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之旅#7 東方美人之美
今天超明安排一趟茶鄉之旅,到銅鑼九湖台地拜會茶農,造訪張煥文的「秋美人」和曾郁芳、曾莉敏姐妹的「曾的」,皆是銅鑼茶業的知名品牌。
除了學習半發酵茶(烏龍茶、包種茶、東方美人茶)和全發酵茶(紅茶)的不同製程外,更重要的是了解銅鑼茶產業發展上的問題,聽取茶農的意見並尋求解決方案。
不分老農、青農,他們都提到人力問題:一是勞動力不足,無法擴大產量;二是從業人口老化,平均六十歲以上,導致採收期缺工、搶工。因此,除了建議開放引進農業外勞,更重要的是改變栽種環境,如將梯田栽種改為順向栽種,以便採用乘坐式剪茶機採收。如此,不但可以解決採收人力不足的問題,也可以提升產量,解決茶鄉的困境。
談到台灣的茶業發展,銅鑼鄉農會總幹事曾義孝說,製茶技術外流是一大隱憂。一些擁有技術的老師傅受到大陸或國外的茶公司高薪招攬,造成國外製茶技術已經逐漸趕上台灣。還有面對越南茶進口的挑戰,青農曾郁芳表示,落實「生產履歷」,讓消費者清楚掌握茶業產地,相信以台灣的茶葉加上製茶技術,可以做出差異,消費者會做出明智的選擇。
另外青農曾郁芳建議引進機械化作業,如乘坐式剪茶機、擠壓機等,有了乘坐式剪茶機,可以成立代耕隊服務茶農採收,解決人力不足及大大減少人力成本;有了擠壓機,可以避免茶葉委外處理可能造成的農藥殘留問題。她希望超明能給推動政府支持給予茶農這部份的協助。超明很感佩年輕人願意留在家鄉承繼祖業並帶入新的想法,更會積極來協助。
東方美人茶和蜜香紅茶,如何吸引「茶小綠葉蟬」叮咬茶菁是構成特殊風味的關鍵,在老、青茶農的努力之下,台灣茶農很努力地在維持台灣特有茶風味,歡迎大家來苗栗銅鑼走走,品嘗東方美人之美。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1的網紅陳儀君,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8年10月30日下午,儀君與前行政院長張善政先生一同拜訪坪林區漁光里的有機茶葉產銷班。張院長也在他的臉書專頁上,放上了這次拜訪的短片。這個短片的按讚數、觀看數與分享數,都有不錯的成效。儀君一方面謝謝張院長為我們坪林的有機茶做了那麼好的宣傳,另一方面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個茶鄉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
茶產業 問題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對各種刊物媒體來說,到底是寫作重要,還是提問重要?】
最近接到一個訪談。我看了訪綱之後,發現問題非常廣泛抽象,而且跟我的專業似乎連結不大,即使接受訪談,也不知道能回答什麼。
我直接回覆訪綱問題看不懂,跟我連結不多。我解釋,這樣受訪者很難協助訪問者,更提不起受訪的興趣。
我提了一個建議。如果要訪談,需要從我重視、長期投入的主題切入,例如可以從《風土經濟學》、《風土創業學》內容去找問題。
也許這個回覆很直白,讓對方壓力很大,但這也是誠懇的回覆。
兩、三天後,對方重新傳來新的訪綱,內容完全不一樣了,比較有扣緊我的專業,問題也比較聚焦了,顯示他們有花心思準備,也有站在我的角度思考事情。
我常思考,現在有各種媒體、地方刊物,出現大量的寫作者。但是對於刊物與讀者來說,到底寫作重要、還是提問重要?
我認為提問力遠高於寫作力。因為一個好記者、訪談者絕不能只有漂亮的文字,卻沒有扎實的邏輯思考、提問訪談的基礎。這就像沒有採買好食材、或是豐富食材的廚師,如果只靠調味料、重口味去烹調,讀者一定吃得出來,料理背後的單調味道。
但是多數媒體、甚至更多刊物,現在幾乎都是外發給各個「寫手」,如果只要刊物漂亮、文字漂亮,但是核心靈魂還在嗎?寫手需不需要扎實的提問與思考訓練?
