說是揭示了他自己內在的心態。值得玩味的是,遭受團長拋棄的妻子,正是由茱麗葉塔飾演。而費里尼日後甚至可能差一點在現實生活中上演這個戲碼。
.
在他後續執導的《白酋長 The White Sheik》(1951)、《小牛 I Vitelloni》(1953)、《生活的甜蜜》、《八又二分之一 8½》(1963)、《鬼迷茱麗葉 Juliet of the Spirits》(1965)、《女人城 City of Women》(1980)等片當中,都有男性背著正宮妻子與其他女人暗通款曲的情節。費里尼對婚外戀情節的執迷,難免令人產生聯想,但費里尼總是一概否認這些橋段是以個人生平為藍本。但這樣的情節多了,難免也會讓茱麗葉塔感到難堪。
.
茱麗葉塔多少知道費里尼在外頭並不安分,但對於他的行為始終表示寬容,她在受訪時曾說:「人家問我為什麼這麼能體諒費德里柯犯錯?其實我並非這麼體諒。當然這也是我不知道他到底做了些什麼。」、「如果我問他,他是不是有其他的女人?他就會說我想聽的。如果我指責他說謊,他也會承認。他告訴我,他的所作所為不會影響到我們的關係。」(註3)
.
然而,費里尼或許也曾為了茱麗葉塔讓步,他曾在1957年秋天,也就是在《卡比莉亞之夜 Nights of Cabiria》(1957)之後開始籌備一部名為《與安妮塔共遊》的劇本,當時他鎖定的女主角是蘇菲亞.羅蘭。雖然費里尼聲稱後來計劃告吹是因為蘇菲亞.羅蘭當時人不方便,但實際情形可能是因為故事對出軌情節的描繪,刺到了茱麗葉塔的敏感神經。茱麗葉塔認為這個主人翁出軌的對象安妮塔,影射的可能是蘇菲亞.羅蘭與安妮塔.艾格寶(Anita Ekberg)之外任何一個女人。(註4、5)
.
之所以茱麗葉塔認為費里尼真實的出軌對象不是她倆,或是因為她不相信費里尼膽敢請她真正的外遇對象來主演,同時她也很確認費里尼在為《生活的甜蜜》選角之前,並不認識安妮塔.艾格寶。(註6)
.
在她後續名揚國際的《生活的甜蜜》與《八又二分之一》之中,皆由馬斯楚安尼飾演的馬切羅與圭多,都被認為是費里尼自身的形象投射。馬切羅是一名多情的記者(費里尼早期曾擔任過記者),妻子甚至為他自殺,但他仍不改風流,繼續流連在安妮塔.艾格寶等眾多美人之間;圭多是一名焦慮的電影導演,在電影之初,他瞞著妻子與桑德拉.米洛(Sandra Milo)所飾演的情婦相會,並且在一場著名的幻想戲之中,圭多集結了生命中不同時期的女人,並試圖以鞭子馴服她們。
.
然而,費里尼並非以這些情節來鼓吹糟蹋女性,反而是以自己的創作強調男性角色的自戀與懦弱。他的作品後期曾受到女性主義者的批評,遭受到最嚴厲批評的莫過於《女人城》,但與其說費里尼「仇女」,不如說是他對男性的觀察太過透澈。他電影中的男性,永遠才是最可恨且可悲的。
.
在《鬼迷茱麗葉》之中,茱麗葉塔飾演一名懷疑丈夫出軌的貴婦,當在她掌握丈夫偷情的證據之後,由桑德拉.米洛飾演的妖豔鄰居邀她前往自己宅邸縱情狂歡。茱麗葉所見到的是光怪陸離的酒池肉林,行事保守的她不免也感到些許意亂情迷。
.
茱麗葉塔在劇中時時刻刻地保持著警覺,其嚴謹的態度與周遭環境顯得格格不入。面對這些由丈夫費里尼所構築的、淫亂的派對奇景,會不會茱麗葉塔也感到不甚適應,甚至有些難為情呢?別忘了,她上一部演出的費里尼的作品畢竟還是以寫實為基調的《卡比莉亞之夜》。
.
結果《鬼迷茱麗葉》的迴響不如預期,費里尼也老是被纏著問故事是不是顯示了他與茱麗葉塔的婚姻真的出了狀況。或是深怕自己的生活再被刺探與分析的費里尼,直到21年之後才讓茱麗葉塔主演自己的作品《舞國 Ginger & Fred》(1986)。晚年的夫妻倆,至少在外界看來至少是親密如昔,在1993年奧斯卡獎頒獎典禮過後一年之內,費里尼與茱麗葉塔相繼因病逝世。
.
費里尼帶著秘密走進了棺材,生前受訪從來都對自己的緋聞三緘其口,相信最大原因是擔心自己傷害了茱麗葉塔。但沒想到2019年年底,時年87歲的桑德拉.米洛,這位曾經在《八又二分之一》當中飾演情婦,並且在《鬼迷茱麗葉》中飾演風情萬種女鄰居的資深演員,公開在電視節目上揭露了自己與費里尼長達17年的祕密情史。(註6、7、8、9)
.
原來桑德拉在1958年開始與費里尼交往,她形容兩人的相遇是「宿命的吸引,無法迴避」。未來整整17年,桑德拉甘願成為費里尼的地下情婦,而且她強調茱麗葉塔並不知道有她的介入。桑德拉坦承自己從來沒有對這段關係感到內疚,因為她認為「愛不是一件可恥的事,而是崇高的事」。
.