我曾在《精準寫作》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6006
第七課「結構力」提到,自己當記者時,一位年輕記者屢被退稿,一直反覆修改,我看了他的稿子,發現不是寫作的問題,而是採訪不夠深入與多元,導致內容單薄。我建議他不要再修改了,趕快去補訪,讓內容更深入。
我在大學新聞所教過三小時的提問力。有位學生用新聞稿的方式記錄課程的內容。其中幾個重點是這麼寫:
「洪震宇點出提問的重要性。他認為提出好問題需要好奇心與思考力,除了設身處地的理解受訪者,更要在採訪當下給予適切回應,方能突破受訪者的心,『你要進入他的觀點,用他的眼睛看世界』。
那麼,一般人常會犯哪些提問上的錯?洪震宇針對上週作業,點出學生在提問上常出現的幾種狀況:例如只能回答Yes/No的封閉式提問、空泛又令人不知如何回答的提問,另外也有些是值得深思的提問。
除了自己透過觀察、點出學生提問上的盲點,洪震宇也讓學生以組別討論、歸納出,在採訪時無法做出好提問的原因:「對於問題意識不是很清晰,進而難獲得關鍵答案」、「受訪者對自己不夠信任,進而難以問出內心真實」、「受訪經驗不足夠,因此難以懂得追問、問得深入」。」
其實提問不只是用在採訪,更用在各種會議、溝通,了解團隊、顧客需求。
然而提問力需要嚴謹的訓練,還有高度同理心的態度。不是滔滔不絕,而是提問、聆聽、覺察與回應四者的緊密連結。
這也是我在「提問式職場領導力」https://hahow.in/cr/frankhung
這門線上課程強調的基礎能力,才能有效完成溝通的過程,了解他人觀點(說了什麼?如何說出來,包括表情、語調與姿勢,以及為什麼說這些內容)。
我想談的結論就是,提問力最重要的關鍵:「你要進入他的觀點,用他的眼睛看世界。」
沒有辦法進入他人的世界去了解每個人,就很難寫出深入精彩的報導文章。
即使很會寫,也容易都是自己的偏見,無法讓更多人了解。
照片是我訪談坪林包種茶品牌「白青長」兩兄弟。(這是出在《風土創業學》的第21課:「台製茶不等於台式茶」,我談台灣茶產業遇到的機會和挑戰)
《風土創業學》: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2525?loc=P_0003_053
「提問式職場領導力」線上課程:https://hahow.in/cr/frankhung
茶產業 問題 在 台視新聞台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TTV焦點】台東春茶盛產 採茶工人短缺「平均高齡65歲」
#香蕉巧克力編:希望能傳承QQ
---
台東縣生產特有的「紅烏龍茶」,年產值將近2億元,不過最近幾年來,人口老化加上外流,採茶工人嚴重短缺,工人的年齡也提高到平均65歲左右,農民希望,政府能夠重視製茶產業缺工問題,不要讓茶農的心血全都白費了。
#春茶 #採茶工人 #台東
---
【訂閱 #台視新聞 掌握最新消息】
茶產業 問題 在 陳儀君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年10月30日下午,儀君與前行政院長張善政先生一同拜訪坪林區漁光里的有機茶葉產銷班。張院長也在他的臉書專頁上,放上了這次拜訪的短片。這個短片的按讚數、觀看數與分享數,都有不錯的成效。儀君一方面謝謝張院長為我們坪林的有機茶做了那麼好的宣傳,另一方面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個茶鄉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作為北台灣最重要的茶產區,坪林的茶農卻面對了許多讓好茶可能會消失在我們生活裡的高牆。
過去,這些茶農的先人因為水源保護區設立時,政府給予的土地稅率誘因,把茶園登記成了林地。但法規上,只有農地可以種茶,於是他們三不五時就會收到林務局的罰單。茶農苦笑著說,這樣的罰單,「基本消費」就是六萬起跳。這對於一生守著土地種茶的茶農鄉親來說,實在是一種難以承受的不堪。
且因為住宅位於水保區之內,他們的房舍基本上都無法改、增建。兒女長大之後,除了下山在城裡居住、生活而成為「城漂」之外,在住房問題難解的情況下,自然無法回鄉。
但,這個狀況除了讓年輕人承擔必須離鄉的不得已外,更嚴重的是,讓坪林的茶產業面對了非常嚴重的斷層。坪林出身的年輕一代,算算也有數百人,然而回鄉的,只有三十人。茶葉的種植、烘焙,老一代的精湛農藝與製茶技術,能承接者寥寥無幾。茶農朋友告訴儀君,再過十幾年,要喝坪林茶恐怕就是種奢望了。
而對於現在用生命在有機茶領域努力的茶農、甚至是「茶青」(返鄉種茶的青年)而言,現行產銷一體的制度,對他們而言,也不盡公平。五、六十歲的茶農,只會種茶、烘焙,也就是聚焦在「產」上,他們對於如何撰寫計畫書去申請政府創生計畫的補助,壓根一竅不通。所以茶農開玩笑說道,他們是「自作自受」~只能自己生產自己銷售,叫他們拿鋤頭栽種很容易,但為了拿補助而拿筆寫企劃很困難!
聽著這些在地最真實的心聲,儀君決心要協助茶農鄉親解決問題。正如茶農鄉親所言,他們世代在這裡種茶,現在除卻夫妻倆在山上之外,一家老小都在城裡;城裡的親人喝的都是翡翠水庫的水,他們自是比任何人都在乎坪林的環境,也因此那麼用心地以有機農法種茶。所以,儀君會以過去跟茶農鄉親一同奮鬥的歷程與結果為基礎,在未來更進一步地解決這些關鍵的問題。
在法規方面,儀君認為市府應與中央商議,一方面協助茶農變更地目,且給予有機茶園一定的租稅補貼;另一方面,對於超過法令規定之坡度之土地,以換地方式讓茶農能在合法的土地上種植。同樣的,在住居問題上,儀君也會要求市府向中央提出修法之需求,適當放寬但採嚴格審議的方式,讓有需要的茶農得以增、擴建其住宅,藉以讓茶鄉青年得以返家,讓坪林的優質有機茶能夠傳承。
且儀君亦會要求市府農業局,對於產銷體的方式進行檢討。農會不應只注重信用部,而應該在銷售輔導上,給予我們坪林的有機茶農更多的幫助。以補助申請而言,農會就可以發揮極大的作用,來讓茶農鄉親更容易真正獲致實質的利益,而不是讓他們耗費心神卻無法獲得國家對於有機農業的獎勵。
八年來,儀君一直與坪林的有機茶農站在一起,攜手向前。馬上就要投票了,也期盼更多的鄉親能與儀君一起在未來的四年裡,一同為我們寶貴水源地茶鄉有機化的擴大打拼。11月24日,要拜託大家用選票支持儀君。票投8號陳儀君,就是「Vote for Dream」,陳儀君拜託大家!拜託拜託!