此外,她還露骨地描繪自己會在茱麗葉塔與費里尼的床上共度春宵。如果桑德拉所言為真,她在《八又二分之一》中所飾演的情婦角色,便是費里尼的誠實設計。這大概是茱麗葉塔始料未及的,她甚至很可能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與費里尼的情婦共演了《鬼迷茱麗葉》。不過桑德拉卻再三強調自己與茱麗葉塔從來沒有爭寵的關係,反而相當敬愛彼此。
.
事實上,在費里尼《阿瑪珂德 Amarcord》(1973)之中性感誘人的小鎮美女格拉迪斯卡,起初也是鎖定桑德拉.米洛出演。格拉迪斯卡是真實有所本的角色,是費里尼童年時期的性幻想對象。不過桑德拉的丈夫當時迫使她息影,使得費里尼只好中途換角。
.
桑德拉表示兩人關係終於在1975年左右生變,聲稱當時費里尼向她求婚,並且表達與茱麗葉塔離婚的決心。但她拒絕了費里尼,隨後也與之結束了關係。在這之後,費里尼執導了《卡薩諾瓦 Fellini's Casanova》(1976),以批判性的角度指摘情聖卡薩諾瓦的空虛與自負。雖然費里尼曾多次在受訪時強調他對卡薩諾瓦的厭惡,但義大利學者皮耶羅.奇亞拉(Piero Chiara)卻巧妙指出:「我不排除一個事實,費里尼也許真正很成功地把自己隱藏在他的角色中。因此,這種明顯的厭惡背後,也許就暗藏了真正的感情。」(註10)
.
由於費里尼本人已經過世,等同死無對證。但義大利人顯然不僅不覺得桑德拉對費里尼不敬,甚至也並不懷疑她的說法。日前義大利金球獎甚至以全票通過,將今年度的終身成就獎頒發給桑德拉.米洛,表彰她與費里尼等導演合作之下的演藝貢獻。
.
人事已非,許多人或許會為茱麗葉塔感到不值,但她卻像是早已經預料到這一切似地,在世時便曾侃侃說道:「大家說義大利的妻子與眾不同,說她們的容忍度比較高。其實不是義大利的妻子跟別國的不一樣,而是義大利的丈夫跟別國的不一樣。但我們又有什麼辦法呢?我只好試著往別的地方去想,因為你要我去哪找一個像費德里柯的男人呢?找不到呀!我的費德里柯就只那麼一個──他是個天才!我想天才是有特權的吧。」(註11)
.
註1:Charlotte Chandler,《夢是唯一的現實----費里尼自傳》,黃翠華譯,遠流出版社。
註2:Charlotte Chandler,《夢是唯一的現實----費里尼自傳》,黃翠華譯,遠流出版社。
註3:Charlotte Chandler,《夢是唯一的現實----費里尼自傳》,黃翠華譯,遠流出版社。
註4、5:Charlotte Chandler,《夢是唯一的現實----費里尼自傳》,黃翠華譯,遠流出版社。
註6:後來費里尼放棄了這個劇本,由馬里奧.莫尼切利(Mario Monicelli)接手拍攝,片名為《情人與騙子 Lovers and Liars》(1979),飾演安妮塔的是歌蒂.韓(Goldie Hawn),但這個故事與費里尼已經沒有關係了。
註6:Cristina La Bella,〈Sandra Milo, amante di Federico Fellini per 17 anni: «Giulietta Masina? Era impossibile…»〉
註7:〈Sandra Milo: “Il sesso con Federico Fellini, il lettone di Giulietta Masina, la passione per Bettino Craxi… vi racconto tutto” – ESCLUSIVO〉,Oggi
註8:〈Talks about Sandra Milo: “sex with Federico Fellini was sublime! We used to do it always to the ground…”〉
註9:桑德拉.米洛首次公開與費里尼的情史是在2019年年末,本文後五段內容乃是結合註6(2019年年底訪談)與註7、8(2020年年初訪談)來源的媒體採訪內容。
註10:Peter Bondanella,《電影詩人費里尼》,林文琪、刁筱華、羅頗誠譯,萬象出版社,p.411。
註11:Charlotte Chandler,《夢是唯一的現實----費里尼自傳》,黃翠華譯,遠流出版社。
.
延伸閱讀:
.
.
延伸閱讀: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系列專文(二):費里尼與天主教會的情與仇〉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549565808479480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週年誕辰系列專文(三):費里尼導演生涯的寂寥尾聲〉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606715329431194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週年誕辰系列專文(四):費里尼電影的魅力何在?〉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622478074521586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週年誕辰系列專文(五):電視文化狂潮下,大導演費里尼的逆襲〉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626446480791412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週年誕辰系列專文(六):情聖還是渣男?費里尼為何要拍歐洲第一風流才子卡薩諾瓦?〉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670082293094497
.
.
(附圖由左至右為桑德拉.米洛、費里尼、茱麗葉塔。)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670082293094497#Fellini #Fellini100
#金馬經典影展 #費里尼 #費里尼影展
莫尼卡演員 在 Yoshikage I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朋友是一個堅韌不拔的紀錄片
在香港這座城市的設置
主演莫尼卡 莫尼卡 莫尼卡 莫尼卡和一些其他他媽的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